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爲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大名,是我國曆史上的“名城”,是水滸傳中盧俊義、燕青的故鄉,當時稱為北京大名府,為北宋陪都之一,而之前後唐李存勖就於此稱帝,但現今的大名僅為一個縣,而且是國家級貧困縣,這是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為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大名,春秋時著名的“五鹿城”就位於此,後屬魏,曾是公子元的封地,因此在西漢始置縣時稱元城縣,屬魏郡。隋朝時期,大名開始興旺起來,尤其是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極大的促進了大名的發展。唐時,大名稱魏州,為河北重鎮,是河北道治所,也是現在河北省名稱的由來。

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為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唐時的魏州不僅是河北道的治所,還是魏博節度所在地,是著名的“河朔四鎮”之一,軍事、政治地位非常重要,是河北重鎮、黃河以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五代時期,魏博節度仍為雄鎮,李存勖於此稱帝建立後唐,升魏州為興唐府,後晉建立後興唐府這個名字就不太合適了,改為了廣晉府,同理,後漢時改廣晉府為大名府,大名自此得名。

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為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北宋建立後,大名府為河北路路治,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後為河北東路路治。“路”為宋時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大名府為當時河北“省”省會。北宋時期,由於燕雲十六州被遼國所佔,大名的軍事地位更加突出,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稱,為加強對黃河以北大片土地的控制及防禦契丹,北宋於慶曆二年(1042年)升大名府為“北京大名府”,為陪都,大名的政治、軍事地位達到頂峰。

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為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金時,設大名府路,元時稱大名路,明初改大名路為大名府,1401年,一場大洪水摧毀了歷經千年建立起來的宏偉的大名府城,後於原城西南另建大名府城,但再不復之前的輝煌了。清軍入關後,重設直隸省,以大名府為省治,大名正式成為省會,是清朝直隸的第一個省會,後遷往保定。

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為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民國初,大名府廢,但後設冀南道,又改稱大名道,轄區較清朝大名府有所擴大。1945年,大名解放後曾設市,建國前後原大名府所轄大部劃入新設之平原省,而大名縣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專區,後屬邯鄲地區、邯鄲市。

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為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大名,歷史上的軍事重鎮,曾為陪都、省會,歷為州、郡、府、路等治所,輝煌一千五百餘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呂夷簡、寇準、歐陽修等名臣曾於此留下了足跡,現在卻僅為邯鄲市普通轄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河北一縣,由陪都到省會現僅為貧困縣,這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