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個典故怎麼來的?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什麼?

小潔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個典故,無從查考,不過,按照嚴格的對句來講,它的上句應該是:”鰥夫房頂炊煙少”。

一、鰥夫指的是:妻子死亡未再結婚的男人。

以前的男人們,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本就不愛做飯,或者根本不會做飯,習慣了有妻子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當妻子去世後,如果已近黃昏,更是淒涼苦悶,身體差了,精神頭不足了,人會變得更懶,更是吃了上頓,不想做下頓。

我在老家生活時,隔著不遠有一個鰥(guan)夫,屬於智障人士。聽父親講,年輕時也給他娶過媳婦,還生了娃,結果一場急病,三歲的漂亮娃死了。娃她媽受了打擊,一年後也死了。

後來的他,再沒有娶媳婦,髒亂差到沒有家的樣子,更別說做飯了。他在生產隊做些力氣活、簡單的農活,生產隊把他按五保戶照顧著。他不白吃人家的飯,通過幫忙幹活獲取。因此,他家的房頂上,別說炊煙少,是根本看不到。

有家的男人就幸福多了。夏天趁著早上涼快去地裡幹活,回來後望著房頂嫋嫋的炊煙,進院後聞著撲鼻的飯香,再看看妻兒親切的面龐,之前勞作的疲勞一掃而光,幸福的笑容綻放在臉上。

人生,就是這麼難以預料。誰都盼望夫妻和睦,白頭到老,可生死路上沒有先後,也不能預知。

鰥夫之人,再要是加上”懶”字,吃飯必定是能冷吃,就懶得生火(農村做飯每頓生火,現在條件改善了許多),能湊乎就湊乎。他家的房頂上,當然炊煙少了!

如果性格開朗,生活規律,喜歡美食,他就熱愛生活,在吃飯問題上不將就,炊煙自然不會少。

二、寡婦指的是:丈夫死亡未再結婚的女人。

如今,你還能聽到”寡婦”這個詞嗎?聽不到了,沒人說了,快被遺忘了。

失去丈夫的女人,一個人過日子,也許還有孩子,在城市裡沒啥力氣活,不覺得難,也很少有人欺負你、騷擾你。放在農村就不一樣了。

八十年代上演的電影《咱們的牛百歲》,我還有印象。劇中的女主角王馥荔,扮演的是一個寡婦,經常被一個既是光棍,又是懶漢,外形還邋遢的人騷擾。

如果有哪個好心男人幫她乾點力氣活,很快就會有長舌婦傳揚開來,沒準,那男人的媳婦還會找上門來。

因為家中缺少男人,她們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群體,難免會有不懷好意的男人想佔便宜。因此她說話做事謹小慎微,唯恐招惹是非。相反,別人也儘量避嫌,少有閒聊和來往。那句”寡婦門前是非多”,無形中成了她們與人交往的屏障。

在以前的農村,文化生活缺乏,閒得無聊的人們,容易關注寡婦,總想在她的身上發現點事情,好作為與人閒聊的談資。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曾經令多少寡婦不敢隨便與男人說話,也令多少好心男人,想幫忙卻不敢幫。

有書君認為: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生火做飯逐漸被天然氣、電磁灶代替,既方便又快捷,還環保,因此,不管誰家,房頂上的炊煙會漸漸消失。

當今的信息,處於飛速發展時代,天南海北、國際國內的消息鋪天蓋地,看都看不過來,哪有時間在意別人的閒言碎語?所以,”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也會漸漸消失的。


有書共讀


在封建時代,女人的地位低到極致,那些道德枷鎖將女性束縛的沒有喘息的機會,“三綱五常”監督著她們的一舉一動,對於男人來說女人就是生育工具。因而,在中國古代,剛剛喪偶的寡婦都會在私生活方面備受他人的“重視”。

而在“寡婦門前是非多”的前一句,便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鰥夫”是指妻子過世後從未再娶的男人,整句在形容鰥夫家中沒人做飯,寡婦門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語,都在描述著中國的古代倫理。

那麼,古代年輕的寡婦又會如何度過自己的後半生呢?

第一、守寡一生

在古代,女性被要求對丈夫從一而終,所以自嫁入婆家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你得一輩子忠心於你的丈夫。當你的丈夫發生意外事故身亡了,你是別無選擇的,為了貞潔,必須守寡一生。一些極端的,甚至會用自殘來表忠心,比如明朝一位女子曾斬斷自己的十指來應驗自己對於丈夫的鐘情。

在明朝的一本書裡就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獨身老人,在臨終的時候拿出文字幾乎全被磨光的100枚銅錢,周圍人都不理解。

這時候老婆婆就開口說:她在20歲的時候丈夫就去世,便開始守寡,如今已有50多年了。這五十年來她度日如年,但為了能留下一個好的名聲,她每到夜裡孤枕難眠之時,便把銅錢撒到地上,然後在一枚一枚的給撿起來,直到有了睏意才罷休,回房睡覺,讓周圍的人無不感嘆佩服!

第二、改嫁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可謂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千古風流佳話。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卓文君是一個新寡回孃家的女子,改嫁司馬相如非但不受譴責,反而得到社會主流的肯定和讚賞。

即便到了宋代前期,女子改嫁的問題仍然算不得什麼了不起的大問題。宋真宗的皇后劉娥就是改嫁過來的,一樣成為了一國之母。劉娥雖然身為一介女流,但治理國家可是毫不含糊,十多年來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而劉娥也得到了史家們的高度評價,稱之為“女中堯舜”。

第三、與人私通

人都有七情六慾,古代的寡婦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女子,在程朱理學的薰陶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出嫁後更是三從四德,在貞節牌坊等女性枷鎖下,過得步步驚心。

但不得不說,這種方法風險太大,隱蔽性做得好倒沒問題,一旦被發現了,那就會遭受生不如死的懲罰,浸豬籠都算是輕的,嚴重的性命難保。

第四、接手家業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唯一一個沒有立皇后的的皇帝。秦始皇不近女色,可是他也有妃嬪媵嬙,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有一個女人卻是個例外,而且還是一個寡婦,一個叫清的寡婦。

寡婦清生於巴地,名清,故又叫巴寡婦清。18歲出嫁,22歲喪夫。丈夫是當地一位青年企業家,經營丹砂礦業多年,已是富有的大工商業主。丈夫死後面對家族紛爭、他人覬覦,寡婦清挑起丈夫留下的偌大家業,並悉心照顧公婆,且一直未改嫁。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後,巴蜀地區成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戰略後方。秦始皇以及秦國的歷代君王對巴渝地區實行“優寵政策”,對於當地的豪門大族實行原有的管理辦法,允許他們擁有產業,部族和私人武裝,寡婦清家族是地方豪強的代表,理所當然是籠絡的對象。

或許聽了這麼多故事,您會覺得古代女子喪夫之後也沒那麼悲催。不過今天說的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數的寡婦還是在市井之中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死去。


刀墓手札


典故由來,不過口口相傳。全句應為: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不過後半句實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沒無聞,吸引了所有的噱頭和關注。

其實這些話原本沒有定式,也就意味著沒有標準答案,我覺得即使說成“久病床前無孝子,寡婦門前是非多”也不傷大雅——自然,這句話仍然是噱頭。

(一)

古時農村的鰥夫房頂上當然不容易見到炊煙,這起碼分為四種情況:

  1. 走親訪友、呼朋引伴,喝酒應酬去了;

  2. 老無所依,投靠親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純粹的不會做飯、不愛做飯,寧可噎饅頭、吃泡菜、喝涼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鄉下長大,僅以我們那兒的農村而論,無論是失獨老人還是大男子主義的父輩,不會做飯的可以說是佔到99%。

如今的農村,人民過上了好日子,大多數家裡都有電器,有沼氣,更見不著炊煙啦!

想起小時候,每當朝陽初升、午間歇憩、夕陽西下的時候,在屋後的山樑上,可以看到灣前灣後、嘴上嘴下(我們那兒的農村,地名以xx灣、xx嘴居多),家家戶戶的煙囪邊、房頂上都繚繞著炊煙,並最終氤氳到大片大片的樹梢上,灣裡有成群的白鶴,偶爾懶洋洋的飛翔就如同在雲端上漫步。有時候父親在身邊,就會告訴我,“聽說過‘因火生煙夕夕多’嗎?這就是了。”

而出仕的鰥夫呢?

我讀過一句最涼薄無情的話是:當官三大樂,升官發財死老婆。

即使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在元配韋氏亡故後,也先後與製出薛濤箋的薛濤、安氏、裴淑、劉採春等纏夾不清;

還有我們文采風流的蘇東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開千古悼亡詞之先河,又為悼詞之絕唱,在王弗故後,老先生又續絃了王弗堂妹王閏之,又有沒有名分的朝雲。朝雲走後,老先生寫了一副輓聯: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沒有誰會當真把誰記一輩子父母故去,也不過是“兒哭三聲找闆闆,女哭三聲找碗碗”,愛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叢懶回顧?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見?

對不起,忙著吶!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會里,已很少有人喜歡搬弄寡婦的是非。現在的娛樂生活豐富之極,真有喪偶的婦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們拿著賠償,要麼嫁人(孩子給別人打,房子給別人住,床鋪讓別人睡),要麼廣場舞、棋牌社、茶樓、旅遊、聊閒天忙得不亦樂乎,哪怕人家子虛烏有的亂嚼舌根啊!

這無疑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後曾告訴我:“那娃兒呀,這麼久了,該翻篇啦!這跟看書一個意思,一頁看完看下一頁。也告訴你媽要想開點,樂觀點!”大伯今年該是73歲,從沒跑過江湖,然而連他也有這樣的見識,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說才女:

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後第三年,嫁給了張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財物不成,便拳腳相向。李清照寧可依律坐監三年,也要告官離婚。

如何打發“悽悽慘慘慼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書有詩,當然,還有打馬。

再說一個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婦清。

這可是一個驚動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後,她忙著經商,並憑藉雄厚財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貞之節,封其為貞婦,為她築女懷清檯。是秦始皇陵裡大量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晉書·列傳第六十六》杜有道妻嚴氏,十八嫠居(嫠,寡婦),誓不改節,撫育子女,教以禮度,使兒子顯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龍氏,十三歲出嫁,不到一年夫死、兩個小叔子又跟著死去,沒辦法變賣嫁妝及紡紗織布,營葬既畢,又復享祭。誓不改嫁,守節窮居五十餘載而卒。

事實上《二十四史》自《後漢書》開始都有專門的列女傳,裡面的寡婦事蹟所在多有。

我們可以這麼說,混出名聲的寡婦都進了史書,她們生時,門前的是非或許也不會少,但終於得到了正史的承認。這種承認在今天看來當然是一種糟粕,是封建禮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當時社會風氣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飴。

只是可憐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闃寂無人時,孤枕難眠,或數著串珠唸經、或用繡花針扎大腿自虐、或打馬飲酒放縱……又豈是一句悽苦難言可堪形容?

我特別喜歡那位真性情的縣官:

接到一張訴狀,寫著

“十七娶,十八寡,公壯叔大,瓜田李下,嫁與不嫁?”

大筆一揮,“嫁!”

快哉!


王事情


鰥夫房頂炊煙少, 寡婦門前是非多!

出處不可考,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鰥寡孤獨,最是可憐不過,但是寡婦,無疑是這其中十分尷尬的群體。注:這裡的寡婦不包括老年喪偶,主要指年輕的寡婦。

眾所周知,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腐朽的封建禮教思想,既不利於人,也不利於社會,但是在古代,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道德準則,做的好還能得到一副貞節牌坊,猶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聳立,成為遠近聞名的楷模。

寡婦門前為什麼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寡婦是弱勢群體,易招惹是非。在男權主導的社會,尤其是中國古代,女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艱難,這時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虛而入,趁機佔便宜,如果只有一個人有這種想法還說不上是非多,有這種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來了,比如說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嚴格意義上說她不能算寡婦,但是由於男人不在身邊,各種人隨著上門,各種是非也就來了。

(2)社會對女人的欺凌。弱勢群體歷來是社會的欺負對象,各種破事爛事找不到責任人,女人就成為背鍋工具,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動不動就把鍋甩給女人,紅顏禍水就是這麼來的,寡婦更是女人中的弱勢群體,更好欺負,比如說大宋太祖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的天下”,對於已經遭遇不幸的寡婦來說,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鍋從天上來”,躲都躲不掉。

進入現代社會,尤其是近些年,隨著女人社會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獨立,越來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強之路,弱勢群體這一概念正在走入歷史,但是依舊有許多女人淪為各種是非的犧牲品。

比如說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種新類型的寡婦,男人不在身邊,女人由於各種原因,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聽起來像是女人有錯在先,但是社會對於女人犯錯的容忍度遠遠不如男人,男人出軌可以用一句犯錯來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則永遠被綁在恥辱柱上,不能不說是另外一種是非。

希望這種是非越來越少!


日慕鄉關



鰥夫房頂炊煙少, 寡婦門前是非多!

鰥夫指喪妻而未再娶的男子,因為無妻子照看家庭,洗衣做飯,所以房頂上的炊煙就稀少了;與之相對的,死了丈夫的女人稱為寡婦,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似乎自古人們對女人的要求就比男人苛刻,喪夫的女人,就像人們眼中的針刺,格外引人注目,流言蜚語也層出不窮。

在封建王朝時代,歷代的皇帝們哥哥妻妾成群,在大家看來並沒有不合理之處,一般的男人們,總有個三妻四妾,有時會明目張膽地獵豔,甚至去青樓造訪濃妝豔抹的年輕姑娘,在世人眼裡也不過是順利成章的事情。可是,如果死了丈夫的公主三番五次改嫁他人,就會得到世人們的指指點點,更有甚者會留下了一個“髒”!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一個沒有丈夫的女人,自己沒有謀生能力,如果沒有男人的依靠,是很難活下去。這樣就會有很多男人去寡婦門前套頭套腦,仗著女人沒有丈夫的幫忙,尋找機會揩油,所以就有了寡婦門前是非多的由來。

在古代,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喪失配偶都是一件值得讓人表示同情的事情,封建時期的男人們在死了老婆之後還有很多的時間來接觸異性,結婚,並養子。但作為同時期的女性,就不是那麼幸運了,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後,各種三從四德的規矩就來了,按照所謂的“烈女不嫁二夫”,與人私通要被關豬籠,改嫁他人要被稱為不貞蕩婦,這也是為何寡婦門前是非多。

古代有這麼一個故事,傳說一女子成親不過兩年,丈夫就死了,婆家對其非常嚴格,一次僅僅因為家裡一個工人不小心灑了她一點水,說了兩句話,而被婆婆說不守婦道,開始傳播她的流言蜚語,最後無奈的女子帶著怨恨跳井離開了人世。

時間又回到了現在,不得不說,如今社會的女性確實比以前社會的女性幸運很多,如今死了丈夫的女人一樣可以抬起頭做人,也很少有人再去談論她們的私生活,她們一樣可以毫無顧慮地帶著丈夫的遺產改嫁他人,也可以像現在的大媽一樣跳著廣場舞,享受一個人的快樂。


蔡駿


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春秋時期的鄭穆公有一個容貌絕世的女兒,她有多美呢?據說小時候杏臉桃腮,長大後身材火辣。但是夏姬不僅貌美如花,而且非常多情。與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不清不楚,因此她在鄭國的名聲非常地不好。為了趕緊“禍水東移”,鄭穆公把她嫁給陳國大夫夏御叔,因此後人稱她為“夏姬”。

一開始他們的日子挺好,還生了個兒子叫夏徵舒。但是好景不長,夏御叔英年早逝。她也就成了寡婦。但是俗話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而好巧不巧的是丈夫的好友孔寧和儀行父,經常對她進行“慰問”。正直”芳華“的夏姬,在一來二去下三人產生情愫。而這件事又夏御叔的上司知道,三人時不時的結伴前來”慰問“,更加糜爛的關係開始了。


為了在三人裡面”脫穎而出“,陳靈公做了一件蠢事:封夏姬的兒子夏徵舒為司馬。司馬是幹什麼的?掌管兵權之人!歷來諸侯都把兵權握的死死的,而陳靈公直接送人。但是夏徵舒卻對母親的行為深惡痛絕,陳靈公這樣一做無異於給自己難看。在某次四個人正準備”行樂“,陳靈公被夏徵舒埋伏在家中的士兵給殺死,而另兩位趕緊逃到楚國搬救兵。

然而陳國群龍無主,楚國乾脆坐收漁翁之利,吞併了陳國。為了平息眾怒,將夏徵舒車裂,而”罪魁禍首“的夏姬被送給了楚莊公。英雄難過美人關,立刻被夏姬吸引。但是在群臣極力勸阻下,而楚莊公見鰥夫(喪妻)家中無人做飯,正所謂是”鰥夫房頂炊煙少“,便賜給了他。


寡婦配鰥夫,是再合適不過了。但是夏姬天生剋夫,尹襄老去世而夏姬又成了寡婦。楚國的大夫屈巫見她貌美,在三言兩語的誘惑下,夏姬又和屈巫私奔了。總的來說,夏姬是寡婦裡面的”王者“。因為除了上面之外,夏姬總共創下了”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的壯舉。


後世多用來勸告寡婦檢點一點,畢竟容易引起男人的”覬覦“。


史之策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古時人們幸福家庭生活的寫照,但這是夫妻二人健全健在的情況下,一旦少一個人會怎樣呢?其實還有對應的兩句詩“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一旦遭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生活境地,可以說就比較悲慘了,不管是“鰥夫”還是“寡婦”,一下子就陷入了不同的窘境,男子無法正常飲食,女子,則會遭遇無盡的是非麻煩。

至於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來源,但凡這種平白直述式的生活表達方式,大多形成於人們的口耳相傳之中,並沒有什麼特定的人或著機構來收集整理這類人間悲劇。

不像《詩經》,有專門的機構採集六國傳頌的詩歌,彙集成冊留世。


當然就“寡婦門前是非多”,顯然具有鮮明的封建特色意味,是“一女不事二夫的”補充,說到底一句話:嚴格限制古時女子的行為,尤其是紅杏出牆的桃色事件。

當然丈夫在世為“紅杏出牆”,一旦丈夫失世,則成了“寡婦門前”,總而言之,這類成文且成熟的表達,都是對女子貞潔觀的一種再認可,形成的社會輿論氛圍,本身就會轉化成一種約束人的力量。

當然時代不同,如今這種觀念早已不能大行其道,至少女子有了選擇的權力,有了選擇的機會,至於說“是非”是多了還是少了,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隔壁有個村就愛搞破鞋,你也攔不住不是!


歷史三日談


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句為“鰥夫房頂炊煙少”。這一句古語“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道盡了喪偶男女的心酸。“寡婦門前是非多”,更是含有多重意思。

失去丈夫的女人,也就成了寡婦。在封建社會,寡婦再嫁一般是不可能的。盛年的女人往往獨守空房,或者一人拉扯孩子,還要替去世的丈夫盡孝。在這種生活環境中,如果有男人經常上她家裡去,周圍人就會有各種猜測,對上寡婦家的男人不好,對寡婦自身更不好。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句“警誡”,進而形成人們的下意識。

對失去丈夫的女人,人們敬而遠之,躲得遠遠的,生怕惹人議論。在封閉的宗法制農村,無異於是一種“雪上加霜”的傷害。

在古代,一個女人失去丈夫,就失去了“三從四德”中最重要的靠山。所謂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擺在面前的路,往往就是“守節”,把兒子撫養成人。守到老,可以被賜“貞節牌坊”,這是節婦最好的結局了。在這個過程中,是要格外注意婦德、婦言的,就算有男人來上門糾纏,也必須做好躲閃。可以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像一道符,將盛年的失去丈夫的女人們死死拴在“節義”這條不那麼人性的道路上。

“鰥夫房頂炊煙少”,意義相對簡單。鰥夫,是指失去妻子的男人。鰥夫房頂炊煙少,是指失去妻子的照顧,一個男人有時連飯也懶得做,往往湊付一頓罷了。由炊煙看起,由吃飯、穿衣生活起居看起,一個失去妻子的男人的生活是非常悽清的。

這句古語可以說,對失去配偶的男女的生活和處境做了深刻濃縮的概括,真實生動,言簡義深。


老照片


不止是這句話的上半句很少有人知道,自古以來歷史的很多典故,人們都是隻記得住其中的一句話,而忘了上半句或者是下半句,或許是因為其中一句太過出名了吧,人們就選擇性忽略了剩下的一半,鰥夫房頂炊煙少是此話的上半句。

先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鰥夫在古代的時候就是指妻子死了之後沒有再娶妻的男子,字面意思就是鰥夫家裡沒有人做飯,至於寡婦想必不用解釋了吧,寡婦門前是非多,從字面意思就能得出是寡婦的門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語。

這句話史書其實並沒有專門記載是怎麼來的,如果非要說的話,曾經有個這樣的記載,相傳宋朝時期有個女子,結婚兩年之後丈夫過世,自己成了寡婦,有一日家裡的長工不小心把水灑在了這個女子身上,恰巧被她的婆婆看到了,這個婆婆便罵她不守婦道,沒過多久,十里八鄉的都知道她和長工不清不楚了。

至於鰥夫房頂炊煙少還真沒有具體來歷,多是現代的人杜撰的。這句話表達的是人們對這種鰥夫的同情,農村做飯是需要生活的,這句話說明鰥夫家中沒人做飯,所以炊煙少,肯定是自己不做飯才這樣,如果有個妻子便不一樣了。

鰥夫和寡婦都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從這兩句話也能看出古代男女地位的不同,男子死了妻子就很可憐,可是女子死了丈夫,就會面臨很多的閒言碎語,古時候人們認為,女人自己一個人離開老公是沒有謀生能力的,肯定要依靠其他男人,所以才會被人們這樣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話是說死去了丈夫在獨自生活的女人,容易引起別人對她的私生活的話題與興趣,從而有很多的評頭論足,傳言流語。它的上半句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這話是指老而喪了妻子的男人沒有做飯。與寡婦門前是非多是一個全句,對應而來。

古代的女人失去了丈夫,都有著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戚傷之感,還必須得遵從三從四德,不能改嫁他人,若有與男人單獨說話接觸,就會招惹來謠諑橫禍,唾沫亂飛。舊觀念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沒有了丈夫,獨自生活會很艱難,必然有些女人想找到其他的依靠,這情形下,就會招來一些心術不正的男人來佔便宜,探頭探腦的來瞅機會想成好事兒,這樣就更容易惹是生非了。



如今的現代社會,觀念已更,但在農村偏僻的地方還是會餘有這樣的舊思想的。女人是個獨立的個體生命,完全有權利去昂首闊步走人生,更有權利在失去丈夫後重新選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