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所言:「對聯有無平仄均可」,不講平仄的對聯能叫對聯嗎?

不卑不亢\n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魚翁。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形式之一,它不僅講究意境、美感,還特別強調對仗,如果不管平仄,儘管你文采斐然也不成其為對聯。對聯的基本特點就是上下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同、意思相關、平仄相反、仄起平收。

悟空問答經常討論對聯的平仄問題,很大一部分網友表示可以不拘平仄,“意對”就可以了。那麼我問你:唱歌講不講音調?你說我聲情並茂、抑揚頓挫“唱”得那麼好,怎麼說我跑調?唱歌、朗誦、對話語氣不同;對聯、詩詞、順口溜章法各異,來對對聯就應當遵守對聯的規則。

上次有位網友對我說:你說那麼多有屁的用,只要朗朗上口就行。我暈!對聯就是為了朗朗上口才有平仄相對這個規則啊!一溜平或一溜仄,抑或平仄雜亂無章能朗朗上口嗎?比如毛澤東“金沙水泊雲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大渡橋橫鐵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句,讀起來是不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但如果不講究平仄改一個字,比如“寒”(平)改“冷”(仄),意思都一樣,再讀是什麼滋味?拗口、彆扭啊!

還有位網友對我說,其實真不必講究什麼仄起平收,先輩們都沒依這個規矩。還例舉了頤和園和武侯祠的兩幅對聯,原聯記不得了,但因為都是上聯尾字,記得一個是“德”,一個是“託”。他閣下說這兩個字都是平聲字,先人也把它用在了上聯最後一個字。我納悶了,作為四川人,這兩個字都是讀四聲的,於是查字典,果然都是讀二聲。再查古入聲字,這兩字卻躍然其中——古入聲字歸仄聲!所以,先輩們是比我們更遵守規則的!



順禮成章LSL


根據年代社會發展。

現在人們壓力大。喜歡,朗朗上口歡快心情。

若是迴歸到古代,對老八股,墳墓爬出。人們勢必厭棄。

對聯上下對稱,不跑主題。

賞悅舒暢。

平仄懂得寥寥無幾。

頭條不是對聯大賽。

沒有閒情管平仄,若是對聯大賽,必須嚴謹。平仄對稱。

對聯千萬跑主題。例,青山綠水。

別對出勵志創業。

對聯對聯歡樂暢快。

頭條對聯,專治痴呆。


冰清玉傑wi


不講平仄的對聯是有一種的。是現在過年的春聯。

我每到過年都在留意,春聯是普遍沒有平仄這個概念的,不但如此,甚至許多春聯上下兩聯的詞都對不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原因是傳統文化的斷代,另一個原因是一類文人的推波助瀾。有類文人嗜好吟詩作對但其實不懂,不過是些偽文人罷了。如果這些人寫的東西只是貼在自己家裡,倒也罷了,關鍵是在文化斷代的情況下有不少人投機取巧,為了撈錢找廠家大肆印刷,銷往市場,使偽劣產品和偽文人反而佔據上風,而群眾由於水平有限全然矇在鼓裡。這是一件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傳統文化守護者最為悲痛的事!



我們來看樓主列舉的這副春聯,可謂是過年時非常“大眾化”的一副了。稍微有點專業知識的人都能看出來,寫這副聯的人根本不懂得對聯。並不需要用到是否合律的標準讓人看上去“高深莫測”,實則“雕蟲小技”的方法來論證。

這副春聯一點也沒有美感。雖然大家過年都圖個吉利、喜氣,但“攀龍附鳳”這個意象我建議還是不要用。這個成語出自漢代揚雄的《法言·淵騫》:“攀龍麟,附鳳翼。”比喻巴結、投靠有權勢的人。它是一個貶義詞啊,怎麼可以堂而皇之的掛上您家的大門呢?上聯“龍騰四海”和“生意”又有什麼關聯呢?

如果非要用“tāo tāo”,我建議是用這個“滔滔”,它比“濤濤”這個詞規範。“滔滔”是一個形容詞;“濤濤”則是一個名詞做疊詞後硬生生的充當形容詞。“滔滔”出自《詩·齊風·載驅》:“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而“濤濤”出自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濤濤金汁出天涯,滾滾銀波通海窪”。前者比後者早了一千多兩千年。

再看對句的“枝頭”,對應的是出句的“四海”,明顯上重下輕,無以支撐。

如果有人問,為什麼你就斷定這副春聯是從右到左,而不是從左到右讀呢?依據有兩個:傳統習慣上,楹聯是從右到左讀;還有一個是,在這副對子的首字有“龍”和“鳳”兩字,難免讓人想到,無論是“龍鳳” 還是“龍鳳呈祥”抑或是“龍飛鳳舞”,這些正式的詞或成語,都是龍在前,鳳在後。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副對子的隨便侃侃。如果能使看的人信服,也就盡到我的一點綿薄之力。過年買春聯一定要挑一副有意義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對聯有區別於偶句和駢句它是文學體裁,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偶句和駢句是修辭手法,是作品的一部分。偶句經常可以抽出來作為對聯。研究者發現,最早的韻書在三國時就有了,是魏國音韻學家李登編寫的《聲類》,最早的對聯出自晉人陸士雲和荀鳴鶴有趣的對話“雲間陸士龍==日下荀鳴鶴”。

在南朝時期沈約、周顒等人的詩論和沈約、王融等人的詩裡格律詩的概念初步形成,是古體詩過渡到近體詩的重要階段,時謂“永明體”,在唐詩裡格律詩的概念被規範和廣泛應用,對聯與詩詞淵源深厚。第一副春聯則是距陸士龍和荀鳴鶴600多年後,後蜀主孟昶在964年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上面列舉的是對聯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例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聯都是要講平仄的,對聯沒有“古風”一說。值得注意的是,孟昶的春聯運用了格律詩常用的“拗救”,在後世的對聯裡一般不用,特別是分句聯是萬萬不行的。在此以一個科班生的身份提醒大家:凡是作聯、作格律詩、填詞牌詞和散曲,避開平仄來談的都是耍流氓的行為。也在此呼籲讀者,別讓我們民族傳承了這麼久的傳統文化盡喪我們的手中,否則我等就是對不起龍的“傳人”,這個自稱。

注:關於聯律可以看我的講課稿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95653967928099086/?iid=40035321068&app=news_article&app_id=13


吳海玉詩詞


首先,文化要傳承,傳統與規則不能丟,對聯講究工整講究平仄,寫作時還是要儘量依傳統寫。

其次,我認為,大多數詩詞愛好者,是業餘的,不能太求會責備,多多體諒初學者,多提攜,在練習中提高。

最後,我認為對聯講究的有平仄意境及朗朗上口,有時某方面有缺陷也無需面面俱到。

還有,想請教各位大師點評`:嶽麓書院,“唯楚有材,於斯為甚“,這是不是對聯,有無平仄?我感覺,除了霸氣豪情,找不出對聯的影子。

懇請各位師友解惑。

才疏學淺,懇請勿噴勿罵。


藍月164571002


我好喜歡看聯友們的對聯,也愛好參與試對,儘管不那麼工整有質量,但還是樂趣不減。對聯我覺得是中華文化底薀極深的國萃,很講究對仗、平仄,且修辭精煉,詞達意境,要實現完美之功我自覺難度大,因為文化低,肚裡無貨。有一位叫心中的友人聯友,我稱她為老師,年僅43歲,是一位高工,出生工作均在天府之國,她也愛好作對,其對聯相當有質量,我現在每天必查閱學習。我覺得對聯應保持傳統要求。


祝融松


不管哪種藝術形式,都是來自於生活,原來來自於民間百姓,只是知識分子為使這些顯得更規範,更高雅,脫離土的氣息,才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形式,或著叫程序,比如,科舉為了有規範,就制定了八股文的形式。這樣好不好呢,當然有好的一面,顯得高雅,顯得陽春白雪,但這就象人戴上了手銬腳鐐來跳舞,難度大了,限制人的自由想象,就象古詩詞。所以,現代才有了自話文運動,才有了新詩,現代小說形式等。

對聯或楹聯做為一種小的藝術形式。不要平仄、對仗、工整,顯得過於俗,但也不能為追求形式而忘了意境的塑造,你形式再好,意境不行,決不是好對子,因為你講究的形式好,就象一個人,只是外形好,但氣質不行,有時還象老夫子。

因而說,對聯也罷,對對子也罷,在儘量講究平仄時,更要注意意璄的塑造。以意境塑造為主,平仄講究為輔,內容為精神追求,這樣才是好對聯。

如果過分追求平仄等,可以說,好多人都不合格,只有研究古漢語的學者教授才行。一些人,就不要充什麼陽春白雪了,還充什麼專家似的。


用戶68519762春日之虎


曰對乃相配之互應已,聯者成文亦,君之對之也,騷客之可無對之聯之也。天對地之/仁者對情也,知此者然是對聯也……




祝小杰


什麼事物都不能吊死在一棵老槐樹上!平仄有八股之嫌。蒸的米是飯,煮的米就不是飯麼?走鄭州可以到北京,走紐約就不能到北京麼?為什麼要倡導白話文,為什麼要推進新文化運動?陽春白雪,和者概寡!


user9095906237703


悟空間答提的這個問題很有針對性!因為網上不僅有人說“有無平仄均可“,而且還有大量不講平仄,也不講究詞性對應的狗屁不通的傻貨。

首先要明確,什麼叫對聯?對的意思就是對仗、對應、對稱,這是對聯以及近體詩的獨特形式美。拋棄了這種形式美,就不能叫作對聯了。

對有兩層意思。首先詞語要對應,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各種性質的詞組也是要對的。實際上,對應的結果是上下聯的句式完全相同。如此就有詩意,詩的三要素是句式、節奏和韻律。

其次,對聯要求聲韻對仗,就象人的左右手,上聯是平聲的地方,下聯要以仄聲對仗。這樣就形成聲韻的美。

對仗是對聯的遊戲規則,規則是必須遵守的,就象開車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一樣。所以對對聯,沒有平仄是萬萬不行的,沒有平仄就不能叫作對聯。

學習平仄並不難,媽麻馬罵,四聲,前兩個聲是陰平、陽平,屬於平聲。後兩個聲叫上聲、去聲,屬於仄聲。

舉例說明,網上某君出上聯:人閒樹下坐,對曰:馬睏槽頭眠。人對馬,閒對睏,樹下對槽頭,坐對眠。這是詞性對應。上聯為平平仄仄仄,下聯為仄仄平平平。這不就對上了麼!並且是工對。還有一種對叫作粘對,在第二第五字處,即節奏點上,必須對。別的地方可以不對。於是,下聯還可以平仄仄仄平。但要注意,五言句的平仄必須是二、三開,不能只有一個平聲或者仄聲。七言句也是這個道理,在第二第四第七字處必須對。在一句之中,平仄是交替出現的,就象音樂中的鑼鼓節奏點子:嘣嘣嚓嚓、嘣嘣嚓、嘣嚓嘣嚓……節奏與音韻結合起來,便是詩歌攝人心魄的美。

詩聯還得講求意趣,即詩文之立意、謀篇、佈局、造句、遣詞、用字,故口占一絕:人閒樹下坐,馬睏槽頭眠。刀槍不入庫,萬里無狼煙。這首《五絕》的前兩句是一副對聯,後兩句則不是對聯,因為詞性不對。但平仄音韻還是得對,也是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這些就是律詩、絕句必須恪守的規則。

中國的詩詞發展史上,詞性的對應比音韻的對仗更嚴格更長久。漢賦裡就有大量詞性對應的句式,曹植的《洛神賦》有:驕若太陽生朝霞,灼若芙蓉出清波。詞性對應,但音韻不對仗。到東晉顧愷之的詩: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詞性和音韻都對上了。唐代科舉考試,律詩是必考科目,因有《官韻》教科書,以為規則典範……

世上事難乎?難也。為則易!


華中小隱


按說對聯要講平仄的,字義詞性也應該工整。個別情況下,為了意境的絕佳平仄也服從了意境之美,但不能說對聯可以不講平仄,更不能隨便把字數一樣就稱對聯,象相聲裡說的那樣"諸葛亮能耐真不小,膽大心細遇事不慌"也算對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