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袁世凱死後,北洋軍迅速分裂成了各大軍閥,沒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嗎?

彭時堅


因為袁世凱從來沒認為自己是“北洋領袖”,辛亥革命後他一直以“八旗共主”自居,所以他死後北洋軍迅速的分裂了。


袁世凱乃至於北洋第一代軍閥(段祺瑞、馮國璋、曹錕)他們並沒有足夠的軍人自覺,他們在精神層面還屬於前清舊時代。


什麼是前清時代的認識?


簡單來說,不認為軍人是自己身上重要且唯一的標籤,袁世凱這些人更願意把自己的“軍隊生涯”看作是“軍功出身”,一種踏入仕途的方式,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是“政治家”而不是軍人領袖。


再直白的說,袁世凱這些人對自己的認識類似於前清的阿桂、傅恆,雖然這兩人在乾隆朝也屢次統帥大軍,但是阿桂和傅恆肯定不會認為自己是“軍頭”,肯定認為自己是“中堂”是“軍機領班”。


所以,在袁世凱(包括後面的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看來,“北洋”不是一個軍人團體,而是一個政治派別,本質上和前清八旗某旗出身是一樣的;一旦他們爬到了政治上的頂點,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就和傳統意義上的古代帝王沒有區別,並不真正依靠某一派,而是追求一種更超然、更中立的領袖地位,相比清一色的“北洋”,他們更願意看到各個派系之間互相爭鬥(爭寵),而他們則成為高高在上的仲裁者。


皇太極雖然是依靠自己執掌的鑲黃旗當上努爾哈赤繼承人,但是他一旦當上“大汗”,他肯定認為自己是八旗共主,而不再是鑲黃旗旗主了。


不僅袁世凱、段祺瑞是這樣,就是後來的希特勒也是如此,別看希特勒締造了納粹黨,並且依靠納粹黨上臺執政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細看希特勒的各種講話和表態,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納粹黨的領袖或者創始人,他認為自己超然於納粹黨之外,是高於黨的存在。



所以袁世凱才會在段祺瑞給他一再推薦北洋系的人時,不滿的指出別老是給他推薦“挎東洋刀”的,也因為如此,他才會刻意提拔蔡鍔這樣的非北洋系軍人,意圖就是為了摻沙子,為了別“鐵板一塊”。


袁世凱這麼想,這麼做,從袁世凱的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二次革命”不但讓他的努力失敗了,而且還變相造成後來他稱帝的失敗。


我這裡簡單說一下,袁世凱辛亥革命後到“二次革命”這段時間,他一直想做的就是在保證自己基本盤的情況下,分裂或者叫削弱北洋軍人在政府裡的權力和影響力,努力讓自己成為“八旗共主”。


所以在“二次革命”時,袁世凱雖然免去了國民黨三個督軍的職務,但是依然任命了國民黨的陳炯明接替胡漢民,這其實就是袁世凱的權謀,他不願意一棍子打死國民黨(他也沒把握和決心),而是希望“馴服”國民黨,把國民黨變成他用來“嚇唬”北洋軍人的一根棍子。


如果當時孫中山先生下了袁世凱遞來的這個臺階,那麼,無疑他和國民黨會在袁世凱掌握的這個“朝廷”從對手變成下屬;所以,孫中山先生寧願用一種“寧願我喜歡的球隊十年不拿歐冠,也要讓你降級”的方式來和袁世凱“拼了”。


雖然在現實層面袁世凱大獲全勝,國民黨一敗塗地,孫中山先生也流亡海外了,但是另一方面,由於袁世凱被迫使用北洋軍人去鎮壓國民黨的軍事反抗,這使得在其他政治派系看來,袁世凱不是什麼“共主”,他就是一個“小團體領袖”;在段祺瑞這些北洋軍人看來,既然關鍵時刻只有北洋軍人起作用,那你袁世凱就應該給予北洋軍人更多的權力;而對於袁世凱本人來說,既然北洋軍人打垮了國民黨,那麼作為一個領袖,必須公正的論功行賞,總不能北洋軍人打敗了國民黨,回過頭把督軍的位置給梁啟超等其他派系的人吧。


但是袁世凱這種論功行賞反過來又會在其他政治派系眼中變成一種“任人唯親”,從而形成一種輿論氛圍,認為袁世凱就是北洋軍人的宋江;而這種輿論氛圍反過來又會影響北洋軍人本身,他們會覺得既然袁世凱是北洋的領袖,那麼胳膊肘不能向外拐啊。


然而,對於袁世凱本人來說,他可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北洋派系的首領”,他自我認知一直是“國家的領袖”,所以袁世凱在“二次革命”後一直在致力推行各省文武分開,削減督軍的權力,如果我們把袁世凱看做是當時國家的領袖,那麼袁世凱這麼做是沒有問題的。



也因為袁世凱自認是國家領袖,所以他對所謂培養“北洋派系領袖”很不上心,不但不上心,而且作為國家領袖,他不希望自己下面最大的政治派系有一個明確的“第二領袖”存在;正如希特勒和納粹執政後,在希特勒自殺前,誰是納粹第二號人物根本無所謂,也沒人在乎一樣。


即使是袁世凱的幾個有政治野心的兒子,比如袁克定,想的也是接班成為國家領袖,而不是接班成為北洋派領袖。


所以,袁世凱一直以來對北洋軍人的安排都是把幾個巨頭段祺瑞、馮國璋這些人分開安置,段祺瑞要主政中央,那馮國璋就得執掌地方。


結果就是北洋軍人這個派系除了袁世凱,沒有一個明確的第二號人物,袁世凱本人和北洋軍人群體也從沒有認為段祺瑞是“二號人物”的認識。


所以當袁世凱最後一次企圖削弱軍人權柄,恢復傳統王朝時代“與士大夫共天下”努力失敗,本人也很快病死後,北洋作為一個政治派別就迅速的分裂成了皖系、直系以及許多的旁支。


蘭臺


其實,袁世凱在的時候,都有點鎮不住手下那幫驕兵悍將。

從清末開始,就面臨著地方總督、巡撫權力過大,尾大不掉的局面。那些擔任直隸、兩江、湖廣、兩廣總督的大員,影響力比中央的軍機大臣還要大。

武昌起義之後,各省紛紛脫離清朝獨立。比如湖北有黎元洪,雲南有蔡鍔、唐繼堯,山西有閻錫山,廣西有陸榮廷,全國亂成一鍋粥。後來中華民國雖然建立,但是各省都督、督軍的權力比清朝時更大了。他們掌握著軍政財大權,中央難以節制地方了。袁世凱開始時只能控制北洋系管轄的地盤(主要在北方),南方則是革命黨、立憲派等勢力的天下。後來在“二次革命”中,袁世凱擊敗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黨,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盤。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不過,部分省份依然不在袁世凱的控制之下,比如雲南的唐繼堯、廣西的陸榮廷、奉天的張作霖、山西閻錫山。當然,他們的實力都很弱,不敢反對袁世凱。

但北洋內部一些大將實力卻激增,比如段祺瑞、馮國璋等,引起了袁世凱的猜忌。段祺瑞最後被剝奪兵權,辭去陸軍總長一職。馮國璋也遭到袁世凱的監視。兩人後來反對袁世凱稱帝,也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另外,地方各省長官控制著財權,他們一直不願意給中央送錢,袁世凱政府的財政很困難。

袁世凱畢竟有實力、有權謀、有威望。他本來是可以一步步削弱地方各省的軍權、財權的,並解決手下的功臣宿將。但是袁世凱偏偏想當皇帝,沒來得及解決這些問題,就人心盡失、一命嗚呼了。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但他不是北洋系,沒有實力,北京政府實權掌握在國務總理段祺瑞手裡。段祺瑞事實上成為了袁世凱的繼承人。他控制著安徽、山東、福建、陝西、甘肅、浙江、上海、河南、熱河等地。段祺瑞的勢力後來被稱為皖系。

國務總理、皖系軍閥段祺瑞

不過,北洋嫡系中,馮國璋、曹錕也有相當大的實力,他們被稱為直係軍閥。馮國璋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三省,而且還擔任大總統。曹錕控制著直隸,手下有吳佩孚這樣傑出的人才。兩人不僅有地盤,還掌握著大量的北洋精銳部隊。直系、皖系分裂大大分散了北洋系的實力。



民國大總統、直係軍閥馮國璋

西南地區的地方勢力,主要有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唐繼堯控制著雲南、貴州,勢力影響到四川。陸榮廷控制著廣東、廣西,並影響到湖南。在反袁的護國鬥爭中,他們的實力得到了發展。孫中山的革命黨,也一度與西南軍閥聯合。


滇系軍閥唐繼堯

袁世凱死後,皖系段祺瑞成為勢力最強的一方,並操控著北京政府。段祺瑞推行武力統一政策,試圖消滅西南地區軍閥。但是手握重兵的直系馮國璋、曹錕暗中反對,他們主張以和平方式統一全國。直系和西南軍閥聯合起來對抗段祺瑞,雙方基本處於平衡狀態。段祺瑞的權謀手段和實力遠遠不如袁世凱,他既不能統一北洋系,也擺不平各地割據勢力。如奉系軍閥張作霖在直系、皖系的對抗中,左右逢源,逐漸發展起來。閻錫山等勢力較弱的軍閥也在暗中發展勢力。全國呈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國史拾遺




袁世凱欽定繼承人。

袁世凱臨終前在“金匱石室”裡留下繼承者人選名單,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則任國務總理。

袁世凱當時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獨裁者,為何仍然倒行逆施稱帝?最後的候選人名單裡又為何沒有袁克定?袁世凱的“遺詔”公佈後,最為失望的當屬袁克定。

袁世凱與黎元洪有著相似的經歷,皆是由清政府官員搖身變成中華民國最高層領導者,但是黎元洪並不屬於袁世凱的北洋體系,袁世凱留下“遺詔”讓黎元洪當總統是很出乎意料的事,但是我們細細想想的話,便會發現將死的袁世凱仍然具有優秀的政治權謀。



袁世凱為何指定黎元洪為自己的繼承人?又為何放棄袁克定?

當袁世凱宣佈稱帝后,以蔡鍔、唐繼堯為首的西南軍閥宣佈討伐袁世凱,發起“護國運動”。袁世凱最終迫於壓力,只好取消帝制,但是討袁風波並沒有因此停歇,同時袁世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他不得不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袁世凱首先淘汰的便是自己的兒子袁克定,袁世凱知道袁克定的政治能力,如果自己稱帝成功,北洋體系的人便順勢成為袁家的家臣,讓袁克定繼位自然沒有問題,但是袁世凱沒有成功,國體仍然是共和國,那麼袁克定必然沒有能力壓服民國官員以及國民。如果袁世凱強行讓袁克定上位,那麼袁克定的結局肯定會很悽慘。因此,袁世凱選擇讓袁克定從這個危險的政治漩渦裡抽身出來,這是袁世凱作為父親,最後為兒子袁克定所做的保護。

但是,袁世凱又為何選擇黎元洪呢?這裡面是有講究的,黎元洪在武昌起義中被革命黨從床底下拖出來擔任軍政府都督,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又順勢成為副總統,黎元洪與革命黨有很深的淵源。當時全國都在痛罵袁世凱倒行逆施,北洋體系也處於風口浪尖,袁世凱為了平息政治風波,緩和南北雙方的政治矛盾,只能選擇讓南方革命黨能夠接受的黎元洪。同時,袁世凱也很清楚時勢,當時的段祺瑞手裡的權勢已經可以威脅袁世凱,更不用說黎元洪了。

因此,讓黎元洪繼位,既能平息國民的怒氣,也能讓北洋體系繼續掌控話語權,可謂是最穩妥的方案。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體系為何會分裂?

袁世凱病逝後,他親手組建的北洋體系確實分裂了,可是說“迅速分裂”應該談不上。

在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在表面上是北洋政府的當家人,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實際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當時北洋體系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家,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軍閥也基本會響應。同時,當時國人因為袁世凱的稱帝事件,對北洋政府的好感度已經降到最低,南方革命黨的聲望則在逐漸增高,此時的北洋體系最好的應對措施是繼續抱團,用絕對的力量保證自己絕對的政治地位。因此,當時北洋體系裡實力最強的段祺瑞應該算是北洋各系軍閥認可的當家人。

北洋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分家始於“府院之爭”。段祺瑞架空黎元洪,並對是否對德宣戰產生糾紛,最終黎元洪憤然辭職,馮國璋入京任代總統。段祺瑞仍然想繼續掌控北洋政府,可是這時的代總統馮國璋並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馮為爭奪控制權而繼續“府院之爭”,因為段、馮矛盾的加深,北洋體系開始分化,即分化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此時奉系也處於形成的過程中。

北洋體系的分裂,從本質上說,是因為各系軍閥自持手中的軍權,試圖成為昔日的袁世凱。但是,他們又沒有袁世凱曾經的威信,畢竟北洋體系是袁世凱親手創立。他們曾經同屬於袁世凱的陣營,段祺瑞和馮國璋又是“北洋三傑”中的人物,更是誰也不服誰,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凱指定的人。因此,北洋體系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權力讓人迷失自己。


吾與吾國


北洋軍閥並沒有迅速分裂,袁世凱死前也對接班人問題有過一番老道的安排,繼位順序分別是是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


北洋的派系之別在袁世凱在世,甚至是小站練兵初成時就已經初露端倪,但在袁世凱的威望下,北洋在外界看來是鐵板一塊,再者手底下的將領互相看不過眼,也有利於站在最高層的袁世凱居中制衡。袁世凱執掌全國政權進而稱帝以來,在孫中山、黃興“二次革命”和以蔡鍔、唐繼堯為首的西南軍閥討袁“護國運動”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但國人對北洋政府的信任降到了冰點,列強勢力也降低了支持的力度。袁世凱為了緩和南北雙方的政治矛盾,平息因稱帝帶來的政治危機,再加上自身日益加劇的病情,不得不開始考慮安排他死後的繼承人。



袁世凱在接班人上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的順位安排可謂是老謀深算。迫於當時北洋政府人人喊打的內憂外患困局,推出黎元洪這個南北雙方都接受得過去的人選,為的就是堵住所有人的嘴。在讓黎元洪當總統的同時,安排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又能讓袁世凱一生為之奮鬥的北洋嫡系勢力繼續居於全國政治頂端、掌控話語權和決策權,在這樣權力設計下,黎元洪充其量只不過是民主共和政體的“吉祥物”罷了。而此時的北洋體系為了實現壟斷全國政治高層的目的,總體是呈現聯合、團結的狀態。


北洋軍閥實質性的撕破臉分裂,是在馮國璋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階段,北洋體系內分化出了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盤踞東北三省的張作霖奉系勢力也趁機開始壯大,馮玉祥、曹琨、吳佩孚等第二梯隊人物也開始紛紛登上舞臺。局勢從北京城內的拌嘴吵架發展到了直皖面對面開戰,在對西南軍閥的戰爭中立功最大的直系大將吳佩孚,因不滿段祺瑞將湖南督軍的位置給了段的親信張敬堯,轉而反過來攻打段祺瑞皖系用武力討個說法。

連戰連勝的吳佩孚打得皖系直接崩盤散架,段祺瑞政府垮臺。但直系的曹錕與吳佩孚上臺後並沒能掌控全局、維繫北洋軍事體系表面的統一,而且更在隨後的直奉戰爭中落於下風。其餘脈孫傳芳、吳佩孚、馮玉祥,也在與蔣介石的北伐、中原大戰中敗落。奉系在東北王張作霖“皇姑屯事件”命喪日本人之手後,由其子張學良通電“易幟”併入南京國民政府,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北洋軍閥逐漸趨於瓦解、消亡……


竹山清溪澗



袁世凱臨終時,他手下的幾大金剛都對他身後的權力真空虎視眈眈。其中段祺瑞公然逼宮奪取了大部分權力,但是袁世凱的其他幾個得力干將並不服氣。以至於袁世凱過世之後,北洋軍出現了再無一個有力的、能夠服眾的核心人物領導北洋軍。


於是便出現了各大勢力各自為政,天下紛紛割據的局面。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還是源於袁世凱的私心,從小站練兵開始,他就刻意的把北洋軍變成自己的私人武裝。為的就是有朝一日派上用場,幫助他掌控政局,實現其個人政治野心。

但是他又擔心下屬對自己的忠心,為了更好的掌控下屬和軍隊,他對他們進行的權力平衡。要的就是他們誰都不服誰的局面,這樣自己就能夠更好的駕馭他們。這樣做造成的隱患就是,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核心人物能夠服眾、擔當大任,而且每個人都跟袁世凱學會了權謀與機詐,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袁世凱也算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一旦對他們來說能夠壓得住他們,具有權威象徵的袁世凱去世,這幫來自於封建官僚體系的人就成了無法無天的孫猴子,誰也不服誰,人人擁兵自重,割據一方,還念念不忘想要打進北京,問鼎公器。


這就是袁世凱過世之後中國軍閥割據、天下大亂的原因。


謝金澎


袁世凱的確算得上是一號人物,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步步獲取慈禧太后的信任,成為北洋軍的首領。後來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又與孫中山的國民革命軍打得不可開交。這時候袁世凱提出只要讓他當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他便可以讓宣統皇帝退位。孫中山迫於形勢,只能同意袁世凱的提議。



袁世凱就這麼從一個不見經傳的人物成為了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不得不說,袁世凱這一生也算是傳奇的一生。棋差一步,滿盤皆輸他後來選擇稱帝,這是最失敗的地方。袁世凱的稱帝,很快便引起公憤,蔡鍔首先在雲南成立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引起全國各地的支持。


袁世凱在全國一片討伐聲中去世,他死後,北洋軍並沒有立即四分五裂。他讓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職,段祺瑞繼任總理之職。但是黎元洪只是一個文人,再加上他並不屬於北洋系,因此軍政大權基本都由段祺瑞說了算,黎元洪的大總統就是一個虛職,黎元洪在段祺瑞的打壓之下只能辭職。

黎元洪辭職之後,繼任總統之位的人是北洋軍中大名鼎鼎的馮國璋。馮國璋接任總統之後,段祺瑞仍然想要獨攬大權,可是馮國璋和黎元洪不一樣,他是北洋老人,又掌握數萬兵馬,段祺瑞想要架空他完全不可能。段祺瑞想要獨攬大權的舉動很快便引起了馮國璋的不滿,他兩為了爭奪軍政大權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因為馮國璋與段祺瑞的鬥爭,讓北洋軍逐步開始分裂,後來發生了一系列大事,例如直皖大戰,都和他兩的鬥爭有關。


麥地傳奇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他領導並參與了用和平方式推翻清朝的活動,被選為首任 中華民國大總統。在他統治後期,他一意孤行恢復帝制,改國號為 中華帝國 ,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



今天有書君不評判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只說說由袁世凱培訓起來的北洋軍分裂成各大軍閥的歷史原因。


一、“兵為將有”埋下禍根。


晚清時期,朝廷對地方軍隊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從曾國藩訓練湘軍,地方就開始有了軍隊自治的苗頭。從此以後,統帥擁兵自重的現象愈演愈烈。


袁世凱從小站練兵開始,就將北洋六鎮的軍隊視為私人軍隊。在練兵中,士兵需要大喊“吃袁宮保的飯,為袁宮保出力”。謊言重複一千遍也成了真理,土兵每天這樣喊口號,漸漸地他們眼中就只有袁世凱,沒有了朝廷。


這支隊伍漸漸就成了袁世凱擁兵自重的本錢,也成了袁世凱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恢復帝制的資本,也成為北洋軍閥混戰格局的起源。


二、上行下效引發分裂


北洋軍始終沒有脫離封建軍隊的本質,而袁世凱麾下的將領們便上行下效。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人,均視自己所率領的軍隊為個人軍隊,視自己所佔據的地盤為個人勢力範圍。


袁世凱死後,雖然段祺瑞擔任了北洋政府的總理,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權,但他對直系、奉系的軍隊根本指揮不動。


最後北洋體系只能分崩離析,因為各系軍閥自恃手中有軍權,人人試圖成為昔日的袁世凱。但是,他們沒有袁世凱曾經的威信,畢竟北洋體系是袁世凱親手創立。


但其他人曾經同屬於袁世凱的陣營,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凱指定的總理,但是馮國璋和段祺瑞同是“北洋三傑”中的人物,他怎麼可能心甘情願聽從段祺瑞的指揮呢?因此,北洋體系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三、倒行逆施導致混亂


袁世凱後期稱帝這一倒行逆施的行為,遭到了全中國人民的反對,也遭到了北洋軍內部的一致抵抗。袁世凱取消帝制,臨終前選擇自己的兒女親家黎元洪擔任第二任大總統。這一舉動整個北洋軍閥採取了不服從的態度,尤其是段祺瑞最不服氣。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宣佈恢復約法,召集國會,段祺瑞根本不予理睬。段祺瑞利用張勳將黎驅走,由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接著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皖系總統徐世昌,請黎元洪覆職。黎元洪覆任總統後,無實權。就這樣“府院之爭”最終導致北洋軍四分五裂。



總的來看,北洋軍的分裂只是時間的問題。前期勢力還沒形成氣候,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軍隊訓練起來。到了後期,各自的羽翼逐漸豐滿,大家就各自有自己的主張和私心,缺乏一個共同的綱領和目標。


所以有書君認為,即使袁世凱還活著,到了後期他也無法改變北洋軍分裂為各個派系軍閥的局面。在那個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沒有全心全意為大眾的思想,“久合必分”就是歷史潮流。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答案是沒有。所謂樹大猢猻散。

北洋軍共有6鎮,其中5鎮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班底。這些教官和士兵中,之後出現了5位總統、9位總理、30位督軍。可見,有多麼分裂。

為什麼呢?

先看看,小站練兵時,袁世凱都網羅了那些人。

在天津小站,袁世凱除了起用當年隨李鴻章來北方駐防的淮軍舊將外,又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派曹錕、盧永祥、王佔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並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而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被稱為"北洋三傑"。

都是一時之豪傑。

從北洋軍構成看,高級軍官是袁世凱的心腹,下層士兵因為袁世凱搞來錢和槍支,只認他,不認別人。

所以,袁世凱在時,只有他能壓制這些人,他一死,北洋軍就沒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

段祺瑞能服馮國璋嗎?馮國璋能服曹錕嗎?不可能,於是大打出手,軍閥混戰。

歸根結底還是舊軍隊的弊端,沒有主義,只有派系。


猛的號


袁世凱死以後,北洋軍並沒有迅速分裂,但的確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像袁世凱一樣的強勢人物。

想要理清北洋,就要搞清楚北洋的輩分和派系。

北洋的老祖宗,自然是李鴻章。但民國的這幫北洋軍人,共同的祖宗是袁世凱。

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是真正的北洋軍的開始。跟袁世凱同一個輩分的北洋系只有一個——徐世昌。

徐世昌後來也當過民國大總統,因為他輩分重,威望高,各路軍閥都能接受。徐世昌在清朝就是總督(東三省總督),是袁世凱的拜把子大哥。但是徐世昌是文人,一直充當袁世凱在朝廷裡的臂膀,對軍事從不插手,他與袁世凱的關係類似於曹操和荀彧,曹操死了,荀彧自然是鎮不住手下的驕兵悍將的。

袁世凱之下一個輩分,主要代表人物是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張作霖也屬於這個輩分,不過他不算真正的北洋人,所以不列入)


這其中威望最重的是陸軍總長段祺瑞,事實上也就是他繼承了袁世凱去世之後的實際權力。段祺瑞手裡有軍隊,在北洋軍內部威望也是頂頂的。

問題在於,他有競爭者。

如果類比到三國的話,段祺瑞類似於于禁,屬於曹操手下能夠獨當一面的首席大將。但是首席大將並不代表大夥都服你,于禁要是當了大哥,許褚張遼徐晃這幫人就會服他嗎?

果然,在對付袁世凱的總統繼任者黎元洪的時候,北洋派對付黎元洪這個外人時同仇敵愾,等黎元洪被趕走,馮國璋來當了總統,于禁vs張遼的時候,段祺瑞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後來爆發了直皖之戰,吳佩孚的直系在戰爭中擊敗了段祺瑞的皖系,段祺瑞下臺。此後的歷史,基本是吳佩孚、張作霖唱主角。他們雖然也是北洋,但是並不是袁世凱的嫡系,屬於徒孫輩的。等到後來張作霖掌控北京以後,北洋的勢力其實已經消亡了大半了。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這種人,其實不能完全算是北洋軍。而段祺瑞、馮國璋這些人呢?他們又不能稱之為“軍閥”,因為他們身上政治家、官僚的色彩明顯重於軍閥的色彩,所謂的“北洋軍閥”,實在是一比糊塗賬啊!


小約翰


其實題目不夠準確,因為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並未迅速分裂,而是暫時保持了貌合神離。直到幾年後府院之爭,北洋軍才徹底分裂。

北洋軍為什麼會分裂呢?還要從它的產生說起。

北洋軍起源於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甲午戰爭後,清廷看到中國軍隊完全落後於日本軍隊,便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一支新式軍隊。袁世凱仿照德國、日本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對原有的定武軍進行改編,由四千餘人擴編至七千餘人,並定名“新建陸軍”,簡稱“新軍”,後改編為“武衛右軍”。

庚子之變發生後,清軍損失慘重,唯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保存了完整實力,成為清朝北方碩果僅存的新軍武力。此時清政府痛定思痛,開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項就是改革軍隊。由於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之後不久吐血而亡,袁世凱接任他的職務,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武衛右軍”擴編被為“北洋常備軍”,後又擴編為“北洋新軍”,共轄六鎮。

小站練兵時,袁世凱在《練兵要則》中雖然要求“士卒須以忠國愛民為首務”,但他規定教訓士兵的宗旨除“忠國、愛民”兩條外,還有兩條是“親上、死長”。也就是說,

袁世凱一開始就要把新軍打造成一支袁世凱的私兵。後來北洋新軍在核心架構上是以袁世凱於小站練兵時所訓練的軍官做為軍隊骨幹,這些軍官無不以袁世凱馬首是瞻。這些人就是日後的北洋軍閥,比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等等。

可以看到,北洋新軍是新舊思潮相互融合、作用的產物。根據現代的思想,軍隊應當是屬於國家的,不能屬於個人,因此袁世凱雖將北洋軍打造成私兵,但他也無法把這支軍隊完全變成自己的私人財產,只能通過自己的威信和恩義來掌控這支軍隊,而這就埋下了日後分裂的種子。

其實在袁世凱稱帝后,就遭到了一些老部下的反對。比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聯名反對袁世凱稱帝。可見這些北洋軍官並不是絕對地效忠袁世凱。

袁世凱死後,更沒有人能夠領導這些北洋軍官了。雖然他們能暫時團結在任總理的段祺瑞周圍,但是大家不免會想:我們都出身於北洋軍,我們為啥就要服從你段祺瑞的領導?於是北洋軍分裂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