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有效嗎?

用戶64079274


作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式具有

很強的實操性,但任何問題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還需要父母看孩子當時的具體情境。

任何理論都有它的侷限性,對於李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我們也瞭解到是針對3-5歲孩子而設計的。3-5歲的孩子處於成長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觀察身邊的世界,當他們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哭鬧是最便捷的途徑,也是對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爺爺奶奶在場,更是立馬心軟,“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議,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對孩子做一次“剋制任性”的訓練,和心理學實驗的“延遲滿足”有相似之處,但更具有實操性,非常值得家長們借鑑。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對孩子哭鬧請求滿足時候採用“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而是在他情緒平靜後,鼓勵孩子在下一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鬧。

年齡3-5歲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數字,孩子哭喊達到目標,這也是非常清晰的應用場景,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注意一點,對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難的一點,

就是判斷,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還是一種無理取鬧,只是想通過哭喊來達到目的,這兩者之間有著非常細微的差別。

比如,在逛書店,4歲的兒子非常喜歡那套恐龍繪本,但是你覺得貴,而且最近剛剛買了不少新繪本還沒看完而不想買,或者把書名抄下來到網上買,可以省下不少錢。

於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氣坐到地上打滾不讓走。此時此刻,你會怎麼做呢?妥協買下還是遵循“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原則呢?

其實,父母的做法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關鍵此時此刻,你準備如何和孩子溝通。在公共場合哭喊,不太適宜,所以,“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一個原則,但如何讓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畢竟這裡不是在家。

接下來的處理,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喜歡這套繪本,來判斷繪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還是一時看見心血來潮就要買,如果真心很喜歡,可能是在同學那裡聽說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滿足他買繪本的同時,給他提一個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書架,把繪本歸類,或者看完這套繪本後給自己複述一下這個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滿足,但也不能因為年齡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適的辦法是,判斷當時的情境,做出最優的選擇。


超級爸爸


這兩天,如果你是一位學生家長,你一定被這個講座視頻刷屏了。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854003181328234499, "vid": "073e92d149344342b45e351a0b35d91c\

都市快報



看到這個問題,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這四個“不”的出處,避免斷章取義。

在學習了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內容後,我發現,她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針對3-5歲孩子想要通過哭鬧達到某種目的的情況,對孩子做一次“剋制任性”的訓練。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緒平復後,還要通過溝通,為孩子“留一條路”,鼓勵TA在下次有需求時,用語言而非哭鬧錶達出來,如果TA的解釋被父母認可接受,就可以滿足。

也就是說,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如何應對3-5歲孩子以哭鬧達成目的的行為,以及情緒處理之後如何與孩子做進一步溝通,幫助TA瞭解到未來可以怎麼做。

一種育兒方式是否有效,取決於哪些因素呢?

我認為,有幾條原則可以參考,一是這種方式是否遵從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如果方式與成長規律相違背,即使短時間內有效,也有可能在未來造成不良影響;

二是使用的時候是否用對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鬧如果只是在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麼,採取“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緒”,進一步認為“表達情緒是不對的,我是不好的”,從而壓抑自己的情緒;

三是是否能堅持使用,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確的方式,堅持使用科學的方法,才能發揮效果,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愛,不止於愛,還需要方法。更多育兒乾貨可關注我的公眾號“蘭海說成長”


超級育兒師蘭海


有道理,但並不實用!或者說對於大多數爸媽不實用!因為這對爸媽的素質和能力要求、甚至是生活經濟要求都非常高!

對於每個爸媽,其實都希望能做到整個育兒過程“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都希望能夠堅持科學、健康的育兒方法。但,真的經歷了之後,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很難!每個爸媽的素質和能力都不同,對於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認知和角度都不一樣,所以做法很難統一。

李玫瑾教授作為知名的心理學教授,她的很多育兒理論很接地氣,但正確的理論,並不代表一定實用!

試問,有幾個父母在整個育兒過程中能做到不打罵,不說教?我自己也在做科學育兒的工作,也會通過很多育兒的案例和細節,把理論放到實際當中去。通過一點一點的細節性調整,讓理論更有說服力,讓實踐更具有科學性。

但,即便這樣,很多爸媽的回覆評論,依然是,太難了,太難了!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讓父母幾乎很難把身心打理的乾乾淨淨的狀態去帶孩子。

前段時間網上比較火的“佛系媽媽”,其實也是從側面在證實“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理論的實用性和正確性。但捫心自問,又有幾個媽媽能做到“佛系媽媽”呢?

就像那個笑話一樣:
有個媽媽去醫院檢查,和大夫說“我最近心臟不舒服”。
老大夫看了看日曆,又看了看這個寶媽的年齡,“孩子最近是不是快考試了?”
問的寶媽一愣,“是啊,孩子馬上要期中考試了。可是這跟我心臟不舒服有什麼關係呢?”
老大夫笑了笑“孩子考試前,很多家長都會有心臟不舒服的症狀。沒關係,孩子考完試以後,你如果心臟還不舒服再過來檢查檢查。”

這個笑話其實並不一定只是個笑話。

如果爸媽能在育兒的整個過程,可以用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去理解和尊重孩子。那你會逐漸接近“不打罵不說教不走開”的境界。

育兒,不是簡單的做點吃的,讓孩子少生病。而是要掌握系統的、更多的、正確的科學育兒理念,並堅持實踐。把理論落地,這也是科學育兒的精髓!

我是多寶媽,國家健康管理師。專注健康育兒、實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點贊、分享!

帶娃的那些事


母慈子孝,不打不罵,能把孩子管好,是每一位做家長的期盼。可必須要說,實際操作起來難上加難!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今年8週歲,正是“七八九,煩死狗”的年紀。起初我也看了《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很多育兒書想遵循李教授“不打不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但是沒能堅持下來,收效甚微!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孩子太調皮。孩子正是8歲調皮搗蛋的年齡,有了自己的主見,大人管的多了,就有小叛逆,一味的心平氣和,掌握不好度,會讓孩子更任性!

二是家長缺乏耐心。起初還能壓住火,當一件事情提醒孩子幾遍都不聽,甚至與大人犟嘴,發脾氣,摔東西時,火氣會很難控制住!

三是與孩子溝通少。平時與孩子溝通少,沒有真正瞭解孩子的想法。我個人覺得,所有家長都應該多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籍,順應孩子心理,你說孩子才會聽!

總之,教育孩子還是的因材施教,恩威並施吧!若是有通過“不打不罵”教育好的家長,請留下寶貴的經驗!


瑞媽銳言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就不走開”的這種方式,和正面管教中所提倡的堅持到底的原則 有相通之處,家長使用的好,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

比如:

和孩子約好了 晚上熄燈睡覺的時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晚上 定點按時睡覺 並不容易。由於已經約好了的時間,在時間快到之前,我會提醒 一次,等到約定的熄燈時 間到了,他依然沒有關燈,此時我會提醒他,如果 他不遵守,我會站在門口敲門,或者提醒他 “咱們約定的時間”。因為在我的干擾之下, 他做不成任何事情,同時在他的心中 他也認可我們之前的約定,把這種堅持的態度傳到給他,他很快就會關燈。當然 這個堅持的過程中,家長不需要太多的說教 或者責罵。

用盡可能少的語言 把堅定的態度傳達給他接受,這就是一種“不打不罵不說教”的方式,用的好,這種方式可以說是 屢試有效。


快樂庭院


李玫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她推崇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非常棒,我也從心底裡接受並認同。

能真正做到的可能並不多,尤其現代社會更多的是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媽媽也是人,是人就有情緒。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是我也會因為自己的情緒上來了無緣無故吼她,不要拿“沒有從心底裡真正的愛孩子”來綁架。人在無助時就會喪失部分理智。承認自己不完美,不是最佳教育者,也不是最大惡極的事!

“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一種積極正面的育兒方式,當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時,我們不應該採取暴力解決,也不要發洩情緒式的罵孩子,也不要喋喋不休訓斥孩子,更不能丟下孩子不管不顧。



打孩子罵孩子,喋喋不休的說教都是很差的溝通方式,孩子並沒有因為打罵說教而有所改變,反而被這些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深深的傷害著,很容易心理不健康,思想扭曲,朝著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朝著叛逆,不懂感恩,沒有親情的方向發展;一種是朝著自卑,膽小,懦弱的方向發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這比什麼都重要。

理論應用到實踐對父母是一種考驗,父母管理情緒的能力,內心的承受能力,處事的邏輯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決定了這一育兒理念是否有效。

不得不說育兒即育己,養育孩子,真的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放開那孩子讓我來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學教授。

我認為她說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這個說法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愛護、理解、陪伴基礎上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建立與父母的親近、信任、友愛,並通過這種積極的關係,建立他對世界的認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這些,對孩子來說就是非常有效。

其實,這種方法不僅對小孩子有用,對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如果沒有尊重、沒有信任,只是打只是罵離得遠遠的,關係會好嗎?會親近嗎?明顯的不會。

那麼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豐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麼他對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賴於大人。

所以,我們要按照李教授的說法去做,多親近,多陪伴,儘量的給孩子營造安全的健康的合適的心境,幫助他成長。


陳群律師


就如錢丟了可以掙,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沒有教育好,也許一輩子也沒法彌補,一輩子的痛徹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學告訴你,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所以懂一點教育,是每一個家庭一輩子的幸福,''慣孩子就是害孩子''這句話,可能流傳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們還常常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悲劇在發生,比如某明星15歲的孩子居然犯了強姦罪的錯,這能不是一輩子都痛徹心扉的事情嗎?

任性的另一個名詞叫做:作,作的結果會怎麼樣,友友們懂的。

所以也因為這一點,李玫瑾教授會那麼的廣受歡迎、受人尊敬受人愛戴,玫瑾教授的話語,可以用''雪中送炭,沒齒難忘''來形容,因為她拯救的是孩子,預防的是痛徹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值得收藏的話: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來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邏輯論證,體現著她的科學與嚴謹,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一種預防孩子任性妄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從小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長大了才不會膽大包天恣意妄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顧及他人感受,試想,一個自私的,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公司,怎麼能開心健康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們愛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麼叫做溺愛,溺愛,收穫的是,十年二十年後悔青了腸子的後悔。


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具體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時候,比如孩子哭鬧著還要買小汽車,這時就要把孩子抱到一個單獨的安靜的空間,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看著他哭,讓他知道任性沒用,不哭了,再跟他說,要可以,但必須給我一個合理的理由。

更具體的操作與後面存在的道理,篇幅關係,咱有機會再聊好嗎?

謝謝各位親耐心看完,若覺得還行,記得點個贊呦!


一縷晨光劉讓飛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先不說這種育兒方式是否有效,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如果我們又打又罵又說教又走開會出現什麼問題。



孩子犯了錯誤

1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上來一頓打的話,不但給孩子身體上造成傷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錯,但是這樣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會畏手畏腳,沒有自信,因為他不敢犯錯。雖然古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現在對“孝子”這個詞,會有一點點貶義在裡面。因為這樣的人只會聽父母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如果孩子不怕,那麼越打就會越讓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聽話了,但是其實心裡不服氣的,時間久了要麼爆發,要麼憋出病來。

2父母用惡毒的語言罵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有時候父母急了會不假思索地說出很多傷人的話,有時候自己並不覺得,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會記在心裡的。這樣的孩子也會產生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在父母眼裡居然這麼差勁。



3說教就是講一些沒有意義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會講,但是有幾個人會聽進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難吧,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孩子只會覺得心煩,脾氣變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錯,父母不管不問就走開了,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錯,或者沒什麼大錯,那麼他以後可能還會犯,錯誤會越來越大,導致嚴重後果。

所以說,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麼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式還是可取的。聽上去道理很簡單,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為孩子犯了錯,父母有時候很難平復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麼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到底該怎麼有效實行這種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靜下來,不能心急,可以問明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用很簡單的話告訴孩子這樣做哪裡不對,應該怎樣做。一定要讓他知道錯在哪了,重複的話不要說,說一遍就行了,然後再告訴孩子如果以後再犯同樣錯誤,會得到怎樣的懲罰就足夠了。懲罰一定要做到,因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嚇唬。最後媽媽要一定要表達對孩子的原諒,信任和愛。

有些話可能說的有點嚴重,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都是這麼被父母教育過來的,也沒什麼問題。但是有時候,有些影響已經存在,只是我們無法真正瞭解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大多數,這就是無法優秀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