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李小文(1947.3.2-2015.1.10)谨以此文纪念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

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1947年,李小文出生于四川自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由于出生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再加上父母工作的忙碌,四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上学了。

上学的时候,他总是玩心很重,考试一直要坐好看几个小时,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他的关注点永远在怎么耍会比较开心,对于未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报复。‘

所以成绩总是马马虎虎,但是也总能保持在中等,

在李老师后来的回忆中他讲到:“我交卷的最快记录是老师刚在黑板上写完题,我就交卷出去玩儿了。”

这样的学习经历似乎也没有什么传奇的色彩。

就这样度过了小学,初中,高中之后。

16岁的李小文考入了四川电讯学院(也就是后来的电子科技大学)。

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在大学期间的他依是时老样子,玩心不减。作业也是能不交就不交。

于是他的大名也毫无疑问的总是出现在“置疑”的名单上(所谓“置疑”就是老师看你平时太浪,怕你考试不过要补考,就把你不会的补上再让你接着考试)。

每次去“置疑”的学生总是垂头丧气的,李小文不同,他总是十分开心。老师每次听完他的侃侃而谈后总是赶他出去,让他赶紧滚去考试不要耽误其他同学。

就这样李小文也逐渐形成了自己随性的人生观。

可也就是自己的随性,给他的人生带来了第一个转折。

1965年11月没什么事干的李小文翻开了《人民日报》。

第一篇的文章就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看完之后颇有感触的小文同志就提笔写了一篇反击的文章寄到报社。

这篇文章触及到了政治的敏感性问题,本来被报社采用的结果被寄回到学校。

作为严重的政治事件,成为了批判他的罪证。

毕业的时候,李小文没有能被分配到国防部门、电子科技部。

甚至也没被分配到地方单位。

为了表示对他乱写文章的惩罚。

而被安排到了西昌的一个部队农场里种田。

农场的生活是枯燥而单调的,在平日里没有思考过未来的他也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

总不能在农场呆一辈子吧。

所以闲暇时间,她开始钻研起农用和机械的修理。

或许是老天爷对他才能的眷顾,一年半之后,考虑到家属问题,他得到了二次分配的机会。被分配到了绵阳的一个无线电电子厂当技术工人。

从农村回到城市的李小文很开心,但是不懂得表现自己的他依然没有收到重用。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同时也恢复了研究生入学考试。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也开始了。

某一天下午,闲着无聊的李小文坐在太阳下面发呆,工厂的一个同事问他:“你知道研究生入学考试恢复了吗?你想考不?”

“考吧。”

就这么随便的一个回答,却引起了全厂的轰动。

李小文要考研究生的事情瞬间传遍全厂,大家都把他当作一个笑柄,没人相信他可以考上。

本来不在意的他现在也不得不在意了。

“老子还就不信我考不上!”

他马上报名了当年的考试。

可是在考试的过程中由于压力太大,出考场之后听见同学们讨论考题的他才发现自己的第一道题完全做错了。

不甘心的他写信给自己报考的老师杨世仁(中国遥感研究所第二任所长),表达出自己十分想上研究生的愿望。

这一次,老天再一次站在了他的这一边,在统一考试结束之后,他马上被安排参加了外语考试。

阴差阳错之下,完全没有接触过遥感的李小文成为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首批公派留学生。

他被安排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学习遥感。

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Strahler李小文的老师

操着一口浓郁四川口音英语的他就这样踏上美国的大陆。

由于性格的内向,他干什么事情都是独来独往,再加上岁数比较大,活脱脱像是一个从金庸笔下跳出来的世外高人。

作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这一次李小文对课业成绩稍微上了一点心,觉得成绩太难看也没脸回国。

可是本性难移,李院士没有用功几天就原形毕露,虽然不怎么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可是在研究方面他一点也不怠慢。

当时的遥感技术拍出来的照片十分模糊,无法发挥出卫星的作用。

拍出来的照片都像是马赛克一样,如果拍不出清晰的照片那遥感技术还有个屁用啊!

在研究的时候他每天都在不停的翻看着卫星拍出的照片。

他找来之前的资料,一张张翻看着。

视力不太好,他只好取下眼镜,凑近了看。

最后,还是那上千张森林的照片启发了他。

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一天,李小文像往常翻开了卫星拍摄的图像。

拍摄森林的图像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深色浅色的阴影。

李小文盯着照片发呆,不由得想到。

拍照是光影艺术,那么卫星应该也是一样的吧,如果能利用光…

对呀,既然光是那么重要,那么如果能研究出光与物体的交互机制,不就能拍出好的照片了吗?

他决定先从手边的这些森林照片入手。

利用森林的几何结构特征,定量刻画了太阳光在森林环境中的光辐射传输过程。

1985年,李小文博士毕业。

他的论文里,赫然提出了他与导师一起创立的李-Strahler模型。

这个模型一经发布,就在美国学术同行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被誉为20世纪定量遥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被应用在了宇宙飞船的图像矫正工具上。

帮助了NASA地球检测系统分析地球表面图像。

这个模型的创立,让李小文一举跻身于国际遥感大家的行列。

在部队农场的时候他没有想过人生还会有转折,在无线电厂当技术工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未来自己会在遥感领域创造出如此大的成就。

是啊,这一切他没有想到他周围的人没有想到,甚至连我们也都没有想到。

他只是在坚持自己想要坚持的事情并且一直干了下去。

然后,他做到了。

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毕业后的李小文在杨世仁的邀请下回到了中国。

其实,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过留在美国,因为无论从待遇还是物质条件等方方面面美国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可毕竟自己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

至于什么很伟大的报效祖国,他倒是没想过。

他只是觉得自己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1995年——2005年是国内遥感技术发展的黄金时间,在李小文的带领下国内的遥感技术马上追赶上了国际水平,并且进入了国际第一梯队。

2001年毫无悬念当之无愧的,李小文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成为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

2015年1月10日李小文院士逝世。

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纵观小文老师的一生,青年时代的他是坎坷的,刚大学毕业想要有一番作为,却因为一篇文章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然而上天似乎是对他的才能是眷顾的,国家的政策转变,改革开放的到来,都间接的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未接触过遥感技术的他却在一个意外甚至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突破了遥感技术的瓶颈。

在小文老师的博客里,他自比自己为金庸笔下的“东邪”黄老邪,“武功造诣非凡,已臻化境,琴棋书画,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无一不晓,行事潇洒”。这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从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一身粗布衣服上面还能看见些许补丁,一年四季都是一双布鞋上脚,几十年从未改变,每天二斤二锅头也早已成为习惯。自己的科研成果所得奖金一分不少全部捐赠作为基金用来帮助中国的科研事业。

在学术界,他早已是人尽皆知,可是在公众眼中,他没有任何存在感,直到2014年4月18日,他的讲座照片被挂上了人人网,“布鞋院士”的称号才开始在社会这个江湖流传开来。如果不是他座位旁边的中国科学院五个字,大部分人肯定觉得他就是一个扫大街的。

突然被提高曝光度的李院士依然像平日里一样,幽默风趣的打趣道,“布鞋失火了呀,这不过是我在成都出差时候买的打折货,80块钱一双,我一下子买了3双”。

遥感“黄老邪”——李小文

布鞋院士

一生对科学的坚持,随性豁达的性格,却总是埋没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不在乎待遇名誉,只是在坚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国家,这些人在中国还有许多,李小文只是其中之一。可是现在的社会关注点往往在乎娱乐八卦,难道我们真的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吗?我也不是太明白,但是我觉得,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或许比那些更要重要,我们保有一颗对科学的敬畏之心,这可能才是在这个时代下我们最缺乏的东西吧。

小文老师走了,不知道中国的扫地僧还有几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