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爲何會封禁長白山200年,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祕密?

林也程


長白山一般指我國的長白山山脈,長白山脈包括我國東三省以及俄羅斯期遠東和朝鮮半島諸多餘脈的總稱,是鴨綠江、松花江、圖們江的發源地,

同時也是一座文化山,是我國滿族的發祥地和滿族文化聖山。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便頒佈了封禁長白山的聖旨,這條命令一直持續到咸豐年間,由於200年間人口的激增,人民為了生存,開始大遷徙,隨著闖關東的人持續增加,1860年咸豐帝不得不下令解禁長白山。


至於清朝為什麼要封禁長白山,主要原因有三:

一、龍脈之地:

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是滿族文化中的聖山,是滿族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其次,清軍已經奪得了天下,古代帝王都特別迷信,每朝都有自己的龍脈,後朝也經常在剛立之時挖掉前朝的龍脈,清政府封禁長白山就是為了保護龍脈,以保他的政權穩定。

二、長白山豐富的資源:

長白山資源豐富,努爾哈赤就是靠長白山內的特產換取武器和糧草的,清政府封禁東北,以待急時之需,明朝崇禎帝就是因為拿不出錢而導致軍隊不為其賣命,一些投降李自成,一些投降清軍,清政府吸取其教訓而留一手。


三、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清朝開國兩百年間,各地起義不斷,政權遭到挑戰,統治者封禁東北就是為自己留條退路,如果敗退了還可以回老家。


史裡有料


《盜墓筆記》中,長白山青銅門背後有一個曠世隱秘;《鹿鼎記》中,長白山裡面有一筆驚天大寶藏。前面是小說的情節,接下來聊正事。

究竟清朝封禁長白山有什麼隱情?其實清朝不只封禁長白山,封禁的範圍是整個關外,其中緣由已經為猜測了百十年。封禁關外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點:

【長白山是大清龍脈】

歷史上的統治者都相信風水之所。關外,尤其是長白山周邊是大清祖龍居住之地、大清龍興之地,清朝從這裡發展壯大,進而逐鹿中原,問鼎天下。清朝統治者視這裡為“大清龍脈”所在,為了防止別人破壞龍脈,為了保佑大清朝的千秋萬代,清朝統治者下達了“封邊令”,禁止關內移民墾殖。

宋朝趙匡胤為了毀掉太原的龍脈,拆遷了舊晉陽城;清朝為了保住長白山龍脈,封禁長白山,禁止隨意進入,說起來也很有道理。

【傳承滿清純正傳統】

清朝統治者雖然依靠漢族傳統坐擁天下,但是面對滿人漢化趨勢或者是心有不甘,或者是有所擔心。他們擔心滿人跟歷史上的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被漢人同化掉,從而丟了天下;他們擔心被完全漢化的八旗,再也沒有血性保護滿人的天下。

所以,他們竭力想要保證滿人傳統的延續,“滿漢不通婚”,封禁關外,就是其中的一些舉措。滿漢不通婚,可以保證滿人貴族的純正血統;封禁關外,可以為滿人留一塊傳承滿人傳統的“世外桃源”。

【失去政權後的退路】

崇禎被李闖王逼死,李闖王面對八旗軍的不堪一擊,使得清朝入關的時候有點簡單的不可思議,八旗騎兵不費一刀一槍舊佔領了北京城。但是後來的平定天下的戰爭,南方的反清復明,西北的大動亂,讓清朝統治者感覺到了吃力。

剛入關時候的清朝,福臨和孝莊孤兒寡母當政,滿人貴族沒有自信能夠坐穩天下,所以他們把關外老巢視為最後的“自留地”,假如事不可為,也要留下一條後路。

【八旗騎兵的兵源地】

佔據中原之後的滿人發現,中原的花花世界腐化了八旗兵的骨頭,八旗兵開始倚靠以往功勳縱情享樂,關內的八旗兵不再有血性和戰鬥力。

清朝統治者的措施就是,將他們引以為傲的龍興之地圈起來,讓關外的窮山惡水和林海雪原,繼續為他們繁衍民風彪悍、悍不畏死的八旗兵。關外尤其是長白山周圍,一直是清朝八旗兵的重要兵源基地。

以上原因都有可能是清朝封禁長白山的原因,也可能是幾個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清朝封禁長白山的說法很多,眾說紛紜,請看官們自己定奪吧。


爾朱少帥


其實清政府封禁的不僅是長白山,還有整個東北,不僅因為此地是大清龍脈,還傳說這裡埋藏著巨大的寶藏,等待後人去挖掘和開啟!

我認識長白山當地一個滿清旗人後裔的導遊,她也喜歡歷史和文化,給我講過很多關於長白山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民間傳說,清政府封禁長白山,主要出於三個原因:

首先,長白山是滿族的發源和興起之地,被視為“大清龍脈”,必須加以妥善保護,才能保佑大清江山永固。

“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是滿族興起之地,長白山一直被清朝統治者視為神山,既然是神山,勢必能保佑大清國祚綿延不斷,因此也被清朝統治者視為龍脈,為防止其他人進入此地破壞風水,清朝統治者們才選擇封禁。

其次,長白山物產富饒,清朝想把它作為最初也是最後的根據地,封禁起來可以保護資源,以防今後關內有變,滿人可以從容退回東北。

滿清從關外興起,“白山黑水”的東北是他們最初的根據地,滿清封禁的不止是長白山脈,還有整個東北,關內百姓未經批准,不得隨意跑到關外開脫生活,當地人也被禁止在長白山一帶採參、捕獵,不然為何會有“闖關東”之說?

眾所周知,東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清朝此舉是想把長白山乃至整個東北徹底保護起來,變成他們最後的根據地,一旦將來關內有變,滿清統治者被漢人趕出山海關,他們還會有這最後一塊寶地,不至於被趕盡殺絕。

再次,長白山可能埋藏著滿清遺留的、不為人知的鉅額財富,曾引起各方覬覦,張作霖、沙俄、日本等勢力都曾組成科考探險隊,深入長白山進行考察,目的就是尋找這筆寶藏。

眾所周知,清軍在入關後的兩百多年裡搜刮民脂民膏,聚斂了鉅額財富,很多人認為,這些鉅額財富除了被消耗的部分,其他很可能被秘密運往長白山,埋藏在深山老林裡。


隨著清政府滅亡,一份有關長白山真相的絕密宮廷檔案意外失蹤,引起各方覬覦。大軍閥張作霖曾派他的衛隊組成探險隊,深入探密長白山;後來的日本、沙俄及蘇聯情報人員也紛紛組成所謂科考隊,出現在長白山中,這說明長白山中可能隱藏著重大秘密,有待破解。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老家長白山。這事說白了並不稀奇。


第一,大清認為長白山是滿洲的龍脈。

順治皇帝即位之後,雖然年幼,還是立即頒佈了一道命令:從即日起,封禁長白山。不許任何人等隨意出入。而這一道政令,直到咸豐年間才被廢除。而52年之後,清朝滅亡,所以近現代很多人都說,主因就是在於咸豐帝將清朝的龍脈給解封了,所以造成清朝的滅亡,其實這完全站不住腳。

當初順治帝將長白山封禁,確實有其意義,主因在於女真族起源於長白山,所以長白山一直是滿族的龍興之地,而作為其興起之地,加入朝廷的保護,更可以增加清朝正朔的歷史可信度。可以說封禁長白山,從政治方面來講是有其非常大的政治意義,可以增加清朝皇室的儀式感。


自封禁之後200年間,滿清政府只有在皇家祭祀的時候,才會有皇帝和官員進入,其他人都嚴禁進入,除了有限一些採參客!

第二,長白山是人參的主產地。

第二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效益,長白山作為人參的天然主產地,順治年間做了封禁長白山之外的政令就是設置了給清朝政府貢獻貢品的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採人參。

據記載,清太宗年間人參的產量就達到了十多萬斤,而一斤人參折白銀25兩左右,這一年就有三百萬兩銀子的進賬。我們看《紅樓夢》中,人參依然是貴重物品,王夫人要買上等人參也需要20多兩,還不一定有好的。


長白山作為人參的主產地,人參資源非常豐富的。清朝政府封禁的長白山,也是牢牢將人生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就好比鹽運一樣。當然封禁的也只是主脈,其餘支脈都是參客來往的場所。但每年清政府發放的採參許可只有二三百人。所以小範圍的去進行人參的採掘,是政府許可的行為,這樣封禁長白山也並不都是所有人不可以進入。除了皇家和官員之外,採參客也是政府許可的。

綜上,這兩個原因是清朝封禁長白山的主因。至於所為龍脈,也是無稽之談了。

胡侃歷史,多歧為貴。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君箋雅侃紅樓


我國東北地區境內有一條山脈,那裡物質豐富、景色秀麗,因為太過富饒和優秀,曾經還和其他國家引起過歸屬爭議,它就是長白山。


長白山的優秀不僅是它擁有的資源多少那麼簡單,還有集團型企業用它命名來祈求一個好運氣。

但就是這麼好的一個地方卻在清朝年間被清政府封禁了長達200年,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被封禁也未必就一定是不好,有書君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導致長白山被封禁:


第一,保護龍脈。


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有過記錄,無論是天地會還是神龍教都在搶奪《四十二章經》,這《四十二章經》裡面隱藏著清朝的龍脈地圖,清軍入關前把鉅額財寶都藏在龍脈裡面。


具體清軍是否藏了寶藏我們不得而知,畢竟《鹿鼎記》只是一部小說。不過清朝皇室起源於女真,長白之地正是女真活動的區域,因此滿清帝王把長白山看成是自己的龍脈之地。雖然有些迷信,但是道理上還說的過去。


第二,作為自己的後勤保障之地


實際上,清朝皇室並不只封禁了長白山,整個東北地區都是全面戒嚴不準漢人入內的。


在過去女真族興起於這一代,東北地區是他們的老家。但是相比於漢族來講,他們的人口並不多。清朝的統治者對於自己能夠統治關外之地多久並沒有足夠的信心,所以他們需要選擇一處風景秀麗、資源豐富之地作為自己的後勤保障,如果後期資源緊張可以進行增補;一旦統治被終結時,退出關內至少還有個棲息之地,修養調整以圖東山再起。


因此清朝封禁東北地區,禁止漢人活動,實際上很可能是為了日後失去政權之時,還能有一個安全之地自保。



第三,保護祖墳安全。


據傳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揹著父親的骨灰尋找埋葬之地,經過長白山餘脈—啟運山的時候,受到一位風水先生指點,告訴他此地為龍興之地,將先祖的骨灰埋葬在這裡可以保佑子孫。


於是努爾哈赤將父親骨灰埋葬於此,又將祖父、曾祖父等12位長者的骨灰都埋葬在了這裡,就是現在的清永陵(有點兒北京的八寶山的感覺)。


綜上所述,有書君覺得清朝末期清政府閉關鎖國、腐敗無能,這樣的統治者即使龍脈建於再好之地也難逃被毀的命運。



但是家裡的祖墳都在這裡,而古代人對於祖墳是非常看重的,萬一祖墳被破壞了,導致運氣喪失,跟誰哭訴去?


還有就是長白山在古代就充滿神秘感,東北三寶都產於此,又有數不清的天寶地靈,所以在政權被顛覆之後作為一個自保之地還是很合理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很多人認為清軍一入關就開始封禁長白山,其實不然,封禁長白山的是康熙,而他之所以會封禁長白山,是有深遠的政治意義的。

1668年,康熙下禁關令,對關東實行封禁,1677年,康熙下令封禁長白山。1855年,關內漢人開始湧入關外,1860年,咸豐下令開禁放墾,1897年,全面開禁。清廷對於長白山乃至關東地區的封禁有二百多年,其原因值得深思,其影響值得反思。康熙封禁長白山的重要原因是:長白山是龍興之地,是大清的龍脈,是一塊風水寶地,不允許有人隨便闖入。

女真一族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肅慎,從肅慎開始就一直在長白山一帶繁衍生息,歷經興衰,萬曆年間,努爾哈赤領建州女真開始了建國的步伐,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第二年,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之後順治帝在1644年入關,建都北京。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統治。

清朝皇帝認為正是長白山給愛新覺羅氏帶來了好運氣,甚至還有一個神話傳說廣為流傳,說的是一個仙女到長白山上的仙湖洗澡,吞食了一顆朱果,然後生下了愛新覺羅氏。愛新覺羅氏在長白山繁衍生息,然後得到了天下。所以長白山是滿族的中興之地,是大清的龍脈。康熙甚至考證出中原神山泰山的發源地是長白山,以證明大清的正統性。1677年,康熙將長白山封為神山,進行封禁,第二年,康熙封禪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之後更是開始祭祀長白山,後因路途遙遠,在板山建造望祭殿,以遙祭長白山,之後的大清皇帝基本都要到望祭殿祭祀長白山,保佑大清國祚綿長。自康熙開始封禁漢人進入關外地區的原因就多了。

解決八旗生計問題

清軍入關之後,八旗生計的問題成了困擾大清皇帝的一個大問題,初時,清政府進行圈地,用來做旗地,但圈地有很多弊端,之後康熙下令禁止圈地,而八旗子弟早已習慣了奢靡的生活,旗地越來越不足以養活八旗子弟,在乾隆時期,向東北移旗屯田是解決八旗生計的一個重要手段。

保持滿洲風俗,防止漢化

清朝皇帝都抑漢尊滿,為了防止滿洲漢化,必須實行隔離制度,實際上,清軍入關之後,大量的滿洲人來到關內,關外反而地廣人稀,順治時期和康熙初期,曾有大量漢人去到關外,發展當地經濟,這樣就造成了滿漢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時日愈久,融合愈徹底,所以康熙下達禁關令,禁止漢人進入關外,當然這種封禁並不徹底,時松時嚴,取決於當政者的政治考量。


關外是愛新覺羅氏的根據地

關外地區是滿洲人的根據地,順治帝入關之後,還曾表示,關外地區是他們最後的根據地,萬一在中原待不下去,還能回到關外繼續經營,十八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畢竟,有例子擺在那裡。所以清廷不允許大量漢人進入關外,和滿洲爭奪土地和自然資源。

1855年,山東、河南、江蘇等地區遭遇大範圍洪水襲擊,很多人流離失所,於是人們盯上了關東地區,開始不顧禁令硬闖關東,1860年,咸豐面對日益嚴峻的邊疆危機,開禁放墾,鼓勵關內漢人移民關外,以振興關外經濟,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闖關東”的浪潮。

康熙下令封禁長白山,並沒有真的給大清帶來綿延萬年的統治,倒是保護了長白山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蕭曉四姑娘


清朝入關並站穩腳跟後,開始總結歷朝歷代的興亡得失,認為蒙元退回蒙古草原後無法興起,是因為元朝沒有保護好蒙古草原。因此滿清皇族為後代子孫計,將女真族的興起之地圈禁起來,把資源留給後代,以免將來滿人敗退中原後無立足之地。



長白山是滿清的龍脈所在,努爾哈赤將自己的多位長輩埋葬在長白山,入關之前長白山是滿清的皇家陵園。同時長白山也是中國的龍脈之一,此條龍脈歸滿清所有。《鹿鼎記》中還說清朝將大量金銀珠寶運回長白山埋藏,用於滿人退出中原後的崛起之資。因此為了保護先人陵墓,保護滿清龍脈,保護巨量財富,清朝禁止漢人遷往長白山居住。



女真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西周時代的肅慎就是其祖先。女真族不是農耕民族,也不是遊牧民族,而是一個漁獵民族,他們一直處在黑水白山之間。北宋時期女真族出了一位大英雄名叫完顏阿骨打,他反抗契丹人的殘酷剝削,最終推翻遼國,建立了大金國。金國攻滅北宋又奴役南宋,最終被蒙古國所滅。

明朝晚期,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憑藉十三幅鎧甲統一了女真各部落,並挑戰明朝在遼東的權威。明朝亡於李自成後,清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入關統一了中國。多爾袞總結秦朝滅亡,元朝滅亡的經驗,認為龍興之地不穩,佔再多土地也會很快失去,因此清朝開啟了保護遼東地區的國策。之後各代皇帝都在加強保護遼東地區,長白山更是保護嚴密。


清朝晚期,為了保證國家穩定,清朝對東北地區開禁,允許漢人進入東北屯居。後來的大軍閥張作霖就是那時遷至東北的。清朝亡後,皇室受到北洋政府以及民國政府的禮遇,也算得以善終!



大秦鐵鷹劍士


如果大家聽過明朝朱元璋派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風水師斬龍脈的故事,那麼也就不稀奇清政府封禁長白山200年了,這裡面的確有秘密,不止因為他是滿族發源地,更因為這裡是龍脈所在,不容他人玷汙破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明朝朱元璋為了保證朱明江山社稷基業長青,可以說煞費苦心,苦心孤詣,誅殺開國功臣,歷史聞名,關於朱元璋殺功臣這段,太子朱標與朱元璋曾有一段對話:

朱標:“阿爹,不殺人不行嗎?”

朱元璋不說話,轉身拿過來一根準備好的、佈滿荊棘的荊條抬手遞給了朱標:“拿著!”

朱標看著荊條,戰戰兢兢,以為又把老爹的1殺人魔性比了出來,壯著虎毒不食子的膽,再問一句:“阿爹,這怎麼拿?上面都是刺,扎破手很疼的!”

朱元璋不怕疼,只見他順手一捋,手心一面血裡呼啦的,然後再次遞給朱標:“拿著!”

朱標嚇得臉色煞白,伸手接過來沾滿阿爹鮮血的荊條:“這樣拿著舒服多了,可上面都是您的血,血腥味好大!”

朱元璋看著兒子,都不想叫兒子了,簡直是孫子:“別挑了,傻兒子,佈滿荊棘你接不住,沾滿鮮血至少你接過去了!”


朱標大愚若智的點了點頭。

朱元璋不但在人事上大開殺戒,在天命上也是煞費苦心。怎麼辦呢?派懂風水的劉伯溫天下走訪,斬殺龍脈,什麼叫龍脈呢?

凡是地上與星象相合的名山大川,看著像條龍的,在這裡插一句,中國龍的形象1就是崎嶇蜿蜒,再看不管那座山那條河,有那個是一條直線到大海的。

因此,基本上與星象相合的名山大川,被劉伯溫“斬了”一遍,山不是人,還能用“斬”,通俗點說就是挖土,把山挖斷,不讓他連著。比如說甘肅蘭州黃河岸旁的皋山、南京附近的紫荊山。

但是劉伯溫千算萬算,漏掉了滿足發源地的長白山,沒想到那裡真的出了一條真龍,埋葬了大明王朝。

如此以來清朝也害怕啊,朱元璋弄這個事似乎還真有點道理,他們怕自己的龍脈被人挖了,“抽龍筋”、“吃龍肉”、“喝龍血”,再不濟,誰再佔山為王,效仿滿清,也是得不償失。

因此就有了長白山被封禁200年的故事和傳說!


歷史三日談


關於長白山的秘密,很多人都是看多了《盜墓筆記》才知道。其實清政府對於長白山非常的看重,在滿清入關不久就把長白山封禁起來。除了每年正常的祭祀之外,不準任何人靠近。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東北就成為了他們的基地。他們認為這是一塊福地,從滿清入關順治皇帝登基,長白山就被作為了“龍脈”保護起來。剛開始說是避免旁人干擾,而實際上則是避免漢人破壞龍脈。

順治到咸豐帝的二百年時間裡面,長白山一直處於重重保護當中。到了咸豐帝的時候,因為國力的衰弱,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死角進入長白,迫於無奈才解封。之所以封印不過以下兩點:

古人很相信龍脈的說法,認為保護好龍脈才可以讓國家延續下去。而中國被認為有三條龍脈,其中一條就是穿過東北的長白山。而滿清是滿人,為了避免漢人推翻自己的政圈,所以對龍脈看的很重,不準任何漢人靠近。

其次是滿清不僅僅只封印了長白山,他們對於整個東北看的都很重。因為東北土地肥沃,滿清準備把東北打造成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禁止漢人在長白山等地打獵。

而在《盜墓筆記》裡面張起靈最後要去替吳邪看守青銅門,說裡面有終極秘密,具體有什麼秘密我們還是難以窺得一二。然而不管如何,那裡已經是陸游景區,但是我相信裡面估計藏著滿清祭祀的很多祭品,等著我們去發覺。


史之策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毗鄰。因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美譽。

1.長白山景區。網絡配圖

長白山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面積52.42平方千米,以“神山、聖水、奇林、仙果”聞名。

2.長白山。網絡配圖

清初封禁長白山原因,一是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為滿族之根源,清有仙女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先人的神話傳說。為此,清廷尊為“長白山之神”,封禁長白山保持八旗的生活習俗與騎射傳統,將東北地區建成控制全國的戰略基地。

3.東北虎。網絡配圖

二是為保護滿族貴族在東北地區經濟上的特殊利益,頒佈禁關令,嚴禁漢人進入東北地區。長白山的野山參、貂皮,松花江裡的東珠等,憑清廷內務府開票才能採挖經營。

4.長白山人參。網絡配圖

清順治元年(1644),清廷在東北開設立邊牆。時邊牆為土堤,上植柳條,故又稱柳條邊。

5.長白山天池。網絡配圖

清順治年間修築柳條邊,“西起自長城,東到船廠(今吉林省吉林市),北自威遠堡(今遼寧省開原市),南至鳳凰山(今遼寧省鳳城市)止。設邊門21座……每門設蘇喇章京1員,筆貼式11員,披甲10名。”(《柳邊經略》)全長1900餘里,由盛京將軍管轄。

6.清順治帝。網絡配圖

清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清康熙帝命內大臣、佐領愛新覺羅·武默訥帶侍衛費耀色、塞護禮、索鼐瞻禮長白山。諭旨說:“長白山祖宗發祥之地,爾等赴吉林,選識路之人,瞻視行禮,並巡視寧古塔諸處,於大暑前馳驛速往。”(《清史稿》卷283《列傳》)

7.清康熙帝。網絡配圖

清康熙十六年(1677)十二月,武默訥等還京師(今北京市)。清康熙帝“詔封長白山之神,秩祀如五嶽。十七年,命武默訥齎敕往封,歲時望祭如典禮。”(《清史稿》卷283《列傳》)清廷又在今遼寧省修兩條邊牆,稱“新邊”,由寧古塔將軍(後更名吉林將軍)管轄,禁止民眾進山放牧、狩獵和採參。

8.清吉林將軍。網絡配圖

長白山周圍千餘里,遂成“禁中之禁”。在長白山聖地樹立柳條邊封禁,而且,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都曾親自祭祀長白山,並在附近建望祭殿,以望祭長白山神。

9.清道光帝。網絡配圖

清道光年間,闖關東的人越來越多,加上東北邊防空虛、沙俄乘虛而入等。清廷在封禁不住的況下,對潛入東北的漢人採取默許態度。

10.清咸豐帝。網絡配圖

清咸豐十年(1860),清廷頒佈准許一些內地佃民到吉林墾地的諭令,封禁解除。

11.長白山瀑布。網絡配圖

清廷封禁東北地區近200年,阻礙了東北地區生產力的發展,最終這種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政策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