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唐僧喝了好幾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麼酒?佛教戒律是不飲酒,爲何可以喝素酒?

楊角風發作


據相關史料記載,自從梁武帝蕭衍大信佛教以後,就強逼和尚吃素,有了素食,就發明了一個新詞,素酒。所謂素酒,就是隻經過發酵沒有蒸餾的酒,比如今天的甜米酒,甜葡萄酒。其特點就是入口甜美,老少皆宜,有些小孩子也樂意喝幾口。與之對應的就是燒酒或蒸餾酒。

可是再根據酒的發展史來說,對於燒酒的起源時間還是頗有爭議的,一般公認的燒酒起源是宋代,看唐代李白詩裡大量喝酒描寫,動不動就斗酒,那麼大的量那肯定是低度酒了,也就是素酒,即便唐代有燒酒,那也不會流行,一般見不到。《西遊記》寫的是唐朝的事,可是卻是明代人寫的,明代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燒酒工藝,可以明顯的區分素酒,很有可能吳承恩寫的時候就把這個概念帶入到小說裡了,其實在唐代的時候,主要流行的都是所謂素酒,哪裡還來的葷素之分。


唐僧西天取經,似乎意志十分堅定,嚴格遵守一切清規戒律,其實關於唐僧有不少喝酒的描寫,特別強調說這是素酒,真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其中最明顯的一段還是唐僧遇見老鼠精時,那老鼠精抓了唐僧,一心想和他交合,以為可以藉此成就太乙金仙,所以竭力勾引唐僧。這裡書中有精彩描寫: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盃,滿斟美酒,遞與唐僧,口裡叫道:“長老哥哥妙人,請一杯交歡酒兒。”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澆奠,心中暗祝道:“護法諸天、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弟子陳玄奘,自離東土,蒙觀世音菩薩差遣列位眾神暗中保護,拜雷音見佛求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迴之苦!”孫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象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你看這唐僧,對於酒還真有幾分偏愛的,但是在他心裡渾酒、素酒區別很大,就算唐朝真的有這區別,可是憑藉當時的條件技術,渾酒素酒又能有多大差別,還不都是從水果、糧食等釀造而來。這唐僧,要麼滴酒不沾,要麼就葷素不忌,又何必找個藉口,為自己的口腹之慾找藉口呢?特別是後面孫悟空的旁白,原來這唐僧最喜好喝個葡糖酒,還真會享受啊。可笑的是他還拿葷素當擋箭牌,拿葷酒起那麼重的誓,一副道貌岸然的嘴臉躍然紙上。

不過話說回來,明朝時候去寺院供奉確實也會拿素酒去的,和尚們也可以喝得,所以《西遊記》裡這麼寫也正常。

其實素酒、葷酒,髮根同源,沒有本質區別。家裡如果有蘋果園的人估計會有經驗,如果有時候遇到風雨災害,蘋果落了一地,來不及收拾的話,過幾天走進果園就會聞到一股夾雜著酒香、果香的混合味道。自己家裡有條件做甜酒釀的,也是拿糯米做一做,過幾天就會聞到酒香了。

現在流行一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和尚戒酒的原因主要是酒精可以刺激大腦,讓人產生虛妄情緒,但是這個是有量的。如果素酒不控制,喝多了也會醉醺醺,燒酒喝一點點,對人體也沒什麼影響。對於酒,要麼不喝,要喝就別計較,否則反而著相了,這就落了下乘。


一覽眾河小


素酒也是酒。它只是因為處理的過程中少了“蒸餾”的工藝,簡單的將酒糟過濾後將剩餘的酒水進行鍋裡煮開,以防變質,所以稱為素酒。

與所謂的葷酒在材料上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大米這些糧食進行釀造發酵。而小說中的素酒應該只是一個情境需要而有的說法,實際更像是現在的水果酒。

《西遊記》和《水滸傳》都有素酒的出現,都是特定情境下的不得而為之。唐僧的幾次飲酒也是迫不得已為之,大唐皇帝送行的真情意切,唐僧要是不領情,怕是一路也會莫名多了幾道阻礙。

與妖精們的飲酒更是不得已,皆是權宜之計,心理還默默唸叨著阿彌陀佛“若是素酒,就喝了,若是葷酒,就下地獄”。

後來唐僧沒有下地獄,看來妖精們還是很照顧唐長老的,請酒都是喝素的。

說到佛教戒律的五戒,一是不殺生,二是不偷盜,三是不淫邪,四是不妄語,五是不飲酒。

素酒又被定義為是專門供神敬佛的佛酒,按這樣子的說法就是出家人也是可以喝的,這與五戒的不飲酒是相悖的。

可能所說的“不飲酒”的“酒”只是單指烈酒等這種世俗葷酒,而不是渾濁無蒸餾的佛門素酒吧。

又俗語常說“色即空”,出家人往往習慣把一些不得為的行為漠視為空,這便沒了做與不做,可為不可為的界限。素酒的“素”又可以解釋為無。無酒,空酒,即“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有了這頓悟,即便素酒真的是酒,喝兩杯又如何呢?

說到底,不管素酒是什麼,我還是更願意相信童年記憶裡的唐僧迫不得已喝的素酒只是水果汁啥的。


電影爛番茄


素酒在小說中已經有說明,就是指葡萄酒。

在佛教中,葡萄酒一直都是允許僧人飲用的,也用來敬佛,所以唐僧作為一名佛系僧人,也可以喝素酒。

我們研究佛教的戒律,那些被禁止的食物,一般可以分為這幾類:食用後會產生慾望和影響性情的;會直接或間接導致殺生的;拿食物來糟蹋的。

會影響性情的五種菜稱為五葷,就是興渠、慈蔥、茖蔥、大蒜、小蒜,所以不是隻要是蔬菜就能吃。

會直接或間接導致殺生的就是那些肉類。

佛教認為殺生是不對的,我們吃動物的肉,沒殺生,但賣肉給我們的人為了得到肉就必須要去殺生,這樣我們吃肉的人也等於間接殺生。

所以肉是不能吃的,這些稱為腥菜。

而葷酒就是用糧食來釀製的酒,屬於拿食物來糟蹋的一類,所以要戒。

而葡萄是水果,不是糧食,不是用來填飽肚子的,所以不在禁止之列。

當然酒類畢竟也是會影響性情的一類食物,所以不能貪杯。

我們看小說中,雖然唐僧有喝素酒,但是他也從不多飲。

而孫悟空他們幾個徒弟,實際上屬於帶髮修行的行者,受到的約束很少,他們甚至是可以吃肉的。

最後說說佛教的這些食戒,其實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從權的。

比如在開戒隨喜的時候就可以開葷。少林寺的僧人可以喝酒吃肉,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特批的。而唐僧在遊歷期間,應酬多,很多時候也不得不陪那些達官貴人喝一下。


皮皮電影


答:素酒是什麼酒?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我注意到,很多答主都答,素酒是粗釀的酒,沒有經過“蒸餾”工藝,粗釀,酒度數低,渾濁不好看,大會引起人的慾望,所以稱之為“素酒”。

即經過“蒸餾”工藝的是葷酒,沒有經過“蒸餾”工藝的就是素酒。

這種解釋,很滑稽,屬於拍腦袋想出來的。

雖說上海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青銅蒸餾器,可以說明我國早就擁有了釀酒蒸餾技術,但在元明以前,世上常見的都是非蒸餾酒。

不信?請看杜甫《飲中八仙歌》,詩裡寫汝陽王李璡要喝足酒三鬥才上朝拜見天子;左丞相李適之豪飲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布衣焦遂喝酒五斗後方有醉意……

唐代的大斗為6000毫升、小鬥為2000毫升,但酒具畢竟不是量具,這裡以小鬥論,即焦遂的酒量已達到了10公斤,請問,這能是蒸餾酒嗎?

而這“飲中八仙”,既有王公、高官,也有詩人、平民,喝的都是同樣的酒,可知,蒸餾酒並非社會主流。

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讀《水滸傳》,看眾好漢喝酒如喝水的情節,也就不難理解了。

魯智深在五臺山寺半山亭上,嘴裡淡得出鳥,看見有賣酒的山民挑著一擔水酒上山,不由分說,劈手就搶了一桶,喝了個底朝天。

“智取生辰綱”過程中,白勝也挑了一擔水酒,押解生辰綱的軍丁並非好漢,卻也一個個要買酒解渴。

以酒解渴,要說這是蒸餾酒,打死也不信。

可以說,《水滸傳》裡出現的所有酒,都不是蒸餾酒,包括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透瓶香”。

但是,必須注意,在《水滸傳》裡,酒也是有葷素之分的。

在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裡,魯智深就朝劉太公大呼小叫道:“灑家不忌葷酒,遮莫甚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而在第四十四回《楊雄醉罵潘巧雲,石秀智殺裴如海》裡又寫:“眾僧都坐了齋。先飲了幾杯素酒,搬出齋來,都下了襯錢。”

可見,酒分葷素,並非以是否經過蒸餾來區分。

又有人說,《宋史‧食貨志下七》裡有提到:“自春至秋,醞成即鬻,謂之小酒……臘釀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這兩種酒都不經過蒸餾,但發酵和熟化時間長短不同,是否小酒就是“素酒”;大酒就是“葷酒”呢?

這種解釋就更加可笑了。

唐僧喝了春秋釀的酒就不破戒,喝了冬夏釀成的酒就算破戒,這是什麼邏輯?!

真要照這麼分,那麼和尚娶春秋兩季出生的女人為妻,是娶了素妻,不算破戒;娶冬夏兩季出生的女人為妻,是娶了葷妻,就是破戒——這說得通嗎?!

於是,又有人翻經引據,說清食譜《調鼎集》茶酒卷裡酒單中提到有素酒:“冰糖、桔餅衝開水,供素客。”

這隻能說是《調鼎集》太牽強附會了。

冰糖、桔餅衝開水,不就是茶水、飲料嗎?

要騙人也不帶這麼騙的。

再有,《西遊記》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唐僧有諄諄教誨悟空、八戒師兄弟,說:“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

看,素酒也是會“醉飲誤事”的!

喝冰糖加桔餅茶水會醉的嗎?

可見,《調鼎集》裡的冰糖加桔餅茶水絕不是《西遊記》裡說的“素酒”!

那麼,“素酒”和“葷酒”的區別在哪兒呢?

其實,《西遊記》第八十二回《奼女求陽,元神護道》是有答案透露的。

且看裡面這樣寫:孫大聖,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後,若像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鍾。

看到了吧?——“葡萄做的素酒”!

葡萄屬於水果類,即水果釀造的酒便為“素酒”。

原來,佛教認為,糧食是用來養人的,用糧食釀酒,是一種糟蹋行為,糟蹋糧食,就是奪人口糧,屬於間接殺生,即用糧食釀造的酒就是葷酒。

水果,特別是野果生於樹,以之作釀,是物盡其用,可稱“素酒”。

但是,“素酒”和“葷酒”之分,屬於中國佛教教徒的“創造”——從嚴格意義上說,不論葷酒、素酒,酒後都會亂性,按照佛教戒律,都是不能飲用的,但機智的中國佛教徒,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竟然創造性的發明了葷素之分,讓人啞然失笑。

據說,有和尚喜吃雞蛋,稱自己吃的是“素蛋”。何為“素蛋”?該和尚一本正經地說:“公雞與母雞交配後生下的蛋為葷蛋,未經交配而生下的蛋則為素蛋。”

這,也是一種很靈活的“創造”罷。


覃仕勇說史


孔子曰:食色性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最基本的需求離不開吃喝問題和男女之事。但是,佛教有五大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普通人喝酒最多亂性,而和尚喝酒就算破戒了。《西遊記》中,唐僧總共喝過三次素酒,卻不算破戒,這又是為何?


一路上,唐僧有三個徒弟,他收下悟空,賜名叫行者;他收下悟能,賜名叫八戒;他收下沙僧,賜名叫和尚。由此可見,唐僧一心向佛,意志堅定。

第一次喝酒是在長安城,唐王為他送行,要他喝一杯素酒。這送行酒,他不得不喝。第二次喝酒是在女兒國,他要上演“假親脫網之計”,只得與女王喝酒周旋,也是喝的素酒。第三次喝酒是在無底洞,他與老鼠精再續前緣,還被女妖精逼著喝了一交杯酒。

唐僧雖然是被逼無奈,但還是禱告一番,原著第八十二回寫道:

護法諸天、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弟子陳玄奘,自離東土,蒙觀世音菩薩差遣列位眾神,暗中保護,拜雷音見佛求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強逼成親,將這一杯酒遞與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強吃了,還得見佛成功;若是葷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墮輪迴之苦。

素酒雖好,但不能貪杯。唐僧愛吃萄葡釀的素酒,但酒能亂性,要不是悟空神通廣大,他恐怕已經跟老鼠精生米煮成了熟飯。

其實,佛門第一戒之酒戒,指的並不是素酒,而是葷酒。素酒是指未經過蒸餾的低度酒,如萄葡酒、糯米酒等等,而葷酒是指經過蒸餾的高度酒,如白酒、高梁酒等烈性酒。寺廟裡的僧人喝點素酒,只要不過量,同樣不能算破戒。

明朝已經發明瞭蒸餾法,釀出了高度的葷酒。於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創造出素酒這一名詞,也讓唐僧這個素食主義者逃過一劫。


曉聞看西遊


古代不像現在,不論冬夏飲品五花八門,一種果汁恨不得叫十種名字。古人講究歸講究,對喝的東西,命名不是特別多。比較常見的有:酒、茶、瓊漿、玉露、藥水等。

素酒這個詞,最早出現的地方就是西遊記,這特麼壓根兒就是作者自創的一個名字。

素酒的出現,僅僅是為了區別酒。之所以會有素酒這個名字,是因吳承恩這個村炮,沒見過什麼世面,根本不曉得世上還有果粒橙、黑加侖、西瓜汁等飲料。

如果吳承恩稍微有點世面,在唐僧出長安、唐王獻酒的時候,唐王就會說:“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素酒,乃朕親摘葡萄搗碎置羊脂玉甕中加入麝香百花之蕊以無根水和之埋於桃樹下三月方釀得,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唐僧喝的所謂素酒,其實就是古代的各種果汁。古代物資雖然貧乏,總有富裕的地方,作者安排唐僧去這些地方的時候,總是端出葡萄汁不合適。倘若能夠用一種名字代替,那真的是極好的。

作者經過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了素酒這個詞。可這玩意兒再素,終究帶個酒字,合理化這個名字也需要進行一番解釋。所以唐王才會說:素酒雖非酒,可不要貪杯哦!

唐僧自第一次喝了素酒之後,就記住了這種甜甜的味道,再往後不管到哪兒,都會對人說,貧僧只飲素酒。其實就是嘴饞,古代的飯菜也就那味兒,素酒好歹還有點甜味。

既然喝素酒不破戒,那幹嘛還不喝呢?而且味道還很好。


山鬼祗樹


我暈……

古代的葷酒是指原材料中有肉的酒,素酒是純糧食或水果之類釀的酒。

現代社會,我們基本上見不到葷酒,絕大多都是素酒。

其實宋以後,很多傳統的漢族酒都失傳了。

因為漢族的習慣是喝低度酒,遊牧民族喜歡喝高度蒸餾酒。

漢族以前是有高度蒸餾酒的,但不是主流酒。

古代的葷酒是很多的,比如羊羔酒,就是在釀酒的原材料中加入一隻蒸好的羊羔。

有的葷酒是放一塊熟的五花肉之類的。

漢族宋之前喝的很多酒都是這類原材料含肉的低度非蒸餾酒。

完全的素酒也有,果酒、純米釀(醴)都是,但多是低度酒,漢族後來也有蒸餾酒,但是不是主流。

漢族以前喜歡喝的酒和德國人傳統的啤酒性質上差不多,低度非蒸餾酒。

但是酒的品種中,有名的大多是原材料中加了肉的。

大乘佛教不吃肉,所以古代和尚不喝葷酒,但素酒是純糧或水果釀的,就無所謂了。


dd廣林鬼


其實,在中土佛教裡面,喝素酒不算破戒。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唐僧允許悟空、八戒喝素酒 自己也曾喝過

在《西遊記》裡面,有大量與素酒有關的情節,我們可以先看幾個,然後再進行分析。

在第六回裡面,作者吳承恩到,孫悟空在天宮之中,趁著菩薩赴蟠桃宴的時候,前去偷酒,將眾神仙的美食弄的“荒荒涼涼,席面殘亂”。我們知道,在《西遊記》這部著作中,這些道教的神仙(比如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是聽命於西天佛祖的。那麼,按理說,他們也不應該飲酒。因此,後來明代思想家李卓吾曾經在這一文字旁批註:“原來上界神佛都不戒酒!”

在《西遊記》第十二回裡面,唐僧將要啟程前往西天拜佛求經。唐太宗親自出門送行,太宗命人拿壺斟酒,唐僧說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此乃素酒,只印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話都說到這裡了,唐僧也不敢不喝。

請注意,這是《西遊記》裡面第一次出現“素酒”這個詞。

此後,在《西遊記》第十九回,計收豬八戒的時候,高老太爺請悟空、唐僧和八戒吃飯,準備了素酒。唐僧堅決不喝,可是卻允許悟空和八戒喝一些。

第二十九回、五十四回等多處,都出現了素酒。而且,在第八十二回中,唐僧被妖精捉去,被逼成親,唐僧聽了孫悟空的話,為了穩住女妖,還吃了一杯酒。最有意思的是,當時唐僧在心中暗暗起到,如果這杯酒是素酒,那我就勉強吃了。倘若不是,那麼弟子我就功虧一簣,永墮輪迴。

可見,唐僧只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不吃素酒,但是,當時佛教徒也是允許吃素酒的。那麼,素酒究竟是什麼呢?

素酒有點類似於今天的葡萄酒喝米酒

根據學者周巖璧的考證,所謂素酒其實就是酒精度比較低,沒有辛辣刺鼻氣味的酒。這些就很有可能是一些甜酒,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米酒或葡萄酒。

那麼,我們就要繼續追問,為什麼佛教徒可以吃素酒。

為了明白其中的理由,我們首先還要從佛教徒為什麼不能喝酒說起。

其實,早在印度,原始佛教在戒律上就已經強調,僧人不能飲酒。在《阿含經》中更是規定了“五戒”,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將不飲酒與殺人、邪淫並列,可見佛教是多麼重視不飲酒的行為。

不讓飲酒不是怕酒後亂性 而是怕耽誤修行

《阿含經》裡面也解釋了,為什麼不能飲酒,該經典認為,危害有六個:一失財、二生病、三易生鬥爭、四惡名流佈、五容易暴躁、六智慧日損。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佛教徒之所以不允許喝酒,是因為怕他們酒後亂性。

其實並不是這樣,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怕佛教徒們影響自己修行,不能開悟。

然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雖然中國化的漢地佛教也強調不能飲酒,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戒酒太難了。

從遠古時期開始,中國人就回釀酒了。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還被當作祭祀物品,與神溝通的妙藥。在《漢書·食貨志》裡面還記載,酒是“天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的妙藥。所以,在中國人的意識裡面,酒也不全是壞的。

那麼,我們漢地的僧人自然要想出一個方便法門,既可以喝酒,也不至於影響修行,那麼,就規定了可以和素酒(雖然不提倡,但是起碼不至於犯戒律)。

因此,才有了西遊記裡面很多關於“素酒”的情節。


兮兮說事兒


酒就是酒。農村用酒米煮出來的醪糟,如果酒粬放多了,在罈子裡存放時間長了,它的酒勁也很大,照樣醉人。我們小的時候,在外面放牛或扯豬草累了,回到家,趁著大人不注意,鑽到放醪糟的屋子裡,揭開土壇蓋子,用瓢瓢(勺子)伸進罈子裡,把醪糟挖出來就吃,連碗也不要,吃多了,再喝了醪糟汁,就兩個字“醉了”。

所以說,無論用什麼方式釀出來的酒,它都是“酒”。只不過因為原材料不同,工藝不同區分為白酒、葡萄酒、桑泡兒酒,白酒里加上重要草,成為治病養生的藥酒。

那麼,在《西遊記》裡出現的“素酒”是個什麼獨特的玩意兒呢?我想,這個從我們當地的土話(方言)裡尋找痕跡,雖然我們這裡離《西遊記》裡的地方相隔十萬八千里。我們這裡把招待客人時,因為只有酒,或者下酒菜不多不豐富,或者只有素的沒有葷的菜品,主人家就會一臉的歉意說道“這麼遠來了,也沒啥招待你,就喝個寡酒,吃個素菜,實在拿不出手”,客人往往答道“嘿,這都好得很,客氣啥子,啥都有!”這裡的“寡酒”,有時也稱呼“淡酒”。比如主人對客人說“啥都莫地,沒啥準備,就喝個淡酒”。這裡的“寡酒”“淡酒”其實一點也不“寡而無味”,一點也不“淡入清水”,那就是一個“自謙”。

由此,我理解,在《西遊記》的“素酒”的意思,不是指酒的本身,而是在當時的場合之下,為了照顧唐僧是個 “和尚”的身份,顧忌唐僧的反抗心理,酒、菜就上的比較簡單,場面不濃重,沒有葷菜全是素食。說吃“素酒”意即代表整個招待過程,而非特指“酒”品質。(有可能作者用的就是方言俚語)


見腫消世界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些回答裡出現了誤導,認為素酒就是蒸餾過的酒,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

《西遊記》中有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唐僧師徒雖然是和尚,雖然整天嚷嚷著要去西天取真經,但他們卻並未戒酒,而酒是出家人必戒之大忌。這個梗怎麼圓呢?素酒是個很好地藉口。

有素就有葷,素酒和葷酒是相對概念,在古代人們也會對酒進行分類,但那時沒有酒精度之類的概念,《本草綱目》裡李時珍把酒分為“酒、燒酒、葡萄酒”三類。這三種就基本涵蓋了古代常見的酒,其中“酒”是指以穀物等為原料加酒麴釀造的酒,也是當時最常見的酒類。“燒酒”是元代開始逐漸出現的,以蒸餾方式做的酒。這兩類其實都屬於葷酒。

“葡萄酒”除了以葡萄為原料釀造外,還有椰子、橄欖等,可以看做是水果類酒的統稱。這類酒不是以糧食釀造,且度數低不易醉,因此叫素酒。

因為佛教認為,糧食是用來普度眾生供人食用的,用糧食釀酒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每一杯酒的後面都是一群餓殍。而且吃酒容易貪杯,喝醉會把持不住不易自律,所以佛家嚴謹喝酒。

但是素酒不是糧食釀造,又不易喝醉,似乎就不算違法佛教戒律了。所以,就連唐僧這種一直嚴守清規戒律的和尚,也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宣稱自己一直未戒酒。《西遊記》54回在女兒國國王的接待中,唐僧就說:“貧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須得幾杯素酒,與我二徒弟吃些。”

不僅宣稱自己沒戒酒可以喝,還主動給他的徒弟們要酒喝。另外,在82回中與玉兔精的一段姻緣裡,玉兔精要給唐僧灌酒時,悟空變成飛蟲在唐僧耳邊提醒這是素酒可以喝。悟空之所以這樣提醒,是因為“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

在《西遊記》中除了葡萄酒,還出現了椰子酒,而且不止一次出現,貌似椰子酒比葡萄酒還高級些。

綜上,《西遊記》等名著裡提到的素酒,可以概括為中國古代用水果釀造的酒,因為這種酒不用糧食為原料,不用添加酒麴,所以稱素酒。素酒雖然叫酒,在人們看來可能又不屬於酒,就像我們把醬油也叫油但又不屬於油一樣。所以和尚們才敢光明正大的喝素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