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7500元?豆瓣刷分是常態,觀影評估只能靠它了?

8分7500元?豆瓣刷分是常態,觀影評估只能靠它了?

今天,微博熱搜加朋友圈分享被一篇名為《起底豆瓣刷分產業鏈:新片刷至6分只需5500元》的文章刷屏了。

8分7500元?豆瓣刷分是常態,觀影評估只能靠它了?

這是一篇來自《證券日報》記者的調查報道,文中稱“豆瓣刷分成本遠比想象中的還要低。甚至有水軍團隊信誓旦旦的向記者保證,對刷分業務‘很有經驗’,新片上映時5500元包刷6分。”一石激起千層浪,網上挺豆瓣的人大呼“冤枉”,因為豆瓣的評分系統不可能被水軍左右,而且豆瓣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刷分是沒用的”,反刷分一直是豆瓣電影的日常工作,反非正常評分策略會根據刷分行為的變化而變化,但目前具體的規則並不方便透露。

但另一方面,質疑豆瓣鎖分、刷分的聲音早此起彼伏,甚至還有打擊對手刷黑評論的疑點。雖然一直無法取得具體證據,但《證券日報》文章中直指:據對方透露,大部分水軍團隊在豆瓣上的業務都涵蓋了口碑策劃、評分維護、豆瓣影評等,可提供“一條龍”的服務方案。其大多表示自身為專業的電影推廣團隊,“常年與各大片商合作,包括豆瓣及貓眼等平臺”。其中,有賣家向記者強調,“新上映的影片開分(初期評分)最為重要”。從其提供的開分價目表來看,指定6分報價為5500元,7分報價6500元,8分報價7500元,若未完成則收取次一級的費用,刷不到6分收取5000元。”

而文娛價值官採訪到的一位電影營銷公司業務員也透露,他們承接的項目預算中,就給“水軍”留出一部分份額,“倒不是找推廣公司,但是肯定要發紅包請人去各個平臺刷第一波口碑,也是墊底的口碑,而且這是行業裡不用說的秘密吧?”

記者記得之前《無問西東》上映時,影迷就曾經為豆瓣是否刷分產生大量討論。

2日晚六點半的時候還是很正常的三角形評分

20170112 8:05 無問西東6.2,評分人數7638,五星13.9%,四星20.3%

8點到1點,五個小時之內評分人數猛漲9000人,五星比例提高近10%,四星比例提高10%,評分猛漲0.8分

8點 6.2,評分人數7638,五星13.9%,四星20.3%

五個小時之內評分人數猛漲9000人,五星比例提高近10%,四星比例提高10%,評分猛漲0.8分

8分7500元?豆瓣刷分是常態,觀影評估只能靠它了?

現在的電影營銷團隊基本關注點只放在了院線上映的前期,長久看這樣並不太合理,豆瓣上一部電影的打分機制是長久有效的,但短期的衝分或者刷分往往會讓後續觀影者受到干擾,除了水軍言論和拿錢或者不拿錢的影評人以外,一部好的電影應該觸發一種長尾式的營銷結構,讓觀眾可以避免時間的干擾。這種結構可以是時間上的長期運作,但成本過高,但前期的營銷搭建如果足夠全面和合理,是完全可以覆蓋一個較長時間的,這是真正對電影本身認可的營銷方式,至於那種實在拿不出手的爛片,就算了吧。

那麼,除了豆瓣,影迷還能用什麼評估一部尚未觀看的電影?

文娛價值官記者採訪到極客電影創始人李東東女士,她首先是一位資深影迷,因此對於觀影評分有相當多經驗。

李東東表示,觀影前她會通過四個渠道進行評估:

1:豆瓣評分;

2:票臺(貓眼、淘票票);

3:爛番茄和IMDB;

4:微博和知乎。

李東東表示,選擇一部電影是否值得觀看,必然通過多平臺綜合分析。“6分以下的片子我會猶豫要不要去看。6分以上的需要獨立判斷,多平臺評估。如果有的太高、有的又太低,這樣的評分就是不可靠的。其次我還會看導演和製作班底。”

李東東還會通過朋友口碑進行分析。“即使是朋友口碑,我也只信任和自己口味、品味,審美一致的人,還有自己尊重的行業前輩,比如之前電影《捍衛者》的宣傳非常少,但有一個我欣賞的投資人告訴我一定去看,看完果然沒失望。”

8分7500元?豆瓣刷分是常態,觀影評估只能靠它了?

2015年,李東東為了讓更多和她一樣喜歡極客電影的影迷有更多分析口碑的機會,甚至開辦了“極客電影”這樣一個社群,“極客電影”這樣的分眾社群可以覆蓋垂直領域的影迷近百萬,影迷們在群組進行電影討論,組織線下觀影活動等。

本週,即將上映的《復聯3》正成為該社群的熱門話題,有在香港和日本觀影的影迷在社群率先分享自己的感受,讓尚未觀影的內地影迷有了更多評判素材。

8分7500元?豆瓣刷分是常態,觀影評估只能靠它了?

今年,李東東通過500份樣本做過一個觀影調研,在是否會受評論影響時,極客影迷的反饋是不受影響;而6分以下的電影,是他們不會去關注的;意見領袖的意見只起到30%的作用;而豆瓣仍然是綜合評估的重要來源。

此外,“佳片有約”的社群主持人“小強”也告訴文娛價值官記者,因為他熱愛電影,所以在工作之餘創辦了電影愛好者社群,目前群組內的300餘人來自中國各個城市,大家會因為一部新片進行討論,先觀影的組員第一時間分享自己的觀後感,並對網上口碑評分進行客觀對比。

在分眾越來越鮮明的文娛場景裡,意見領袖變得更重要了,而用戶群體被切割得更加細碎、精準,除了自己“親生朋友”的推薦,像極客電影、佳片有約這樣的精準分眾社群也在野蠻生長,為具有獨特屬性的分眾用戶,提供觀影指導。

8分7500元?豆瓣刷分是常態,觀影評估只能靠它了?

豆瓣評分當然能刷,甚至能刷到你懷疑自己的認知。2018年《後來的我們》讓觀眾從矇昧中驚醒,從買預售票房、到揭露豆瓣刷分……由此看來,電影《後來的我們》最大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其實是體現在推進國產電影的整風和規範化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