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森院士接受央視紀錄片拍攝 引領中國肝移植走向世界

俞茜茜

器官移植被譽為本世紀最受矚目的“醫學奇蹟”,是治療多種終末期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在四十多年前,它曾是每位外科醫生的噩夢。移植學有哪些重大創新,才擁有現階段的輝煌?

鄭樹森院士接受央視紀錄片拍攝 引領中國肝移植走向世界

日前,樹蘭醫療總院長鄭樹森院士接受央視紀錄頻道(CCTV-9)的採訪,採訪內容將呈現在一部名為《手術200年》的電視紀錄片中。

這部紀錄片時長八集,是中國第一部以醫生視角系統展現人類與疾病作鬥爭的作品,力求紀錄科技歷史變化,展現人道主義光輝。內容集中體現解剖、麻醉消毒、打開腹部、攻入頭顱、打開心臟、器官移植、癌症、醫生角色、手術未來等方面。

該片在國內已經拍攝了極具代表的醫院、外科學專家、醫學史專家、外科醫生、醫療器械研發專家等,其中包括院士十餘位。國外採訪拍攝了“器官移植先驅”羅伊·約克·卡恩爵士、諾貝爾獎獲得者邁克爾·畢曉普和“合成生物學之父”喬治·丘其等醫學大家。

鄭樹森院士接受央視紀錄片拍攝 引領中國肝移植走向世界

鄭樹森院士是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會長,是中國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動者和器官移植界的領軍人物,見證了中國肝移植事業二十多年來的發展和變革。

鄭樹森院士說,“移植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歷經坎坷,達到今天的臨床應用階段,使得成千上萬的終末期患者重獲新生,突破了三個技術難關:血管吻合、器官保存、移植排異。”

80年代以前,外科醫生做器官移植手術,成功率不到20%。以肝移植為例,經過鄭樹森院士等專家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三倍。

2017年我國肝移植的數量達到5149例,位於世界第二位,肝臟惡性腫瘤已成為中國肝癌肝移植的主要適應症,佔總移植數量的37%。鄭樹森院士提出肝癌肝移植的杭州標準:沒有大血管侵犯,總的腫瘤直徑小於8cm,或者腫瘤大於8cm,甲胎蛋白小於400ng/ml,組織學分級為中高分化。杭州標準相比原來的國際標準標準擴大了52%的受體,更多患者受惠。

數據顯示,從2010年1月到2018年8月,中國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19055例,捐獻大器官突破5.4萬個。2017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鄭樹森院士接受央視紀錄片拍攝 引領中國肝移植走向世界

目前全國有178傢俱有移植資質的醫院,但無論是肝移植也好,腎移植和心肺移植也好,70%以上的移植手術均集中在前幾名的移植中心。在浙江省,根據浙江省衛生計生委2018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樹蘭(杭州)醫院肝移植已破百例。

未來,器官移植學將如何發展?鄭樹森院士表示,現代外科發展突飛猛進,開創了很多過去認為不可能的技術,器官移植技術就是其中一項,過去認為不能做的事,現階段技術越來越成熟,甚至還有“李氏人工肝技術”,作為肝移植等待期的過渡治療。

接下來,鄭樹森院士作為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分會的主委、全國器官移植學科的帶頭人,將在技術上進一步突破創新,做好複雜肝移植手術上的技術創新,做好肝移植抗排異抗感染技術上的技術創新。

“樹蘭醫院在浙江省和全國有責任也有技術實力,帶領整個器官移植學走在世界前列。”鄭樹森院士說。

鄭樹森院士接受央視紀錄片拍攝 引領中國肝移植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