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詠史詞一個歷史人物都沒寫,卻是詠史詞巔峯之作,原因何在?

本篇為詩詞裡的英雄人物和風雲往事系列第1篇

,本系列側重描述詩詞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本身,繼而探究該歷史事件為何會引發作者的感慨詠懷,以求更貼切地體會詠史詩詞的意境所在,本系列各篇獨立成文,持續更新中…

一般來說,詠史詩詞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有所感悟而作。但明代偏偏有這樣一首詠史詞,一位歷史人物都沒寫,一個歷史事件也沒提,卻被視為詠史詩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這便是由楊慎所作的《三國演義》開篇詩——《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為何作者無須感慨歷史,便能書寫出如此具有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呢?

這大概是因為,這首詞展現的意境與楊慎個人的人生經歷相吻合。

這首詠史詞一個歷史人物都沒寫,卻是詠史詞巔峰之作,原因何在?

楊慎,字用修,內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四川新都人,與解縉、徐渭二人並稱為明代三大才子,而論者往往又以楊慎為三大才子之首。

如此才華橫溢者,往往在少年時便頭角崢嶸,楊慎7歲時,便能背誦詩文,11歲,寫近體詩,12歲時,能作《弔古戰場文》、《過秦論》類的政論型文章,文章中更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這樣的佳句。

13歲時,楊慎隨父入京,居然得到了時任內閣首輔、茶陵詩派首領李東陽的賞識,李東陽將其招至門下,卻並不按照師徒的名分,而稱楊慎為‘小友’。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楊慎24歲,在殿試中一舉奪魁,成為了四川省在明朝時期唯一的狀元。彼時楊慎的父親楊廷和已經入閣成為大學士,按照陰謀論者的常規想法,你老子是當朝權臣,你這個狀元自然是暗箱操作得來的了,這也正好是政敵攻擊的口實。然而實際情況是,新科狀元一出,竟無一位言官提出異議。為啥沒人有異議?因為人家楊慎的詩作早已名動京城,狀元不給他,才是有黑幕。

楊慎本人既有真才實學,父親又位高權重,看上去楊慎的仕途將是一帆風順的。然而,十年後發生的‘大禮儀’事件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這首詠史詞一個歷史人物都沒寫,卻是詠史詞巔峰之作,原因何在?

表現上看,‘大禮儀’事件是嘉靖皇帝要為自己的生父、生母爭得一個皇室的名分,而招致群臣的極力反對。但實質上,卻是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圍繞統治權的爭鬥。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中,總攬朝政十餘年之久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對眼前的爭權奪利感到了由衷地厭煩和力不從心,選擇了辭官回鄉。

楊廷和走後,年輕氣盛的楊慎扛起了父親的旗幟,繼續與嘉靖鬥法。在著名的左順門事件中,楊慎喊出了明朝歷史上最具煽動性的口號來激勵百官與皇帝抗爭到底:“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最終,‘仗節死義’的楊壯士被廷杖兩次,幾乎喪命,隨後又被髮配雲南,永不得回朝。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這首詠史詞一個歷史人物都沒寫,卻是詠史詞巔峰之作,原因何在?

受到沉重打擊的楊慎並未就此沉淪,此後三十餘年,他寄情山水,在雲南與四川之間遊歷;博覽群書,甚至到了‘無書不讀’的境地;專心研學,多本著作流傳後世。

這樣來看,那首《臨江仙》不正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與感悟所在嗎?

滾滾長江東逝水,(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間)

浪花淘盡英雄。(多少像他父親那樣縱橫捭闔於一時的英雄人物如同浪花般消逝)

是非成敗轉頭空。(戰勝了無數敵人,卻也終究逃不脫被人擊敗的命運,楊家父子的成敗不過就在轉瞬之間)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倒不如做個託趣漁樵的白髮隱士)

慣看了秋月春風。(只因早已看透了這一切)

一壺濁酒喜相逢。(找個志同道合的老友痛飲一杯)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