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識必學:玉米須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碧衣秀髮立田家,萬縷千絲絡彩霞。

恍若回眸曾一笑,居然滿口大金牙。

夏季大家都喜歡吃煮玉米,一般都是光吃玉米而須扔掉,這是很大的浪費。玉米鬚被稱之龍鬚,有廣泛的藥用用途。帶須玉米煮熟後的湯水就是龍鬚茶,不知其然者看龍字以為是世間貴藥,事實上是一味廉價而易得的玉米鬚。其口感微甜,去溼熱之毒。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玉米鬚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頭。全國大部分地均產。夏、秋果實成孰時收集,除去雜質,鮮用或曬乾生用。玉米不是我國本土作物,明之前傳統中藥裡面沒有玉米鬚這味藥物,明《滇南本草》首次出現玉米鬚,但明清兩代一直應用不廣泛,鮮用或曬乾生用,別名玉麥須、棒子毛、包穀須。

玉米鬚味甘,性平,歸膀胱、肝、膽經,功於利水消腫,利溼退黃,降血壓。主用於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糖尿病,高血壓症。取類比象是中醫獨特的的思維方式,玉米鬚乍看是一根線,實質上是玉米的雌蕊,玉米鬚其實是管狀結構。中醫認為有細孔的藥物都能通絡,像木通、雞血藤、玉米鬚。而玉米受粉以後花粉下行,這就造成玉米鬚有向下通利的功用,能夠利水消腫,不離通和降二字。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玉米鬚甘淡滲洩,功於利水,滲溼以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可單味玉米鬚大劑量煎服;本品歸膀胱經,利水通淋尤宜於膀胱溼熱。另本品能利溼退黃,藥性平和,陽黃、陰黃均可使用。

玉米鬚有降壓作用,而平素低血糖、低血壓的患者慎用,因利尿需要及時補充水分。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鮮品服用時加倍。草藥單方為湯液之起源,醫藥之肇始。鮮藥是中醫藥的起點,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說明草藥治病最早是鮮品。

鮮藥是指新鮮的植物或活著的動物入藥的藥物,鮮藥功大力專,為傳統用藥,但是大家現在似乎很陌生,鮮藥一般只在中醫傳統的集市上,每逢集市許多農民和專門以採藥為生的藥農開集擺賣自己種植或從山上採摘的野生鮮中草藥進行售賣。現在的醫院、藥店、市場上流通一般為幹藥材,中藥鮮用的寶貴經驗瀕於失傳。觀《本經》主治,皆指鮮者而言,後諸家本草從未明言,且產處遼遠,藥肆僅有幹者,鮮者絕不可得,是不能無混用之失。倘無鮮者,幹者亦可用乎?鮮者難遽得,勢必用幹者矣。

溼疹是夏季常見皮膚病,可用玉米鬚煮水,玉米鬚味甘淡清利溼熱,故而有功。玉米鬚含有維生素K,可對抗腎上腺素升壓效應。而三高的降壓機制是以中樞性為主,所以對降三高有作用。玉米鬚含有類黃酮,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產生,從而保護心臟。玉米鬚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利尿而消水腫。玉米鬚文火煎煮30分鐘服用可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可使腎功能改善,浮腫減輕,尿蛋白減低。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本品常集結成疏鬆團簇,花柱線狀或須狀,淡綠色、黃綠色至棕紅色,有光澤,略透明,柱頭2裂,叉開,質柔軟。氣微,味淡。

飲片以柔軟、有光澤者為佳。

後記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玉米鬚眾人皆知是一味良藥,然藥本質於物,先哲言君子不器,天地生萬物皆本於陰陽,玉米鬚豈能獨是一味良藥?玉米鬚纖弱,微風飄搖,微力即可斷,然聚而凝力,巧手為繩,即可縛牛羊,又可系薪材,為人所用。

中药知识必学:玉米须

親,中國藥店公眾號長期公開徵集稿件,如您欲抒發心聲、記錄生活、分享經驗……可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將作品發送到[email protected](郵箱),稿費=200元+閱讀量*0.01元。溫馨提示,投稿時請註明聯繫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