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爲被封在邊疆的諸侯,爲何燕國卻一直很弱?

Mrs李的博兒


文|小河對岸

通常來說,被封在邊疆的諸侯國,其發展空間較大,也易於崛起。齊、楚、晉、秦,趙,莫不如此。但有一個諸侯國卻似乎是另類,此即是燕國。燕國雖也被列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其國力卻長期很弱,也缺乏存在感。若不是戰國後期,燕將樂毅合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而幾滅齊國的那一次驚鴻之舉,燕國真得很難被列入戰國七雄。

燕國之固弱,令人瞠目結舌,曾趁趙國長平之敗、壯者皆死的機會,而舉國伐趙。燕軍雖擁有五倍於趙的兵力,卻仍被趙國打得大敗、並圍了國都。數年之後,燕國見趙國數困於秦國,廉頗也去將離趙,想因趙國之弊再次攻之,結果又一次大敗,主將劇辛被殺,燕軍損失兩萬。可以說,論諸侯的實際戰績,燕國的表現對比中山國、宋國也都相形見絀。那為何地處邊疆的燕國,卻如此羸弱不堪呢?

燕國,為召公奭的封國。因成王年幼,召公奭留在周室輔政(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而未能就國,故由其長子克就國。燕國的早先地位,在宗室之中,僅位於魯國之後,也是北方最為重要的封國。但為何燕國卻長期默默無聞,發展緩慢呢?

首先,燕國的位置過於偏北,遠離了華夏諸侯的核心圈,甚為孤立而不利於其交流與成長。春秋時期的燕國,很少參與諸侯的事務與紛爭。故而,關於燕國的史籍記載也很缺失。而各諸侯強國,都是在交流與碰撞中,才得以成長與壯大的。燕國缺少這種歷煉,長久也就自然漸漸落後了。

再則,燕國雖立國甚早,卻歷經兩次滅國之災,影響了其勢力的發展。前7世紀,山戎勢力強盛,屢屢南侵,燕桓侯為躲避山戎侵擾而被迫遷都。燕莊公在位時期,燕國更是在山戎的大規模入侵之下差點亡國,後賴齊桓公出兵相救、擊敗了山戎,才得以保全。而進入了戰國中後期,因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發了“子之之亂”,齊國、中山國趁亂攻破了燕國,燕國再次幾乎亡國。雖然,燕國在燕昭王的招賢納士下,而使燕國得以恢復與富強,並差點滅掉了齊國。但畢竟底子過於薄弱,起步又太晚,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燕國的宜農地區也較為狹小,影響了其崛起速度。燕國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北為東胡,南為齊、中山、晉(趙)等國。適宜農耕的地區甚為狹小,又易遭到海侵。故而,燕國一直很貧弱,影響了其崛起速度。司馬遷也曾對燕國評論道:..燕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通“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參考史籍:《史記》、《左傳》等等


歷史聞知社


燕國弱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1.天氣氣候。2.農耕技術。3.人口數量。而且這三點都是互相關聯的,下面作詳細解答。

1.天氣氣候。眾所周知,燕國處於今河北北部至東北三省地界,屬於溫帶溼潤、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較長,且廣泛分佈凍土層及沼澤,所以當時不適合糧食生長,而且戰國時糧食總類有限大致有黍(黃米)、稷(穀子)、稻、來(小麥)、牟(大麥)、菽(大豆)、麻(大麻)。其中適合燕國種植的只有大小麥和黃米。所以天氣氣候制約了燕國的糧食產量,而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不夠直接影響了燕國軍隊的戰鬥力,從而使他顯得有點弱。



2.農耕技術。戰國時期農耕技術還主要是木犁加人力,燕國也不例外,雖然後期燕國的冶鐵技術迅猛發展,但也僅限於燕國南部地區即今天河北北部,因為燕國的特殊氣候和落後的農耕技術導致了糧食產量的低下,而糧食產量直接影響了第三個原因,人口的數量。



3.人口數量。上面說到燕國氣候不便及技術落後從而導致了最重要的人口不多,在那個人既是生產力的年代,人口的數量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強盛,而且人口少還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因為糧食少,所以人口少,因為人口少,糧食產量更少,糧食產量少,遷入人口就少,遷出人口就多,而又連年打仗,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口越來越少。

從古至今,任何時候,打仗都是拼的後勤與人力,而燕國人力少糧產又少,所以燕國弱大概就是這幾個原因吧。


其志安天下


戰國七雄,燕國確比較弱小,名聲不及其他六國。但燕國也曾有過輝煌的時期。

燕昭王時,昭王為了向齊國復仇,振興燕國,思得人才。便在幽州築起一座高臺,上置黃金,名為黃金臺。他先封了一個才能一般的各叫郭隗的人為大官。天下人士聞訊而來。其中有一人,名叫樂毅。昭王與之交談,知道樂毅乃一非常之人,十分高興。便封樂毅為大將軍,統帥大軍攻打齊國。樂毅用兵得法,節節獲勝,征戰五載,連續攻佔齊國七十二座城池,只剩下海邊的兩座城池。齊王逃到那兩座城池裡抵抗,一時沒有攻破。燕軍眼看就要大獲全勝。這時,燕昭王死,燕惠王繼位,齊國使反間計,利用燕國的一個奸臣,向惠王說樂毅的壞話,大意是說樂毅私通齊國,故意拖延攻城。燕惠王聽信了讒言,撤了樂毅的職務,換上了另外一位平庸的將領去指揮軍隊。結果,齊國大將田單施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了全部失地。燕國又恢復了被人欺凌的境地。

一國強或弱,主要在君主。君明則國強,君庸則國弱。燕國之弱,在於缺少明智而積極作為的君主。昭王用樂毅,國強。惠王罷樂毅,國弱。燕之弱,亦明矣!

歡迎點評。


WM曉奇


燕國在春秋戰國的諸侯國中非常特殊。它是周武王分封的第一批諸侯國之一,首任諸侯是召公奭,這是與周公旦齊名的社稷重臣,燕國也由此與周公旦的魯國、太公望的齊國、唐叔虞的晉國並列為當時的四大諸侯國,燕、晉戍守北疆,齊、魯拱衛東海。而在四國中,燕國是唯一一個一直堅挺到戰國末期的諸侯國。

不過,歷史悠久不代表強大。漫長的歷史很容易成為包袱,造成燕國的固步自封和極度保守。燕國在西周、春秋時期的歷史記載模糊不清,戰國時期足夠影響天下格局的事件也屈指可數:蘇秦合縱、子之之亂、五國伐齊、荊軻刺秦,基本就這幾件,除了燕昭王時期短暫振作了一段,基本沒什麼可說的。

不少細節都可以看出,燕國早已落伍於時代的政治理念。燕王噲僅僅因為一心當“聖王”,就決定禪讓給子之,足見他在政治上的幼稚;樂毅對即墨、莒城圍而不攻,試圖“感化”民眾,很難說是否有燕昭王的意思在裡面;荊軻刺秦王事件也很耐人尋味,行刺其實是完全沒意義的,太子丹依舊執意要去做,為什麼?很可能只是為向秦王出一口氣。燕國頻頻向齊國、趙國挑釁的舉動,也可能出於相同心理:自己是老貴族,不能跌了面子。正因為這種極度落後的政治理念,導致燕國在整個戰國時代始終在七雄中排名倒數。

當然,政治原因之外,燕國還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處於苦寒之地,環境惡劣等。不過這個諸侯國也絕非一無是處,燕昭王時期的大將秦開就曾平定東胡,把燕國的疆土拓展到遼東甚至朝鮮,燕國的鐵器也比較發達,燕下都遺址出土過鐵兵器和鐵冑,物產方面,毛皮、棗、慄也都有名。總體來說,燕國是相比其他戰國要差很多,但本身實力還是有的。


張不叄讀秦史


當時的全球森林覆蓋率肯定是大於今天不少的,從氣候來講,二氧化碳含量應該偏低,那燕國絕大部分區域在冬天多半能凍死人,而且以當時的飲食水平、農業手工業水平都比較低,沒有普及的暖氣、熱炕,沒有棉襖、羊毛衫,沒有豐富的食物選擇,每年下雪都具備災患,其周邊,南向拓張有中原諸國,西、西北是山地、交通困難不利於軍事民生,只能走遼西走廊向遼東,但遼東向北氣候又更加惡劣了,而且遼東主場作戰的東胡部族也是相當彪悍的。

也就是在技術條件沒有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燕國想要強大必須使國土向南延伸才能獲得足夠的人口、耕地發展國力,然而燕昭王沒能等到那一天,而燕惠王無雄主之姿,諸國也不想燕國真的吞下齊國真正強大起來,失敗後的燕國國內外的政治環境都不容樂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