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4.0快充技术问世已两年,为什么新旗舰机还在用QC3.0?

前言:

QuickCharge(下文简称QC)是由高通主导的快速充电技术,如今已经发展到最新的QC4.0版本。虽然QC4.0有着更高的充电效率,但其普及的进程却远远的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艰辛。

QC4.0快充到底是何方黑科技?

早在2016年11月17日,高通就已在纽约的骁龙技术峰会上发布了新一代的快充技术QC4.0,这个版本将功率提高到 28W,并支持了 USB PD 协议。因为高电压会导致机身发热,效率下降,所以在 QC4.0 方案中,取消了 12V 电压档,5V 最大输出电流 5.6A,9V 最大输出电流 3A,电压档细分为以 20mV 一档(对比QC3.0技术的200MV一档),电压调节更灵活,发热更低。由于全面使用了type-c接口取代原来的MicroUSB接口,最大电流也提升到了3A,效率提升最高达38%,充电速度提升27%,发热降低45%。并且 支持了 USB-PD 协议。

Qc4.0快充技术问世已两年,为什么新旗舰机还在用QC3.0?

QC4.0发展现状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现在真正在使用的支持QC协议的手机,有几台是真正可以支持QC4+快充,并且能买到QC4+充电头的?恐怕就只有锤子R1有吧?而且还是阉割了功率,只有18W的。

Qc4.0快充技术问世已两年,为什么新旗舰机还在用QC3.0?

支持QC4.0+标配QC3.0,逗你玩

今年发布的不少新旗舰机都宣称支持QC4.0+快充,但尴尬是随机都只配备了18W的QC3.0充电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努比亚Z17S就已经支持QC4.0+,并且有配套的26W低压快充充电头淘宝也可额外购买。今年努比亚新旗舰Z18居然都不敢提QC4.0了,只说是18W快充。发布会只用了两秒钟匆匆带过,仿佛说多一个字都怕打脸,OK,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吧?

Qc4.0快充技术问世已两年,为什么新旗舰机还在用QC3.0?

大家快看这里有个老实人

​要知道,当初QC3.0从发布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小米5发布),仅仅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而QC4.0发布至今将近两年了,甚至都有了小幅度升级的QC4+版本。我们现在却连一个QC4.0的充电头都难买到。

快充技术必须要手机和充电头,数据线同时搭配才能实现,而QC4+的手机芯片很早就发布了,但支持它的充电头,却严重跳票…………这种痛苦,就好像你坐拥亿万身家,却困在一座荒岛。

为何QC4.0普及速度如此之慢?

  • 1. 充电标准的纷争

2014年,智能手机进入大电池时代,3000毫安的电池成为常态,原有的5V2A 功率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然而,作为USB协议的制定者,USB-IF却没有给出快充解决办法。这为后来的快充技术标准的混战埋下了伏笔。高通利用自己的行业地位,开始力推QC2.0和改进版QC3.0。眼看着快充技术即将被高通一言九鼎,各家快充标准之争不可避免地点燃了战火

。OPPO,MTK,华为,TI等公司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快速充电标准,试图分得充电标准市场的一杯羹。

  • 2. 分久必须合

试想一下,当充电器像手机壳一样必须订制,对于消费者、手机厂商、社会,都是一场灾难。往小了说不方便消费者,往大了说浪费资源,制造更多的电子垃圾,不利于环保。这时候,一个各家通用的快充标准就显得迫在眉睫。QC4.0+技术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与其说是QC3.0的“小幅升级版”,不如说是融合了USB-PD协议的“一统江湖版”,战略意义要远远高于实用意义

  • 3. QC4.0+在手机上的实际提升并不大

高通骁龙835就已经支持QC4.0了,但是由于目前手机电池太小,超过20W的快充由于发热,实际充电体验依然体现不出优势。要想突破目前的手机充电速度,就得像OPPO超级闪充一样,低压大电流,再上双电池,双电芯。这么高的设计难度,研发成本必将远远推高手机价格。对打着性价比招牌的手机厂商来说,

QC4.0+快充既然不能明显的提高充电速度,又需要购买新的控制芯片,还要莫名其妙的为了一个不实用的PD协议交保护费(要知道不少人的电脑接口都是USB接口,没有TYPE-C接口), 到头来还是给别人做了嫁衣。你说它愿意吗?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用户:“大爷,您知道QC4.0+吗?充电快一点,发热小一点”

手机厂商:“QC什么啊?什么4.0啊?4.0什么+啊?不知道”

用户:“行大爷,您好好休息吧啊”

手机厂商:“嗯,好嘞”

我只想说一句话:一个科技公司,应该以普及新技术为使命;不划算,不是你不进步的理由。

距离QC4.0快充技术发布,已 22个月,手持18W充电头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