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瀏盆地:大自然的造化與恩賜

今天起我陸續發我主編的《長沙縣歷史文化叢書》,首先呈現給大家的是歷史捲上冊《首邑風雲》,楊錫貴 梁小進 編撰。

湘瀏盆地:大自然的造化與恩賜

湘瀏盆地:大自然的造化與恩賜

湘瀏盆地:大自然的造化與恩賜

今長沙縣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岸,東與瀏陽市相鄰,南與湘潭、株洲兩市接壤,西南和西面與長沙市區搭界,北與平江縣、汩羅市交鄰。但在那遙遠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卻並沒有一個叫長沙縣的行政區域存在,只有一個被今人稱之為湘瀏盆地的地理單元。她是長沙遠古人類誕生的搖藍。

自遠古以來,在今長沙的廣袤區域內,湘江縱貫南北,瀏陽河蜿蜒東西,各自接納綿密的支流後,彼此交匯衝激,北流而去,而周圍卻是地勢較高的山丘,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聚寶盆地,這一個河谷階地,其地質學術語叫做湘瀏盆地,亦稱長沙盆地、長瀏盆地或長平盆地。

現代地質研究成果1表明,今湘瀏盆地是驚心動魄的地殼運動的傑作,經歷了幾億年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早在地質時代2的元古代震旦紀(約6.20-5.42億年前)時,湘瀏盆地還沉睡在一個巨大的古海槽之中,沉積著最古老的淺海碎屑岩岩層,她們曾在銀盆嶺至榮灣鎮一帶的斷層暴露出來,後來經過雪峰、加里東兩大強烈的褶皺造山運動,江南古陸地隆起。到中生代三疊紀(公元前2.5億年至約5000萬年)的印支運動,湖南各地受到扭曲、斷裂、褶皺等作用,海水全部退出,被海浸的歷史結束,東北—西南走向排列的山地、拗陷槽谷出現雛形。中生代侏羅紀(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至約公元前1億4550萬年)的燕山運動後,本地區地層斷裂拗陷逐漸演變為山間盆地,奠定了湘瀏盆地的基礎骨架;盆地內堆積的白堊——第三紀砂礫岩層,在當時乾燥炎熱的條件下,成為紅色岩層。後來在第三紀末到第四紀的新構造運動(主要是指喜馬拉雅運動,特別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馬拉雅運動的第三幕中的垂直升降)中,今湖南地區發生了間歇性掀斜式抬升運動,抬升量大,造成了湘瀏盆地南高北低,並使盆地內河谷階地形成梯級展布,地表起伏幅度也隨之增大,出現低山、丘崗、平原的多種地貌。至第四紀初,地球氣候變冷,出現冰期,丘崗崩塌,岩石碎屑堆積於河床之中,因而形成白沙井礫石層。後來經過間冰期的溼熱氣候及長期的風化、淋瀝作用,在礫石層上,覆蓋著白斑網紋紅土。因此,300—200萬年前的三、四紀之交的新構造運動和第四紀氣候的變化,是本地區地貌發育的基本原因。

由於數十萬年的地質變化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湘瀏盆地千姿百態的地貌:盆地西側低山區止於被稱為“衡山之足”的河西嶽麓山,山勢中部高,南北低,最高峰碧虛嶺海拔296米,山前天馬、鳳凰等山大小崗丘羅列,山後桃花嶺、金牛嶺等叢巒疊翠,群山混然一體,成為長沙屏障,人們譽為“碧幛屏開,秀如琢玉”;盆地西北側分佈著由淺變質岩和板岩組成的丘陵,谷山、尖山(又名圭峰)、烏山等數座孤峰矗立,點綴於低緩丘陵之中,海拔一般在100米左右;盆地東北側為花崗岩低山丘陵地帶,分佈著鵝羊山、黑麋峰、影珠山、天華山、飄風山、明月大山等風景秀麗、有歷代名勝見於典籍的名山,山勢均較陡峭,山脊多不相連,地表發育的土壤多為沙土和黃砂土;盆地東側和東南側為巖質較鬆散的紅巖丘崗,主要為以紅砂岩和砂礫岩為主構成的小山組成的丘陵,海拔一般100米左右,個別如羅洋山因岩基堅硬,仍聳立於紅巖丘崗之中,如鶴立雞群;盆地中心為沿江的沖積階地,北起湘、瀏二水交匯的新河三角洲為第一級臺地,今五一廣場黃興路一帶為第二級臺地,逐次遞增至第六級、第七級階地,其地層主要是第四紀更新世的沖積性網紋紅土和砂礫。總體而言,湘瀏盆地地貌的主要特徵有三:南高北低,是湘中丘陵與洞庭湖平原的過渡地帶;丘澗交錯,既分佈著長條狀的丘陵地貌又發育成較寬闊平坦的沖積階地;紅巖白沙,岩層主要由砂礫岩、粉砂岩、砂岩、礫岩及板岩等岩石組成,因以石英

成份為主,顏色灰白,最上層則多為網紋紅土,所謂“白沙如霜雪,赤壁似朝霞”1即是指此。

人類的生存、繁衍離不開其所在的自然環境,大自然的造化為湘瀏盆地人類誕生以後的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觀條件。

盆地內沉積物中,儲存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特別是非金屬礦獨具特色,現已探明可供開採利用的礦產有40多種。其中,瀏陽永和磷礦、菊花石、海泡石聞名全國,寧鄉煤炭壩的煙煤以熱量大而著稱,望城丁字灣的花崗石和坪塘的石灰石是建築材料的寵兒,銅官的陶泥在唐代就創制出為中國陶瓷史樹立了里程碑的釉下彩瓷器。

湘瀏盆地崗巒起伏,河谷縱橫,湘江、瀏陽河為主的眾多河流構成繁密的樹枝狀水系;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氣候溫暖。緩坡階地,土肥水美,適宜於農、林、漁、牧生產。茂密的森林裡,虎豹出沒,猿猴嬉戲;繁茂的灌叢中,生活著野生的豬、牛、羊、貓、狗、兔……;稠密的江河湖沼,有各種各樣的魚類;沿水的河谷平原土質肥沃、松疏,植被豐厚。

湘瀏盆地內階由崩塌的砂岩與粘土構成,地層中孔隙多,有較好的含水層,地下水源豐富,清澈甘冽,四時不竭,為城中居民提供了充足優質的飲用水源。由於其地表為粘土砂礫層,且岩基結構堅硬,承壓力較強,一般每平方米可承壓2.5至3萬公斤,最大的每平方米可承壓5萬公斤,適宜於高層建築建設。

大自然造化了湘瀏盆地,使之產生了丰姿多彩的地形地貌,景色迷人;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孕育了各種豐富的資源,為人類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而較為理想的生存基礎。在大自然恩賜的這種美麗而豐厚的條件下,長沙的遠古人類開始了他們篳路藍縷的歷史征程。

1參見長沙市國土資源局編《長沙地質概況》。

2 地質時代是地質學專業術語,指只能用地質學方法來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其單位為宙、代、紀、世、期、時。整個地殼歷史劃分為隱生宙和顯生畝兩大階段,前者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後者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劃分若干紀,每個紀又分為二個或三個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劃分與名稱是國際性的,是世界統一的,世以下的劃分與名稱則按各地區實際情況決定。

1(南朝宋)庾仲雍《湘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