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茶區乃是自然、經濟條件基本一致,茶樹品種、栽培、茶葉加工特點以及今後茶葉生產發展任務相似,按一定的行政隸屬關係較完整地組合而成的區域。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一、茶區的劃分意義和演變

劃分農業區域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合理調整生產佈局,因地制宜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茶區的劃分,是農業區劃中種植業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地劃分茶區,是順利、合理發展茶葉生產,實現茶葉生產現代化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宏觀科學研究。

幾千年來的中國茶葉生產,在其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劃分茶區的依據、方法、提法等等不盡相同。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唐代茶區分佈圖(局部)

唐明陸羽在《茶經》中,將中國當時43個州郡劃分為8個茶葉產區。陸羽劃分中國茶區是依他個人對茶葉生產區的調查考察、資料的收集、樣茶的鑑評,以及實踐經驗等,結合當時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歸納的結果。唐時的茶區遍及現時的中國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浙江、福建、陝西等十三省(區)。在相當長時間內,對陸羽劃分的茶區幾乎沒有異議,直到我國的茶葉生產經過幾次起伏後,產區擴大,茶類增多,技術進步,不同的見解方見端倪。

在近代,吳覺農等根據茶區的自然條件、茶農的經濟情況、茶區的分佈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的不同種類,在1935年提出,將全國劃分為外銷茶、內銷茶二大類,13個產茶區,即外銷紅茶5個茶區(祁門紅茶區、寧州紅茶區、湖南紅茶區、溫州紅茶區、宜昌紅茶區)、外銷綠茶2個茶區(屯溪綠茶區、平水綠茶區)、外銷烏龍茶1個茶區(福建烏龍茶區)和內銷茶5個茶區(六安綠茶區、龍井茶區、四川茶區、雲南普洱茶區和其它茶區)。這一劃分是根據各種條件綜合提出的,所以對近代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陳椽1948年在《茶樹栽培學》中提出,將中國茶區劃分為浙皖贛茶區、閩臺廣茶區、兩湖茶區、雲川康茶區。這是根據茶區的行政區域、山川、地勢、氣候、土壤、交通及歷史習慣等因素而提出的。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莊晚芳1956年在《茶作學》一書中,根據我國茶區隸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致包括5個氣候類型,提出將全國產茶區劃分為4大茶區:華中北茶區,處於北緯31~32°之間,包括皖北、豫、陝南產茶區,全年平均溫度較低,最低溫度有時可達-12℃,降水量也少,是我國最北茶區;華中南茶區,包括蘇、皖南、浙、贛、鄂、湘等省產茶區,這些地區四季分明,年平均16~18℃,但局部地區國低溫侵入,冬季溫度較低,個別地區最低溫可達-5~-10℃,而夏季的溫度較高,丘陵、平地產茶區溫度常在30℃以上,降水量較多,但四季不勻;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茶區,在四川盆地內酷暑而無嚴寒,盆地外則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平均溫度17~18℃,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雲貴高原屬亞熱帶氣候,冬天低溫一般在4℃以上,在雲南南部則為熱帶性氣候,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華南茶區,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南部,屆亞熱帶及熱帶氣候,茶樹生長期均比其它茶區長,在山麓或平原年平均氣溫為19~22°C,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王澤農1958年在《我國茶區的土壤》一文中認為,依土壤和氣候條件而論,應將中國劃分為三大茶區,即華中茶區,包括長江中下游產茶區;華南茶區,包括東南沿海和兩江流域;華西茶區,包括雲貴高原、川西山地、秦嶺山地和四川盆地。

中國茶葉編輯委員會1960年在《中國茶葉》中,根據茶樹分佈、生長情況,土壤和氣候特點,並結合各原產茶區的茶葉生產狀況等因素,將我國茶葉產地劃分為北部茶區、中部茶區、南部茶區和西南部茶區。

浙江農業大學1964年編著的《茶樹育種學》,依據全國農業區劃的初步意見,結合茶葉生產特點,從茶樹育種角度出發,認為可將中國茶區分為華中北茶區(包括皖北、豫、陝南),華中南茶區(包括長江中下游以南的丘陵地區,有漸、蘇、贛、湘、鄂和皖南),華南茶區(包括嶺南以南的臺、閩、粵、桂及浙南、贛南和湘南等地),以及西南茶區(主要指川、滇、黔)。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此外,有人認為,按行政區域劃分茶區,體現不出茶葉最適產製地區的合理佈局;按山脈河流劃分茶區,雖有按自然條件佈局的意義,但山川延伸,自然條件差異很大,仍難以體現出茶類的合理佈局;按現狀劃分茶區,因同一地區往往出現多種茶類共存現象,對於提高茶葉品質和產製效果,並無多大促進作用,因此,在對十二個產茶省區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提出按緯度分為5個地帶,按經度劃分為20個產製區:南部第一地帶(北緯18~20°,熱帶),廣東南部、海南島(現海南省)屬此,宜制紅碎茶。南部第二地帶(北緯20.1°~北迴歸線),廣東、臺灣南部、雲南南部和廣西南部等屬此,宜制紅碎茶、普洱茶、烏龍茶。中部第一地帶(北迴歸線~北緯30°),西藏南部、雲南部分、四川中南部、貴州、廣西、湖南、廣東北部、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北部屬此,宜制全發酵茶:紅碎茶、工夫紅茶(重點為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的南部);不發酵茶:綠茶(重點為浙江、江西);再加工茶類:花茶(重點為福建、四川、臺灣、浙江、江西);青黑壓制茶(重點為湖南、四川);亞發酵茶:青茶(重點為雲南、西藏、廣東、廣西);烏龍茶(重點為福建、廣東);黑茶(重點為湖南)。中部第二地帶(北緯30.1~35°),四川北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北部屬此。適制不發酵茶類:綠茶;再加工茶類:花茶(重點為江蘇、浙江、安徽、四川、湖北);青磚(重點為湖北、四川);亞發酵茶類:青茶(重點為四川、甘肅、陝西)。北部地帶(北緯35.1~38°),山東省屬此,適製茶類:綠茶。

同時,基本上按東經每5°劃為一個產製區,5個地帶共有20個產製區,即南部第一地帶有1個產製區,宜制紅碎茶;南部第二地帶有6個產製區,宜制紅碎茶。中部第一地帶有7個產製區,宜制綠茶、青茶、紅碎茶、工夫紅茶、烏龍茶、花茶;中部第二地帶有5個產製區,宜制紅碎茶、工夫紅茶、青茶、綠茶、花茶。北部地帶只有1個產製區,宜制綠茶。利用經緯度劃分全國茶區,並以茶類為線,從茶類劃分角度看,茶類區域明顯,但作為全國一般茶區劃分,未免過細、也顯繁瑣。

針對中國茶區劃分現狀,周海齡1980年提出按生產的茶類或銷售的方向劃分茶區是不合理的,根據在省境內的位置劃分,也沒有必要。為便於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制訂生產計劃和農業技術措施,實現茶葉生產現代化,劃分茶區應以自然條件為依託,再參考茶樹生態類型、茶類生產歷史和社會經濟等,特別要重視氣候和地形因素,有人提出中國可劃分為九大茶區,即秦南淮陽茶區、江南丘陵茶區、浙閩山地茶區、嶺南茶區、黔鄂山地茶區、川西南茶區、滇西南茶區、臺灣茶區、蘇魯沿海丘陵茶區。這種劃分茶區的觀點,對不少學者有較大影響。

莊晚芳1980年在《關於我國茶葉生產區劃的初步意見》一文中,對茶區劃分原則提出新的見解,認為:第一,茶區劃分要避免省間矛盾,以適宜種茶的鄰近山脈的山區為主要劃分依據,依氣候、品種特點,規定生產的主要茶類、兼顧的傳統茶類。在茶類適當集中的條件下,兼顧分散情況;第二,在全國產茶範圍內可劃分不相連續的大茶區,下再酌分若干個小茶區;第三,根據四化建設的要求,以建設茶葉基地為依據,以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質量,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生產更多更好的商品,爭取創匯為目的;第四,以配合行政、科研等為原則,特茶區劃分為眉茶區(下設4個小區)、珠茶區、花茶原料區(下設3個小區)、烏龍茶區(下設3個小區)、紅碎茶區(下設6個小區)和其他茶區(下設3個小區)。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81年在《茶樹栽培技術》一書中,按照各產茶區的自然區劃,分為淮北茶區、江北茶區、江南茶區、嶺南茶區和西南茶區。

隨著茶葉生產、科研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的有關部門提出了對農業區域進行宏觀研究。1979年6月至1982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中央農業部關於1979年全國農業科技重點項目計劃的通知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關於全國種植業區劃的若干意見的精神,主持並組織了全國茶葉區域研究協作組,開展了中國茶葉區域的研究工作。中國各產茶省(區)的有關生產、財貿、教學和科研等17個單位參加了該項研究工作。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起各個部門和有許多專家參與的茶葉區域研究。中國茶葉區域研究協作組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研究茶樹的生態適應性、茶類適制性,劃分適宜生產區域,並根據國內外市場需要和發展趨勢,以及各地社會經濟條件,研究提出了合理的生產佈局和建立商品基地的依據。在對中國各茶區作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整理分析了大量數據,分別提出全國一級和省一級的茶區劃分意見,此研究結果經過中國茶學界8位著名專家的鑑定,認為中國茶區劃分是在較周密的調查和收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綜合而提出的。協作組根據中國茶區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將其劃分為四大茶區(詳見下節),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對調整中國茶葉生產結構和佈局,以及建立商品基地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提供給領導機關和有關生產部門作制訂生產計劃和規劃的參考。

二、中國現代茶區的分佈

中國茶區平面分佈在北緯18~37°,東經94~122°的廣闊範圍內,有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雲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江蘇、江西、陝西、河南、臺灣、山東、西藏、甘肅、海南等19個省區的上千個縣(市)。地跨6個氣候帶,即中熱帶、邊緣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日溫帶,各地在土壤、水熱、植被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垂直分佈上,茶樹最高種植在海拔2600米高地上,而最低僅距海平面幾十米或百米,同樣構成了土壤、水熱、地物等差異。地域的差異,對茶樹的生長髮育和茶葉生產影響極大。

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

茶葉生產的發展,除受上述諸因子的制約外,還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濟、技術力量、交通運或、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茶區屬於經濟概念,它的劃分是要在國家總的發展生產方針指導下,綜合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條件,注意行政區域的基本完整來考慮的。我國茶區遼闊,茶類繁多,茶樹品種豐富,加之地形複雜,因此,

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系全國性劃分,用以宏觀指導;二級茶區 系由各產茶省(區)劃分,進行省(區)內生產指導;三級茶區,系由各地縣劃分,具體指揮茶葉生產。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中國現代茶區示意圖

目前,國家一級分為4個茶區,即華南茶區、西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 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括甘南、陝南、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

江北茶區地形較複雜,茶區多為黃棕土,這類土壤常出現粘盤層;部分茶區為棕壤;不少茶區酸鹼度略偏高。與其它茶區相比,氣溫低,積溫少,茶樹新梢生長期短,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5°C以下,≥10°C的積溫在4500~5200°C,無霜期200~250天,多年平均極端最低溫在-10°C,個別地區可達-15°C,因此,茶樹凍害嚴重。

江北茶區的不少地方,因晝夜溫度差異大,茶樹自然品質形成好,適制綠茶,香高味濃。降水量偏少,一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個別地方更少。四季降水不均,夏季多而冬季少。全區乾燥指數在0.75~1.00,空氣相對溼度約75%。植被系綠闊葉樹,夾雜針葉樹種。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

江北茶區中不少地區種茶的不利條件是冬季既旱又凍,致使茶樹遭受旱寒兩害,生長髮育受阻,因此,江北茶區在發展茶葉生產時要特別慎重。

江南茶區

在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南、皖南和蘇南等地。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江南茶區大多處於低丘低山地區,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幾乎都是“高山出好茶”的名茶產區。江南茶區基本上為紅壤,部分為黃壤。土壤酸鹼度一般在5.0~5.5。有自然植被覆蓋下的茶園土壤,以及一些高山茶園土壤,土層深厚,腐殖質層在20~30釐米,缺乏植被覆蓋的土壤層,特別是低丘紅壤,“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團糟”,土壤發育差,結構也差,土層淺薄,有機質含量很低。整個茶區基本上屆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5°C以上,≥10°C積溫為4800~6000°C,極端最低溫度多年平均不低於-8°C,無霜期230~280天。但晚霜和北方寒流會對該茶區的北部帶來危害。降水量比較充足,一般在1000~1400毫米,全年降水量以春季為多。部分茶區夏日高溫,會發生伏旱或秋旱。

江南茶區產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歷史名茶甚多,如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等,享譽國內外。中國目前已審定或認定的良種,如福鼎大白茶、鳩坑種、祁門種以及龍井43、福雲6號、湘波綠等等,均出自該茶區。該茶區種植的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少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和大葉種。該茶區是發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域。

西南茶區 在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東南。

西南茶區地形複雜,大部分地區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在滇中北多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棕壤,江川、黔及藏東南則以黃壤為主,酸鹼度一般在5.5~6.5,土壤質地粘重,有機質一般含量較低。

西南茶區各地氣候變化大,但總的來說,水熱條件較好。四川盆地年平均溫度為17°C以上,而川西雅安則為16°C;雲貴高原年平均氣溫為14~15°C。整個茶區冬季較溫暖,除個別特殊地區,如四川流不息源冬季極端最低溫度曾到-8°C以外,一般僅為-3°C。≥10°C積溫為 5500°C以上,無霜期在220天以上。年降水較豐富,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如四川峨嵋,年降水量則達1700毫米。茶區年平均乾燥指數小於1.00,部分地區小於0.75。該茶區霧日多,但冬季仍顯乾旱,降水量不到全年的10%。

西南茶區茶樹資源較多,由於氣候條件較好,適宜茶樹生長,所以栽培茶樹的種類也多,有灌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部分地區還有喬木型茶樹。該區適制紅碎茶、綠茶、普洱茶、邊銷茶和名茶、花茶等。

華南茶區 位於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潯江、紅水河、南盤江、無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閩中南、臺、粵中南、海南、桂南、滇南。

華南茶區水熱資源豐富,在有森林覆蓋下的茶園,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全區大多為赤紅壤,部分為黃壤。不少地區由於植被破壞,土壤暴露和雨水侵溶,使土壤理化性狀不斷趨於惡化。整個茶區高溫多溼,年平均溫度在20°C以上,≥10°C積溫達6500°C以上,無霜期300~365天,年極端最低溫度不小於-3°C,大部分地區四季常青。全年降水量可達1500毫米,海南的瓊中高達2600毫米。但冬季降水量偏低,形成旱季。乾燥指數大部分小於1.00,只有海南等少數地區才大於1.00。

華南茶區茶樹資源極其豐富,薈集了中國的許多大葉種(喬木型或小喬木型)茶樹,適宜加工紅茶、普洱茶、六堡茶、大葉青、烏龍茶等。

中國茶葉區劃概覽

圖:作者白堃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