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人不團結了,不怎麼走動,談錢了?

用戶5499124359


主要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可以說是現在人都不用求人了,因為現在發展機會多了。

以前人為什麼都說熱情團結有人情味,主要原因就是以前窮,那時的人需要報團取暖,所以說那時的親戚朋友都走的很近,感覺都挺親,可現在不需要啊,現在中國發展的很快,機會多多,現在的人也都腦袋靈活,所以呢現在幹啥都能掙錢,也就說不用在報團取暖了,很多事靠錢就能解決了,親戚朋友就是誰也不求誰也能辦事,這就是現實。

現在很多樓上樓下的人住十多年都不認識,同時呢也可以說都不想認識對方,這說明現在人心複雜了,都防著對方,這可以說是經濟發展好的副產物。

最後多說句,現在中國離婚慮非常高,以前為什麼低呢?就是那時就業機會少,女人全都依賴男人所以沒有地位,而現在呢中國大發展機會多多,女性也都走出了家庭,這樣一來女性對男人的依賴大大降低,女人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所以離婚的自然就多了。

其實也無需懷念以前的人親有人情味,那時有那時的苦和煩惱。


天宇的文史情懷


現在人為什麼不團結了?少走動而開口就是談錢?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好好探討。作為一個70後,我也說說我的看法。

我的思維方式就是喜歡逆向思維,所以要想明白為什麼現在人不團結,先回答為什麼過去的人那麼團結,把錢看的那麼輕?

過去,我知道的只能是80年代了,那個時候我們村不說是夜不閉戶吧,白天出工家裡哪怕沒人,大門也是不會鎖的。我還問過我爸媽,為什麼不鎖門?他們告訴我,這樣方便鄰里之間借用農具。等於當時村裡的生產工具是整個村共享的。

而我親身體會最深的,還是吃飯這件事。那時我們吃飯,習慣端個碗到處串門,這家夾點菜,那家喝點湯,飯不夠,走到哪家就在哪家盛。

為什麼這麼和諧?

我想主要是以下兩點:

一、當時居住環境是山村,一個村基本就是一個姓,很可能就是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500年前本來就是一家人。

二、新中國經歷解放戰爭,剛剛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還處於初期階段,打開大門,不管往哪邊看,大家都一樣窮。也就是大家都處於同樣的階層。

而現在,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經濟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也造成了一個人口大幅度的流動,隔壁鄰居再也不是同姓,也不是同鄉,甚至都不是同省的,互相太不瞭解,如何同心,防範還來不及。

二個就是經濟差距開始逐步擴大,而且是越來越大。我家還住平方,他家已經住高樓,還有人住上別墅了。我電動車上下班,你卻小車代步了,更有人開上豪車了。有大問題嗎?沒問題,人家不偷不搶,靠自己辛苦努力打拼來的。真這樣嗎?真這樣想就不會有人曝光第一妹夫,有人曝光省長女婿了。所以財富的落差導致的不僅僅是激勵效應,還帶來了仇富效應。

我覺得,團結永遠是同一階層,站在同一立場的群體產物。而這個群體如果成為大多數,他們必定會團結一致,釋放出可怕的能量。

所以現在的人不團結,其實是好事,是一種穩定的狀態,如果再過一兩百年,發現人們越來越團結了,那肯定要出大事。怎麼預防向這個方向演變,我想是比經濟增速更重要的議題!

最後加一點,很多人把當前這種不團結理解成外敵入侵我們不齊心抵抗,這是完全兩碼事。這就好比你看見我和我弟弟吵架了,兄弟不睦。這個時候你想趁機也來欺負一下我弟弟,我一定會和我弟一起打的你滿地找牙。外敵恰恰是促進內部團結的最好靈丹妙藥,那叫同仇敵愾!


九江黑石科技



問題很直白。一句話應該撩開大眾百分之八十的遮羞布!

社會進步的時候,也退化了一些人性的熱情!

不是我譏諷大家而抬高自己,這是普遍性現實社會的“腫瘤”!每個人都有“感染”,區分就是有的“病入膏肓”,有的“早”、“中”、“晚”,期而已。沒有幾個人能夠“倖免”!沒有“中毒”的也是少之又少的聖人!所以誰敢言自己是置身事外的聖人?首先肯定我不是!

九十年代前,一個村莊的人。吃飯都能吃一頓飯端著碗串遍半個村的門!嚐遍十幾家的菜。 有事沒事聚一堆互問長短! 誰家有事,言語一聲!大家都過來幫忙!沒有什麼工資報酬一說!下次輪到你也是一樣!

那時候大家條件基本相同!有困難,有錢的有人傾囊相助,沒錢的有的是一身力氣!互相幫助靠的就是一股熱乎乎的豪情!

現在社會發展了!什麼事情都經濟效益為主!大家都各奔東西,一個地方的都變成異鄉人了!

各自有各自利益的生活圈子。沒有利益的就算近在咫尺,門對門也互不招呼!一幢樓的鄰居十幾年都叫不上名字,這是常態。

一切都向“錢”看,人情冷漠的現在!你窮的叮噹,親戚都不和你來往。生怕你連累他!何況和你不相干的人!

過去我們村有一個人,名字如人叫“穩當”!幹什麼事情都蔫哩吧唧的!

大家都熱火朝天的搶收搶種!他關注你!就能像人體藝術一樣保持一個彎腰站立的姿態,盯著你看,保持半天不一動不動!他的行為就註定,幹什麼事都落後!日子過的窩窩囊囊!名字如人,一提他的名字我們大家都嘲笑他!“穩當”也是我們村窩囊的代名詞!

他過的不如人!就整天一副好人像。見到誰都是笑眯眯的樣子!大人小孩都能夠拿他開玩笑!從來沒有看見他和誰紅過臉!誰家有事,說一聲,馬上過來給你拼命幹。慢是慢,但是那是一副誠心誠意的感覺!

都四十多歲了拿自己的妹妹和別人換親娶了老婆!後來兒女成家了!日子好一點了,人也逐漸變了,臉上的笑容,變成一副陰沉壯!和東家吵,西家鬧,沒有事也要挑事。搞到現在沒有人願意去搭理他!就是這樣一個隱藏很深的人,從以前的唯唯諾諾,到現在的爭強鬥狠! 我想說這不是他一個人變了,而是這個大時代再推動著這樣的“細沙子”在改變!


好逗162672114



為什麼現在人不團結了,不怎麼走動,和錢有關係,但不完全受錢所左右。

改革開放前,人們在大集體,一齊籌劃,一齊幹活,一齊發展。所以必須團結互助,相互協作,才能把事情做好。那時候,人們生活水平較低,有時缺米缺面的,缺生產工具的,都是你找我借,我找你借,相互扶持,互通有無。顯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和諧,很團結。改革開放後,土地承包到戶,各幹各的活,再不用互相協調了。生產力得發展,使人們吃穿都很豐厚,再沒有必要東家借西家討了,就是勞動工具,也是各家都置備齊全,不用來回借了,所以交道就越來越少了。

以前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吃罷晚飯,串個門兒,說說話兒。有說書的,演電影的時候,就湊在一塊說說笑笑,打打鬧鬧,顯得熱情而近乎。隨著電視、電腦、手機的普及,人們在家裡什麼都能看,可以輕鬆愉快度過晚間無聊的時光了,再也不用不用集堆說話取樂了。人與人不交往了,就顯得生份了。

過去,修房蓋屋是人生大事,都是村裡人互相幫忙來完成的。幹完活兒,有飯就吃一口,沒飯就各回各家吃飯,全都不講價錢的。現在,人們都是出外打工,掙錢養家餬口。給你攛一天忙,人家就少掙一天錢。所以現在修房蓋屋都是由包工隊幹,出多少工,掙多少錢。再也沒有白乾的事了。所以顯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冷漠了。

金錢社會,商品時代,要什麼服務,有什麼價錢,再也不用靠感情去維繫生產生活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被淡化了。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這是有很多原因的

1.不團結是因為各人都有思想了

以前的人們大家讀一下的書,接受差不多的信息。大家相對來說信息壁壘不像如今這麼明顯。所以他們就覺得有個人立個旗子,大家一起贊同,就成了一個團體。

如今大家互相之間的信息重疊度不一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考量了。都想著要怎麼樣才是對自己更好的選擇了,所以不能說他們自私吧,只是更愛成就自己了。

大家都有說不出的苦衷,也有數不盡的壓力啊!


2.不怎麼走動

這其實也讓我挺驚訝的。作為農村人來說,隨著交通工具的普及,親戚朋友間應該走動更多,然而卻恰恰相反。

為什麼?也是因為一個原因,大家都更愛自己了。因為想著大家都更方便了,我為什麼要常去找你,你有沒有比我更牛。還有一種心態,可能就是怕讓別人覺得自己過得不好,要巴結他吧。

總之人心嘛,都是易妒的。



3.談錢,不能說人家俗啊

畢竟現代的社會,能用錢去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用人情,用臉面。用錢多好,不用有太多的後續步驟,省事。有時間自己去多賺點錢就可以咯。

綜上,只能說明現代人心更浮躁,辦事也更注重效率了。但是萬事都是“得到一些必將失去一些”,人情淡漠,但是你的生活品質提升了啊。

所有的一切,又有什麼好抱怨的說。

平常心對待,其實沒那麼多值得惱人的,看淡了就好😄😁😁

我是小二,個人觀點,歡迎各位指正,喜歡的記得關注我哦,麼麼噠!


江湖人小二


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知道有這樣一種說法“再好別談錢,談錢傷感情”。


一次我換了一個熱水器,打電話花錢找了一個專業人來給安裝,談好了價格,安裝完成給完了錢,我說:“師傅,能不能用你的電鑽幫我給牆上打兩個眼”。那人馬上回我“行,十塊錢!都這樣幫忙,我們的生意就不要做啦!”。我當時無語!

這樣的社會現象其實也不能只怪人情淡薄。現在的社會,錢對於我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沒錢不能吃飯;沒錢不能住房;沒錢只能在家裡等著病死;沒錢娶不起媳婦。在現在的社會,沒錢就意味著沒臉面;沒錢就意味著沒地位……



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在當前的社會,沒錢確是萬萬不能的!
所有種種導致人與人之間越來越注重金錢而導致人情淡薄。


如夢健康美食



人和人之間來往少,不怎麼團結。那他們都在做什麼呢?你會很奇妙的發現前兩個現象的出現,第三個現象是原因。

也就是說很多人很忙很疲憊,他們都在努力的賺錢。因為,現在人們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了。賺錢,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人前的談資和炫耀的資本,賺錢也是一種生存和生活的必須。

從親屬之間交流,長輩過問晚輩,每月掙多少錢可以看出,賺錢的能力被很多人看重。

就如同問詢結沒結婚,有沒有孩子一樣,長輩會把這一條視為評估晚輩生活條件,幸福程度的一個參考因素。因為這並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而是真正關心你的人,往往問詢的都是困擾你的問題。


從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來講,孩子的教育投資,可以說是上無止境。全民共同的話題學區房,各種各樣的補課班,興趣班,各種提升技能和提升孩子未來生活品質的,學習的機會,都意味著大量資金的投入和付出。


再從典型的421家庭來考量。很多70後80後,加上現在的90後,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的醫療支出,孩子的教育支出是兩把雙刃劍,碰到哪個都讓你疼。

對於那些老人缺少充分的醫療保障待遇的農村家庭來說,這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所以說人們並不是不團結,也不是不走動,而是他忙於賺錢,忙於生活。

倉廩實而知禮節,當一個人忙於在為經濟而奔波時,他自然少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心思。


遼瀋名醫


在小時候的老家,無論誰家有什麼事,一個生產隊的都會去幫忙,每家去一個人,不用通知不用叫,都會自動到家裡來,直到事辦結束,當時的人很淳樸善良,互相幫忙是左鄰右舍的情感。
記得大爺去世的時候,每家都會去幫忙,當時沒有出租桌子板凳的,每個人都會搬著自己家的板凳,拿著自己家做飯用的大盆子小盆子,還搬著自己家的吃飯桌子,不用我們操心,老少爺們都把東西弄齊了。

除了拿錢外什麼事都不用管,有人去負責買菜,買菸酒,有人去通知親戚來弔唁,等大爺下葬後,所有的東西不需要去送,大家都自己把自己家的東西拿回家了。以前的人感覺特熱情,不管誰家有事,都會熱情的幫忙。
逢年過節大家聚集在一起,每人帶上一瓶白酒一包煙,在一家聚集在一起喝酒,有時候能坐滿滿一屋子人,大家互相請喝酒,來回走動感覺特親切。

現在不同了,
辦事都需要花錢,請人幫忙也需要錢,哪怕鄰居幫忙壘牆頭也要給錢,沒有錢都沒有人幹。以前大家在一起互相幫忙,一頓飯,一頓酒,根本不提錢的事,也不會給錢,都是喝的不醉不歸,非常熱鬧。
為什麼現在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為什麼也不來回走動了?是我們之間沒有左鄰右舍的情感了?還是因為錢讓我們產生了距離?特眷戀以前的日子,聚集在一起不分彼此。現在呢?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踏雪尋梅jia


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很讓人心痛的問題。不知道這是時代進步的結果,還是鄉風民俗的終結。解決事情的唯一辦法變成了“錢”,什麼都要談錢,感情、甚至親情在“錢”面前都不好使。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這也沒有什麼問題,付出勞動就要有回報。但是從中國千百年的文化習俗來看,這就有點失人性了。

80年代以前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給對這個問題更深有感觸。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我們老家,哪家有孩子結婚,村子裡的人計劃都會來幫忙。有一個叫“知客”先生的人,他會把所有的活兒都安排好,具體到每一個人,從接客、買食材、佈置新房、幫廚、做飯到接親、回門整個過程都有人具體負責,每個人最後的回報就是一袋喜糖,整個過程即熱鬧又團結,中華民族團結、有愛、互助的淳樸鄉風表現的淋漓盡致。現在農村辦喜事,簡單的很,一條龍服務,不需要人幫忙,只要給錢就行了。

出現這樣的問題,首先是因為思想觀念的轉變,市場經濟已經融入到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所謂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一切以交換和獲利為目的,在這樣的環境裡,任何事物都被劃分成商品和勞務,付出勞動獲取報酬天經地義。於是在農村,原來的互幫互助被按勞付費取代、人情被金錢取代、鄉風民俗被合同取代。發展市場經濟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人的“三觀”不正,那就被市場經濟帶到溝裡去了。

其次是由於貧富分化導致。以前的農村,大家都靠土地收入,貧富差別不大,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部分先富了起來,先富起來的人容易得瑟,遇到問題總是喜歡展示自己的實力,就拿剛才的農村婚嫁來說,我有錢,就用最好的飯菜、最好的菸酒、最大的排場來辦,農村的老一套太一般,花錢到城裡請樂隊、請賓館的大廚做飯、請電視臺的人當司儀……。於是,在這樣的人的帶動下,在農村喜歡攀比風氣下,原來的那一套崩潰了。

最後,說一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鄉風民俗的慢慢消失導致。民俗教化思想、規範著人們的生活、維繫和調節著人們的各種關係。以前,每個村裡都有個老輩管事,負責處理日常問題、祭祀老祖宗、組織家族集體議事、懲辦傷風敗俗的人等等,一個村裡的人都很團結。現在好了,除了法律的約束,沒有其他任何人、任何條規來約束你,你可以一天到晚悶在家裡都沒人管,你幹什麼事也沒人知道。

圖說農村、留住鄉愁,請關注“鄉畔”搜狐號或下載“鄉畔App”


鄉親鄉畔


三十多年前,我給學生講了一個荒誕派作家寫的故事:一對夫妻坐火車去旅遊,開始了一埸對話,大意是互相詢問對方住在哪,叫什麼名字。到了最後,對方才知道他們原來是一對夫妻。通過講這個故事,來說明在資夲主義國家,夫妻之間同床異夢,是不和諧的。至於人與人之間更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那時,中國剛剛"改開”,人們之間互相來往,相互幫助,有一股濃濃的友誼和親情。但是現在,儘管科技發達了,交通訊息已大大縮短了人們來往見面的距離,但大家已明顯感覺到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遠,既使是親情。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我認為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傳統社會,人們可能幾輩人都呆在一個地方,有濃濃的鄉愁。而現在人們可以自由遷移,沒有了相互往來的根基。其次,我們進入了商業社會,在商言商,一切向利益看,削弱了人們之間的情義。除非為了利益關係,否則來往就是浪費時間。第三,西方文化講究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主張個人奮鬥,破壞了中國文化中的"團圓"觀念,破壞了重視家和集體主義觀念,轉向注重個人權利和隱私。其四,文化的多元,分散了人們對友誼親情的注意力。人們不再向以前那樣坐下來聊聊天,就像人們所說的手機等現代工具已控制了人們的生活。總之,要想回到那個充滿人情味的社會,大家彼此親如一家的時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靠回憶尋找失去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