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如今經常吃各種各樣的酒席,但不知怎麼回事,小時候在老家鄉下吃的酒席,至今使我難以忘懷!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老家住在豐沛交界的一個普通村莊。我的童年時代,由於當時人們生活還十分貧困,能吃上一頓酒席,是令人嚮往的事,所以天天盼望親戚鄰居誰家有了紅白喜事,就能隨著大人們去趕場吃酒席,好“拉拉饞”,這就是大人們說的“吃大席”。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所謂“大席”,其實不大,一桌子菜樣數不少,但份量不多,都是用小盤子和小黑碗盛著,先上涼菜喝酒,後上熱菜吃飯;雞魚肉蛋當然少不了,但山珍海味是見不到的,大人們平時抽的煙一般都是”一毛找的”煙,席面上用兩三毛錢一盒的就不錯了,酒也是低檔的地瓜幹釀成的,喝著辣呼的就行了,饃是平時吃不起俗稱“一塊麵”的好面饃。一天三頓紅芋乾子窩窩頭,早上晚上辣椒鹹菜,只有中午興許還能吃上一頓飄著幾個油花的熟菜,記得有人編順口溜說”窩窩頭拌辣椒,越吃越有膘”,那是吃不起好飯啊?不過年過節,誰家能吃上雞魚肉很少見的。到盼了好久的吃大席那天,興高采烈地去吃大席的路上,碰到有人問:“治啥去?”就會驕傲地回答:“吃大席去!”人們就會投以羨慕的目光。到了吃大席的地方,還能看熱鬧,聽聽響器(嗩吶),等大席一開場,放開肚子吃個夠,真拉饞!況且有人開玩笑說:“吃一頓大席飽三天!”可想而知,我們小孩誰不盼望這一天?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吃上大席是非常快樂的,可擺一場大席是挺麻煩的事。鄉里鄉親的,全村一般每家都要去人,親戚近門更是不能少人,小事一般也要擺上幾桌,大事擺上十幾桌,幾十桌不稀罕。鄉里人錢不寬敞,得殺豬賣羊賣樹,東湊西借,提前準備好,找明白人“商量事”,提前派人趕集把菸酒菜買好,哪像現在可去商店賒賬,等收禮後再還,用不完剩下的菸酒還能退貨。由於擺的場子大,還要請問事的“大老知”,維持整場大席的秩序;請”管庫的”負責管理菸酒等物品,又負責收“添香(隨禮)”;請很多端盤子端碗打雜幫忙的;還得把廚子老師請來做菜燒湯;以上人員統稱“忙客”。提前兩天在院子裡搭一布篷,支上鍋灶,備好柴火及各種炊具,把鍋碗瓢盆洗刷乾淨,擺放整齊;接著燒鍋的劈里叭拉專心燒火,切菜跺肉的呯呯作響,掌勺的煎炒烹炸調……,人人各負其責,忙得不可開交。提前一天,白麵饃已蒸好,雞鴨魚肉也出鍋了,合碗合好了,涼拌菜要當天現吃現拌,開席的頭天下午,半個村子已魚肉香香氣撲面而來,使人垂涎欲滴。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客人那天來了入席。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由於辦的大席桌數多,一般屋子裡是擺不開的,多是在本家近門或鄰居家借房子擺,再擺不開的話,就在院子裡擺,或在街上一字擺開。露天吃席也別有一番情調,空氣流暢,熱鬧非凡,有野餐的感受。盤子碗筷是從碗會租來的,小桌子小板凳是從各家借來的,桌子一般是低矮的小方桌和農家廚房裡用的長方形案板,只有迎送新娘和抬嫁妝的人吃“紅席”的貴客,才能用上高又寬的“八仙桌子”,還必須安排在屋裡就席。要是板凳不夠,就自已去搬幾塊磚來坐。如果桌數太多,一次坐不睛,要分兩排席吃,問事的大老執會高聲吆喝“親朋好友先坐席,老鄰居百舍和忙客等到第二排席坐”,大家都會自覺聽從指揮,該座的高興地隨便去坐,不該坐的老老實實地或蹲著或站著在外邊看熱鬧聽響器。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每桌一般坐八個人,如冒席了,大家相互擠一擠,可能要多坐一兩個人,冒席是好事,說明主人人緣好,來的親朋好友鄰居多。開席後笑話不斷,誰的板凳或磚頭突然歪倒,一屁股坐到地上,摔了個仰面朝天不足為怪,這時就會有人開玩笑說“去砍個木橛子砸在地上,坐上去不會歪!”;上菜後要先喝酒後吃飯,如果有小孩在場,就會有人一本正經地騙小孩說:“都得喝酒,誰不喝酒不能吃菜吃饃”,小孩當然不會喝酒了,不怯場的小孩根本不聽那一套,照樣拿起筷子就夾菜吃饃,可就苦了怯場的小孩子了,真的不敢吃菜吃饃,委曲得還會抹淚,後在大人們的勸哄下才慢慢放開量吃起來,我當時就屬於後一類小孩,想起來十分可笑!就這樣人們在桌子上吃菜喝酒,談笑風生。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人在桌子上吃肉喝酒,鄰居家的狗在桌下吃骨頭,小狗礙事可打跑,若是大狗可不能打,桌子那麼矮,大狗貓著腰在桌子下面吃東西,你猛一打,它會把桌子頂翻,大家都吃不痛快,這事不是沒發生過。端托盤上菜的小夥一溜小跑地來回穿梭於各桌之間,嘴裡喊著:“菜來了,接菜”,不停地送菜;送酒的不時招呼“還要酒唄?多喝點,喜酒不醉人!”生怕大家喝不足;送饃的挎個大饃籃子在大家中間溜達,哪桌上沒饃了及時送上,生怕大家吃不飽(哪象現在酒席上,管你是否吃飽,就那些饃)。如果是喜事,大家會放開量喝個夠,因有人說喜酒不醉人嘛,如是憂事,大家會適量而止,怕喝多了誤事。渴了那邊大缸裡有熱茶、隨著最後一碗甜米飯上來(小孩最愛吃這米飯,就是吃得差不多了,也要等這米飯上來吃一氣),一碗羹湯端上,大席在一片客氣地“吃飽了嗎”的相互問候聲中散席。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那年代村裡不管誰家有婚喪嫁娶,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無論相距遠近,貧富貴賤,再忙也會抽空趕來。交禮不在乎多少,三塊五塊,十塊八塊,有錢多拿,沒錢少拿,只要人到心意到就滿足了,有“人到禮不差”之說嗎!大家就圖個熱鬧,看重的是那份情誼。客人來你家吃大席,也不會講究席面好孬,目的是給結婚的賀個喜,熱鬧一下,或給去世的老人吊個孝表示哀悼,幫個人場,拉拉家常,增近感情。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今昔對比,鄉村人的日子過得富裕起來了,鄉下的大席席面比從前豐盛多了,大盤子吃菜,大碗喝湯,比城裡席面也差不了多少。動不動就雙雞雙魚,山珍海味,好煙好酒,任你享用;吃大席的條件也優越多了,飯店包席,省去了很多麻煩事。現在不論是在城裡高級酒店,還是在鄉下吃酒席,可總覺得沒那時吃大席的美好感覺了,沒兒時吃的大席香甜可口。可能是那時肚子裡沒油水,饞嘴得狠,也可能是那時各種食物是天然綠色的,確實好吃,現在吃酒席再也沒有那種大席的風味了。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我永遠難忘童年鄉下帶給我美味和快樂的那大席。

鄉村記憶——吃大席,滿滿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