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讓破壞行爲越「雷池」一步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肖琪

龍感湖曾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雷池,讓人想起“不越雷池一步”這句俗語。

如今,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龍感湖是中央環保督察的重點督辦點。“綠盾 2018”專項行動巡查組近日對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整改和治理工作進行巡查。

記者瞭解到,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生態環境部下發的第一次(2013~2015年)、第二次(2015~2016年)人類活動遙感監測點位合計418個點位,已納入“綠盾2017”專項行動進行整改,基本完成全部整改,但實現生態深度修復仍需時日。“綠盾2018”專項行動巡查點位也已經實現或正在進行規範管理。

違規企業拆除復綠、圍網拆除完成

曾經屹立著24颱風機的緩衝區,現在已經看不到那些巨型建築。機身高120米、葉片長58米,這樣的龐然大物,從立項整改開始就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今年4月,24颱風機及配套設施的拆除順利完成。記者在風電物資存儲倉庫看到,一個個巨型機身和葉片全部擺放整齊,風機立樁點圍網並復綠。

風機拆除只是一個開始。保護區內的畜禽養殖在為村民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較大破壞。

“我們的豬銷往香港和澳門,品質很高。”春港辦事處養殖小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養殖小區在溼地保護區內,糞便、尿液處理排放不達標,破壞溼地生態,我們必須關停。”

從調查摸底到實施拆除,面積12.56萬平方米的豬舍建築現已被黃燦燦的波斯菊“侵佔”了地界。

保護區的岸上治理與水域治理齊頭並進。在龍感湖,“靠水吃水”的龍感湖漁民以養魚、捕魚為生,但不規範的養殖和捕撈活動,嚴重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平衡。

保護區負責人和巡查組一行查看堆積成山的圍網。保護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下大力氣做漁民思想工作,探討補償方案。去年共計拆除圍網12075畝,截至今年7月共拆除大網拼2346擔、小網拼1970擔、地籠5.6萬條。”

圍網圍欄養殖問題提前完成整改,不僅拆除湖區圍網圍欄,還與漁民簽訂生態養殖承諾書。“不在湖區養魚,我們更要傳達整體生態觀,禁投肥料,以防汙染水體。”當地水產局負責人說。引導生態養殖不僅能有效改善水域生態,還有望解決百姓生計難題。

“綠盾”行動促進認識和能力提升

治理有成效,最直觀的感受是違規企業被取締拆除,土地復綠,而更本質的改變是“綠盾”行動提升了地方黨委政府的思想認識高度和能力建設水平。

當地政府部門相關負責人說:“省市縣領導親自抓,成立專門工作小組,我們打心底裡高度重視環保工作。”

他談起這幾年的生態環保工作感受:“大家思想境界提高了,對於環保工作化被動為主動,捨得投入,在財力上不惜一切代價。”嚴格督辦,強化責任,已然成為共識。“我們搞排位督辦,形成壓力和互相監督的氛圍。”

不僅管理者的環境意識提高了,老百姓也逐漸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據介紹,每年候鳥來龍感湖,都在農民的地裡尋吃食,好多農民會抱怨穀子被吃了,以前他們放鞭炮驅趕,現在都遵照保護條例,不驅趕、不捕殺。

環境意識提高了,工作能力也要跟上。龍感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原有巡護制度基礎上,於2016年建立以3個下屬管理站為主體的日常巡護制度。今年為了鞏固中央環保督察及“綠盾”行動整改成果,又建立起了重點問題專項巡護制度和應急制度。

監測站負責人說:“我們的監測辦公室就是天眼,保護區內有任何異動,立刻就會有巡護人員到位查看。”

據瞭解,保護區管理局與武漢大學合作,開展黃梅秤錘樹科研工作,目前已扦插和繁育了黃梅秤錘樹種苗5000棵,建立植物園,有效保護這一瀕危物種。

生態治理需持之以恆

巡查組成員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取得了成效,但龍感湖自然保護區生態治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恆。”

對於保護區而言,復綠式生態修復不是終點,需要進一步加強科學系統的深度修復。龍感湖地區如何摒棄傳統的工業模式,探索走上綠色發展之路,考驗著管理者和社會公眾的智慧,也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

湖泊型溼地保護區通過“漁民上岸”的生計讓位換來湖泊之美,這些區域和漁民更應該優先納入到相關部委聯合開展的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或者作為生態補償的重點區域,不能讓綠水青山保護者“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