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現在幾個物理系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放到五六十年代,可以搞出原子彈嗎?

秦汝鵲


作為國內某大學核物理專業的畢業生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1、隨便挑選幾個物理系的研究生放到五六十年代是不可能在那麼短時間內造出原子彈的;

2、即使挑選的幾個成績最優秀的研究生放在五六十年代也很難保證在那麼短時間內搞出原子彈;

原因如下:

1、幾個學生數量太少

原子彈是一個超大工程項目,有的國家舉全國之力研究幾年都沒結果,比如我們的鄰居—朝鮮,美國當時研究原子彈歷時7年,投入了20多億美元,整個工程投入50萬人,幾個學生怎麼能夠。

2、當時科學家可不是隨便選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上海交大機械專業畢業,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取得數學和航空雙博士學位。

鄧稼先:國內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錢三強:清華大學博士畢業,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獲得者,1946年就已經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正教授了。

趙九章: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柏林大學氣象專業博士畢業,1944年就已經是南京大學(當時的中央大學)教授了。

為兩彈作出貢獻的專家太多,恕我不能將各位元勳一一列舉,他們有的人為了造原子彈隱姓埋名,長時間為了工作保密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繫,他們也有情感,但是他們更有信念。

3、我國當時造原子彈也是舉全國之力完成的,從鈾礦勘探隊到鈾濃縮,那時選礦地質隊就有9個,經常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上,從全國各地選調各個行業精英支援原子彈工程,車工、鉗工、甚至還有彈棉花的。

4、雖然蘇聯中途毀約,但是蘇聯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簽訂《國防新技術協定》後,蘇聯不僅向我國提供了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帶來核物理、核輻射等方面的經驗,還派來640專家。

以上,即使挑選幾個國內最優秀的核物理研究生,也難以那麼短時間內造出原子彈,當代的我們應該向所有為原子彈工作作出貢獻的人致敬!


五月21號


研究原子彈科學原理並不複雜,但需要有很強的工業能力作為支撐。

隨便挑幾個現在物理系的學生當然不行,但隨便挑幾個現在物理系拔尖的學生還是勝任的。

原子彈的基本原理是鏈式反應,科學家們發現某些元素,如鈾235在俘獲一個慢中子後會產生出2-3個慢中子,換句話說中子的數目是越碰撞越多的,這就是所謂鏈式反應,在極短時間內大量鈾235會分裂,而每個鈾235的分裂又會放出將近200MeV的能量,換句話說在極短時間內將有大量能量被釋放出來,這個效率要比以前化學炸藥釋放化學能的效率高很多。

原子彈的原理,其技術難點在於把少量U235從大量U238中分離出來,或把少量Pu239從U238及其他雜質中分離出來,後者的技術難度小一些,但需要先研製反應堆。海森堡當年就是卡在這個環節上了,當然說到底是德國的國力有限,不可能給他海量的資源。

原子彈的科學原理是非常簡單的,可以說是公開的科學秘密,今天物理系的學生知道,當年美國的物理學家知道,同時英國,德國,甚至日本的科學家也知道,區別在於當時只有美國有足夠的工業能力把原子彈在極端時間內給研製出來。

有一些並不確切的傳言,比如說海森堡估計錯了原子彈的臨界質量才導致德國的原子彈計劃泡湯。但實際情況是海森堡在公開的演講(1942)中說只要“一個菠蘿大小”的核武器就能摧毀一座城市。

海森堡這個級別的物理學家不需要自己去算原子彈的臨界質量,這個活兒他派給手下的學生去做就可以了,難點也不在數學,而在中子的散射截面,這需要用加速器測一下,實驗數據能讓計算更精密。所以海森堡算的不準是可以理解的,誰讓德國在實驗方面落後了呢,況且從海森堡的公開演講看,他也沒估錯數量級。

日本科學家仁科芳雄也推測說只需要10-50千克鈾235就能製造出一顆原子彈,而美國在曼哈頓計劃中提純出的鈾235正好是50千克。

以上事實說明成功地研究出原子彈的關鍵除了優秀的物理學家,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工業能力。比如提純鈾235需要大量的電,需要大量的銅導線製作電磁鐵,按日本海軍在1942年底的估計將需要消耗日本年發電量的十分之一和銅產量的一半才能完成足夠鈾235的分離。

沒錯,日本在二戰期間也有自己的核計劃,圖為美軍士兵正在拆毀仁科芳雄的加速器。原子彈不是難在物理而是難在資源和技術。

總之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原理相對簡單,思路也是清晰的,對今天物理系的優秀學生來說完全沒有問題,但真要實施則要以國家整體的工業實力為基礎及大量工程技術人員的配合。


物理思維


這是一個很開放的問題,雖然應該對現在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有信心,但是事實上更偏向於不可能。即使是挑幾個現在的研究生導師到五六十年代,估計也造不出原子彈。這當然是有依據和原因的,可以從歷史環境和研究成員實力來看。


從歷史環境上觀望,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本是經歷了長期戰爭的新中國,成立不久與蘇聯結好,但由於蘇聯的“背叛”,在科學技術方面本就是存在於困境的新中國,又失去了外援的智慧和設備支持。


與此同時,技術不進的情況下又面臨著自然災害,沒有人能夠保證一定能得到發明原子彈的材料,只能是“硬著頭皮”,憑著一腔愛國的精神,千辛萬苦找到了發明原子彈的關鍵材料。不得不說,在那一段的歷史時期,如果沒有“吃苦耐勞”和“愛國”,誰能想到一個薪薪之國,竟能有如此作為。其中得虧一些“海龜”的重要支持,多少先進的知識分子放棄海外的優越生活回到國內“吃苦”,就是那熱切的救國之心,是時代成就了一批偉人。


接著,再來淺看原子彈研究的成員,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等等,哪一個不是家喻戶曉的泰斗級人物,哪一個不是各領域的先驅,哪一個不是有著一腔熱血和一腦才智。他們的歷史成就,時至今日怕是也沒多少人能夠趕上,一顆原子彈的設計有著各領域名望很高的人士來共同帶隊,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有著熱情和奉獻精神。


而現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歷也在變化,20年前的時代,考上大學是多不容易,而在現在社會,大學生幾乎普及在每一個家庭,研究生的遍地開花,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質量上卻“慘不忍睹”。今天的大學生,習慣了科學技術,一旦離開那些現成的“工具”,大概會不知所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輩科學家,他們依靠的是算盤、甚至是鉛筆一個一個數字加出來,通過各種公式得出實驗數據。今天的大學生有幾個能不依靠科技來處理數據、來得出實驗結果。


決勝網


不能,原子彈的原理簡單,但是我們要的不是原理而是實實在在的原子彈實物,所以不僅僅是幾個搞理論的大學生那麼簡單,需要大量其他領域的人才和部門進行配合。

首先,搞原子彈是搞得實物,不是搞理論,原子彈最核心的確實是核物理學,但是僅僅憑藉物理學專業是不能搞出來的。

除了核物理學之外,原子彈還涉及到數學、化學、電子、機械、冶金、力學、地質等等等。舉個例子:造原子彈需要鈾吧,鈾是從鈾礦裡提取出來的,所以需要地質專業的人員在全國各個地方尋找鈾礦,找到鈾礦還要想辦法提純。再就是原子彈總不是一個大的鈾塊扔出去吧,總要有機械結構部分吧,那麼這一部分是不是應該有機械工程人員和製造人員的參與。還有就是起爆,這個涉及電子吧。總之,原子彈的設計製造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的學科和行業非常廣泛,你只找幾個搞物理的大學生肯定是不行,他們只能在理論上和設計上給出支持,剩下的辦不下去了。

其次,幾個大學生實在太少了,原子彈的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員進行計算和實驗,那個年代可沒有電子計算機,需要算盤、紙筆進行人工計算,這個計算量可不是設計一個傳送帶齒輪減速器那麼簡單。期間還要進行反覆的各種實驗,觀測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而且還要把理論成果轉換成工程圖紙,這個難度非常大,就這麼幾個人累死他們都忙不完。曼哈頓計劃最開始的時候奧本海默認為只需要6名物理學家和1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就可以了。沒想到他低估了整個原子彈計劃的困難,最後實際投入超過1000名科學家,加上其他方面的的人員一共動用了數十萬人。

第三,你選一些大學生是指沒畢業的嗎?要是沒畢業的話那麼更不行了,他們處於正在學習和吸收知識的階段,特別是本科生並沒有太多機會參與高層次物理研究。當時中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參與人員相當一部分是在研究所工作並有過一定研究經驗的人,有些甚至在國外的著名實驗室跟隨知名的物理學家進行過長期研究。比如錢學森在加州理工與馮卡門一起進行過研究,在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擔任過主任和教授。錢三強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研究所進行過研究工作。程開甲在愛丁堡大學和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參與過研究,剩下的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其實本科和研究生對於這種高精尖研究來說並不算是高學歷,當時參與原子彈研發的核心人員都是學霸級的,研究生起步,頂級院校博士生。我們舉幾個例子吧:

鄧稼先:核物理專家,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

于敏:核物理專家,北京大學物理學研究生。

錢三強:核物理專家,法國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

程開甲:核物理專家,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

王淦昌:核物理專家,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

錢學森:火箭專家,美國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等等等

所以,想要僅僅憑藉幾個物理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就想搞定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現在的科研人員其實並不比當時差,殲20、航空母艦、大推力運載火箭、高鐵都是現在的科研人員的成果,論技術含量不比原子彈低,現在我們也有了,證明我們當代的科研人員也是好樣的,希望不要用那些亂七八糟的詞去抹黑當代科研人員。


雛菊西瓜Peterpan


可以很肯定的說,一定研製不出來,今天的物理系大學生或者研究生,乾脆去掉大學生,就全部用研究生也不行,並不是說現在的這些研究生不行,而是今天他們可以,但是和數十年前相比他們真的不行。


第一、學歷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已經今非昔比。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認知,比如今年2018年理科一本線分數線為490多分,而且據說還是今年考題有些簡單所以在分數都高的同時,分數線也有所提高。這個分數線就能上一本,呵呵!!!!!!20年前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不得不承認,今天的大學生正在走向普及,只要上高中,就一定能上大學這是肯定的,再不濟也能上個最普通的大專吧。

這也是很多人普遍認為的,80年代的高中生可以頂過90年代的大專生,90年代的大專生水平高於2000後的本科生,而2000年代的本科生水平強於今天的研究生,所以說今天的研究生和50年代的大學生相比真的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沒有任何可比性。


第二、今天的大學生沒有了那種愛國和奉獻精神。

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科學家可以說他們有很多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回到貧窮的祖國,在他們的心裡,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用盡自己的一生去為自己的祖國做貢獻。在他們看來,能夠為祖國盡一些力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而今天,在整個社會都倡導“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或者向權利看”,如此沒有那種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和鬥志後,又怎能長期的低頭從事那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有所收穫成績的科研項目。


第三、今天的大學生,習慣了高科技,一旦離開那些現有的諸類應用和軟件,恐怕就會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輩科學家,他們依靠的是算盤、甚至是鉛筆一個一個數字加出來的,一個公式一個公式得出來的實驗數據。今天的大學生誰還有如此的本領或者能夠從零計算出登月的數據,冰雹認為不會再有。

綜合,今天的社會培養的是適合於當代工作的人才,他們中間未來也會出現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但是歷史時代不同,誰也無法用不同年代的事情去做另一個年代的事,你說呢?有不同觀點,評論區討論?!!!!


冰雹藍天


開玩笑,當然不能了,因為他們根本就回不去嘛。原子彈原理很多對物理學有興趣的都知道,但製造卻需要一整套生產線,是一項龐大產業,涉及多種技術,需要各類專業人才共同配合完成。

現在回顧下當年參與原子彈設計的科學家,有鄧稼先、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等為首的一大批原子能專家,後期發展到規模為幾千人的團隊。因為基礎設施的落後,在放射性物質的分裂濃縮製造過程、國家生產力也還比較弱物資難以供應,甚至連食物都難以保證,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中國核物理科學家們硬是造出了原子彈,還進一步在兩三年多後造出氫彈,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相關科學家應該被全中國人尊敬。



幾個大學生或許懂一些核物理知識,但涉及到原子彈核反應材料提取濃縮、爆轟序列、核點火部件就不是幾個人可以完成,需要統籌大量的、分類的專門人類進行,毛頭小子怕是難以勝任那樣的管理崗位。在這之前,還要經過大量實驗、模擬、演算,來獲得核裂變反應中的各項參數,只有徹底掌握後,才能夠著手製造。在那個年代,設備落後,只能靠著人多去共同完成這些分析任務。


再說說現代吧,學核物理的大概都知道原子彈的原理,但世界上又有幾個國家擁有核武?固然有核不擴散條約的限制,也還與原子彈製造整個產業關鍵設備等的缺乏有關,難以開展。


來看世界呀


我可以很認真的告訴你,可能性幾乎零,這裡面大學生你就可以完全省略了。

一、現在研究生教育和以前不一樣了,基本上不再有認真教學的老師,也沒怎麼有努力做實用性創新性研究,現在的老師需要項目,需要基金,簡單來說就是需要錢。沒有說是為了祖國獻身做科研的那份心❤,現在的科研氛圍如此。老師如此,那你說手底下的學生做科研的情況會是如何呢。

二、現在的研究生的畢業要求是你有多少發表的論文,而不是你為國家做了多少貢獻,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就算你再了不起,沒有文章你也是畢不了業的垃圾。既然這樣了,我就是做了再多的對社會有用的科研成果,有什麼用嗎,何苦為難自己,老老實實的發文章就好了。

三、現在的教授和副教授的職稱和能力不匹配,科研能力太差,很多是靠工作年齡升上去的,沒有什麼可以稱讚的科研能力。現在的氛圍讓老師不再有什麼教書育人的想法,所謂我們稱研究生導師為“老闆”,而不是老師,而我們只是廉價的勞動力而已。還想和以前的研究生相比,我都覺得沒辦法比,還研究原子彈,只能呵呵。🤑🤑🤑🤑🤑


菸斗Zippo


挑現在幾個物理系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放到五六十年代,當然搞不出原子彈!

原因在於,現在物理系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一方面能力根本達不到當時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的水平。當時製造原子彈的元勳們的水平都是世界級的。比如,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居里夫人的學生。其他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還包括:朱光亞、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程開甲、鄧稼先、陳能寬、周光召等也都是世界級的科學家。物理系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哪有這個能力。

其次,雖然原子彈的原理看似簡單。但是,要說其實際製作、試驗和發射過程則非常複雜。而物理系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間,根本沒有機會去進行這方面的觀摩。更不要說動手操作了。因此,毫無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只靠書本上的理論,完全不可能搞出原子彈。實際上,瞭解歷史的網友,應該知道當年可以搞出原子彈除了以上元勳,很多普通人都付出了許多。當時是一群人在日以繼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完成這件事。


地震博士


你覺得把中科院上幾個院士,放到一萬年前,他們能製造出一把鐵鍬嗎?

我覺得不能。

任何產品,都不是幾個幾十個人能輕易搗鼓出來的。

舉個例子,一個汽車,幾十萬個零部件,涉及的結構工程師幾百幾千個,電氣工程師幾百幾千個,涉及的工裝設備幾十萬個,涉及的員工幾萬個,,涉及的供應商廠家幾千個……產業鏈上少一類廠家,這汽車都搞不出來。

基層物料和設備,非常難整,精度達不到,屁都搞不出來。

一個產業鏈的形成,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大量的時間,不斷的磨合調整。

回到樓主的題目,幾個物理系的研究生?什麼水平的?愛因斯坦水平的?應該可以,李政道錢學森水平的?剛剛好。你這樣水平的,來一萬個,不過一天浪費十噸糧食罷了。


弒血鸚鵡


從第一枚原子彈製造出來到現在已經70多年,原子彈的製造方法早已不是機密,世界上除了少數袖珍國家以及一些財力及人力比較落後的國家,其他國家都有能力製造出原子彈。

原子彈的原理很簡單,將純度比較高的鈾235或鈈239堆積在一起,只要達到臨界質量或臨界體積,就能發生鏈式反應,這就是一枚原子彈。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有一位科學家看到兩塊高濃度的核燃料要撞在一起,如果撞在了一起就能超過臨界體積,那樣就會發生災難性的後果。危機關頭那位科學家衝上去用手分開了兩塊核燃料,他被稱為“用手掰開原子彈”的人。

製造原子彈最艱難的一步就是獲取高濃度的核燃料。鈾235在天然鈾中的含量不足1%,把鈾235從鈾中分離出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同位素的化學性質一樣,無法用化學的方法將鈾235和鈾238等分離開,只能用物理的方法分開。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據鈾235和鈾238原子的質量不同,用離心機提純鈾235。上萬臺離心機連續運轉數年,就能生產出製造一枚原子彈所需的鈾235。離心機連續工作這麼久,對電力的消耗非常巨大,需要國家投入鉅額資金支持。

另一種常用的核燃料鈈239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它是在核電站中獲取的,快中子轟擊鈾238可以獲得鈈239。正是因為鈈239可以用來製造原子彈,國際上有組織專門監管核電站中得到的鈈239。

明白原子彈的原理後,再回到題主問的問題上。只要能給那些物理系的大學生或研究生足夠的資金及設備,製造出原子彈還是比較容易的事情。倘若一無所有,需要從尋找鈾礦、製造離心機開始,那就比較費時費力了。當時中國製造原子彈時幾乎就是從一無所有開始的,有國家的強大經濟做後盾,科技才能健康快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