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爲什麼很能打?

陳縱橫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應對湖南歷史有一定了解,湘軍為什麼能打?應當說是湖南憋了幾百年的怨氣。

常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因為楚人心懷怨恨。湖南是湘楚,當年因站錯了隊被朱元璋屠了兩次,湖南人也抵抗了十多年,人口因此大減就有了後來的江西廣西填湖南,“解手”一詞由此而來。可能是朱元璋實在是太恨湖南湘鄉這地方了,竟然硬性規定湘鄉的稅賦為十萬八千擔,是宋元的三倍,而湘鄉州人口此時己由原來的五十多萬降為屠殺後的四萬多,加江西廣西的移民也才七萬多,隨後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直到清雍正這稅無論風吹雨打基本沒降過,而湘鄉人口卻由七萬多一直是減少。直到清乾隆才把稅降為五萬多擔,湘鄉人口開始增加。知道這段歷史大家才會理解湘人為何願幫清朝打太平軍,曾國藩的湘軍主要是湘鄉人。也才會明白湖南人為何愛說“霸蠻,耐煩”為何鄉土觀念那麼重了。大浪淘沙,沒這鼓氣的人早走了,剩下的都是頑石。


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人


近代中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湖南人創造的,湖南人對近代中國開始產生影響始於曾國藩創建湘軍,湘軍不僅是鎮壓太平天國的最核心力量,也是清朝末期維持王朝安定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湘軍的戰鬥力遠遠超過清王朝的經制兵,即八旗兵和綠營兵。湘軍在和太平軍作戰的時候,往往能夠以一敵十,而湘軍之所以能夠有那麼高的戰鬥力,與曾國藩對湘軍體制的設計有很大關係。

曾國藩鑑於傳統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在戰鬥中紀律渙散,不肯出力的弊病,開水強調文化對部隊戰鬥力的塑造,曾國藩本人是儒家文化的鑑定信仰者,於是他把儒家文化中所強調的“忠、孝、仁、義”都貫穿到了湘軍的訓練之中。曾國藩以仁和禮為基本原則構建了湘軍的紀律體系,在湘軍當中,上下尊卑是分的非常清楚的,哨官管兵,營官管哨官,曾國藩同時還命令在湘軍中下級要維持對上級的絕對忠誠,這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忠。

為了增加湘軍中的部隊的凝聚力,湘軍中都是湘人,而且同一部隊當中往往都是幾個家族或者同鄉參軍,這樣就確保了士兵之間的相互凝聚力。曾國藩曾經親自規定湘軍在招人的時候要滿足三大條件,包括統兵必親自招募,不得假於人;嚴定選兵標準;必須招募湖南籍的士兵。以往綠營兵相互之間沒有地緣或者血緣關係,因此打起仗來往往相互旁觀,互不幫助。曾國藩正是吸取了這樣的教訓。

湘軍在訓練上也優於傳統的經制兵,傳統的經制兵到了晚清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訓練是廢弛的,部隊當中缺額和吃空餉的問題非常嚴重。曾國藩在湘軍的訓練過程中創造了一系列好的戰略戰術,包括“先自治,後製敵”,“水師不可順豐進擊,善擇營地”等等,曾國藩除了強調身體的訓練之外,還強調精神上的訓練,即此前所講的以儒家文化來灌輸,使得士兵養成忠孝仁義的品格。

正因為此,湘軍才能成為維繫清王朝統治近40年的柱石。


青年史學家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爆發,湖南知縣,招募人員,組成軍隊。

1853年曾國藩正式創辦湘軍時,就是以朱孫詒的湘鄉團練鄉勇為基礎。湘鄉團練裡的骨幹王鑫、羅澤南、李續賓、續宜兄弟、劉蓉(這些人本是讀書人)等先後成為獨當一面的湘軍將領,至此湘軍正式掛牌成立。


為什麼湘軍後來的戰鬥力這麼的強大,這要與後來他們的招募方式以及軍餉制度等有關。

湘君的招募不像綠林軍從全國招來,但是最後造成的原因與將領不熟悉,打起仗來也不順手。湘軍招募全部是由將領自己來做,一級一級從上到下,從曾國藩到最基層的兵卒,都是一步步來的。全軍的將領級別的人全部是曾國藩自己來招募,這就讓全軍的將領全部服從曾國藩一個人。



其次是他們的軍餉制度。藩實行“厚餉養兵”政策。湘軍正勇4.2 兩,夥勇3.3 兩,長夫3兩,綠營兵餉銀比湘軍長夫夥勇還少,只有湘軍正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就讓他們將士可以心無旁騖的去打仗。


史之策


湘軍的強大在於它完美的招兵制度以及曾國藩本人的領導有方。



咸豐四年(1854年),因母親病故返鄉的曾國藩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幫辦團練。當時的清政府綠營主力拿太平天國完全沒有辦法,清政府已經深刻地意識到綠營的不可靠性,所以清政府便支持各地編練地主武裝以保其統治地位。


在眾多地主武裝勢力中,為何唯獨曾國藩帶出來的湘軍就如此的強大呢?其實,曾國藩為人聰明,懂得總結失敗的經驗,他採用了與其他團練大臣完全不一樣的做法。其主要表現在招兵、練兵和用兵上。下面我們具體說說他在招兵、練兵和用兵這3方面有何獨特之處。

1.招兵

曾國藩完全沒有采用清朝的世兵制的招兵制度,而是採用了招募制。這裡說的招募制不是我們普遍理解的隨隨便便地招人,而是分層次的招人。其層次由大到小分為大帥、統領、營官、哨官、什長、士兵,通俗地講就是大帥招募並管理自己的下屬統領,統領招募並管理自己的下屬營官,營官招募並管理自己的下屬哨官……以此類推。同時加上當時湘軍的待遇是相當的豐厚,以及招募制的牢固,所以湘軍的積極性可謂是高漲。

2.練兵

說到練兵,曾國藩那是可謂是有自己的一套呀!他把團練分成“團”和“練”,“團”有自己的招募方式,那便是將居民編成保甲,並委派當地的地主富豪主持。而“練”是在城鄉集中訓練鄉兵。曾國藩支持各地普遍辦團,但是他不允許地方的紳士辦練,而是自己親自在省城集中募勇辦練。一方面保證自己軍隊的統治權,另一方面鞏固湘軍的內在建設以提高湘軍的整體實力。

3.用兵

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方面有自己的建樹,他主張:“結硬寨,打呆仗”。簡單地講就是量力而行、穩紮穩打。與此同時,他還有特別規定,凡是自己的上級戰死該級別的排便自行解散回家,這一規定保證了下屬保衛上級安全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士兵整理的作戰實力。


綜上所述,湘軍固然強大,但是小編還是想說一句:“曾國藩的湘軍左右不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結局,而太平天國的失敗最本質在於其不得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抓準時機推翻清政府、沒有外國列強的扶持、沒有知識份子和廣大人民的擁護。”

(愛生活,愛歷史。祝你一切安好!)

(敬請關注:小鯤論史)


小鯤論史


湘軍出現在晚清時期,是清政府利用漢族地主,讓他們自行組建團練,以用來抵禦太平軍而成立的。當時,曾國藩臨危受命,他以羅澤南的一千多名湘勇為基礎,仿效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治軍模式,組建了聞名天下的湘軍。


曾國藩一介儒生,手無縛雞之力,而湘軍能征善戰,勇猛無比,聞名天下。怎麼做到的呢?


1.湘軍的將領都是文人掌兵,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羅澤南、王錱、趙烈文等,都受曾國藩思想的影響,和太平軍的信奉上帝形成鮮明的對比。完全是水火不容的,砸孔孟之位更讓湘軍將領深惡痛絕,這種思想也深深傳染到湘軍全軍。


2.湘軍的組建,大多是熟人為營,就是把很多的親戚,同學,朋友或者同鄉的人編入一個營。平時不打仗,大家都是熟人,嘻嘻哈哈,高高興興的在一塊兒。打仗的時候一起上陣殺敵,其中要是有人在戰場上犧牲,大家就會很難過,很傷心,這時大家為死者復仇之願就會十分強烈,那怎樣才能為他們報仇呢?只有再次上戰場拼命殺敵。這樣的湘軍十分勇猛。

3.湘軍最初嚴格的紀律性。

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生。

第一紮營不貪懶,莫去人家取門板,

莫拆民家搬磚石,莫踹禾苗壞田產,

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詳,夜夜總要支帳房,

莫進城市進鋪店,莫向鄉間借村莊,

無錢莫扯道邊菜,無錢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緊要書,切莫擄人當長夫。

走出營來就學壞,總是百姓來受害,

或走大家訛錢文,或走小家調婦人,

愛民之軍處處喜,擾民之軍處處嫌,

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


這是曾國藩1858年在江西營中親自編寫的一首《愛民歌》。看看文人帶兵這組織性和紀律性,儼然一支子弟兵的形象,這樣的軍隊是敵人最可怕的。


西從頭越


以一縣之兵,攻佔十八省。這就是湘軍的氣魄,也是湘鄉人的驕傲。清朝末年,清政府兵源緊張,原先的八旗和綠營兵卒軍紀泛散,無法和各地的義軍抗衡,朝廷不得已實行團練募兵,各地團練相繼啟動,當此時刻,湖南湘鄉一位在家丁憂接近期滿的朝廷大員也奮起直追,組建團練湘軍,他就是曾國藩。

湘軍的在初期也是經歷了很多挫折的,比如曾國藩在汨羅時差點因為悲憤而投江自盡成功,曾經也一度退守衡陽,可有了這一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自上而下的軍魂所在,湘軍終於越挫越勇,最後博得.以一縣之兵,攻佔十八省.的美名。

那麼湘軍為何會如此之勇猛呢?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一,湘軍裡有八旗兵作為配合,曾國藩不光光任用漢人為將,也在滿洲貴族裡選了一些有能力的為心腹加以提拔,這就消除了清朝政府的顧慮。

其二,湘軍裡的將領除了武將也有文將,比如曾國藩自己就是飽讀詩書的儒將,自然懂得如何駕馭人才,勘破先機,熟諳計謀。

其三,湘軍隊伍裡的兵卒大多是湘鄉老鄉,而且都是以本鄉本土的同鄉之人組織在一起三人成伍,這三個人都是自小一起長大的小夥伴,自然單兵作戰能力比較強,而且會彼此配合,很有默契,隊伍的基層管理者都是本鎮或者本鄉本村落的一級一級提拔上去的士兵,自然對他熟悉的老鄉們知根知底更能帶好隊伍,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算進來了奸細一問就知道是不是隊伍裡的人。

其四,隊伍裡傳令的兵士都講湘鄉話,沒幾個人聽得懂,即便有奸細一聽他說話就知道是敵是友。以上為人和。

其五,部隊根基好,除了地形優勢外還有湖湘魚米之鄉作為後備,糧餉不成問題。湖湘地處長江中游,而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在南京,湘軍自有猛虎下山之勢。佔盡地利。

其六,當時的清政府雖然腐敗,雖然內亂不斷但是國家的根基沒有全部被破壞,朝廷裡還是有很多治世能臣在維繫著這即將崩塌的王朝。而太平軍後期宮廷內鬥諸王反叛,岌岌可危此乃天時。

湘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豈有不勝之理?!



名士福小豆


湘軍是晚清咸豐、同治年間,在湖南地方團練武裝的基礎上組建的一支軍隊。它由晚清名將江忠源最先發起,曾國藩組建,胡林翼、左宗棠壯大,發展成為清朝平亂的重要武裝力量。

湘軍歷經國內平亂戰爭二十餘年,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為統帥,將戰爭理論與實戰相結合,提出並實施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戰略與戰術及其獨特的戰法——這是湘軍十分“能打”的關鍵。

湘軍的最大成就,是鎮壓了19世紀中葉爆發的席捲半個中國、堅持與清王朝鬥爭長達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在與太平軍長達11 年的較量中,湘軍也有 過在靖港、湖口、三河的慘敗,曾國藩曾兩次投水自盡而未遂,然而,它最終先後攻佔武昌、九江、安慶:又在其派生的淮軍的配合下分別奪取杭州、蘇州,佔領蘇浙地區,最後對孤城天京形成合圍之勢,最終消滅了太平天國,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湘軍領導集團具有綜合素質的優勢,如領導成員皆以“治國平天下”、恢復封建統治秩序,成就個人功名事業為奮鬥目標,他們顧全大局,團結一致,在軍事與經濟戰略上具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與決斷。

湘軍鎮壓“捻軍”期間,正處在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也處在中西方軍事文化交流、西方新式武器軍備引進和晚清軍制改革的初期,他們既有比較完善成熟的軍制、營制,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上也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儘管遇到過幾次慘敗,但是最終能夠奮勇殺敵,大破捻軍,讓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繼續苟延殘喘。


蝦吃


首先是民風彪悍,這一點大家都知道,自古民風彪悍的地區易出好兵,比如廣西,在保家衛國時勇猛異常,時人無不側目。

其次是治軍有方,代表人物曾國藩,有嚴謹的治軍教條,而且出手狠辣,帶兵不厲害才怪了。

再次是軍隊關係,湘軍的構建模式很特殊,往往是親人、朋友一起上,就有了同仇敵愾之心,家人死了你上去報仇,明末洪兵還是天雄軍也是這麼建立軍隊的,同樣狠強。

最次,是打劫,這個你懂的。


紫色護衛隊


湘軍是由書生+山農組成的。書生是軍官,山東是士兵。曾國藩用儒家理學來控制書生。士兵都是老實的農民,兵油子不要。

湘軍是一層層的自己招的,之前往往有血緣,師生關係,好相處。

湘軍軍餉比綠營兵高。

湘軍是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雖然直接指揮打仗不行,但是戰略很好。

後期的太平軍,比前期兩廣老兄弟戰鬥力差遠了。


矩陣文化


1.將領好。湘軍統帥曾國藩是晚清少有的具有大局觀,實幹精神,具有識人眼光,心胸開闊的統帥,其選拔的將領大都稱職,文化水平高,這與晚清傳統清軍八旗綠營將領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大都迂腐貪婪眼光短淺,貪生怕死,紀律敗壞。

2.兵源好。選用鄉下樸實農民,杜絕油滑之人作害群之馬,這比八旗和綠營兵源好多了。

3.軍餉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縱容士兵破城劫掠也是變相的重賞。

4.武器好。曾氏極為重視武器裝備,開設兵工廠,聘親西方工程師,製造西式武器。

5.戰術好。利用南方水網地帶針對太平軍機動性強特點採用結硬寨打呆仗,把進攻轉化為防守,迫使擅長遊擊運動的太平軍每戰都須攻堅,損失很大,逐步困死太平軍活動範圍,耗死了太平天國。

6.戰略好。曾氏拋棄清朝政府軍採取的南北夾擊戰略,選擇佔據上游順流而下從西往東的戰略,逐步擠壓太平天國的戰略活動範圍,迫使太平軍只能往東南發展,而東南是大海,以及上海租界,利用西方勢力組建洋槍隊和淮軍,以上海為基地構建堅固防禦,迫使太平軍攻堅消耗,因為洋人是不會讓租界被太平軍攻破的,迫使租界洋人勢力成為盟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