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濟公這個人嗎?

成朝利


一個人是人是鬼是神是仙看其出生的神蹟就知道了,濟公他媽生他的時候,據說夢到了陽光飛入口中,“夢吞日光而生

”然後就生下了俗家名字叫李修緣的濟公。


歷史上還有一個人的出生和太陽有關,這人就是北齊齊後主高緯,高緯他媽胡太后說,高緯出生時自己也夢見太陽了,不過她夢見太陽鑽進她的裙子裡,然後就有了高緯,這太陽也挺流氓的。

濟公這人在歷史上算是著名的和尚之一,原因之一是由於清朝的郭小亭坑餘生話本小說《濟公傳》對濟公的神話。


不知道坑餘生是否預測到了後世有個姓郭的說《濟公傳》,專注挖坑,管挖不管埋,人稱“坑王”所以他起了這個筆名寫《濟公傳》告誡後人,聽濟公傳坑,餘,生啊。


神話中的濟公是如來的徒弟,十八羅漢之一的降龍羅漢降世臨凡。


濟公傳的故事正傳續傳再續直到八續,卷帙浩繁,浙江古籍出版社出過一套濟公的小說,前後四十集,共1755回,古人愛續寫濟公的故事,原因也是由於濟公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老百姓喜歡聽,寫書的也就喜歡編。


在這些濟公的故事中,有濟公降妖除魔的,像八魔煉濟顛等精彩情節,有公案小說,濟公活佛體察民間疾苦,四處懲惡揚善,遊本昌老爺子有一套很好看的電視劇《濟公遊記》講的都是這種市井故事,很耐人咀嚼回味。

濟公被民間喜歡是有原因的,因為他接地氣,濟公喝酒吃肉經常穿的破破爛爛的在市經民間。


《靈隱寺志》中寫濟公“然飲酒食肉,有若風狂”,好在他的老師很了不起,是有名的瞎堂慧遠禪師,當有人向慧遠報告濟公的吃酒吃肉整天瘋瘋癲癲時,慧遠說:法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


慧遠和濟公修的都是南派禪宗佛教禪宗五家七宗的楊岐宗,禪宗講究頓悟,大約濟公的吃酒肉,瘋瘋癲癲的行徑,也是頓悟後的一種表現吧。


不過他也告誡世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這就像學霸。


我們看到有些學霸整天吊兒郎當,也不學習但是考試時總是名列前茅。很多人學習學霸人前的吊兒郎當,結果成了學渣,不知道學霸在人後也是好好學習的。


濟公這首詩的意思是學霸的世界你們不懂,還是好好學習,爭取別成為學渣吧。

濟公人前瘋癲只是他的表象,他的另一面是學識學識淵博,慈悲救世。


據說有一年淨慈寺遭遇火災,濟公到浙江桐廬一帶去募化,新修淨慈,使淨慈寺得以恢復舊觀,濟公的一生都是在世間行走的,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世人,度化世人,所以他才會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力。


世上瘋和尚很多,但是隻有濟公留下大名,不是沒有原因的。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

一哼起這首廣為人知的《濟公》連續劇主題歌,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那個鞋破帽破、瘋瘋癲癲的濟公活佛。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濟公這個人嗎?

濟公真有其人,他俗姓李,名修緣,法號道濟,南宋 (1148—1209) 人,浙江省天台縣城北永寧村石牆頭人。

將門出身,世代仕宦

其實濟公不但是高幹子弟,而且還是皇親國戚,比我們現在的富二代牛逼多了。

濟公的祖上李崇矩,生活在後周-北宋年代,跟趙匡胤本是同殿為臣,後來擁護趙匡胤陳橋兵變,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樞密史,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

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匡義的女兒、第三個皇帝宋真宗趙恆的妹妹萬壽公主嫁給李崇矩的孫子李遵勖。

李遵勖進士及第,歷官左龍武將軍、駙馬都尉,澄州刺史,均州、宏州、康州團練使。

澤州防禦使,宣州觀察使等,是濟公的高祖,育有三子,濟公的父親李茂春是李遵勖的玄孫,濟公是李遵勖的五世孫。

俗話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除非突出的貢獻,一般功名上是很難超過祖上,李遵勖後代官越做越。

到了濟公父親李茂春,做了從四品——廚房膳站,用現代打個比方,你問他在哪裡供職。

他說是在中南海,幹什麼的,為國家領導人搞後勤服務的,是一個閒職,沒有實權。

這個時候已經是南宋了,緣於吏治腐敗,李茂春乾脆棄官經商,歸隱天台山。

出生奇異,與佛結緣

傳說,濟公是降龍羅漢轉世,他的出生,已經作為一個神奇的傳說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濟公父親李茂春樂善好施,信奉佛教,但年過四十還膝下無子,於是帶著夫人王氏到天台國清寺拜佛求子。

他們在十八羅漢堂,拜到降龍羅漢時,夫人看到羅漢愣住沒有跪拜,李茂春責怪夫人怠慢了羅漢。

但是陪同禮佛的國清寺方丈卻說“夫人與羅漢結緣,恭喜員外要喜得貴子。”

回來不久李夫人真的懷孕了,1148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李夫人肚子痛,但是孩子始終不落地。

李茂春想著求子時,也許夫人怠慢了羅漢,於是又往國清寺,想給降龍羅漢賠罪。

就在他要跪下的那一剎那,羅漢像突然倒下,李茂春嚇得面如土色,但是主持又說了:

“羅漢已經先走了,施主也趕緊回家吧!”李茂春將信將疑往家裡跑,剛到門口,就聽到嬰兒洪亮的哭聲。

孩子生下來後一直啼哭不止,家裡人想了很多的辦法,都沒效果,又往國清寺請方丈。

看到方丈,孩子的哭聲變小,但是仍然啼哭不止,主持就在孩子的頭頂順著摸了三圈、逆著摸了三圈,一邊摸一邊說:

“不要哭,不要鬧,你的來歷我知道,見我靜中沒煩惱,你來動中活虎跳,既來之,則安之。”

孩子破涕為笑,李茂春認為孩子跟國清寺非常有緣,所以請求方丈賜名,叫李修緣,李修緣,寓意與佛有緣。

濟公文化,影響悠遠

濟公少年時在天台赤城山瑞霞洞讀書,從小受到釋教和道教的薰染。

他在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但是沒有剃度,後來父母雙雙得病去世,在靈隱寺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

濟公的誕生並非偶然,是佛宗道源底蘊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釋於一體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樸剛健的民情民風融匯一起。

才孕育了濟公“活佛”,產生了不朽的濟公文化。

六朝以來,浙江南部的天台山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佛教聖地,晉代《西域記》把天台石樑方廣寺稱為五百羅漢顯化之地;

唐代被稱為三賢的寒山、拾得和豐幹,就以瘋癲著稱,因此,天台在歷史上就流傳著許多羅漢、顛僧的傳說。

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

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

濟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濟公的大知大覺和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蹟使其逐漸被人們神化為“活佛”。

人們喜愛濟公,其實是敬佩他那種“無我”“看破一切”的境界,少受名利枷鎖的羈絆,得到真自在、真自由的人生感悟。


有書共讀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哪裡不平哪有我,這句歌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當然現在的年輕人肯定是對這個沒有印象,遊本昌演的濟公可謂是深入人心,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電視機前等著看活佛濟公。

濟公的故事至今已經流傳了快千年之久,那麼這個到底是人們虛構出來的,還是確實有這樣一個人呢?濟公其實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南宋有關佛學的文獻《湖隱方圓叟舍利銘》 中的確是提到了濟公這個人,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時期的僧人。

李修緣這個名字是國清寺主持取的,因為這個原因他和佛門有了不解之緣,後來出家靈隱寺,濟公平時的所作所為和影視劇中還真的有點像,他經常是瘋瘋癲癲的,穿著破袈裟走街串巷,因為他會醫術,經常看到哪家的人病了,就去免費給人治病,而且濟公的文學造詣頗高,他和正常和尚有很大的區別。

正常和尚整日吃齋唸佛,濟公卻不同,他每天走街串巷,而且高興了還真的是喝酒吃肉,他不僅喜歡為人治病,而且經常打抱不平。百姓嘴裡叫他瘋癲和尚,可是實際上心裡很尊敬他。因為他乾的事情都是為了百姓好,人們都說他是羅漢轉世。至於電視劇裡那些神仙的手段,真實歷史中的濟公當然是沒有了,他是人不是神。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還有一派歷史學家認為,濟公的原型是南北朝的寶誌和尚,此人的經歷也和濟公的差不多。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歷史上是真的有濟公這個人的原型的,人們很敬愛他,所以將其神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濟公(1130-1209)出生於天台,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先入國清寺,後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唸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併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瞎堂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燬的寺院。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每寫一篇疏狀,臨安滿城爭相哄傳。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巖”。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蹟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笑幫


濟公的文學形象,也是有所本的。據記載,濟公平時喜歡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而且汙穢不堪。同時,他瘋瘋癲癲,喝酒吃肉,確實是一個瘋和尚。

但同時,這個和尚心地善良,學問也很好。他還懂得中醫的醫藥,平日裡治病救人,功德無量。

歷史上的濟公,當然沒有傳說中翻山倒海,千變萬化的神奇法術。他濟世救人,憑藉的是醫術、口才、學問和俠義之心。濟公的佛學和文學根子有多深呢?他被禪宗列為第五十祖,楊岐派的第六祖。他編撰有《鐫峰語錄》的著作10卷,還寫了很多詩詞,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中國還算是一個尊重知識的社會,所以一個特立獨行的濟公和尚,因為他的才學,受到了很多權貴和文人的讚許,經常邀請他去做客。而濟公保持潔身自好,並不輕易投入權門。

一個人既是和尚,又有學問,這本身就足以帶來一定社會地位。同時他穿著這麼破衣破鞋,其實恰好表達出一種“坦蕩蕩無牽無掛”的氣魄,更別說還有眾多有錢有勢的粉絲。於是面對一些欺男霸女的權貴,他也敢於直接對頂。而對白行中的一些爭議,濟公會出來調解。這麼一來,濟公行俠仗義,就在民眾中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而民間文藝作者們,要他們去理解複雜的關係比較困難。他們就把這個瘋瘋癲癲的濟公,寫成了法力無邊的活神仙。於是《濟公全傳》裡的神奇故事逐漸流傳開來。


巴山夜雨涮鍋


歷史上的宋代確實曾有一位法號稱為道濟的和尚,就是我們所說的濟公。

據《靈隱寺志》記載,濟公確有其人,他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享年61歲。\n\n他原名李心遠,法名道濟,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子。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靈隱寺。

道濟的師父,是當時靈隱住持瞎堂慧遠禪師。名師出高徒,道濟打下了很深的佛學根底,為人也慷慨好義,扶危濟困。\n\n但他性格狂放不羈,常不遵守寺門戒規,為此多受責備。有人說到瞎堂慧遠禪師那裡,禪師則答,“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

道濟喜好雲遊,衣衫不整,寢食不定,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文才也極好,寫的詩瀟灑豪放,如一首《飲酒詩》: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和衣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慧遠禪師圓寂後,道濟於1201年到了淨慈寺,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五月十六日,道濟於虎跑寺辭世,臨終前寫有一偈: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現在,虎跑公園內有濟公殿和濟顛塔院。\n\n清朝中葉,《濟公傳》成書,小說裡把濟公描寫成濟世救人、神通廣大,上世紀80年代,電視連續劇《濟公》上演,遊本昌演的濟公形象走入了千家萬戶。

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


邏輯文史游


濟公是南宋的高僧,他有一個很雅緻的別號,名叫月引流光,歷史中的濟公或許沒有電視劇中那麼神通廣大、手段非凡,但是在性格上,電視劇中的濟公和歷史中的濟公其實是差不多的,他們是一樣瘋癲、一樣的怪張、一樣地無視清規戒律、一樣地扶貧棄富。


濟公出身官宦世家,姓李名修緣,是浙江台州人,他的祖上有人當過北宋的駙馬、在其餘各代的時候,也有不少出仕為官的。

到了他父親這一代的時候,雖然並沒有踏入官場,但是憑藉著祖祖輩輩的積累,他們家卻成為了當地的名門豪族、在當地是非常響噹噹的。

濟公似是而非的瘋癲

濟公小的時候非常聰明,是附近非常有名的神童,最後他更是拜入了南宋赫赫有名的高僧慧遠禪師門下,成為了這名曾經受過南宋皇帝讚揚的高僧弟子,在這名高僧的門下,濟公學到了非常高深的佛法、悟到了非同尋常的禪機。


以濟公小時候的聰慧、在佛學上的高深造詣以及他做的種種一切事情,他的腦子無論如何都是說不上瘋的,他的瘋癲都是他裝給世人看的,應該是他修行方式的一種。

可能他覺得用這種瘋癲的方式可以更貼切人間的世態炎涼、更能看清楚這世間的本質,看到這世界上一切用尋常目光看不到的佛緣。

所以他就披上了瘋癲的外衣,讓自己變得更像是一個瘋子,說著胡話、做著瘋事,不像是一個正常人。

在這種狀態下的濟公不受任何清規戒律影響的,他不需要像其他和尚一樣每天唸叨著經文、每天陪伴在青燈古佛下,他所做的事情,在我看來是一種更高深、更貼切佛法的修行。

濟公異於常人的修行方式

釋迦摩尼在創造佛教之前,他曾經遊歷了古印度疾苦的民間、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到了各種苦難,在經歷各種人世間的磨難後,他才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佛,體會到了佛的含義,並創造出了影響小半個世界的佛教。

濟公所做的事情和釋迦摩尼是差不多的,佛遊歷了世間,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瘋子的姿態遊走了人世間,披著長髮、穿著破爛的袈裟,手中拿著香味撲鼻的肉、喝著令人陶醉的酒,過得是真正的大自在。

如果從外表上來看,他無論如何都跟僧人身份談不上半點關係,但在他的內心中,可能存在的,是遠超當時所有人對佛的認知。

印度的原生佛教從來都沒有禁止過僧人吃肉,所以濟公所做的事情實際上是並沒有錯的,即便他做的事情違背了佛門禮法的本意,他也從來沒有在乎過。

因為規矩是以前的人定下來的,連規矩都打不破,連人的本性都無法去遵從、連人世間的浮華都沒去感受過,最後又怎麼能看破紅塵、堅守本性、立地成佛呢?

他有一句詩非常出名: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濟公在佛學歷史中的成就以及在民間百姓們心中的地位

對於濟公修行中的各種怪異行為,很多普通僧人對其詬病有加,而在他那位高僧師傅的眼裡,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佛門之廣大,還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只要他心裡有佛,那一切都將不是問題。

在濟公遊歷人世的時候,他有一門技術讓很多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讚揚有加,他掌握著非常高深的醫術,常常在遊走人世時給貧苦的百姓們看病。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並不是無慾無求的,他可能會跟百姓要一些酒、要一些肉,他從不會去拒絕這些東西,甚至他還會小偷小摸地去抓別人養的雞鴨烤來吃,由此和他的作為有了很大的反差,再加上他的胡言胡語,因此才會有人稱他為濟癲。

在濟公心靈脩行結束後,最後因為他佛學的高深、對佛法的勘破,他被佛門尊為了禪宗第五十世祖、禪宗七宗之一的楊岐宗第六祖,可見他佛學的高深。

除了在佛學上的造詣、成就之外,在濟公圓寂後,他的各種事跡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


從南宋時期開始,浙江的民間就出現了各種關於濟公懲惡揚善、救治貧苦百姓的故事流傳,經過數百多年的發展,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各種章回小說的盛行,所以濟公開始脫離出了簡單的民間故事,被人編成了各種章回小說,盛行於了全國各地。

然後一直到了現代,經過明朝章回小說的改編,這才有了我們所看到的活佛濟公。


所以說在歷史中濟公是確有其人的,歷史中的濟公出身大戶人家、拜入佛門之前非常正常、還是有名的神童,拜入佛門後他的形事變得乖張起來、成為了南宋高僧的弟子,在經過多年的塵世修行後,成為了整個佛門歷史上都有名的高僧,因為他的為人處事,所以他在民間也有很多的粉絲存在。


孤客生


濟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南宋時代臨濟宗的一名僧人,法名叫做“道濟”,由於行事癲狂,所以又有“濟顛”的諢名。關於其原名有三種說法:“李修遠”“李修緣”“李心遠”,這三個名字彼此相近,只有一個字音的變化,無疑都是從同一個名字分化而來的,至於哪一個名字才是他的真正本名,至今尚未辨明。

最早記載濟公的事蹟的文獻是,南宋釋居簡禪師的《湖隱方圓叟舍利銘》(簡稱《舍利銘》):

叟,天台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受辭於靈隱佛海禪師,狂而疎,介而潔,著語不刊削,要未盡合準繩,往往超詣,有晉宋名緇逸韻。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廬、潛皖,題墨尤雋永。暑寒無完衣,予之,尋付酒家保。

這裡的“文和”是“和文”所誤,指的是北宋太宗駙馬都尉李遵勖,諡和文。濟公是他的遠親,其祖上出自隴西世代為仕宦,到了濟公的祖輩隨著宋室南遷到達浙東天台赤城山麓永寧村(位於今天的浙江)。同時李氏一族好幾代皆信仰佛教,以李遵勖為例,他是臨濟宗居士,曾編訂《天聖廣燈錄》一書,他的名字也常見於禪門筆記《湘山野錄》《羅湖野錄》當中。由此可見,濟公與禪門結緣絕對不是偶然,肯定受到了其家學的影響。或許後來濟公受到佛門容忍多少也是受了祖上的庇廕吧。

根據《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記載濟公死於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生年不祥。他最初在國清寺出家,後來到了杭州的靈隱寺,隨後又到了淨慈寺。

濟公的性格灑脫,不受清規戒律的束縛,喝酒吃肉,混跡於市井當中,喜歡和孩童、動物嬉戲。而且身上的財物全部拿去換了酒錢,所以弄得衣衫襤褸。

《舍利銘》記載濟公曾為老病僧人看病抓藥,但達官貴人找濟公看病,濟公卻不予理會。後世濟公的神話傳說當中也經常出現濟公給人看病的情節,看來是有一定依據的。

行事如此癲狂異常,又有點行俠仗義的風範,這樣的人最容易變成街頭巷尾熱議的人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許多似虛似實的傳說。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以濟公為主人公的《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表面上叫“語錄”,實際上是話本,就是民間藝人用來講故事的底本。到了明清時代市井文學興盛,又出現了《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濟公傳》《濟公活佛傳》等一大堆關於濟公的文學作品,而且此時濟公業已受到神化,脫離了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形象,成為了遊戲人間、懲奸除惡的活佛。


妖怪博士潘神


  《天台山方外志》亦說:濟顛禪師,天台人,父李茂春。……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年甫十八二親繼喪,投靈隱寺出家。(《天台山方外志》卷五)

據宋《北磵禪師論文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記載: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廣為人所傳揚。

印光大師說: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 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 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 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 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 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 故飲酒食肉不可學。

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 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 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 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很多,在現代也有,比如,在二十多年以前,九華山就有一位肉身菩薩,他能治療民間的很多怪病,把人治好了,他要什麼報酬呢!?只要一斤肉。再比如說解放以前,鎮江金山就有一位人稱金山活佛的修行人,其故事頗似濟公活佛。

近年來,安徽九華山也有一位高人,其狀也有的似濟公活佛,尊名為:宏成法師。

這種形態的出家人,在當時,一般都會為正統的出家人所譏厭,他們的這些行為普通的出家人無法模仿,或本身來說就是一種警示。

在古今往來的修道人當中,獲得神通變化的人,誰也數不清,但是佛法一直主要以智慧顯現於世界,基本上是禁止



用神通的,正確的,有智慧來運用神通才能清淨安全,這樣就避免應用神通來迷惑眾生引起眾生的迷信。中國的宗教他一直主張道在平常之中,所以:運水與搬柴,神通及妙用。這個時代無須運水,亦無須搬柴,但也可以搬無窮無盡的柴及水,只是方法與形態已經變化了。



圓明抱拙


歷史上真有其人。

濟公(1148年-1209年),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 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 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

濟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給人們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規的約束,使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就說明了這點。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