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的說法?

寰宇溫情


同意林毅夫學者的說法。我們就拿盎格盧撒科遜人的英國,美國,以及潛水的猶太資本,和印度來說。

1.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英國到處圈地殖民,他們賺取的鉅額資本大多數投入到了國家生產資料中,鐵路建設,輪船製造,其他機器生產,跨國銀行,國家平臺建設以後,才保證英國在一戰二戰以後迅速崛起。

2.猶太人通過走私販賣鴉片給中國,夥同英國發起鴉片戰爭,獲取鉅額金銀賠款以後,沒有去投資拉動消費,而是把錢投資給 美孚SOCONY, Standard Oil of New York, Standard Oil of New Jersey, Chevron。當猶太資本 Sassoon和 猶太資本Rothchild 合作以後,英國政府和德國政府都給他們開綠燈,搞石油建設。按理說,英國,德國在全球是經濟前五,為啥不搞消費拉動經濟,依舊通過暴力在全球掠奪?

3.再說說美國。美國在一戰和二戰以前,屁都不是。兩次世界大戰除了珍珠港事件以外,美國本土沒有受到任何威脅,一戰和二戰以前的美國都不如英國。當時蘇聯深度捲入二戰,國家遭受重創,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即使這樣,蘇聯能快速崛起,就因為有深厚的國家基礎設施保障。

4.二戰以後,美國和蘇聯都衝到德國搶人才,不然美國和蘇聯發射導彈衛星要延遲好多年。如果消費拉動經濟,美國和蘇聯把法國LV,意大利 GUCCI等奢侈品搶過來就好了,搞消費嘛。

5.再看看猶太資本,本來Sassoon和Rothschild家族在一戰和二戰以前就幫英國和德國政府賺錢,但是這些猶太人有錢了就很壞,到處政治現金,官商勾結,你說理性的日耳曼民族能放過嗎?如果猶太人把錢投到消費拉動經濟上,誰會欺負他們? 猶太人歷史上Issac 和 Rebecca的孫子們或者Jacob(Israel 的前稱)的孫子們在出埃及前,如果用消費拉動當時古埃及經濟,哪有Moses 出埃及記,還需要搶迦南Milk land?

最後,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平臺的經濟都是耍流氓,看看隔壁印度就知道了。


Skyworld2


首先,筆者贊同林毅夫教授的說法。單單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本身就是一個畸形的發展。西方國家給發展中國家開出的這一個“藥方”,是要置之死地呀。

林教授的觀點,不僅不是陰謀論,而且是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僅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美國經濟中消費佔了70%,是典型的消費拉動型。根本原因在於美元霸權地位,若要維持美元資產吸引力,必須保證資本賬戶順差,大量資本流入購買美元資產。根據國際收支平衡理論,經常性賬戶必須逆差,必然會出現貿易逆差,過度消費不可避免。

這直接導致了幾個嚴重的美國經濟問題:第一,經濟失衡,造成大量貿易逆差;第二,產業空心化,日常消費產品主要靠進口,擠佔了傳統國內製造業。也導致了國內產業“空心化”;第三,債務高企。私人、企業、聯邦債務居高不下;第四,國家安全威脅。許多基本的製造業外遷,導致軍工零部件靠進口,相關風險在上升。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上臺後極力要削減貿易赤字,促進製造業迴流。2018年1季度,美國經濟增長2.2%,被媒體贊為最平衡的、最健康的增長。原因是,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同時驅動。這才是健康經濟的跡象。

所以,當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開始注重實體經濟,政策回調的時候,卻要求發展中國家擴大消費。是何居心,不言自明。


經韜


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這種推測沒什麼證據,有點像陰謀論,這應該只是不嚴謹的表達。但是,林毅夫對“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說法持批評態度,這種批評是對的。

“消費刺激經濟發展”是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要義,這是西方現代主流經濟學的信條。從正確的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來看,它確實是錯誤的,不獨中國人苦其害,西方人也受到這種錯誤經濟學的禍害,應該早早拋棄。

消費不能刺激經濟發展,儲蓄和投資才能。生產需要資本品,資本品就是儲蓄的節餘,用於投資再生產的財貨。資本越豐富,用於再生產的東西越多。這些財富被企業家所用,用於投資再生產,從而創造更多財富。

在此期間,消費是起到消耗的作用,它本身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無可避免,卻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而強制過度的消費,意味著資本品消耗,會對生產造成損害。消費經濟學的提倡者是凱恩斯,他本人甚至建議,政府應該組織一批人到沙漠建沒有價值的金字塔,或者挖坑填坑——有沒有效益不要緊,最主要的是有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這顯然是荒謬透頂之舉——不以創造財富為目標的瞎折騰,消耗了最寶貴的財貨資源,人的時間和勞動。純粹的消費之舉,怎麼會帶來財富的增加呢?因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總在各種場合批評戰爭、浪費和徵稅,這些政策會造成資本的消耗,損害經濟的發展。不僅如此,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還譴責一些鼓勵消費的政策。比如政府規定低於市場水平的利息,對資本徵收利得收,還用通貨膨脹鼓勵消費。這些政策都是對資本積累的損害。

說完這麼多,也許你就理解。凱恩斯刺激消費,鼓勵消費的做法有多麼荒謬。消費是無須鼓勵的,應該鼓勵的是生產。只有儲蓄和投資得到保護,生產得以發展,消費就是自然而會會有的事情。這就是薩伊經濟學的核心,可惜已經被凱恩斯經濟學的流毒掩蓋住。林毅夫老師譴責消費經濟學,是一次很好的正本清源。確實,真正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的,只有投資。

不過,林毅夫老師也有不足,他是比較相信:政府投資會有高效率。至少在其些情形下,政府應該主導投資。而我認為,政府主導的投資,效率太低,難以核算利潤,很容易造成決策失誤,造成大量浪費。這種政府投資,往往最終沒有變成投資,而是變成消費——為官員的豪賭買單。真正應該鼓勵的是投資,是民間私營企業的投資。

張維迎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埋葬凱恩斯經濟學》。他在文章中憤怒抨擊凱恩斯經濟學的禍害,同時也批評政府投資的邏輯。張維迎是目前國內對自由市場堅持較為徹底的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和他有過多次交鋒辯論,很值得一看。不過,他們對西方經濟學都有一個共同的不滿,那就是對“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這種學說的反思。


菁城子


我重新看了遍當時的採訪視頻,林毅夫並沒有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當主持人問他,“美國提出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這是一個政治化的議題了?”林毅夫回答“是啊”。但他並沒有說到什麼陰謀論。

長期以來,林毅夫堅持認為中國放棄投資,改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就是“頭痛醫腳、因噎廢食、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張。”這種主張與吳敬璉的觀點針尖對麥芒,吳敬璉認為“強勢政府海量投資支撐高速度增長的發展路線已經走到了盡頭。”究竟是誰對?誰錯?

我們要評價林毅夫的這種“投資拉動”論,需要對他的新結構經濟學有所瞭解:

新結構經濟學認為,各國產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基礎,遵循比較優勢。也就是說有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落後國家才能比發達國家取得更快的增長和積累,要素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不斷升級,產業結構便可以不斷接近發達國家。

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強調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他一直強調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因此備受各界的質疑。

比如他早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沒有分析問題的根源,把中國的問題都歸咎於投資造成的,是不對的。他的意思是要想維持經濟穩定、快速以及可持續發展,短期內增加消費也能增加經濟增長,但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是投資,沒有投資就不會有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導致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而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也導致居民收入不能增長,消費就成了無源之水。

我覺得他說的有一定道理,投資不能放棄,刺激消費,尤其是我們老百姓的消費還需要改革國民收入分配問題。雖然說過去30年中國一直是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現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邊際刺激效應也在遞減,但是如果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那麼居民收入將會下降。再加上國民收入分配偏向政府和企業部門,導致居民部門(老百姓)的消費不足,那麼刺激消費帶來的經濟增長也是乏力的。

  看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要看他的理論框架,而不是斷章取義。當然了,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有其失靈的地方,不是都有效的,要根據國情。比如,發達國家搞自由市場,我們搞雙軌制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積累了腐敗等問題。


艾米米


數學模型與美國實證

供求時刻平衡,

因此,大眾消費=企業營收=員工工資+企業利潤,工資是消費之源。如果單純依靠消費拉動,經濟會產生資金單向從公眾口袋向企業口袋流動的結果。

這是一個被美國經濟所證實的數學常識。

媒體報道:

1、美國人到底有多窮?70%的美國人存款少於1000美元。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012/14930673_0.shtml

2、美國政府公佈2016年"財報":總負債22.8萬億美元

http://money.163.com/17/0208/17/CCP6R1RG002580S6.html

利息成本,1.14萬億美元,人均接近4K美元,且以指數增長。

3、蘋果現金儲備突破2500億美元,但這並不完全是件好事

http://money.163.com/17/0508/11/CJTM9KD2002580S6.html



美國政府財政收入扣除各項支出後的差額,已經沒有能力償還負債的利息,借新款還舊息,導致美國政府負債持續呈現指數增長,是過去的常態。一個借新款還舊息的破產政府的經驗不值得中國借鑑。因此,林毅夫的觀點無疑是科學的,同時,林也並未說什麼陰謀論,媒體不要肆意貼上標籤,曲解經濟體學家的本意。

美國政府,理論上破產的政府是我們效仿的對象嗎?

同樣,我們需要看到,理論上破產的美國政府並未能夠給美國人民帶去幸福生活。按照人口比重,美國是犯罪率最高的國家。在2012年,司法部門數據顯示,在美國的州和聯邦監獄總共有1570000個犯人。然而根據勞動局的數據顯示,相比來說,去年美國大約有1530000工程師,815000個建築工人和100萬高中教師,還有75萬的汽車技工。如果將坐牢看成一份職業,美國罪犯排名第一。

媒體報道:人口占全世界5%囚犯數量卻佔25% 美國罪犯為何如此多?

http://www.sinovision.net/politics/201504/00337524.htm

美國,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我們的效仿對象嗎?

不要以點帶面看美國

我們看到跨國公司很牛,理念很先進。BUT,請注意,能夠走出去的企業都是很牛的企業,不要以為國外的企業都是跨國公司。老外看華為(海外員工待遇很好,企業競爭力很強,很值得尊敬),就是我們看來中國跨國公司的態度。簡言之,能夠走出去的企業是領先企業,我們看到的不是全貌,而是最好的部分。

出國的人覺得美國相對民主、自由,實際能夠出去的人自身經濟條件和素質都是較為優秀的富裕群體,他們移居的地點不可能是類似中國甘肅、寧夏這種邊遠地方,而是國外的北上廣深和沿海地區。因此,他們的感覺依然不是平均水平。但他們對國內的感知則是平均水平(接觸全面信息,而非只憑感覺)。

硅谷不是美國,硅谷只是一座有100多萬人的城市。我們接受90%的信息源自硅谷,而不是美國。也就是說,真正的美國和我們印象中的美國(硅谷來信)有著本質差別。真實的美國是破產的貴族,硅谷是這個舊貴族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當你拿走硅谷(不和硅谷比較所謂高科技,因為沒有這些高科技並不影響我們的幸福),美國還有什麼?

中國框架比美國框架的優越性在哪裡?

首先大家要明白:貸款=存款,有多少貸款就有多少存款。這叫做資產負債平衡表。

銀行記賬的原理是:A群體欠B群體M2的貨[幣],所以B群體有M2的貨幣。

因此必須有A群體欠錢(貸款),B群體才能有錢(政府根本沒有大眾認為的那種印鈔權)。

誰貸款?即安全,又多?美國框架是單一的終極貸款人,即美國政府。

因為是單一安全貸款人,所以儘管美國政府已經很牛逼,但依然無法釋放出足夠多的貨幣,流向美國民眾口袋。

反觀中國框架,由中國政府牽頭,100+全民企業跟隨,聯合組成一個安全貸款人聯合艦隊。這個艦隊貸款總量輕鬆突破了百萬億規模。這對應市場增加100萬億存款。請注意,定義很關鍵。美國政府之所以可以做“老賴”,因為美國政府是全美國人的政府,所以,大家不會讓它破產,因為不會讓它破產,所以,即使它邏輯上還不上,美國人依然覺得沒有問題(即根本不想)。同理,人民政府和全民企業欠多少貸款,全民都會認為是安全的。因為邏輯上,這是全民左手借右手錢,通過工資途徑再讓渡到右手,使右手有錢。聯合艦隊等於做了一個超級大且安全的資金池,這個資金池的優勢,就是能夠合理、合法(遵守美國規則)釋放給全民更多的安全貨幣資產,從而逐漸釋放居民消費能力。



自由市場理論(消費主導)的主張是什麼?

把聯合艦隊拆掉,推向市場(不確定)——讓該破產的破產(私營化)——貸款還不起,大眾存款會同步消失——消失方式是外部匯率急劇變化,內部物價急劇波動。

中國的制度優勢:全民所有的定義讓大部分貸款保持安全狀態,從而使所有存款保持安全。

美國製度的問題:只有美國政府一個安全支點,支點太小,安全貨幣承載量太少。美國發展這麼多年,貨幣始終處於相對不足狀態。

創新,把義務轉嫁給機器,把權力留給人民。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本身就是一臺我們看不見的機器。這臺機器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安全貨幣發行權(在美國規則體系內),因此,我們的穩定性要遠高於歐美日韓,這是任何經濟體不具有的競爭力。市場終極需求是安全,競爭是手段,安全是目的。

推薦《智能社會》,中信出版社出版


高金波


消費不僅僅事關經濟增長,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重要實現途徑

先不必過度解讀林毅夫的“陰謀論”,我們來捋清楚問題的本質。其實,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的陰謀,本質上是說消費不能拉動經濟增長,只有投資才能夠拉動。

何謂經濟增長?美國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曾就此下了一個廣為接受的經典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基礎上的。”可見,經濟增長的核心在於“增長的能力”,

這與林毅夫強調投資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庫茲涅茨的定義隱含了投資與消費必須相匹配的內在邏輯,亦即投資要能夠“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

因此,與其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不如說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發展思想領會不深,筆者認為,消費不僅僅事關經濟增長,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重要實現途徑。投資毋庸置疑立竿見影地拉動經濟增長,但是片面強調投資的唯一作用,恐怕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將產生嚴重誤導,因為低效率的投資、不能匹配消費升級的投資、為“趕英超美”而進行的投資、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投資等等,將不過是“飲鴆止渴”。

因此,認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論是直接作用還是間接作用),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投資與消費更加匹配,將更加有利於現代化經濟增長,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要義。


盤和林看經濟


一個結論有效,只有滿足其假設條件才成立。

如何理解林先生的這句話

林毅夫先生認為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那麼,林先生的前提條件應該是:一個經濟體的第一、第二產業滿足不了內部、外部的需求。翻譯成人話就是:光有支出,而沒有穩定的收入是不能長久的。

具體例子

對於一個本質上通縮的經濟體,比如東北、俄羅斯來說,光通過國家的轉移支付,來複蘇經濟體的方法不行不通的。這樣就如一個癱瘓的病人,吃喝拉撒睡都正常,就是動不了,如果想正常就需要讓他動起來,成為一個不需要別人幫助的人。經濟上也一樣,對於一個本質上通縮的經濟體,光刺激消費是不能長遠的,因為僅有服務業是不穩定的。

結語

對於一個短時陷入需求不足的通縮經濟體,使用揚湯止沸即可,就是消費拉動,尤其是對製造業的消費拉動,經濟就能改出通縮過程。對於一個產業結構不健全的經濟體,要改出長期通縮的境遇一定要發展能長期產出的產業(第三產業也可以,但大國不行),需要定向投資拉動經濟,這樣才能釜底抽薪,根治其病。


關注王一點觀察號,獲取更多財經問題解讀。


王一點觀察號


一直以來,在拉動中國GDP增長的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馬車”中,消費所佔比重遠低於投資。因此不少經濟學家主張,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該向消費拉動轉型,這種觀點也是本人支持和贊同的。

經濟學家林毅夫則認為,勞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依靠產業不斷創新、不斷升級,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則需要依靠投資。在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以後,家庭收入增加,消費者增加,投資跟消費共同變成經濟增長的組成部分。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在理論上說不通,而經驗上,也有美國、歐洲家庭過度負債造成危機的前車之鑑。“我覺得提出這個看法的人,不是不懂經濟,就是故意誤導中國。”

在我看來,林毅夫一方面過於看重了投資的作用,沒有區分國家投資和民間投資的差別,沒有意識到投資型經濟帶來的巨大風險,以及對於經濟體的傷害。另一方面則極端的認為消費就是像美國歐洲一樣進行透支消費。這樣片面的看待投資和消費,是錯誤的。

在分析林毅夫的錯誤之前,我們先簡單分析最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騰飛的三大重要原因:

一、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水閘放開,擁抱世界則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生產力釋放產生了巨大的價值和回報。

二、低工資低福利,也就是人口紅利。最初的工人工資是非常低的,也是沒有四險一金的,這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力的關鍵,龐大的勞動力群體可以支撐中國在一定時期內走物美價廉路線贏得市場,賺取外匯。

三、低價出口原材料、粗加工產品和資源,以及在較長的時間內沒有計算汙染成本。

那麼,為什麼經濟增速開始下降呢?依然只說三個原因:

一、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人口減少,工資福利增加,人力成本增加。

二、貨幣總量增長迅速,商品成本在國際上競爭力降低,部分中低端產業向東南亞轉移。

三、中小企業各方面成本上升,無論是用地成本,工資成本,原料成本還是環保成本。

不可否認,投資拉動經濟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作用非凡。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快速建設,到現在摩天大樓林立,堵城處處的繁華盛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多數農村也都通了公路,12.4萬公里的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穿越繁華都市,縱橫田野阡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投資的巨大作用。

但是,投資主導的經濟體,一定會遭遇如下問題:

一是投資拉動經濟的方式下,投資回報遞減規律的作用會日益明顯。投資的效果會越來越差,直至沒有效果。

一個交通不便但是物產豐富的地區,修通一條高品質的公路,自然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得經濟騰飛。如果過一段時間再修一條公路,那麼第二條路的實際效益就大大降低,而第一條路的效益也被拉低了。實際兩條路帶來的經濟增長,也不過是比一條路高一點點。而如果再修第三條高速公路,帶來的增長就更為有限了,甚至第二條路或者第一條路會車流稀少,形成巨大浪費,這就是產能過剩。

簡單直觀的事例清晰說明,投資如果達到一個臨界點,再增加投資,也只會形成更多產能浪費,對經濟的增長作用越來越微乎其微,將資源白白的消耗掉了。

二是大量投資會產生負面效應,最突出的一個宏觀效應就是國家資產負債表,特別是企業資產負債表和各級地方的資產負債表上負債率快速提高,會有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如果地方主導的投資,缺乏科學的規劃以及大局的統籌,舉債投資,盲目投資,產生的負面效應是極大的,不僅僅會在經濟層面體現。

三是投資的過快增長缺乏社會需求的支持,將會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進而導致大批企業破產,工人失業,銀行壞賬。投資過快增長勢必要加快各類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時加劇了環境保護的壓力。投資所需的原材料和資源量龐大,將會刺激這些基礎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帶動其他物資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

此外,投資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遭遇到“公平”的問題。

實際由權力去分配這些資源、項目和資金的人,會利用手中的權利讓一些人因關係而得利,同時國企要比民企拿到的福利更多,剩下的大多數人是難以分得一杯羹的。投資,也是一種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貧富差距拉大。

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如果經過科學的測算,大數據作為參考,宏觀層面進行統籌。如果能夠建立完善的數學模型結合當地的實際經濟狀況和市場需求去預測每一項投資的效益和成本,這樣的投資必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顯然短時間內還難以實現。

單純的拋開投資,而一味的提倡消費肯定也是不正確的。

最近幾年中國遊客熱衷出國遊,並且大量採購奢侈品的新聞屢見不鮮。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15年中國老百姓出境旅遊高達1.2億人次,在海外消費金額達到了1045億美元。這還僅僅是直接到海外的消費,如果再算上龐大的海外代購群體,網購平臺上無數的海外代購商家,實際的海外消費市場規模異常龐大。而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已從2014年的4.2萬億元增至2015年的5.4萬億元。


這一數字,甚至已經趕上了每年中國人買房的花費,完全可以成為國民經濟發支柱來發展了,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中國目前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富裕起來的人群,她們的消費已經不再侷限於國內商品,已經開始追求國際品牌和奢侈品。如果能將這筆龐大的資金留在國內,可想而知能夠對中國經濟產生多麼巨大的推動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要麼移民海外,要麼去海外大肆消費,這是對經濟體的最大傷害,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原因。

國家主導的投資,如果能向教育、社會保障、科技等領域傾斜,完善知識產權保障,鼓勵打造國內知名品牌,消除假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同時將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劣質企業清理出局,最終從多個方面解決國民消費的後顧之憂。這樣的投資豈不能起到更大更好的作用?讓民間資本有興趣,有收穫的去參與更多基礎建設投資,豈不會有更高的效率,更能降低成本?

消費型經濟,前提是國民手中有錢,並且這些國民樂於在國內消費,而不是蜂擁出國去支援國際人民經濟建設,或者在國內熱衷於購買進口商品。只要社會保障完善,收入穩定,物價穩定,人民沒有後顧之憂。自然都會樂於消費,也就沒那麼多人熱衷於為了規避風險而去努力存錢了。

而消費可以刺激國內企業生產,不斷升級越來越高要求的消費,自然能夠帶動企業不斷提升生產標準,提升產品質量,相應增加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促進出口,出口自然能有更多的收入,對於國民經濟的好處不言而喻。

只有企業家因為國內消費的提升而賺到錢了,才能不斷增加投資,將資金更高效的利用起來。讓企業家能夠放心的投資,有回報的投資,樂於投資,這樣的經濟體一定是有活力的經濟體。

以消費帶動投資,比投資帶動消費的可行性高出百倍,消費推動經濟,不是一味的透支消費,而是形成有源之水,在體系內健康循環。

林毅夫的錯,在於過於強調投資,而忽略了投資回報遞減規律。重視投資,但是沒有看清投資帶來的分配問題,更沒有意識到投資對於消費的提升有限。同時錯在於將消費過度誇大,直接將普通的消費視為透支消費。

孰優孰劣,這麼一說豈不一目瞭然。

期待國強民富,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美好願望。

微信公眾號:jiabailidiancom 或輸入 加百利點靠木 ,財富之道,開源節流,敬請關注。


財智成功


消費拉動經濟其實另一層含義就是借貸消費,加大國民的負債率。國民負債率越高,經濟就越無法調頭,無法轉型。明知前面是深淵也要繼續往前開。因為經濟開到獨木橋上,沒有空間可掉頭。明知道前面是死路,也只能繼續往前開,因為起碼往前看不會馬上死。

民間負債率高,債務會把經濟捆綁起來。債務鏈接縱橫交錯。只有有一個環節出錯,馬上就會引起大面積的連鎖反應。只要有一個地方的資金斷裂,那麼就是造成整個債務系統癱瘓。

靠大面積借貸發展起來的經濟是不健康的。寧願經濟發展的慢一些,也不要搞借貸刺激消費。借貸刺激消費只能短期快速拉動經濟,並且讓本來就過剩的產能繼續增加,那時候你再去砍過剩的產能,你就會發覺砍哪裡都是粗枝大葉,砍哪裡都感覺到像割肉一樣。

還不如趁現在去產能化,讓經濟轉向,分清經濟的主幹和旁枝,不要搞的旁枝跟主幹一樣粗,到時候傻傻分不清,那樣“樹木”怎麼會長的高呢?只會越長越臃腫。


一號風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的目標!

所以,我們要先確定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什麼?我們可以結合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簡單來談一談:

首先,美好的生活需要有一個完整的基礎設施,交通、水電煤、基本農田等,這是整個社會運行的基礎,就好比空氣和水,沒感覺時覺得不值錢,哪天要是缺了就知道寶貴了。而且,光是”耕者有其田“的農耕經濟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工業化的建設,所以,這一階段,

需要投資,因為中國是大國,在這些方面不能依賴外國,哪怕勒緊褲腰帶也要保證基本和必要的投資,把基礎設施建好了,把完整的工農業建設好了,把基本的教育、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好了,就不怕別人掐脖子了。

基礎設施有了,社會化生產成本就會相應降低,工業化過程中,我們要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勞動力成本較低、稅收優惠等),有人說,我們的工廠生產的都是價廉物不美的產品,沒有獨立的研發能力,這個話講的雖然是事實,但並沒有道理,這就好比有人對你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說,這個孩子的字,寫得不夠飄逸俊秀。當時國內尚處於投資建設階段,消費能力不足,市場還沒有發育成熟,這就好比還處在小學一年級階段,時候就需要藉助外部的國際市場,一方面銷售產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利用國外的標準來提升自己的產品質量,這就是出口的重要性所在。

到了目前這個發展階段,我們的基礎設施投資已經初步完成,繼續盲目投資投入產出比將大受影響;出口的市場也近乎飽和,再繼續擴大出口有可能會引發國際貿易不平衡的加劇和其他國家的抵制。所以,國內的消費升級,必將承擔起發展經濟的重任。

西方一度盛行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以此來拉動經濟,也因此種下一定的後果,但不能就此認為消費拉動經濟就是西方陰謀的說法,因為不能隨意把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和正常消費、適度消費混為一談。沒有消費,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都是機器可以取代人的工作,但有一件事情是機器無法取代的,那就是人的消費行為。所以,從資本家的內心,是極力想讓機器替代人,這樣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和利潤;而社會主義者,對於機器完全替代人是持謹慎和保留態度的,他們更傾向於讓機器幫助人做一些輔助工作,減輕工作強度,從而實現創造價值和增加消費的同步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