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什麼?產學界有話說

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需要與多領域學科進行交叉融合。

這是最近在陝西西安閉幕的首屆中國認知計算與混合智能學術大會上傳來的好聲音。

為期兩天的這場學術大會吸引眾多大咖齊聚古都西安,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西安交通大學、聯想集團、科大訊飛等產學界的院士專家共同就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學科等領域交叉融合的前沿技術和最新進展進行交流研討。

人工智能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什麼?產學界有話說

人工智能的長期目標是什麼? |題圖

人工智能追求的長期目標

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腦科學、混合智能成為這場學術大會的重點關鍵詞,尤其“混合智能”一詞更加備受矚目。記者瞭解到,與會嘉賓現場提出了許多諸如人工智能所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什麼等問題,答案在此次大會上並不難找。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中國認知科學學會副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介紹說,對當前人工智能而言,解決某些對人類來說屬於智力挑戰的問題可能是相對簡單的,但對看似簡單的與真實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依然非常差。

作為大會壓軸主題報告嘉賓,鄭南寧院士從學術角度討論了人工智能混合模型計算架構與直覺推理的基本方法,報告試圖構建一種具有交互學習自動優化預測、推理和經驗更新的自主駕駛學習系統。

鄭南寧院士以無人駕駛智能系統舉例說:“機器學習如何提取特徵及預測模型與人類認知過程中的概念形成,及其內部分析模型是完全不同的,這表現在早期無人駕駛系統上就非常差。”

“現在,我們需要從腦認知的機理和神經科學獲得靈感與啟發,發展新的人工智能計算模型與架構,讓機器具備對物理世界最基本的感知與反應,即使機器具有常識’推理的能力,從而實現更加健壯的人工智能系統。”鄭南寧院士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至今所誕生的各學派,都應以機器像人類一樣感知世界和解決問題,作為人工智能追求的長期目標。

長期從事計算機工程、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智能駕駛領域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也非常關注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發展。他指出,人工智能不僅可以用於無人駕駛,還可以協助腦科學研究腦認知,研究人的技能和智慧從何而來,研究記憶和思維活動應該用什麼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表現,並實現研究和評價人的認知能力。

超強認知能力、高性能計算,這或許便是眾多專家認可的人工智能技術演進趨勢。

超算平臺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一場學術大會能夠吸引眾多跨學科領域的專家現場研討交流,產業界技術應用也相當“給力”。聯想集團便是此次學術大會受邀且為數不多的技術產業集團之一。

聯想副總裁、聯想研究院技術戰略與創新平臺總經理王茜鶯博士在會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數據、計算力以及算法三個核心要素,人工智能未來會讓軟件硬件發揮最大的效力。

王茜鶯介紹說,人工智能領域的各大巨頭都不約而同地建立自己的平臺,聯想集團也在快速構建具備多媒體、多模態處理能力的人工智能平臺,由此聯想集團在超算領域的優勢會讓平臺更加強大。

在王茜鶯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並不是人與智能對應,而是相輔相成。“今天我們所關注的混合智能,實際上從整個科學體系結構上,更多是人和機器智能的關係,人和機器智能應是協同作用。未來,更多的只有人和機器共同配合的混合智能或者說增強智能,才會對人類社會創造很多價值。這個趨勢非常重要。“

加入聯想十餘年,王茜鶯帶領聯想用戶體驗及研發團隊,全力推進聯想穿戴式設備及物聯網技術產品戰略。她提到的人工智能三個核心要素,在聯想集團也能找到相應的路徑。近年來,聯想圍繞人工智能三要素全力推進智能化戰略,分別通過智能終端、智能數據中心、行業智能解決方案來牽引。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在學術大會期間發佈了深騰X8810E平臺,該新一代面向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科研場景的融合計算系統,便是聯想智能化戰略的實力體現。其融合了聯想“海王量”溫水冷卻技術、HPC+AI智能超算平臺LiCO、DSS存儲、GPU Server、Leap大數據等五大實力優勢,全面推動超算平臺向AI進化。

從大局來看,這是聯想集團推進全球佈局的又一大動作。據悉,聯想的超算集群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政府、科研、教育、氣象、大氣海洋、石油石化、CAE仿真計算、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個產業。受邀出席這次學術大會,王茜鶯也想借此尋求更多學術界專家的合作機會,從而繼續發揮聯想自身技術優勢,促進高性能計算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採寫:左林 編審:吳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