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俠被人活捉後酷刑都不怕爲何會害怕被人剃毛?

慕思成


夏朝初期首次出現規範化的刑事處罰,統稱為上古五刑,分別為:墨、劓、刖、宮、大辟。“ 墨”就是在罪犯面部、耳後、頸項、手臂上刺刻後塗墨水,和早期的土法紋身是一個道理,現在許多人以紋身為美,殊不知這在古代是一種刑罰。“劓”就是把鼻子割掉,商鞅變法的時候秦孝公的哥哥贏虔因教導太子無方,被商鞅處以“劓”刑,他對商鞅極度記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車裂,根因就在這。“刖”就是砍掉腳,這個就不多說了,“宮”刑大家都懂,司馬遷就栽栽在這。而“大辟”就是終極刑罰:處死。

上古五刑施行以後,效果顯著,但其中的“宮刑”威力太大,普通百姓無所謂,貴族子弟受了宮刑,對財產爵位繼承權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於是到了周朝,有關單位創造出一種新的刑罰代替“宮刑”,這就是髡刑(kun,第一聲)。

髡刑就是剃光犯人的頭髮和鬍鬚,古人與現代人不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剃頭剃鬍子比殺人還嚴重。東晉時期佛教東來,一些人皈依佛門把頭髮剃光,被社會嚴重鄙視,和尚尼姑最初也被稱為“髡人”。

《三國演義》中記載曹操因部下的馬踏了百姓麥苗割掉頭髮的故事,就是髡刑的一種體現,而他被馬超追殺割須棄袍更是一種極端的保命手段,後人看的不明所以,在當時可謂嚴重的人格羞辱。

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嚴重的髡刑莫過於滿清入關,當年多爾袞強迫漢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打破了中原人幾千年的傳統,羞辱了整個漢民族。提出這一建議的孫之獬被老家人五花大綁示眾街市,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罰其獻媚清廷殘害同胞的罪行,然後斬首市曹,暴屍通衢。

髡刑並非中國獨有,二戰結束後,歐洲佔領區的百姓用剃光頭髮的方式來羞辱那些投降德國的女人,也可以看做髡刑的一種表現。

時至今日,剃頭刮鬍子早以變得稀鬆平常,髡刑不僅不再被提及,就連“髡”字認識的人也極少,不能不說是文明的一大進步。



日慕鄉關


在古代,剃毛是一種非常羞恥的事情,是一種極其可怕的酷刑,極大程度上的羞辱受刑人


剃毛並不全是指的把人的頭髮剃光,而是將人身上的毛,如腋毛,陰毛,胸毛,腿毛,嘴邊的鬍子等。

大俠們之所以不怕酷刑而害怕被人剃毛是因為要受這個刑罰的時候,身上的衣服褲子會被人脫光,手腳被人用鐵鏈鎖住,任由他人將他身上的毛剃光。

審訊者會根據受刑人身上的特性,比如哪裡毛比較多就從那邊開始剃,通常是從下體開始,從下往上,直到受刑人說出他想要的答案。被剃毛的地方很難再長出來,這也是讓那些大俠非常害怕的地方


用戶175289425


不只有大俠怕被剃毛,而是整個古代的漢人都怕被剃毛。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到過,古代人對毛髮以及衣冠服飾尤為重視,漢人在成年之後,不可以隨便剃髮,他們都要將頭髮盤起來,然而滿洲人就喜歡將毛髮剃掉,只留下一小撮,因此順治入關後,頒佈“剃頭令”,要求所有漢人在十日之內將頭髮剃掉,也不是完全剃掉,而是和滿洲人一樣,只在後腦勺留下一撮毛髮。

一時間所有漢人高呼:“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

由此可以看出漢人對毛髮的重視程度,那是看的比命還要重要的,所以像題主問的大俠,他們不怕被殺,但是就怕受到侮辱。因為剃掉他們的毛髮就是對他們最大的侮辱,簡直必死還難受。

古代大俠也從小接受儀表禮儀,在他們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道理,等到他們成年之後,頭髮紮起來,這也是古代所有男子最基本的禮儀,其中自然也包括所謂的大俠。

(強迫漢人剃頭髮)

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一種刑法就是將犯人的頭髮和鬍鬚全部剃掉,這種刑法位列上古五刑之一,只是專門處罰那些態度堅硬的人們,因為這種刑法就是對漢人人格的一種侮辱。

這一做法一直到東漢末年都還有這種刑法,就是為了讓這些罪犯難堪。

到了清朝又開始流行起來,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漢人的軟弱之處,他們在抓到漢人之後,先是用酷刑不斷的審訊,但是發現沒有絲毫成效。

(剃髮易服)

因此他們想到這個辦法,這些大俠不是嘴硬嗎?我們就想辦法侮辱他們,第一個就是將他們身體上的毛髮給全部去掉,讓這些人即使出獄也不好意識見外人。

大俠們聽聞之後有的投誠有的自殺,因為他們認為沒有毛髮不僅僅是難堪,更是不孝順的體現,愧對父母。其實剃毛這種事不僅僅發生在我們國家,在近代,也就是德國將猶太人的頭髮全部剃掉,尤其是女子,給她們剃的坑坑窪窪,很多猶太女子因此自殺身亡。

所以也就有了題主所問的古代大俠為何不怕酷刑只怕剃毛,這裡的剃毛大多是指剃掉大俠的毛髮,這樣他們就無臉見人了。

如果還了解不到毛髮在古代對漢人的重要性,看看“江陰十日”、“嘉定三屠”就知道了,這裡面全是不願意被剃掉毛髮的漢人,與滿清作鬥爭而被屠殺殆盡的“大俠”。


羽評郡主


古人認為身體的任何部位,包括毛髮都是父母賜予的,不可遺棄。三國裡曹操因踩踏青苗而割須代首,許褚眼睛中箭拔出淡之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作為武林豪傑,更是注重形象和臉面,當然頭可斷,鬚髮不可棄。


風之子10


因為剃頭(髡)是一種侮辱性的刑法。

髡【kūn】是古代的一種專屬刑法,《說文》:髡,剃髮也。

上古時有五種刑法:墨(也叫黥,臉上刺字塗墨)、劓(割鼻子)、刖(砍腳)、宮(割生殖器)、大辟(死刑)。到了西周,王侯犯了宮刑,就會以髡刑代替,為的是保留王室血脈傳承。

這便是髡刑的起源。

因為這種侮辱性的刑法出現,間接影響了中原人對四夷的看法。當時的四夷文化欠發達,中原人瞧不起他們,順帶鄙視他們的風俗,其中就有披髮、紋身、黥面、髡首等習慣,認為這些習慣是野蠻不開化的表現。

周公制定周禮,將中原王朝的禮儀體制化,其中就包括了服飾儀表,男子蓄髮束髮,成為禮儀標準。短髮剃髮不束髮的都是奴隸或者罪犯,正常人肯定不會剃髮。

到了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成了官方學問,儒家推崇周禮,周禮審美必然成為社會的主流審美。而且儒家還將這種審美拔高,和儒家推崇的“孝”結合,就出現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經 · 開宗明義章》)

至此剃髮和不孝徹底掛鉤,中國曆朝歷代又極其推崇“孝治天下”,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不孝和謀反是同等罪過,所以古人才極度看重剃髮(清朝除外)。

西漢之後雖然廢除了肉刑,但是髡刑的影響卻沒有消失。居高位者不便於懲罰,但是又要表現出對法規的尊重,就出現了曹操“馬驚踏麥割發代首”的事例。

當然古人不是完全不理髮,但是絕對不會剃成禿子(自然禿除外)或者剃掉大部分頭髮。南北朝時期,佛教空前發展,和尚剃頭,當時人稱和尚為“髡人”,實際是一種嘲笑,認為和尚出家,是一種不孝。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再發剃髮令:“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實際就是改變中原的文化習俗,徹底消除漢人的文化記憶,讓中原王朝徹底臣服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