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回到地面後,就再也不上天了,這是爲什麼?

PLAstyle


楊利偉在完成神舟五號的任務後不再重返太空的兩點主要原因是:執行任務中受傷以及國家對他的保護。


之前網絡媒體曾爆料楊利偉在執行完首次航天任務成功返回地球后,在出倉的瞬間滿臉是血,一時間引起許多猜測。但在後來的採訪中楊利偉說出了真相,原來是在著陸的時候飛船落地又彈了起來,二次落地時沒有緩衝落地比較重,導致嘴角被直角形的麥克風撞破。當時在艙內又沒有止血條件,為了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最後是醫療人員在對楊利偉的傷口進行清洗後才重新拍攝了出倉畫面。



在此後的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返航時,控制中心都會再三提醒航天員落地前取下耳麥,並給麥克風套上了海綿,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楊利偉嘴角的傷實在是算不了什麼,真正的挑戰是在火箭上升後不久,火箭拋掉逃逸塔後,發動機與箭體產生共振,形成強烈的振動,這是訓練時從未出現的情況。根據楊利偉後來的回憶,當時彷彿“四周都有大鼓在不停地敲”,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身體快頂不住了,在幾十秒鐘內“有死亡的感覺”。同時監控也發現了他表情不對,那時楊利偉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幸好沒過多久,這種痛苦開始減緩。(注:時隔多年回憶起這段歷史時彷彿還歷歷在目,為中國的航天英雄點贊!)


後來楊利偉回到地面以後,馬上進行了緊急隔離治療並詳細描述了這個痛苦的過程,經過專家研究後認為,是火箭和飛船急劇地抖動產生了共振,而人體內臟對8~10赫茲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針對這個問題之後的“神六”和“神七”時做了技術改進。



經歷了生死考驗之後的楊利偉不再重返太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對他的保護,不讓他再次冒險,包括任何危險的地面任務都不再讓他參與。


在這件事情上曾經有過前車之鑑,全世界首位宇航員加加林在首次進入太空後也受到了嚴格的保護。雖然沒有重返太空,但加加林依然沒有放棄飛行,並在一次駕駛米格-15殲擊機的飛行訓練中墜機身亡,給前蘇聯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此後世界所有國家都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避免重要航天員多次執行太空任務,甚至要派專人對他們進行保護。而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他不僅要向新一代宇航員傳遞寶貴的經驗,更是已經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見證者,代表了國家的榮譽。



高挺觀點


作為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無疑是我國的航天英雄。由於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次載人任務,存在著相當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所以楊利偉當年是冒著巨大的風險飛上太空。

後來安全返回地球之後,楊利偉本人透露,在升空階段,逃逸塔分離後,由於飛船和發動機產生了持續將近半分鐘的強烈共振,導致他覺得自己的內臟無法撐下去,可能要犧牲了。而在飛船返回地球時,返回艙墜地的過程中,巨大的衝擊力又使楊利偉的嘴角被麥克風劃傷,導致他留了不少的血。

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之旅為後來的載人航天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於這麼重要的人才,國家不大可能會再讓楊利偉冒險去太空,即便是楊利偉本人還想再上太空。

此外,楊利偉也是我國載人航天的最重要象徵,像他這樣的代表性人物更應該保護起來,而不應該再讓他去冒險。他在地球上能夠繼續發揮餘熱,這能更好地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


火星一號


應該和身體受傷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些新聞報道來看,據說當時在火箭升空的過程中,由於火箭和載人飛船發生了劇烈的震動,導致了他的身體受了巨大的負荷,但好在楊利偉最終挺了下來,所以當他成功返回時候,為了保護他,所以不再讓他執行新的航天任務了。

首先關於楊利偉的故事,我想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楊利偉是我國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也正是這開天闢地的第一次,給予了後來人寶貴而又重要的航天經驗。

我們根據楊利偉本人的回憶來看,在火箭拋掉逃逸塔之後,由於火箭發動機和火箭本身產生了強烈的共振,這致命的共振在一瞬間當中,讓楊利偉感覺到了死亡的味道,但共振只持續了26秒之後,就慢慢減弱了,楊利偉也成功的挺住了。

經過此次的經歷之後,楊利偉也給後來人帶來了寶貴的經驗,設計人員在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隨後在後來的神舟7號,神舟10號,以及神舟11號上,都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了。

另外根據楊利偉本人的回憶來看,在飛船返回的過程中,由於飛船與大氣產生的摩擦,返回艙產生了劇烈的高溫,艙外被燒的一片通紅,飛船外的隔熱層也開始一片一片的脫落,然後帶走一部分的熱量。

雖然說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但人多多少少是會產生一些緊張,畢竟在人類的航天曆史上,有關於航天事故的事件,是有前車之籤的,無數血淋漓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的航天史是具有極高風險的。

最後返回艙成功落地了,楊利偉也完成了我國第一次的載人航天任務,但由於飛船在落地的過程中,由於二次落地沒有緩衝,楊利偉的嘴角也被麥克風劃破,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楊利偉出艙的時候,嘴角帶血的原因了。

最後由於身體受傷的緣故,以及一些國際上的慣例,例如說一個航天員,最好不要多次執行太空任務,所以出於保護的目的,國家不讓楊利偉再執行新的航天任務了......


科學薛定諤的貓


楊利偉返回地球的過程中,因為飛船的共振等原因,受到了一些傷,不再執行任務也是出於對楊利偉的保護,同時他的經驗也十分寶貴。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完成了我國從“無”到“有”的轉變,首次載人航天的經驗又使其從“有”到“優”的轉變。由於各國載人航天技術採用的設備等不盡相同,因此別國的載人航天經驗未必適用於我國設備,楊利偉執行載人航天任務進入太空和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由於飛船的設計還不是很完善,楊利偉遭受了劇烈的撞擊,從流傳的圖片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嘴角還掛著血跡。飛船在返回地球時也受到了一些損傷,楊利偉是冒著很大的風險返回地球的。

返回地球后,楊利偉按照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在後來的載人航天任務中,飛行器的設計都是根據神舟五號飛船內外遭受的損害和楊利偉的經驗改造過的,使得宇航員在艙內更安全。參與過載人航天的宇航員,對整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也因為楊利偉年齡逐漸增大,身體機能在下降,飛行任務中又受了一些傷,後續任務中楊利偉就不再以宇航員的身份參與。

隨後我國載人航天迎來了較快的發展,先是多名宇航員進入太空,進行了太空行走、自動交會對接、宇航員手控交會對接、然後又是空間站試驗艙的短期駐留試驗(20多天),未來的世界航天事業中必定有我國一個重要的位置。


來看世界呀


我記得我看過他的自述,因為下降過程共振導致身體不適而吐血,但拍出來的畫面卻沒有,好像安然無恙一樣,其實楊利偉說出來後,把大家嚇死了,然後趕緊作簡單的處理,擦掉血跡,保持一個鎮定的表情,畢竟是中國第一人,不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留下不好的映像。


美美一笑


”太空,中國人來了”!


繼600多年前,世界航天先驅萬戶壯志未酬身先死,楊利偉終於實現了中國人登天的夙願。

楊利偉以獻身中華的大無畏犧牲精神,冒著巨大危險,完成了祖國賦予他獨闖太空的歷史使命,未盡的事業將留給他的隊友們繼續接力。


楊利偉有否能力再上太空?答案肯定!隨中國飛船保障技術的不斷完善,他的年齡和身體不是問題。


楊利偉願不願意再上太空?若祖國再點將於他,他會義不容辭!

但作為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人物,作為勵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萬千中國人的偶像,作為中國高科技的“國寶級”人物,楊利偉當然回會受到國家和軍隊的特殊保護,容不得半點閃失,絕不會允許他再進入太空探險。楊利偉會繼續從事航天事業,但他的工作崗位將不再在太空中。


作為軍人,他必須服從命令。


諶人


雖然我覺得航天事業有點扯淡,,但是不能否認,我們都不去做航天事業,那麼有一天地球面臨毀滅,人類也會毀滅,至於為什麼航天事業是扯淡,越是瞭解,你就越覺得研究那個是腦子有病的人才幹


福彩店老闆


楊利偉在進入太空和返回地球時受了一點傷,但這並不是他不能再次上天的主要原因。

圖:正在進行天地對話的楊利偉



我們先看一下楊利偉的簡歷:生於1965年6月,1983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1987年畢業,1998年成為中國第一批宇航員,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晉升少將軍銜。



筆者認為,楊利偉不能再次進入太空的原因有四:

第一、從簡歷上來看,楊利偉搭乘飛船上天時為38歲,在第二次載人航天發射時,他已經40歲了,身體條件已不如當初。

第二、我國航天員培養得比較多,沒有必要總是讓同一個人執行航天任務。同樣優秀的航天員也需要這樣的升空機會。



第三、楊利偉已經成為了中國航天象徵性人物,沒有必要讓這樣一個英雄再去冒險。

第四、楊利偉在2005年出任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新的職務意味著性質不同的工作,但同樣是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他的貢獻。


講科學堂


這是出於對這位中華民族第一位走入太空的英雄的保護,就中國太空技術來講楊利偉本身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無價的財富,宇航員是最危險的職業,去一次已經是最大的貢獻。

2003年10月15日9時,楊利偉乘坐長征2號F型火箭運載的神州5號飛船進入太空,這是我國第一次載人航空器進入太空,楊利偉更是我國太空第一人,這對於我國而言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宇航員的選拔非常的嚴格,首先宇航員都來自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其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都非常的棒,再經過數年宇航員培訓到正式成為航天員步入太空更是異常艱辛的訓練。


我國也成為了極少數幾個掌握這項技術國家之一,而楊利偉也必將和我國的航天事業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其本身就是對於我國航天事業的最大的貢獻者,處於重點的保護之中。


冰雹藍天


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回到地面,再也不想上天了,除了他身體在天上的不適,主要是國家重視人才,從他的身上可以得到一些科學數拒,得到航天的經驗,讓他帶領青年飛行員攻破航天難題,他就不必要上天了,他是航天人的驕傲,他被載入航天史冊是當之無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