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補帖爲什麼不能加在糧價上?

稻草人30549


我覺得,你不應該問為什麼糧食價格不能直接加在糧食市場價格上,而應該問,為什麼農業補貼為什麼不能夠直接發放給土地的實際種植者。


我覺得你之所以有這樣的困惑,是不是因為你作為土地流轉者和土地的實際種植者,並沒有領取到國家發放的糧食補貼?

而那些擁有土地承包權的人即便是不用種地也可以拿到這些糧食補貼,是這個情況吧?

下面,我就來說一說,為何國家更願意發放農業補貼我不願意讓糧食價格太高的原因。在我個人看來,其實,這主要還是出於對企業和社會整體物價的一種保護。

雖然糧食價格高一些對於農民,特別是那些真正在種地的農民來說是一個最直接的犒勞,但是對於用糧企業來說,糧食價格過高毫無疑問意味著更大的生產壓力,生產成本增加,企業運營成本成本增加,而最終這些變化會直接反映在麵粉,大米,食用油這些由糧食加工而來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面。

小麥市場價格上漲一毛錢一斤,可能一袋50㎏麵粉的出廠價格就會上漲二十塊錢,而到消費者那裡,一袋麵粉的價格上漲幅度就會更大,而到了餐飲行業,影響就會更加直接,一碗麵的上漲一塊錢都不在話下。


由此可見,糧食價格一旦上漲或者過高,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是很明顯的,而且還會干預到社會整體物價水平的上揚。

所以,國家寧願把糧食價格下調一些,另外為農民發放一定補貼保證農民種植收益不降低,也要讓企業保證加工利潤,讓社會物價保持平穩。


糧油市場報


糧價和補貼兩者之間可不能混淆了,糧食價一直都會被國家調控,如果糧食漲價 了,那市場上的所有東西都會漲價 ,這樣一來農民能夠 享受到糧食漲價的好處嗎?但如果是補貼,就算一畝地補貼500元,那也只是國家對農民的獎勵,是不會影響到糧食的價格,農民才能夠真正享受到補貼的好處。

我國的糧食價格一直都採用著“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市場的調節能力,讓糧食的價格真正的從市場需求出發。所以說國家今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也因此下調,主要還是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現在的糧食價格一直都是下降的趨勢,如果這時候國家提高糧價,那自然就會讓我們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受阻。

1.糧價降低有利於本土糧食的利用積極性

現在的進口糧食每年都會呈現上漲的趨勢,儘管我國一年產3億多噸的玉米,但依舊有很多的企業選擇進口玉米。這就是為什麼玉米價格已經跌到7毛的原因,如果這時候國家強行對玉米進行漲價,那隻會讓國內的玉米需求量大大降低,國外的進口玉米需求量再次增加。所以說糧食價格降低才能維持我國農業的穩固發展。

2.補給農民才更實惠

如果補貼放到糧價裡,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這時候的糧食就不能很好的轉化為現金,但如果糧食價格遵從市場調控,國家另外補貼農民一筆資金。這樣一來農民可以享受到雙重的收益,同時也能夠促進種植的積極性。

正因為如此,國家才會有了“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方針,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這種農業形式,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糧食補貼是國家一項惠農政策,目的是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時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如果補貼加到糧食價格上,受益的可能是收購商、中間環節的人,農民一個大子也落不著,惠及不到農民,糧食價格還是上不去,農民還是不能增產增收。糧食補貼就白補貼了,失去了意義了!




糧食補貼最初確實補貼到價格上,但糧食價格並沒有上漲,反而下滑了,農民豐產不豐收,出現了土地拋荒現象,後來,國家才調整補貼措施,直接補貼給農民,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農民種植糧食積極性。實踐證明,糧食補貼直接補貼給農民,農民才能得實惠!

我國加入了WTO,根據世界貿易規則,實行價格補貼違反自由貿易協定,會受到世貿組織處罰和制裁措施,進行反傾銷調查的。中國是負責任大國,堅決執行世貿組織自由貿易協定書上的承諾,不能把糧食補貼加到糧食價格上!


長江老農


糧食補帖為什麼不能加在糧價上?


農村也是廣闊天地認為:糧食補貼不能加在糧價上。




在我國糧食是剛需品、是戰略物資;


2014全球熱點觀察主題論壇,胡鞍鋼先生髮表《2020中國糧食安全戰略》演講時表示。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6年全球穀物產量、庫存量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分別達到25.3億噸、6.4億噸。而據農村也有廣闊天地通過有關統計數據瞭解,2030年我國人口達到16億峰值,按人均佔有400公斤計算,總需求量就達到6.4億噸左右。到時全球沒有一個糧食市場能完全解決中國的糧食需求。

在我國糧食作為一種剛需品,是一種戰略物資,不可或缺,糧食安全問題關涉到國計民生,國家的穩定,民族的獨立。因此,我們不可能依靠國際市場來填補中國的糧食缺口,國際市場也不可能解決13億中國人的糧食問題。

市場不是萬能的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瞭解,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每公頃糧食產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為210公斤,有80%的人口長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國家,年度間的糧食產量波動難以避免。


開放糧食市場,糧食補貼加在糧價,推高糧食價格。農村也有廣闊天地認為市場資本是逐利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場資本的立命之本。提升糧價,農民不可能得實惠。糧價一旦提升,所有的商品都會漲價。提升起來的糧價反而會減少農民的相對購買能力。糧價就跟油價一樣,是最基本的東西,牽一髮而動全身。據農村也有廣闊天地瞭解以前歷次糧價上漲,帶來的是什麼?就是全面的物價上漲。

解決糧價過低,農民種糧沒有積極性;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推進土地流轉加快實現糧食生產規模化;二,糧食加工產業鏈要上去,提高糧食加工產業的規模與現代化水準;三,建議國家對糧食加工科技和加工設備要出臺政策保護和扶持;四,應該積極學習荷蘭和日本的經驗,建立全國糧食採購系統和分銷系統,提高信息化指導和市場化運營的效率。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認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糧賤傷農,補貼也不是最好的辦法。最重要的是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讓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賺到更多的錢。您認為呢?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糧食補貼價在糧價上的本質是農民朋友或者說各位種植從業者希望糧價上漲!然而我國一直行的是將糧價和補貼分開,為什麼不能將糧食補貼加在糧價上呢?科學興農直白的說一句,因為這樣傷害的反而是農民!因此這樣的期盼現在不會實現,而將來也同樣不會實現,並且未來農民的補貼還會越來越高。

在去年12月份農業部的一次會議上經濟農業司官員陳錫文就曾經表態,未來我國的糧食將會逐步推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政策,而從今年糧食收購政策看,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位再次下調,充分發揮市場自主調節能力,也足以說明,我國已經在逐步開始落實以上價補分離的政策了。

之所以穩步推行價補分離的政策是有許多原因的,無論是我國農業發展角度還是農民角度都是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價格競爭力問題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農業同世界農產品中的最大競爭劣勢就是價位!這一點從我國進口美國大豆、玉米、俄羅斯小麥等糧食中表現的非常明顯,而如果不做出改變未來這一現象或許還會更加突出。以大豆來說,美國進口歐到港大豆價位才3200元每噸(未加徵25%關稅前),然而我國大豆價位則高達3600元每噸。這不是一個特例,而是普遍現象!玉米美國本土價位不過5毛每斤,而我國玉米價位達到了9毛,試問兩者放在一起又怎麼談競爭!說碾壓也不為過吧!

那麼問題就來了,當前我國的糧食補貼還尚未加在糧價之上,價位同國際糧價差距已經如此之大,那麼加在糧價上後,我國的糧食還有同國際競爭的優勢嗎?

低糧價有助於我國農產品企業加工本土糧食

上面的分析我們也看到了正是由於我國糧食價位過高,導致每年我國不少糧食加工企業大批量的採購國外進口糧食,其中不乏國企中儲糧這樣的糧食進口巨頭。而如果真的將補貼價在糧價上的話,恐怕我國的糧食加工企業只會加大糧食進口力度而不會採用我國的糧食。因此來說,糧價的降低更加有助於消耗我國本土糧食。

低糧價最終獲益者還是農民

雖然低糧價在農民售賣之際顯得吃了虧,但是國家以後可以推行按照糧食產量為補貼參考,產糧越多補貼越多,這樣的補貼方案,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上面我們也看到了,高糧價不會幫助更多的消耗我國的糧食,而如果真的出現糧價居高不下的局面,屆時我國農民的糧食將賣向何方?出口?想都不要想了,自銷?市場上那麼多物美價廉進口糧食加工的麵粉、大米放著不買,消費者去消費國產高價糧食加工的農產品?僅僅強調愛國恐怕不行吧。而降低糧價,提高了農業補貼後,種糧農民的收益反而沒有降低,並且更有助於消耗農民的糧食,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反而有助於保障農民的權益。

綜上來說,未來不會實施將補貼加在糧價的措施,現在不會,未來更不會!而價補分離的舉措恐怕也會越來越快的加速推進,從而讓更多的老百姓從中獲益。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問:糧食補帖為什麼不能加在糧價上?那樣真正辛苦種地的人才可以受益。

補貼補的是種植收益,而糧價穩的是社會消費

糧價和糧補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補貼的個體群體,一個面向的是社會大眾消費。如果說我們的糧補可以彌補農民的一部分種糧收益,那麼糧價的上漲,就會導致整個社會消費成本的抬高,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糧補加在價格上,缺乏操作主體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地區的糧補在每畝百十元左右,合到糧食價格上也就是一斤幾分錢。問題是,我們目前是推行的糧食市場化收購,除了執行政策性收購我們可以要求全國按照國家公佈的價格收購外,對於企業的自主經營是沒辦法干涉的——除非我們再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但那時糧食狀況經歷多的都清楚,沒人願意再回去。

就以我們進入新世紀以來執行的託市收購來看,在今年之前小麥託市收購價格一直上調,造成的問題是,每年大量的小麥進入國家糧庫吃補貼,對農民而言,一斤小麥可能每年能多賣個兩三分錢,而對於國家而言,一斤小麥除了上調的收購價格外,還要支付給企業收購費、保管費、倉容建設補貼、收購貸款利息等,而等這部分糧食到用糧企業手中時,還要支付交易手續費、物流運輸費等成本。

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糧價上漲,農民多賺一分錢——倉儲收購企業賺3分——用糧企業採購成本增加5分——麵粉價格上漲,消費者買單——工資需要上調,工業成本上漲——農資化肥價格翻倍上行!

因此,對於種糧農民來講,糧價很重要,是關係到最終受益問題,但糧補是基本收益保障,如果用基本收益換取糧價上漲,最終吃虧的還是農民自己。


每日糧油


問題:糧食補帖為什麼不能加在糧價上?

老張:萬萬不可以直接加在糧價上!


糧食補貼現在是我國農民種植重要的一向經濟來源,而且目前看來每年的補貼力度在持續加大,是一項直接惠及咱們農民的實實在在的好政策。據老張所知今年的大豆補貼最低高達210元/畝,有的地區加起來一畝大豆補貼高達600元之多,這的確讓很多豆農又重新拾起了種植的信心。但是老張不贊成補貼不直接加在糧食收購價格上也是有原因的,下邊老張塔談為什麼我認為不能這麼做的理由:

一、國際輿論壓力。

自從俺們國家加入WTO以來,咱們搞得就是市場經濟,如果貿然政府幹預、拔高糧食收購價格的話,那麼咱們在國際上就會處於貿易的不利一方,屬於理虧,對咱們國家的影響太大。


二、市場秩序不能隨便干預。

咱們都知道我們國家的經濟調控是一種宏觀調控政策,並不會具體到某一小類農產品的具體價格的,如果我們政府強行干預市場價格,那麼市場的供需關係就會被打破,市場只會變得更加沒有秩序,長期下去無異於是“飲鴆止渴”之舉,不明智!

三、補貼也是一種調控手段。

咱們都知道補貼並不是播種的時候就下發的,而是要收穫之後國家通過一年的宏觀數據出發計算補貼金額標準的。這個補貼一方面是補貼農民,還有一方面它也是國家對農業進行調控的直接最有力手段,如果補貼到市場收購上的話就會削弱這種控制力度。


四、價格補貼不見得真的落實到農民手裡。

因為糧食的收購價格牽扯到市場、進口、氣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摻雜各種貿易關係,這個補貼最終能否到農民手裡還很難說,索性咱們直接補貼,一卡通直接到農民自己賬戶,少去了很多環節,也最大可能的保障了咱們農民的利益。


以上就是四個老張認為糧食補貼不可以直接補貼在糧食收購價格上的願意,個人看法,如果有不妥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老張談三農


鍾情三農以為,農業補貼之所以會以事後的方式補貼給個人,而不是直接附加農民賣糧的糧價上,主要是出於提高糧食產業發展的角度開說。如果再直接一點的話,還是為了讓糧食企業的日子好過一些。


通俗一點說,糧食價格如果比較高了,農民收入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糧食加工成本提高,會間接導致大多數食品價格的上漲,最終產生鏈式效應導致社會物價整體上漲,這對於整個社會都是有很大破壞性的。

所以,糧食價格過高,不管是對個人,企業還是消費者乃至整個國家,都是弊端大於優勢。

但是,如果可以將糧食價格稍微控制一下,同時呢給予農民一定的補貼,這樣就是一個比較不錯的解決辦法。這樣一來,農民的種植收益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波動,而糧食加工產業發展也因為用糧成本的降低而變得更加具有活力,對於整個產業發展來說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比如說一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這幾年我國通過對玉米收儲制度經營改革,玉米市場價格下調,但是用補貼的方式保證農民收益。這樣一來,農民收入並未有顯著波動,但是我國玉米深加工市場算是徹底盤活了,加工產能,利潤,並且在解決就業,促進當地發展方面有巨大作用。

但是,我國糧食補貼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於特殊原因,很多土地的實際種植者並不能夠領取到這筆補貼,而是讓那些並未實際種植但是擁有土地承包權的流轉方領取到了。


這顯然有悖於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初衷,但是國家層面有沒有出臺強制政策必須讓實際種植者來領取糧食補貼,除非是流轉協議簽署雙方以協議的形式來保證補貼完全由實際種植者領取,否則的話,他們很難拿到這筆補貼。

這一點,對於辛辛苦苦的土地實際種植者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鍾情三農


農民賣糧,自然是價格越高越好。價格高,才能直觀的讓農民覺得可能收益會更好。但是,如果把補貼加到糧價上,農民真的就能得到這部分加上之後的價格紅利嗎?我看未必。



首先,我們簡單的回顧一下糧食託市收購政策的實行,從中就能看到,價格補貼,真的不是一個最有利的政策。

自2004年國家出臺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到2006年出臺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然後2008年後又先後出臺了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的臨時收儲政策,並且由於物價上漲、種植成本不斷提高,農民的收益受到較大影響,國家從2008年起又不斷的上調主要糧油品種的託市底價水平,連年來累計上調幅度最高的超過100%。

從政策的執行效果來看,在最初的幾年,確實農民受益較多,不僅可以以高於當時市場價的政策價格賣糧,而且由於敞開收購、嚴格查出打白條等,賣糧也很順暢。



但隨著政策的執行,龐大的收購量以及利益吸引,使得各方的主體都想參與進來,那幾年的糧食收購簡直成了“香餑餑”,而這其中,就出現來連接農民和收儲企業之間的一個群體——貿易商或糧販子,這部分群體在發揮了方便農民賣糧的同時,也把農民的售糧價與政策底價之間的差價,拉開了一個可以操作的空間,再加上很多不能言及的情況,使得很多農民感覺到為什麼賣糧的價格與國家的保護價差的那麼多!

這種情況的出現,讓種糧農民也好、市場收購方也好,以及政策制定者等,逐漸都開始思考,託市收購價政策執行十多年來,農民到底得到了多少實惠,從中獲得了多少收益?尤其是這幾年,託市收購政策依然在實行,但農民的收益卻在下降,種地的積極性也在下降,不少農民都有了“種夠自己吃的就行了”這種心理,有些地方出現了很多撂荒的情況。

這,就是價格補貼執行到現在的情況。



所以,再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補貼不能直接補到糧價上?我想說的是,真的補貼到糧價上,農民就能賣到這個價格嗎?種植成本的上漲多於補貼價格了,又該怎麼辦?受到自然災害減產了,又該怎麼辦?像今年南部麥區的超標小麥找不到買家,面臨著孩子開學、秋收秋播用錢,該怎麼辦?

因此說,我覺得,國家現在給予農民的三合一補貼也好,生產者補貼也好,都是直接打到農民卡里或存摺裡,這才是最基本的政策紅利。


糧小咖


根據提主的描述,山野把糧食補貼錢為什麼不能加在糧價上分析一下。從種地人角度來說,應該把糧食補貼錢加在糧價上。誰種地誰得錢,這樣公平。可是國家把糧食直補錢給了土地承包戶。按照國家的本意,補貼錢應該給實際種植戶。可是有的土地承包戶沒有種地的能力,把土地再次轉包給別人。這部分人並沒有把補貼錢轉給實際種地人,自己留下了。而且還對土地經營戶收取承包費。有的人為此還引起了糾紛。然而,糧食價格下跌,土地種植戶不但沒有得到補貼錢,反而還要付出土地承包費,在這種情況下,種地真的沒有多少收入了。因此有些地方也出現了扔荒現象。所以有些人認為不如把錢加在糧價上,土地也不會扔荒。

把糧食補貼錢加在糧價上,就等於抬高糧價。按照WTO 協議,糧食隨便漲價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糧食漲價能夠引起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為了平衡國產糧食價格和國際糧價,中國只能是對進口糧食提高關稅。這麼做,貿易伙伴出口糧食會減少。那麼人家也可以對中國出口商品提高關稅。結果影響了兩國之間正常貿易往來,導致了經濟下滑。第二種情況就是中國為了履行WTO 協議,對進口糧不提高關稅。按照國際糧價進口。那麼中國就吃大虧了,外國會大發中國之財。例如: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是9550萬噸,如果把國產大豆每噸提高4 00元,進口大豆在中國市場也會按照國內大豆價格出售。這些進口大豆可以多賣400✘9550萬=382億元。而同等價格企業還願意購買外國大豆,因為國外大豆出油率高。所以國家不能提高糧價。只能是給農民補貼。至於土地扔荒現象,國家應該出臺一些相關法規,制止這種情況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