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上)

1938年9月,日軍決定集中兵力進犯武漢。為了牽制敵人,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進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戰略任務。為了完成這一戰略任務,中共中央長江局和八路軍總部分別指示河南省委和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向豫皖蘇邊和蘇魯豫皖邊挺進。中共商丘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根據省委的指示,積極配合和參與這一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偉大斗爭。

杜崗會師

1938年9月30日,中共河南省委派軍事部長彭雪楓率373人的東征部隊,從豫南竹溝出發,向豫東挺進。在東征部隊進軍豫東之前,為了解豫東情況,彭雪楓以八路軍總部參謀處長的身份,於7月底8月初到豫東進行了實地考察,並先後派出沈東平領導的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和蕭望東率領的先遣大隊(簡稱蕭大隊),東渡黃河,開赴睢杞太地區,配合三支隊先期進行敵後抗日根據地開闢工作。

西華部隊進入睢杞太后,在潮莊附近消滅了土匪武裝董尉亭部300餘人,後進駐睢縣朱莊、孔莊一帶活動。7月28日偵查獲悉以少將賴谷啟為支隊長的日軍33旅團一個小隊七八十人由睢縣縣城到河堤嶺偽據點後,中共河南省委委員兼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決定當日在縣馬路口伏擊日軍。此次戰鬥中,沈東平和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的17名勇士,在斃傷50多名敵人後壯烈犧性,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開闢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奠基樂章。

東征部隊經過8天的急行軍,於1938年10月8日到達西華縣境內,中共豫東黨組織遵照省委“在政治上準備動員民眾來歡迎擁護它,並設法擴大之,使之成為我們在豫東開展游擊戰爭的旗幟及基本力量”的指示,進行了充分準備,吳芝圃、杜隸生、王靜敏等人帶領三支隊,蕭望東等帶領先遣大隊,會集杜崗,迎接東征部隊的到來。

1938年10月10日,中共豫東特委擴大會議召開,會議研究開闢建立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方略,明確了“繼續向柘城、鹿邑、亳縣、夏邑、永城、渦陽、蒙城一帶前進,積極打擊敵偽,消滅漢奸武裝,發展人民抗日力量”的任務。新的豫東特委領導機構因此組建。新機構中,書記為吳芝圃。

吳芝圃,原名吳殿祥,是河南杞縣人,1906年生,1925年加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杞縣縣委書記,開封市委委員兼組織部長,考城縣委書記,偃城工委書記。抗戰爆發後,他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員,中共豫西特委書記,河南省委組織部長。

1938年10月12日,三支隊、蕭大隊與東征部隊在杜崗統一合編為新四軍遊擊支隊(簡稱遊支),東征部隊由原來的373人擴大到1020人。彭雪楓任遊支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蕭望東任政治部主任,嶽夏任秘書長,中共豫東特委書記吳芝圃任副司令員。由此,中國共產黨成功邁出了在豫皖蘇邊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第一步。

白馬驛整編

1938年10月24日,遊支渡過新黃河向鹿邑挺進,在淮陽的竇樓與日軍遭遇,打響了出征豫東的第一仗。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遊支大獲全勝,擊斃敵首林津少尉,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部隊士氣。接著,部隊進入鹿邑,短期休整後,到達睢杞太地區。

在雎縣,遊支奇襲西陵寺,消滅了漢奸馬培善的偽區隊,徹底摧毀了偽據點。此後,遊支又在榆廂鋪殲滅偽一區公所300餘人。來回轉戰一個多月,遊支初步打開了睢杞太地區的抗戰局面,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緊接著,睢縣二團隊600餘人和船李村抗日武裝80餘人一起加入遊支,進一步壯大了遊支的力量。在12月份的白馬驛整編時,遊支主力已達到1735人,武器有步馬槍1020支,短槍90支,花機槍10挺,輕機槍17挺,重機槍1挺。

遊支在白馬驛整編後,於1939年1月進入永城縣境。在永城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永城抗日武裝的積極配合下,遊支很快蕩清了永城四鄉的日偽和土匪,開闢了永(城)南、渦(陽)北中心區,司令部落腳永南書案店(後遷往渦北新興集),為創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找到了中心立足點。

1939年4月以後,永城抗日學生隊和魯雨亭抗日遊擊隊千餘人,先後加入了遊支,使遊支力量大增。隨後,彭雪楓率部進軍準上,擴軍千餘人。吳芝圃率隊再徵睢杞太,組建了睢杞大隊。在短短的幾個月中,遊支力量又從1735人迅速發展到6472人,下轄3個主力團,1個總隊,5個大隊,3個獨立營和睢杞大隊,武器有步馬槍3709支,輕機槍57挺,重機槍6挺,迫擊炮6門,成為一支威武雄壯之帥。

遊支的發展和壯大,直接促進、帶動了中共商丘地方黨組織,特別是永城、睢縣等黨組織的發展,並在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中進一步壯大。

“天下文明第一軍”

遊支進駐書案店地區後,把民眾看作自己的生命線,把和民眾的合作看作進行一切工作的槓桿,著力進行團結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工作,堅決為民眾的利益而鬥爭。不僅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擾害老百姓,而且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受到群眾的衷心愛戴,被稱譽為“天下文明第一軍”“堯舜仁義之師”。

當時春荒嚴重,再加上日偽的“掃蕩”和“三光”政策,當地群眾生活艱難,部隊給養短缺。遊支為減輕群眾的負擔,決定賣戰馬買糧,以解決部隊最低標準的生活供應,並且發起節食運動慰問困難群眾,深深打動了永城人民的心。他們發自肺腑地唱起了讚頌彭雪楓的歌謠:“彭司令真正強,誰提起來誰誇獎。你種地他幫忙,你打麥子他揚場;日本鬼子來掃蕩,抗戰拿起手中槍。軍民團結一條心,打跑鬼子保家鄉。”而彭雪楓賣馬的故事,更是在群眾中廣為傳頌。

1939年春天,書案店群眾自籌資金,在村西門給新四軍遊擊支隊立了一尊高大的石碑,上刻對聯“救民塗炭恩澤同山河並壽,益國磐石功勳共日月齊光”,橫額“民族長城”,盛讚這“天下第一軍”。

為了幫助當地群眾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自然條件,彭雪楓親自帶領支隊幹部和農民代表,查看地形,決定開挖溝渠,根治水患。1939年9月第一期工程動工,彭雪楓又帶領指戰員到工地與農民一起勞動,大幹十幾天,挖了10多華里的排水大溝。之後又搞了第二期工程。當地群眾把排水溝親切地稱為“新四溝”或“雪楓溝”,並在渠首立碑紀念。碑的正中鐫刻“新四溝碑記”5個大字,兩邊刻有對聯,上聯“前引前導與五億胞澤謀樂利”,下聯“耐苦耐勞為三區廣眾造腴田”。至於廣大人民自發地給遊支送去慰問信和慰勞物資的事情更是經常發生。

1939年10月5日,永城裴橋鄉救國會代表和婦女兒童團代表,吹著喇叭,放響鞭炮,抬著慰勞品到部隊慰問。他們在慰問信中寫道:“司令員及全體武裝同志:你們為了國家、民族努力抗戰到底,到處除匪奸,打擊日寇,費心費神,真是勞苦萬分。敝會謹向裴橋、和順兩鄉民眾勸募了一點慰勞品及一些國幣,望祈笑納是荷,致以革命敬禮!計送上棉花三百斤,金針菜一蒲包,肥豬兩口,鞋子四十雙,國幣五十元……”

1939年10月5日《拂曉報》上,彭雪楓在敘述書案店時期的生活和軍民感情時寫道:“我們經常在饑荒困苦中過日子。寒冬雪天,部分同志尚著單衣;炎夏熱天,還貼著掏出棉花的爛夾衫。書案店五個月的‘高粱饃’,鍛鍊了同志們的胃口。大家沒有薪俸不要薪俸,就是一個月照例一塊錢的零用費,一年以來,一共僅發了四次。一個人三個月支配著這唯一的一塊大洋。然而憑著民族戰士們的覺悟程度,布爾什維克黨員們的堅定性,從來沒聽見過一個同志叫過苦的。”“戰鬥文化生活把大家裹在一起,打成一片。人們忘記了憂愁,不在乎困難,而且決心克服了困難。”“雖然大家沒有薪俸,然而並不是沒有‘報酬’的,而且報酬還超過了薪俸的十倍百倍。那報酬是光榮的,是切實的,是最能提高鬥爭情緒的。什麼是我們的報酬呢?我們的報酬是廣大群眾對我們至誠的愛護,他們用送‘萬民傘’‘萬民旗’以及立石碑等古老的方式來表示他們對抗日軍的擁護和‘歌功頌德’。過年過節,他們連續不斷,相互競賽,鼓樂喧天,抬著慰問品堆上門來。他們關心著我軍的戰鬥,當偵探,送消息,抬傷兵,幫看護,甚而至於配合作戰。他們拿‘天下文明第一軍’的榮譽稱呼加在同志們頭上。他們如家人父子兄弟姊妹一般的關懷,對待著全體同志,這真是使我們感激,使我們振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