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次完全照翻中國數學教材,你能想像一下英國學生什麼反應嗎?

不提王旭


從高等教育的水平來看,確實是英國的水平要更高一些,這一點從世界範圍的大學綜合實力排名就可以看出來,但是這並不能代表基礎教育水平。


我始終覺得我國在基礎教育上面已經做的很不錯了,英國開始採用中國數學教材,這就足以說明我國的基礎數學教材的水平。綜合知識水平要超過我們的英國主動引進中國的數學教材,作為選修的教材的一種。沒錯這是選修,所以並不會對英國的大多學生造成什麼樣的困擾,卻能過給那些對數學真正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完善的數學教育。

數學並不是簡單的運算學科,其本身應該是根基思維邏輯與數理統計,西方國家確實沒有教學九九乘法表,大多數學生也做不到一些在我們看來很基本的運算,但迥異的是英國的數學高端人才方面應該是要多於我國的。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丘成桐先生也曾經抱怨中國的應試教育問題。


基礎打的好,卻被人後來居上了。這還是和教育本身有關聯。一個數學的天才,他可能因為英語不好,而上不了頂尖的大學。接收不到更好的教育。我國的教育是全能型的教育,而西方那邊偏向於精英式的教育。孰優孰劣,只有等若干年後,才能知曉了。


簡族


英國人的數學水平如何?

首先講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2015年時,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倫敦北部恩菲爾德一所學校做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演講時,被記者提問“9乘8等於多少”時竟然如下回答:

也就是說前英國首相不知道8乘以9等於幾,當然首相不知道還情有可原。當時的教育大臣摩根被問及“11乘12等於多少?”,她表示“不會回答任何數學問題”。

從以上個例不難看出,英國的數學教育的確存在嚴重的問題。據14年的調查統計,因為民眾的基礎數學不好,英國經濟一年損失了200億英鎊(1700多億RMB)。教育學家表示,這樣下去,他們連自己的工資明細都看不明白!

英國經濟學家凱倫·漢考克說:“幾乎一半成人的數學水平和小學生相當。對於一個發達國家來說,這一結果令人震驚。”然而,英國人對數學能力差往往“不當一回事”,多數人既不承認也並不覺得有所慚愧。

雖然英國政府要求所有兒童在小學畢業前,都應該學會12以內的乘法表。但由於表達習慣的差異,漢語裡朗朗上口、精悍短小的乘法口訣如果用英文翻譯出來顯得格外冗長,這也是鮮有英國學生背乘法口訣,老師也不會強制學生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數學可不是那麼好學的

中國的九九乘法表,不是誰想學就能學得來的。沒有漢語功底,用英語來背乘法口訣,恐怕會自己把自己繞暈了。

在中國有這麼一說:要是語文不好,其他課程也就跟不上。要是數學不好,那你的物理化學也就學不好。

中國的教材,都是按照漢語的思路而成形的,只適合漢語體系的人;而英語和漢語,從根本上來說是兩種語言體系。

在中國,只要你能讀懂4000個漢字,你就能讀懂各種科技文章。一本《天功開物》就包羅萬象,用的就是那幾個漢語詞彙。造船的可以看懂做衣服的工藝,一個普通的工人,也能看懂火箭的原理。這就是漢字的偉大之處,而用英語來表訴就很難做到解詞達意。

英國要照搬中國的數學教材,英國的學生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好玩,到最後不免也會覺得枯燥乏味。


知留學


補充一些關於這個新聞的周邊信息,再發表我的看法。

1、英國此次翻譯的中國教材,只是作為可選教材的選項之一,有多少學校會做這樣的選擇還不清楚。

2、其實我們的數學教材本身是不差的,如果是想要達到中國的數學教育效果,除了引進教材,還需要引進配套的教學法。

3、如果英國的學校選擇了這套教材,並且有配套的教學法。比照國內孩子的實際學習狀況,有可能出現的效果是,英國孩子的PISA測試排名會上升。同時,一半以上的英國孩子會討厭數學。

4、英國之所以想要引進上海的數學教材,就不得不提PISA測試。PISA測試,全稱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主要對比測試各個國家15歲左右孩子的閱讀、數學、科學水平。上海一直名列前茅,數學成績尤其驚人。當然,作為一門考試,以應試水平著稱的中國孩子輕鬆拿下,也是很自然的事。並且,對於上海的15歲孩子來說,PISA考的很多都是小學數學題。

5、因為PISA測試的緣故,英國一些學校早就做了引進中國教學法的嘗試。他們請到了上海某學校老師去英國學校,用中國學校的方式進行教學實驗。BBC專門跟蹤拍攝了紀錄片《中國學校》。

6、很多人談到英國的數學教育水平,喜歡舉前首相卡梅倫的例子。他在一次被記者問到8乘以9等於幾的時候,答不出來。

7、同樣作為英國人,TED最受歡迎的演講人肯·羅賓遜一定會對英國學校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在最著名的演講《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裡,提出使人類生活繁榮的三大原則:每個人都不一樣,保持好奇心,發揮創造力。而應試的內容恰恰與之相反。

我的看法:切不可迷戀任何標準化測試,中國的基礎數學訓練方式雖然有效率,但是讓多數人喪失了更重要的東西——對數學的興趣。教育的未來在於尊重個體差異,激發內驅力,鼓勵真實的創造。

最後,我要用愛因斯坦的名言震場:能被量化的事物未必那麼有分量,而真正有分量的事物卻未必能被量化。



曉題大作


英國的小學生一定非常痛苦。

由於英國的小學生以前普遍沒有接受如此大強度的數學訓練,因此肯定吃不消!而中國的小學數學教材卻知識點較多,訓練強度較大。指望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傳承下來的鬆散式教學的小學生,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從前幾年英國人邀請中國教師去課堂授課的情況看。

英國顯然是受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近幾十年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刺激,痛定思痛,決心從學習中國教育對學生的嚴格、持續的培養帶來的穩定高水平的人才儲備,從而有力的支撐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反觀,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無論其教育模式還是國家建設模式,其實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對全世界人才的抽水式、竭澤而漁式的吸取,從而保證各個行業都有全世界人才的支撐。這些都是中國和英國這樣的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國家無法學習的,因為保持傳統和完全包容世界各地文化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而中國這樣重視教育,通過首先發展教育來提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面實力的途徑,其實也是英國自1600年以來迅速崛起,並於1800年後逐漸成長為日不落帝國的主要途徑(據說英國當時採用考試選拔公職人員的做法也是借鑑中國的科舉制度)。

因此,英國小學生經歷這個陣痛是值得的!因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體育類似,如果從小不進行一定強度的訓練,到了一定年紀,可能你再想從事這個體育項目,你的肌肉、骨骼等已經再也不允許了!數學等學科也是這樣,雖然國內一窩蜂式的提早進行所謂奧數等培養、有揠苗助長的傾向,完全不可取!但是,像英國很多學校完全放任學生,在學生思維發展關鍵階段,不進行必要訓練,也是完全不對的!很多學生的數學習都被轉移到大學裡,造成很多英國學生在大學面對高等數學這樣的科目時,就是無盡的噩夢!這也是很多英國大學的理工科甚至金融等學科都被印度人和中國人所把持的主要原因。


總之,英國首次完全照翻中國數學教材,雖然對小學生來說會經歷陣痛,但是還是值得的!


地震博士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是BBC的一個紀錄片啦,叫《中國老師來了》。

毋庸置疑的是,很多英國學生頭都暈了。

但,這並沒有什麼讓我們覺得自豪和驕傲的。因為當你去菜場算賬很厲害的時候,這就是數學對你最大的價值了。

即使英國首相不能一瞬間說出8乘以9等於多少,但這不等於他就不如我們普通人。

術業有專攻。

我們中國人有著學數學的天然天賦,而且全民很認真、努力,我們就很容易買個96.98元的東西的時候,給別人一張一百元、一張5元、一張2元。

可是英國人做不到、歐洲人覺得丈二摸不著頭腦,這就意味著我們更優秀了麼?

這只是習慣問題。

當牛頓與萊布尼茨搞出微積分的時候,我們毫無建樹。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服軟的小軟


中國自古以來就比較重視數學教育,經過歷代教育研究者的整理與創造,製作出最適合中國學生的教材。比如中國的九九乘法表,恐怕只適用於中國人,翻譯成英文則沒有目前的記憶效果。

而英國的數學教育現在是什麼水平呢?據14年的調查統計,因為民眾的基礎數學不好,英國經濟一年損失了200億英鎊。在英國,數學水平高的人群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只有少部分數學家和研究者精通數學。而民眾的普遍基礎數學水平較低,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算術能力。甚至有傳聞,英國人連自己的工資單都算不明白。

筆者認為,英國要想完全照翻中國數學教材,恐怕要先翻越兩個大障礙。首先,中國教材根據漢語的特點編寫,用漢語來學琅琅上口且形象容易記憶。這就意味著翻譯給英國學生使用時,極大地考驗了翻譯者的功力。不僅要翻譯準確,還要翻譯成符合英語讀寫的習慣。

其次,每個國家國情不同。中國學生從小就受到薰陶,用中國教材則不會顯得過於突兀與倉促。而在英國,突然實行中國教材,且是大範圍的,極易造成囫圇吞棗,甚至吃不消的狀態。倘若英國教育工作者能根據本國學生情況稍作改編,想必效果也會更好些。


決勝網


毫無疑問,英國學生會覺得很難。但認為中國數學教材會有效提升英國中學生的數學水平可能會太過理想化了,而據此認為中國的數學教育要大幅好於英美,也多少有失偏頗。實際上,中國與歐美在中小學數學教育上的差距,是雙方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理念和學生追求的結果。

首先不得不承認英美學生數學水平差勁。學校肯定是不會教乘法法訣的,幾乎很難看到美國學生會背這個法訣或者各種公式,想來英國也差不多,難怪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搞不清“9乘8等於幾”,教育大臣不會“11乘以12”。但另一方面,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丘成棟先生則在抱怨中國的應試教育沒有培養出數學天才。這種迥異的差距表明,不能簡單地用數學驗算能力來判定數學教育的成敗,特別是在計算機越來越取代人們自身計算能力的情況下。

中國教育強調熟練地做題,這樣,背誦各種法訣 和公式就成了基本要求。不能因為做題的目的是參加高考就簡單地把這種教育模式貶斥為應試教育。實際上,恰恰是這種背誦和演算能力,讓中國的工程師在涉及數學的工作中具有了極強的遵守、模仿和執行能力。但到了能進入哈佛就讀的博士生層次中,這種方法就妨礙了具有高度創意的數學人才的出現。但中國發展到現在這一步,其成就畢竟主要不是靠學術大師們實現的,而是依靠著大量的工程師和技工。

反觀英美,從來就不鼓勵背誦的教學理念(不僅是數學上)加上兩國製造業的空心化,導致本土數學人才既有限,又沒有外在壓力導致人們刻意學習數學。然而,寬鬆和啟發式的學習氛圍卻刺激了真對數學感興趣的學霸按照自己的興趣雕琢學業。

正式由於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引進中國的經典數學教材給英國學生帶來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由於這個教材終究還是選修性質,所以很難指望英國學生對其報以熱烈的掌聲。


科學時評


非常湊巧的是上週我正好去上海師範大學參加名為“凸顯師範特色 上海師大‘卓越教師培養’的媒體交流會。上海師範大學教學學院負責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的選拔和培訓工作,所以我比較詳細地瞭解了一下情況。

英國首次完全照翻中國數學教材是有原因的。近年來,向中國看齊已經成為了世界發達國家教改的時尚。因為上海學生在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連續獲得第一名,上海教師在國際教學評估項目(TALIS)中也履獲鰲頭,引發世界普遍關注。上海的薔薇小學是閔行區梅隴鎮南市郊接合部的一所普通小學,卻作為“上海秘密”登上了美國《紐約時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以薔薇小學管窺中國,稱中國過去30年在基礎建設和教育領域的投資,終於要獲得回報了!後來,英美兩國多次派遣中小學教師前來中國觀摩,試用中國的數學課本。

目前中英雙方已經共計互派中小學教師548人次,並且通過數學教育理論研討、浸入式教學交流、課堂模擬教學、實地考察和經驗分享等方式促進了中英數學教學交流的深入有效開展。上海數學教師在英的教學實踐交流活動因為較強的“實戰性”、“針對性”而受到了英國師生的廣泛認可,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為英國學生定製了一套12乘以12的特殊乘法口訣表,中國教師的優異表現也引來了英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科壇春秋精選


題主的三幅圖中,第一幅其實來自於BBC的一個紀錄片,2015年播的,現在已經有了中文版,叫《中國老師來了》,這部片子基本也能回答題主的問題。

英國人這個群體,我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其實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民族,雖然說現在英國有些沒落,但縱觀歷史,這個民族是非常善於向其他民族學習先進經驗的。有的人會說大和民族也是如此,島國都有這個特點,但其實不對,英國向其他國家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態勢,而日本則是被動的。這在一些政治事務上體現得更明顯,比如亞投行的事情,美英同盟比美日同盟更堅固吧,地理上日本比英國離中國更近吧,但英國成了歐洲第一個跳反的,而日本鐵了心不加入。所以,英國開始使用中國數學教材,我們千萬不要去嘲笑,也不要因此感到驕傲,相反,我們更應該敬佩英國人,同時也要保持警惕,畢竟一百多年前讓中國陷入苦難的導火索還是英國。

回到題中來,很多人會覺得,中國人數學天賦好,是種族天賦,或者是因為漢字單音節的加成,所以英國人就算照搬中國教材,這幫英國學生也會水土不服。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也就是哄自己開心,咱不妨想想看,歐幾里得幾何在歐洲流行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在幾何方面做出了什麼?

當牛頓與萊布尼茨搞出微積分的時候,我們又做出了些什麼?

事實上,把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都羅列起來,無論是中國現代人還是古代人,和英國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嘲笑英國人數學不如我們?

當然,這也不是妄自菲薄,中國人的智力水平還是非常高的,幾千年沒有滅絕,這不是偶然的。之所以此前數學不好,主要是在科技樹上點錯了方向,等到我們回過神來了,知道往哪兒使勁了,後來居上也就不稀奇了。

如果看過開頭說的那部紀錄片,就可以看出來,英國人現在輸在方法上了,老師給學生的自由度太大,教學難度以班上最次的學生為參考線,導致一些數學原本可以很優秀的學生吃不飽。中國老師去了之後,從每個班隨機挑了一些學生,湊成一個新的班級,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每門課都有提高,特別是數學課,因為中國老師擅長的是填鴨式,教學難度以班上最優的學生為參考線,雖然有一些學生會因此喪失興趣,校長此前還有些擔心,但是更多的學生可以因此學到知識。

所以,學生什麼反應,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英國的老師該怎麼反應,如果只是換教材,但是教學方法不變,其實並沒有多少用處,全世界的數學都是一樣的,1加1等於2,我們再怎麼中國特色,也不會說1加1等於3,反過來,我們也應該感謝過去被吐槽了這麼多年的應試教育,現在來看,其實是非常成功的,並不是所謂的高分低能。


分子美食家


一個數學門外漢的另類回答:

我這種文科出身、有對英國不很熟悉的人本來沒有資格討論這個話題,但是由於恰巧我在自己的學校聽過一次印象極其深刻的講座,就根據講座人的意思來說說吧。

講座人是大名鼎鼎的華人數學家丘成桐教授,菲爾茲獎得主。據認為菲爾茲獎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記者邱教授開頭大講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唐詩宋詞,似乎與數學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他是繞了一個彎子來批評應試教育。他後來也講到,他在哈佛收過不少中國大學畢業的數學天才,奧賽冠軍不在話下,可是似乎一個都沒有成才……

邱教授講廣義的文化,大概是說你首先不要太功利,祖宗的好東西能學都要學一點。如果光知道背書背題,急吼吼地要出人頭地,那隻能在盛行一考定終生的地方一時吃得開,而不大可能成為大師。所以他講座的部分,本來與英國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那麼怎麼扯上英國的呢?是在提問環節,一名灰白頭髮的男性提問者說,邱先生,你始終沒有提到英國的教育,在我看來(他應該是英國海歸),英國也不錯哦,是不是看低了?言畢周圍掌聲一片響起。

邱先生在傾聽時眯縫著雙眼,我以為這個問題會給他的回答多少製造點困難。提問完畢,邱先生緩緩地說:我每年負責國際生招生,別的專業不清楚,但我發現如果說美國的數學苗子是數以百計,那麼英國是數以個計。

如此懸殊的比例?是的,確定無疑。那麼原因何在呢?邱先生說,因為英國和東亞國家一樣,大學分科過細……這就回到了他講座的主旨:通識(博雅)教育對於文科生和理科生都至關重要。

邱先生接著還指出了英國大學教育的另外一個弊病:本科三年,學制太短。這樣說來,除了少數天才和尖子,總體上英國的理科教育很可能就不如中國了。

在我所聽過的各類講座中,邱先生的講座是我少有的站著聽完的,而且最後的問答環節更令我眼界大開。諸位以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