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代人,絕大多數對下館子有著本能的抗拒

大週末說

上週末,小區檢修線路,停電一下午。中午,公婆難得表示要跟我們一起出去吃飯。離家很近就有家大商場,感覺至少一半的人都是去吃飯喝下午茶的。我們被一樓廣告上一隻色澤焦黃光亮的燒鵝圖片誘惑,選了那家主打粵菜的館子。

從一樓坐扶梯往四樓走,婆婆就開始跟我們聊,說早飯他們吃得有多麼飽。“你爸喝了一大碗小米粥,我把昨天的米飯煮成泡飯吃了,還吃了煮雞蛋和包子……”公公接著強調:“今天吃得晚,剛吃完才不到兩小時。”

父母這一代老年人,絕大多數對下館子有著本能的抗拒。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

坐下開始點菜,他們似乎就沒打算看菜單,關注的焦點不是要點什麼,而是如何適度阻止我們點太貴的菜。事實上,兩位老人似乎就沒打算點菜,“你們點就行,我們吃什麼都可以,反正不餓。”

我覺得他們心裡是這樣想的:假如我們點多了,那麼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胃口餘額來幫助清空桌上飯菜(最後也的確如此)。

我們點了半隻烤鴨,加鴨架湯;一個紅燒獅子頭;一籠蝦餃;一份奶黃流沙包,一盤菜心,一小盅魚羹。我翻到菜單後面,發現這家店竟然有法式蛋奶酥,於是加了這個甜品。

香噴噴的烤鴨端上來了,婆婆只吃了一塊,然後慢慢地喝那一小盅魚羹,還要分一半給孫子嚐嚐;知道公公愛吃肉,我們直接把獅子頭放在他面前,他也分了一塊出來。蝦餃和點心,擱在婆婆碗裡很久也沒見她動一筷子。

鴨架湯上來了,味道很不錯。婆婆仔細看看湯碗,說“除了鴨架,就是放點兒白菜和豆腐嘛,太簡單了。”“光是白菜和豆腐出不來這個味道啊。”老公說。“那就是放調料嘛,你以為調料放多了是好事嗎?”公公義正詞嚴。

我忍住笑,低頭喝湯。

蛋奶酥端上來,甜香四溢,用勺子挖開表面薄薄的酥皮,下面是柔嫩發燙的蛋奶羹。我力勸分別只吃了一個大肉丸和只喝了一盞湯的公婆嚐嚐。婆婆嚐了一口,笑出聲來,“這就是雞蛋羹嘛!只不過人家是烤出來的,咱們是蒸出來的。”

我說,這是蛋奶酥,裡面還有牛奶,“牛奶簡單啊,超市裡就有。”我決定不去費力解釋這些甜品是怎麼做的,反正他們也沒有烤箱。

最後臨走時,在確認過我們和孫子都已吃飽後,已經在他們碗裡放冷了的蝦餃、流沙包,以及盤中最後兩棵青菜,都被公婆吃完,確保全桌光盤。

其實我爸媽也差不多,尤其是我媽。一旦下了館子,只有最便宜的主食符合她的需求。我曾試過點了自認為美味但較貴的菜,被我媽貶得一文不值,跌破性價比底線。

不過,只要他們不反對,我仍樂意帶他們下館子。你看,商家那些噱頭多多的消費升級,在他們面前永遠是浮雲,而且他們永不會浪費。

這一點其實挺值得我們學習的。(維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