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祕長武縣十里舖窯洞文化

夏末秋初,我們一行三人驅車沿著古絲綢之路一直絕塵北去,車後留下了一串串炎熱與焦躁,車前迎來涼爽與愜意,正午時分,如期到達古絲綢之路驛站長武縣十里鋪。

長武是古周文化的發祥地,后稷裔孫公劉率眾鑿穴定居,自古是百戰之地和咽喉要衝,稱為“三秦屏障、秦隴門戶”。十里鋪地處長武縣城以西十里,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驛路車碾馬踩、風吹雨刷而成深溝,因此也稱為十里衚衕。明末清初,流民沿衚衕兩側挖窯定居,形成窯院和村落。由於過往商旅逐步繁榮,地方當局便在此設立驛遞鋪,以便商旅通訊,十里鋪村因此而得名,號稱“絲綢驛站、窯洞村落”。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這其實是我的第二次踏入,去年有幸參加了縣上舉行的十里鋪窯洞文化保護開發落成典禮,當時時間緊迫未能盡興遊覽。時隔一年多,為了再次領略絲路古驛風情,體驗窯洞村落文化,吃上正宗的長武小吃……我和友人再次來到這個窯洞村落。

雖然時值夏末,涼意微微,但秋天的快感還遠遠沒有到來,一行人裸露在陽光傾瀉下的黃土地上,眼角眉梢都是汗水,炎熱,仍然是這個時候的主體。

踏歌而行,循聲而去,我的朋友果不其然被眼前一幕奇幻的景象驚呆了,放眼望去,但見一排排窯洞新穎別緻地排列在蒼黃的塬面上,綠樹掩映之下,一群群帥氣的小夥子和端莊漂亮的女子活躍在窯洞裡外,歌聲飄過原野,秀美裝點高原,古絲綢之路煥發出的迷人風采讓慕名而來的都市遊子感到新奇和愉悅,更讓我們對地老天荒的黃土高原感到執迷和嚮往。

這是長武縣新近崛起的窯洞文化旅遊項目,黃土高原天然黃土層下孕育生長的窯洞,依山靠崖,妙居溝豁、深潛土塬、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於自然,是建築文化的根和中華文化的淵源。窯洞拱頂式的構築,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至兩側,重心穩定,分力平衡,不僅體現了天圓地方的理念,也具有極強的穩固性。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生於窯、長於窯、居於窯、終老於窯,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留住了人們共同的鄉愁。

絲路民俗展館以渭北高原涇河流域的農耕歷史為依據,以犁、耙等耕作農具,石碾、碌軸等加工農具,簸箕、篩子等日常工具,大車、手推車等交通工具為主,以獨特的地域性人文景觀,再現了傳統農業時代黃土高原農村生產生活場景,體現了黃土地上的先輩們不畏艱辛、勤苦勞作、勇於創造的精神。

質樸的大地,孕育了最純真的鄉情;古老的窯洞,蘊釀出了濃郁的鄉愁。這些模擬黃土高原農家窯洞生活的場景,對於我這個出生於長武農村的80後並不陌生,甚至是熟悉的。爺爺曾經揮舞起沉重的老钁頭,利用下班時間堅持三年挖造了自家窯洞。有記憶的時候家裡已經住進了磚牆瓦房,但由於窯洞具有春溫夏涼、秋爽東暖的特點,小時候還偶爾跟隨爺爺在窯洞稍作休息。而眼前的場景彷彿把我帶回了兒時,想起了跟村裡小夥伴們在窯洞捉迷藏、打牌、下棋的快樂年華。

滄桑變遷,窯洞建築隨著農耕文化發展不斷進化。從宏觀的整合美到微觀的裝飾美,無不滲透著勞動人民科學的生存智慧,展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活圖景,成為自然與歷史相和諧的印記。重視窯洞文化遺存,愛護它,保護它,是一種社會擔當,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據瞭解,十里鋪還未開發前,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2015年以來,為保護開發窯洞這一特色鄉土建築,長武縣丁家鎮政府在大力挖掘十里鋪村自身歷史文化、旅遊及交通資源基礎上,結合當前鄉村旅遊發展趨勢,在過去窯洞集中的衚衕北側原址上,啟動實施了“十里鋪黃土高原窯洞文化項目”。項目以“窯洞+賓館、會議、文化體驗、民俗博覽”為開發模式,聚力打造集窯洞院落、絲路驛站文化廣場、絲路民俗展館、鄉村旅遊、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窯洞文化景區。目前,該景區吸引周邊人群前來觀光旅遊,同時也為廣大市民開闢一個休閒憩息的場地,併為重要節慶活動提供了一個集會場所。

據丁家鎮相關部門人員介紹,下一步該鎮將依託區位、交通、產業、文化等優勢,樹立發展全域旅遊業的理念,充分挖掘境內靠山窯、地坑窯、高窯、箍窯等資源,發展全域旅遊產業,保護好建築遺產,傳承好先祖文明,努力將十里鋪窯洞文化景區打造成為長武的一張特色名片,為長武經濟振興和對外開放增添新的動力。

登上宜祿閣,它雄偉壯觀,在長武絕數獨一無二,站在那上邊可以將方圓幾里一覽無餘。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晚飯時間,我們走進了景區的窯洞餐廳,吃了一頓淳樸的農家飯,喝著甜甜的清泉水,感嘆著城市中的嘈雜……都說“ 長武小吃名天下,實惠可口人稱讚”,確實名不虛傳。窯洞餐廳裡多種本地特色小吃展現了別樣的渭北飲食文化,以長武獨有的小酥肉、水豆腐、血條湯、油麥飯、牛犢饃、攪團、面魚子、御面、油糕、涼粉、餄餎、菜疙瘩、蔥花餅、鍋盔、臊子面等等特色十足的傳統小吃為主,這些美味小吃恰似一道饕餮盛宴,令人食慾大開。據餐廳的服務員說,來消費的遊客都是奔著景區的“窯洞”“農家飯”等鄉村特色,許多消費者對景區“土炕”和農家飯讚不絕口。

我們就餐的時候,窯洞內外時不時的傳出就餐者的談笑聲,他們不停的吆喝著服務員,改換著菜品花樣,恨不得一次嚐盡所有美味。當然,這裡不僅有特色美味可食,還有黃酒、土醋、雜糧、土雞蛋、蘋果、核桃等特色農產品,老虎枕頭、五毒裹肚、虎頭鞋等特色布藝品以及書法、繪畫、剪紙、刺繡、編織作品展示,還有窯洞賓館可住、有長武《地攤社火》、《黃土地上育種人》等實景演出,還有梁老感人事蹟可學、有陝甘特色產品可購。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愛好遊客的興趣。

夜幕降臨之際,樹亮了,路亮了,窯洞內外全都亮了……現代氣息的燈光與古代元素的燈籠安放在一起,古樸中透射著時尚,好一派色彩斑斕,火樹銀花的場景。這些美好的場景伴著美妙的音樂,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個世外桃源般的窯洞世界。

歸途中,思緒還停留於窯洞村落體驗的點點滴滴。窯洞不僅是一種文化、一種鄉情,更是一種歷史、一種精神。在五里鋪這片黃土地上的窯洞裡孕育了尚德、包容、務實、創新的長武精神。保護窯洞,牢記歷史,不僅留住了這份珍貴的建築遺產,更激勵世人依靠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後記:據聞,自十里鋪村窯洞文化保護開發項目運營之際,便已多次出現“爆棚”的壯觀景象。的確,十里鋪村窯洞文化景區的開發,帶動了當地的經濟,造福了一方百姓,也讓遊人在領略美景、品嚐美食、回味歷史的同時,體會到了鄉愁,享受到了快樂,也悟到了許多生活的真諦。正所謂:遊客在旅遊中尋到了心中夢境,村民在開發項目中致富奔小康。

昔日古道貿易忙,今朝美景迎客來。延續著千年歷史文化的“絲路驛站”,內涵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作為古道驛站的窯洞村落,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讓人百看不厭的精美畫卷。

中秋佳節將至,想不想讓久居都市的疲憊身心得到舒緩呢?那麼就趁著小假期,帶著家人到長武丁家鎮十里鋪窯洞文化景區,吃美食、談歷史、住窯洞、登高閣,感受窯洞村落獨特的風俗風貌,過一個輕鬆有韻味的小假期吧!

(劉攀峰)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領略絲路古驛風情 體驗窯洞村落文化—探秘長武縣十里鋪窯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