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電信運營商的興奮與焦慮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大潮中,電信運營商絕對是不可缺失的一環。

從目前的進度來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這三家運營商也都在各種公開場合表露了其在智慧城市領域的野心與謀劃,並且在在輿論造勢上也明顯加強了——實際上,炒概念、跟風跑馬是互聯網公司的常用打法,現在運營商也基本學會這個套路。

IT互聯網公司裡,阿里的ET大腦、騰訊的超級大腦、百度的AI City、京東的城市計算、華為的城市神經系統、科大訊飛超腦計劃等平臺型佈局逐漸形成火候,浪潮也在近期提出“智慧城市運營商”的概念。相比於巨頭,垂直方案提供商則選擇穩紮穩打的方式推進,如海康威視在監控方案上加入AICloud框架、搜狗在AI翻譯上更新硬件、圖麟科技耕耘AI+工業/AI+安防/AI+商業三大領域等等。

三大電信運營商在網絡基礎設施領域的優勢是外界無法與之比擬的,但是在網絡、數據和業務系統的服務之外,運營商急需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眼下,發力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共識,設計良好的技術工具可以使政府機構、社會環境、人們生活受益,最終使得運營商本身受益。

具體來看,智慧城市涵蓋智能照明、公共安全、交通管理、智能停車、智能城市交通、環境管理和智能建築等,由於有大量機會使用傳感器、數據、連接和分析來解決城市中的問題,特別是電信運營商正在建設的低功耗廣域網(LPWAN)和5G網絡,這些創建的物聯網應用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是一件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事情。

他們怎能不興奮?

那麼,面對智慧城市的“藍海”,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這三家分別是怎樣的策略?雷鋒網試圖一探究竟。

中國移動:充分利用“3大技術” IoT佔全球主導地位

中國移動在智慧城市建設、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智人工智能方面都在圍繞5G發展進行佈局,而目前其正在12個城市進行5G試驗,同時已經建設了14個開放實驗室,目前全球有200多家大型企業參加實驗室。

實際上,中國移動的智慧城市還是圍繞著整個的“大連接戰略”來實施的。“大連接戰略”強調連接的“規模化”,因此IoT(物聯網)勢必是中國移動在2017和2018年努力的主要方向,當然也取得一定成果。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的移動運營商佔據全球物聯網(IoT)市場的主導地位,佔全球蜂窩物聯網連接的46%。其中中國移動在全球市場佔有32%的份額。

落實到智慧城市佈局上,中國移動利用自身強大的移動大數據能力,展示政務、精準扶貧、金融、個人大數據應用,充分結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三大技術,形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等信息化行業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电信运营商的兴奋与焦虑

中國移動智慧城市總體架構 來源:中國移動

物聯網方面,中國移動搭建了雲開放平臺——OneNET平臺,開放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諸多能力,正在幫助數萬名開發者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智能化。截至目前,OneNET平臺連接數已超過5000萬個。

雲計算方面,“移動雲”以全網統一規劃的4個一級數據中心為支撐,以全國31省級數據中心為補充,構成貫通全國的資源一體化佈局,目前已形成7大集團直管數據中心,5大集團級雲數據中心以及31個省共計80座數據中心,“移動雲”搭建IaaS、PaaS、SaaS完整三層架構產品體系,通過雲計算與網絡資源的系統互連。在“互聯網+政務”這個領域,中國移動參與了政府電子政務雲平臺、政府數據共享交換與開放平臺的建設,建設移動電子政務平臺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視頻會議系統,為政府部門、企業和市民網上辦事提供便利。

大數據方面,基於中國移動的海量數據,系統通過對實時信令數據整合,數據轉化,數據清洗。同時整合用戶上網日誌,互聯網數據並基於時間空間進行關聯,以及數據分析,整合出基於位置的核心能力開放平臺,並且對上層應用提供輕量化rest接口,從而實現1+n的智慧城市能力圈。

此外,中國移動還自主開發了“政企服務平臺”、“商務能力開放平臺”、“支付安全認證平臺”、“智慧旅遊平臺”、“實時交通平臺”等大數據標準產品,實現城市熱力圖、企業選址、信息驗真、信用評估、旅遊分析監控、交通路況監控等信息化應用。

目前中國移動已與天津市等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各省分公司同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中國聯通:建設城市“神經體系” 聯合阿里發佈多款“大腦”

如果說中國移動的智慧城市戰略以IoT為主線,中國聯通則是大數據,並把大數據提升至公司戰略層面,提出了“用大數據再造一箇中國聯通”的堅定態度和明確地位。

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總工孔力在今年8月底宣佈,中國聯通目前已經在 16 個城市陸續開啟 5G 規模試驗,2019 年將進行業務應用示範及試商用,並計劃於 2020 年正式商用。

具體在智慧城市佈局上,中國聯通以雲基、網連、數智為抓手,提出智慧城市數字“神經體系

”建設思路,構建了全制式、全要素、全時空、全態勢的城市感知體系。這種神經體系主要體現以全時空感知的多維度檢測即城市神經元,包括人臉識別、壓力位移、水位、水壓等多維度傳感器的檢測;覆蓋多場景應用即城市機能,體現為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這三大公共機能。2018年初的巴塞羅那MWC上,聯通正式宣佈啟動了全國範圍內15個省市的Edge-Cloud規模試點及數千個邊緣數據中心的規劃建設工作,這意味著在邊緣端,聯通也在部署網絡及計算能力,應對城市場景的多變。

此外,中國聯通還提出了構建以數據開放為核心的4+N新型智慧城市體系建設理念,即:

  • 一張天空地一體的感知網絡;

  • 一個可擴展的雲計算數據中心;

  • 一個共享開放的大數據平臺;

  • 一個高效的運行指揮中心;

  • N個數據驅動的智慧應用。

與此同時,福建省智慧河長雲平臺、齊齊哈爾政務數據共享交換、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以及智慧順德等典型應用案例為聯通智慧城市做了良好的“背書”。

不可忽視的是,最近的8月14日,中國聯通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投資成立雲粒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智慧政務大腦”與“生態環境大腦”兩款產品,其佈局智慧城市的野心逐步彰顯。據雷鋒網瞭解,雲粒智慧公司主要結合了中國聯通基礎設施能力、全國一體化運營服務體系和在政企客戶市場的一站式集成和交付能力,和阿里巴巴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先技術領域積累,而兩個“大腦”的主要面對場景就是政務的信息化,尤其是急需克服政府部門各自為政、互聯互動不暢、共享程度低、標準不統一的弱點,推動政府領域改革創新。

據悉,目前聯通在全國政務雲市場佔比超30%,已經建立北京、河北、吉林等10個省級政務雲,52個地市級政務雲,85個行業雲平臺。

中國電信:一網、一雲、一平臺 與236個地級市合作

中國電信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除了NB-IoT扮演重要角色,天翼雲在也功不可沒。

中國電信率先提出建設以“一網、一雲、一平臺”為核心的智能信息化基礎設施,即一張城市泛在感知網,一朵城市安全承載雲,和一個“聚數生智”的城市智慧管理平臺。依託該平臺構建城市智能應用生態圈,開放部署“政府管理透明高效、城市治理精準精細、惠民服務無處不在、基礎設施集約管控、產業經濟融合創新、城市數據安全防護”六類智慧應用。

NB-IoT佈局上,中國電信已開通NB-IoT基站33萬個,完成全國350個地市覆蓋,2018年,雄安新區、成都等六地市先期啟動建設5G實驗網,預計2019年在國內實現5G試商用。為推動新技術落地,中國電信制定了產業鏈補貼政策,將3億元垂直成本投入到市場,持續推動NB-IoT模組成本降低,其成本已從最初的150元降低至不到40元。

天翼雲的資源投入上,中國電信實現了31個省資源池的雲覆蓋,擁有呼和浩特、貴陽南北兩大航母級數據中心,還有海量的邊緣節點數及385個IDC,可滿足不同城市的個性化需求,能為每一座城市實現“專享定製”服務。

具體城市案例上,以福建為例,中國電信福建公司系統負責總體設計、承建和系統維護的“智慧延平”項目,2017年6月8日啟動建設,2018年1月31日正式上線運行,構建一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城市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兩個平臺,包括智慧農業、智慧城管、智慧生態等十六大智慧應用。

據雷鋒網瞭解到的最新信息,中國電信已與全國31個省級政府、236個地級市建立了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其中,政務雲平臺覆蓋100餘個地市,建設10個省級綜治信息化平臺,通過自主研發落地上千個政務應用。

虛火?改頭換面?理性看待運營商與智慧城市的建設

整體來看,智慧城市的建設陣營裡面,以阿里、騰訊、百度、平安等公司為一側,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這一側同樣不可忽視,畢竟它們是網絡的管道和數據的管道。此前,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就表示:

“智慧城市目前進入了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階段,其中一個難點是如何匯聚異構、異主和異地的數據。”

可以看出,從三大運營商對自家數據能力的整合力度和投入資源來看,智能化會是主流。為什麼運營商們如此大費周章的佈局IoT?最終落實到數據上來,運營商作為“數據管道”商,具有發展大數據的先天優勢:不僅數據管道是一切互聯網的基礎,而且基於“網絡入口”運營商可以獲取互聯網上幾乎所有的信息。

當然,硬幣有兩面。有業內人士告訴雷鋒網,運營商在智慧城市佈局上,其實還有一些其他動機,比如:

  • 運營商每年都有鋪設新的線路、管道,以及開發新的用戶等等投資預算,而按照以前會有很多部門參與利益分配,但是以智慧化名義做項目得到市長或者開發區區長等一把手的支持,業務的開展效率完全是不同的。

  • 國家信息中心對220多個城市的建設效果的平均得分僅為50.7分,在實際投入方面規模不足規劃投資規模的20%,資金壓力過大,很多城市由於財力不足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因此政府需要找到更省錢更有效的方法來提高智慧城市建設的效率,希望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運營商在政府客戶關係處理上面比較久,因此對政府來說有價格優勢。

  • 目前沒有一個標杆似的智慧城市原型呈現,基本都還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虛火”現象比較多。而從各地實施、運營的成果上看,並沒有什麼創新性的突破,都在已知範圍內、某個領域內做一些信息化和數據融合,甚至目前連相關的法規、規範、標準都沒有形成。早點入局,比“被動接受”要好。

除此之外,運營商本身對智慧城市也有一定的“憂慮意識”。人民郵電報此前就發文指出,大量的智慧城市應用意味著電信運營商可能會被過於分散,因此,電信運營商需要聚焦於他們提供的產品以及他們如何在智慧城市實施其解決方案,因為這一垂直領域是高度碎片化的,多個參與者都在爭奪一塊有限的蛋糕。

雷鋒網認為,運營商們在智慧城市項目進程中,需要關注以下幾點風險(同樣值得BAT們關注):

  • 智慧城市做項目,建設就走,項目沒有管家,慢慢項目就沒有人運營;

  • 政府層面,智慧城市負責人一旦發生調動,執行層斷裂,繼任者不熟悉情況或者不懂,都會造成智慧城市項目不連貫;

  • 公共部門的採購和銷售週期比較緩慢;

  • 城市往往會尋求零碎的解決方案;

  • 必須承諾長期投身於這一領域,並且考慮創造性的財務和商業模式。

“危”與“機”歷來共生,但無論如何,運營商已經與BAT們站在同一個賽道了。這一次,他們會把握好智慧城市這個風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