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後會幸福嗎?

譚大壯


孩子親奶奶是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奶奶在照顧和陪伴自己,孩子在奶奶身上體驗到了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困了餓了累了找奶奶,這很正常。

孩子可以同時和多個人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就好比孩子心裡有好幾把椅子,會留給讓自己感到愛和安全的人,奶奶可以坐一把,媽媽也可以坐一把,兩個人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

說到底,孩子心裡的椅子上有沒有媽媽,取決於媽媽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有沒有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被愛,和其他人的存在無關。



圈圈家有個堂妹,從小爸媽留她在家,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帶,但是每年父母寒暑假都會把她接到身邊,讓孩子感覺父母的確是因為工作不得以放自己在家,但內心仍然是愛自己的,所以跟奶奶親,跟父母也親!

另一個堂妹,爸媽也留她在家,外出打工,三年五年都不回去看一次,寄回家的錢也很少,爺爺奶奶把她看作負擔,結果初中剛讀完上了箇中專,被一個老男人拐走了,21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

當初家裡人再三反對吵架,她只說“這個男的對她很好”,就跟著老男人走了,典型的就是爹不疼媽不愛,爺爺奶奶帶在身邊,也不真正關心她!

孩子很多時候心裡門門清,有些事嘴上不說,心裡可是很清楚的,誰真正愛她,自然就跟誰親了!


甜甜圈伐木累


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後幸福嗎?我肯定的說,不幸福。

現在社會,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有了孩子後,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年人帶,由此出現了社會上流行的"隔代親"現象。對此,我是深有體會。

大寶出生後,同大多數人一樣,休完產假,我就去上班了,於是爺爺奶奶過來幫忙帶大寶。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大寶第一眼看到的是奶奶;白天陪大寶玩、帶著大寶逛公園的是奶奶;甚至晚上睡覺前看到的還是奶奶。因為工作忙,有時間下班回家比較晚,到家的時候大寶已經睡覺了。大寶每天與我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即使是週末,由於平時工作的忙碌,週末就想睡懶覺,於是大寶仍然跟著爺爺奶奶。二寶出生後,爺爺奶奶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小寶,於是我辭職回家做了全職媽媽。但是,由於倆寶年齡相差只兩歲,我一個人暫時無法照顧兩個小小孩,於是,大寶住到了爺爺奶奶家,大寶跟爺爺奶奶更親了。

大寶現在上幼兒園中班了,不管去哪裡,不管他做什麼,都要拉著奶奶或者爺爺一起去,我想接大寶回家住,跟爸爸媽媽和小寶能有更多的互動,增進感情,可大寶死活不願意回家,每次強拉著大寶回家,大寶歇斯底里的哭鬧讓我一度很崩潰。有時候我甚至在想:這還是自己的孩子嗎?在大寶的心裡,爸爸媽媽或許就是一個代名詞而已,爺爺奶奶才是"爸爸和媽媽"。

為了增進與大寶的感情,我和老公想了很多辦法:給大寶買喜歡的玩具、喜歡吃的零食、給大寶看喜歡的動畫片、陪大寶玩遊戲......雖然跟大寶玩得很開心,但只要一提到回家住,大寶立馬就變了臉色,什麼喜歡的東西都不要了,就要奶奶。

於是,我儘量多抽時間去接送大寶去幼兒園,漸漸地,大寶與我說話的時間越來越多,也會在幼兒園小朋友面前說"這是我的媽媽"了,也願意在放學的路上給我講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了。回家後,我 也儘量多抽時間陪大寶玩遊戲,慢慢的打開大寶的心裡防線,終於,大寶願意主動回家住了。

最近讓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大寶每天都會跟我說:媽媽,你明天早上送我去幼兒園,下午來接我放學,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呢?!我每天都按照與大寶的約定,儘量不讓大寶失望,如果哪天因為有事沒有去接大寶放學,大寶還會生氣。我發現,大寶跟我的距離越來越小了,每晚會主動去跟爺爺奶奶說再見,並跟我回家住。

雖然大寶和小寶在一起會吵會鬧,大寶會老是去逗小寶,弄得小寶哭鬧,雖然有時候會搞得我心煩意亂,但是我很滿足,因為,有大寶、小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家


成長為自己


依然記得徐靜蕾在參加《朗讀者》節目時,朗讀《奶奶的星星》一文送給奶奶,其中幾度哽咽,因為奶奶不在了。


無論從小跟誰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肯定不會幸福。原因如下:

一是從小跟奶奶親,奶奶是情感上的是唯一依靠,一旦奶奶去世,那種失去整個世界的缺失感肯定會特別強烈,如果調整不過來容易很長時間走不出悲痛,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是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必然導致孩子心理上父愛母愛的理解不夠,等孩子長大成為父母的時候,原生家庭的狀態會影響他不知道如何當父母,影響他的孩子沒有幸福的童年。

三是跟父母不親在父母年老了之後容易出現贍養方面的問題。情感大於血緣,和父母不親會在盡孝心方面是義務多一些還是情感多一些?

這個幾個方面都會影響幸福指數。


媽媽的小屁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擔負起照顧和教養孩子的責任,而現在有一部分父母,因為工作因素和生活壓力,將照顧孩子的責任推給了自己的長輩,導致了孩子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更親密,更具有依戀性。其實,這是不正常的,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以後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最初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是將陪伴孩子一生的。所以年輕的父母,一定要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尤其是0到3歲的嬰幼兒時期是孩子一生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所以在這個時候,首先要建立起來的就是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對其以後的幸福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孩子和祖父母更親的影響


孩子和祖父母更親,會對孩子以後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從小沒有深刻的感知到父母的愛,會缺少幸福的童年,沒有真正的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長大後的幸福感也會有所缺失,更嚴重的會影響到日後的婚姻生活,會影響到他以後會不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


三、調整心態,積極應對


如果父母已經發現孩子對奶奶親而不對自己親,一定要調整好心態,積極的去應對。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與孩子進行溝通,主動的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儘可能多的去感知父母的愛和深厚的情感。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體驗,並慢慢的建立起親密關係,不可操之過急適得其反。


當然,年輕的父母還要尊敬長輩,和自己的長輩建立起良好的親密的關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什麼時候都不晚,但一定要用心去陪伴,相信孩子一定能夠有一個幸福而快樂的未來生活。


決勝網


不幸福。老公小時候生肺炎,才被送到上海奶奶家,帶到6歲再回家。回家後,被其母各種毆打,打完再推父親去打。然後,一邊打一邊罵,討債鬼。那父親居然縱容妻子虐待孩子,充其幫兇。奶奶知道後,說:為啥?

我與老公相識,是他家親戚牽線,各種偽裝,各種熱情,實情半點不會讓你知道。一個沒接觸多少社會、還沒談過戀愛的萌妹子哪裡是這些騙子的對手。大概就是看我好欺負的吧。

我與老公結婚前並不知情,他媽偽裝地好。待領證後才察覺。結婚連上交的錢都不給,後來結婚、過月子、辦百日宴說沒空,要搓麻白相。那時,靠孃家哥姐借錢給我度難關。你問公婆借都說沒有,情願存到私人公司拿高利息,結果連本金都沒拿到。

扳倒和坤,嘉慶吃飽。對我們不管不顧,小兒子當然就吃雙份啦。小兒子結婚離婚再婚,幫辦二次婚禮,過2次月子,帶2次小孩。婆婆喜歡小兒子,當然不遺餘力,竭盡全力幫忙。

小女兒更是寵得不得了。沒公主命偏有公主的病。從不工作,外孫日夜帶,又出錢又出力。可惜,也離婚啦。

當時,看到婆婆追著外孫餵飯時,想起她沒抱一下孫子、喂一口粥、洗一片尿片。心裡的苦和淚,默默地流進肚子。當初我父親勸我趁早離婚,說閨女這樣的人家不能嫁啊。

可我老公那時超級可憐,都想自殺了。唉,誰願意嫁這種變態人家。當初心軟,不聽老人言,吃的虧還真不少。

別說過年聚餐,就是平時都沒有,還想什麼家庭溫暖,做夢。那時,他們還年輕又有錢,最得瑟的時候啊。但親戚一來,馬上打電話給兒子。一來飯店請客讓兒子付帳,二來讓人以為父子關係很好。真是偽君子嶽不群,心機婊。

現在,婆婆還有一件事沒做完,就我家還沒離,死不甘心啊。攪屎棍婆婆想著妯娌倆幫養她外孫呢。憑啥,誰養的敗家女誰消受!啃老到45歲,還不會燒飯,到處厚著臉皮蹭飯。呵呵

有錢有力時,歸小兒子和小女兒。公公病了,就屬於大家了。陪夜、要吃(那時說不要靠你們吃)、出錢買墓地等種種。公公死前,還把名下存款給他女兒。我老公原說老頭怎麼要死都不交代呢。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做這種父母的兒子媳婦肯定特憋屈,特難受。可這種偏心眼,只會造成兄弟、兄妹老死不相往來。

你們沒有體會過被父母壓榨的痛苦,而且,大家都會拿孝道來說事,殊不知,他們只是披著一層父母的外衣而已,真正做的卻讓孩子痛不欲生,天下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有些真的讓孩子生不如死!


用戶3544770537



首先,幸福是一種個人感受。外界的客觀條件,包括收入水平、事業狀態、家庭成員組成都不一定成為決定性因素。 比如,收入很高的人有可能內心並不幸福,沒有固定工作的旅行家也可能非常幸福。

那麼它與什麼有關呢?我認為這與我們內心需求與外部環境的匹配程度有關。按照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人的心理需求從分為幾個層次,下面的層次一旦被滿足,上一層的需求即會出現。


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對各層次的需求有一個期待值,雖然很多人對此是無意識的。但是當這些期待與客觀情況不符的時候,我們的感受就是不滿足、不幸福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層次越低,不幸福、希望改變的感受就會越強。

我們再來看看從小和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從小被祖輩帶大,跟父母不親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父母的工作太忙,或者遠離家鄉工作,條件不允許帶著孩子。但是,值得我們非常重視的是,無論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如何,在孩子心目中渴望得到父母的愛的需求是根深蒂固的。即使長大後,理性上能夠理解父母遠離的原因,但是如果仍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裡獲得堅固的信念:“我的爸媽是愛我的,是無條件愛我的”的話,他們的自尊程度就會比較低。同時不安全感又會讓他們從心底非常渴望父母的認可,所以即使他們長大後,也經常出現壓抑自己的需求,討好父母的行為。

自尊比較低的人心底總有些隱隱的惶恐,害怕被否定、被拒絕,認為如果自己做的不夠好,就不再會被喜歡。所以有一些人,雖然在對自己接近完美的要求下,學業或事業很成功,但他們內心的惶恐也會經常出來困擾他們。也就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他們“尊重的需求”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這是他們感到很難達到“幸福”狀態的原因。

當然,我需要強調,並不是說“所有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人都不會感到不幸福,這與他們後續與父母的關係,與他們是否從父母那裡得到“我是否是被愛的”有密切的關係。


超級育兒師蘭海


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要從三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1)為什麼孩子從小跟奶奶親,而跟父母不親?
(2)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3)孩子長大後,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要尋找答案,我們還必須從第三個問題開始進行剖析,倒推回去一一作答。

成年後,人們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問題提供者關心的是孩子長大後會幸福嗎?這是他/她關注的核心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們也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探究。

記得幾年前,央視記者拿著話筒滿世界問人們“你幸福嗎?”,引來了廣大觀眾的一片吐槽之聲。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會問自己“我幸福嗎?”,但幸福的標準似乎從來沒有統一的答案。有人認為有錢(誰都想成為大款啊)、有名(看看這些網紅們,為了出名也是各種拼啊)、有社會地位(奮鬥多少年就是為了跟貴族們一起喝杯咖啡)、有健康的身體(看看北京臺養生堂節目的火爆程度、再去健身房看看帥鍋美女揮汗如雨的樣子吧)......總之,這些外在的東西,吸引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去追逐,以為這些就是幸福的根源!

85%的幸福感來自於你的親密關係!

心理學家們則用各種不同的術語來描述人們的幸福感,比如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積極心理學家們大力提倡的“福流”(Flow,彭凱平學長的絕妙翻譯),都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的幸福體驗。更直接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上述的有錢、有名、有地位、有健康,這些的確與人們的幸福感有密切的聯繫,只是可惜,這些只能解釋人們幸福感的8%至15%左右 (Deiner et al. 1999)。剩下的85%以上的幸福感,則是來自於人們的親密關係!換句話說,良好的親密關係是你的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現在大家大致可以判斷下,在2016年8月里約奧運會期間,在微博上怒爆妻子出軌憤而離婚的王寶強,那時他的幸福感有多少了吧?要知道,很多人覺得王寶強簡直是屌絲們的榜樣啊,有錢、有名、有地位、有健康.....。然而.....

好了,回到正題上來。那麼,這種親密關係又來源於哪兒呢?追根溯源的話,你應該能夠猜得到的,它來自於你的成長經歷中的家庭教養方式。

愛情故事理論(Love as stories)的啟示

這裡不是給大家講愛情故事。而是要給大家介紹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R. Sternberg,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著名心理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角形理論。認為親密關係中包含有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激情(Passion)、親密感(Intimacy)和決定/承諾(Decision/ Commitment)。為了回答這三角形是如何形成的,他提出了這個亞理論(subtheory)。

簡單點說,Sternberg認為愛情三角形來源於故事。所有人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故事可以通過觀察戀愛中的人或看電視、電影或者小說中獲得。而且,個體在這個經歷的基礎上,會形成自己的愛情故事。大家應該能夠明白,每個個體的品質和環境的互動導致了愛情故事的發展,並且儘可能在生活中演繹這種故事。

每個人所形成的愛情故事,當然是有差異的,但Sternberg總結出了26種愛情故事,這些故事類型呈現出廣泛的愛情概念,每個故事都伴隨有特定的想法和行為,形成一種特徵性模式,

引導著我們對一種愛情關係的描述。從這個意義上講,愛情的概念沒有定義性特徵(defining feature),但具有代表性的特徵(characteristic features)。

理論總是比較深奧的。不知道讀者能夠從上面介紹中,得到什麼樣的印象。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你不可能給“愛”下一個明確的科學定義!比如,數學老師在講到“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會明確告訴你,“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所構成的封閉圖形”,這樣你就會知道了三角形是怎麼回事。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告訴你“什麼是愛”。而你所有的有關愛和親密關係的“代表性特徵”(比如提起浪漫的愛,你會想起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都是來自於你成長經歷中的所察所想。


為什麼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

通常情況下,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照顧者(primary caregiver),是孩子的主要依戀對象,甚至在孩子的親密關係經歷中是佔有決定性的地位。考慮到依戀是伴隨一生的,“從搖籃到墳墓”都起著重要作用,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可以說是影響深遠的。

當然,依戀理論也再三提到,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交往對象的增加,孩子完全可以形成多個依戀對象,並形成對不同依戀對象的內部表徵系統(也稱內部活動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這些內部活動模型會對孩子的人際關係以及人格的行程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當奶奶擔負起了孩子大部分的日常起居的照顧者之後,孩子會對奶奶產生依戀,並表現出比父母更加親密的行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父母平時也參與對孩子的照顧,尤其是晚上還是和孩子一起睡覺,這樣的話,對孩子的成長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孩子也能跟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

這裡可以介紹個比較有意思的關於以色列集體農莊的孩子們的研究。以色列的集體農莊可以說是一場最大的自然實驗。集體農莊是指一些小型的農業社區,通常人數在100到1000之間,平均400人左右。這裡有嚴密的組織,農莊裡的人員彼此非常熟悉,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最典型的是,孩子們被送到特定的社區兒童設施裡,進行共同撫養,此外,還有公共的食堂。集體農莊共同決定工作分配和任務,共享財產,輪流服務。研究表明這些作法並不理想,並且導致了兒童的許多不安全的依戀模式。當然,近些年來,集體農莊的經濟,組織結構,政策等都在發生悄悄地變化,這種農莊已經很少了。 心理學家用“陌生情境法”對集體農莊中晚上住在兒童寄宿處,而不是跟父母住的孩子進行依戀類型的測定,發現焦慮/矛盾型的孩子的比例遠遠高於Ainsworth的樣本的比例。但在增加了另外一個樣本後(孩子白天在兒童寄宿處,晚上回家跟父母睡覺),80%的在家中睡覺的孩子都能夠形成對母親的安全依戀,但只有40%的住在兒童寄宿處的孩子是安全型的。所有的不安全型兒童都表現出對母親的矛盾型依戀(Sagi等)。研究者們認為這種不安全型依戀是由於住在兒童寄宿處的孩子缺乏良好的撫養環境,以及缺乏一個穩定的,具有反應性的和連續性的照顧者。

因此,只要父母親能夠親自參與養育孩子,不是把孩子完全留守給奶奶,儘管在孩子小的時候會表現出對奶奶親,而對父母不親,但應該不會對日後的幸福產生不良的後果。

無論如何,父母要做出榜樣,讓孩子從你的身上學到親密關係的良好故事,這樣,長大後孩子仍然能夠健康幸福地生活的!


李同歸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的小孩就是這樣,因為爸爸媽媽要上班,沒時間帶,這個孩子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吃住。久而久之,孩子只要爺爺奶奶,其他人一律靠邊站,就算你是親媽,也不能扭轉這個局面。

現在她的孩子慢慢長大了,還是不跟她,對她態度也不好。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做事也很任性。因為,不管他要什麼,爺爺奶奶都會滿足;不管做錯什麼事情,爺爺奶奶都會幫他打馬虎眼。

造成這個後果是誰也沒想到的,她們家的情況也許比較極端,但也反應了很多家庭的現狀。她家孩子之所以養成了這麼多壞習慣,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溫暖。爺爺奶奶的教育也沒做到位,可能在無心之中還說了幾句關於媽媽不好的話,才導致孩子變得這麼叛逆。

對於朋友家的這個孩子,如果她不及時做出行動,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這個孩子長大後也很難幸福。

所以,希望父母儘可能地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希望爺爺奶奶盡最大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兒孫們。


愛笑寶媽歐丹丹


我小時候一歲半被放到姥姥家,從那以後能陪伴我的只有姥姥。

從小就知道同學會因為爸爸媽媽不要我欺負我,以大人想象不到的欺負,兩個人一個課桌,四分之三都會被對方搶去,如果我不小心超過線,他就會拿鉛筆尖扎我;座位被前後桌擠的只能直直地坐下小小的身體,一動不是碰著前面就是碰著後面,他們就會打我;不敢跟她們玩,上學放學路上還要防著他們找理由欺負我……就這樣過了三年,突然有一天爆發了,把我們班一個男生頭給打流血了,從那以後沒人再敢欺負我。也知道了,只有打的過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所以養成了不跟別人交流,時時處於保護自己的狀態,嚴重到上大學時候我們宿舍裡一個安徽的女孩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竟然緊張的面紅耳赤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後來被輔導老師發現了我跟人交往有障礙,很細心的幫助我,可是我還是不喜歡跟同學們打交道,獨來獨往。後來在幾個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終於好點了。

一直到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堅持要把他帶在身邊,不想讓他再重複我的痛苦。母親不理解,說放到家裡我又不會虐待他!不想解釋,她到現在都沒發現,我從沒有主動拉拉她的手,就算是生孩子時候痛的死去活來她要抱抱我我使勁往床邊躲,後來也是因為不喜歡跟人親密接觸拒絕老公的靠近離的婚,害怕再婚!這些我也知道要靠自己去克服,可是一到關鍵時刻就是發自本能的拒絕!後來看過一本書,叫《印痕》,裡面解釋到就算你的大腦忘記了某些事情,可是你的身體還記得某些傷害,本能的自我保護!

所以,不管為了什麼而結婚,既然有了孩子,就要照顧好他,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心靈上的!!!


手機用戶77392862570


別說長大幸不幸福了,從小就不幸福好吧!父母的愛和奶奶給的愛,不能等同!

我有個侄子,生下來就奶奶帶,一歲的時候被奶奶帶回老家,和父母分開了,那孩子的性格真的不好,特別愛哭,他手裡的東西從來不會給他堂哥的!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挺讓人心疼的,,上幼兒園了,老師建的學校班級群,爺爺奶奶沒文化,搞不定,孩子的學習都有影響!他堂哥的爸媽都在,所以收拾的乾乾淨淨,還特別懂事,他媽媽也給他輔導功課,兩個孩子明顯的對比!

我周圍帶孩子的奶奶挺多的,奶奶畢竟老了,眼界,經歷都比不上父母,奶奶能讓孩子吃飽穿好就可以了!孩子的安全感還是要父母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