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考上中師的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當於現在哪個層次的學習水平?

三友談


這還真不是吹的,那時候的中師生真的是學霸級別的!

記得那時候,只要考上中師,就可以端國家飯碗,那可是妥妥的鐵飯碗啊!那時候學生喜歡考中師的原因是什麼呢?

農村生活艱苦,孩子們能早點端上鐵飯碗,跳出農門,支持家庭是無上的榮光。

高中考大學錄取率超級低。很多學生十年寒窗苦讀,連高考試卷都摸不到。記得那時候在高考之前還有一次“預選”!大約在四五月份,預選過後,一個五六十人的班級只剩下不到十來人。很多人自行車後座背滿行李,流著淚離開學校……所以,考中師是第一選擇,不需要擠高考的獨木橋!

那時候,教師的職業雖然清貧,但非常受尊敬。所以,大家都願意報考師範。

書歸正傳,那時候的中師相當於現在哪個層次的水平呢?

由於中師主要是初中的優秀學生報考的。所以不好與現在高中考的大學生對比。僅僅以少部分高中考上中師的學生來對比現在的學生,那時候大學是非常難考上的。能考上中專、中師的已經是佼佼者了。也就是說,他們相當於現在本科第一批次的考生。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中師生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筆者遇到很多非常有名的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居然都是中師生!


為你寫詩醉紅顏


這個問題似乎沒法比,但總有人提出類似問題。提問題者大多對方面的中師生懷有好感。倘若一定要比,我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看。



1、比考取難度,應該比現在的211還難。筆者考取師範是85年,當年比縣一中分數高32分。當年全鎮六萬多人,38個村,總共考取的中師和中專人數只有區區6人。

2、比學業水平,中師生弱在知識深度,強在知識廣博度。中師生由於學習內容不同,在語數理化等方面,學習難度有所降低,知識深度不高。英語整個師範乾脆沒再學。筆者有很多時候後悔沒有讀高中,感覺有時候有先天不足。但是,當年的中師生大多有幾個優勢,素質比較全面,普通話、粉筆字、吹拉彈唱、繪畫等都能懂一點,很多還成為特長。這是讀完高中的一些師專畢業生所少有的。

3、比學習能力。那時候的中師生遠勝當今的二本生。筆者有幾個同事,中師畢業出來就教初中英語,只有初中水平,出來就教初三,居然能帶的挺好。有兩年成績居然能考全市第一。筆者出來第一年就帶初三,和原來帶我的老師對著帶,居然第一年大幅超越老師。畢業第二年中考成績居然全市第一,並在次年的中考複習專題會上做經驗交流,成為目前為止全市最年輕的經驗交流者(當年剛滿20歲)。



筆者一生在鄉村從教,幾乎沒什麼發展,但好幾個敢於出去的同學都很牛。我們班一女生是武漢十大名師,特級教師,正高級,有名師工作室,成為一知名武漢初中校長,有一年到我地跟全市初中語文老師講座,讓我們同學很是自豪。一男同學曾獲湖北省初中語文講課第一名,曾在深圳兩所公辦學校任校長,目前是深圳某區教育局科室負責人。另一男同學曾獲全國高中語文講課第一名,目前是上海浦東教科院主任,轄區學校就有兩千多所。由這些出去的同學的發展,我要說,這種素質不差。



可惜的是,大多數同學沒敢邁出走向大城市的那一步,一輩子就侷限在小地方,儘管目前大多都學校正職或副職,但和那幾個同學不能相提並論。

時勢弄人,很多的優秀中師生和我一樣,就紮根在基層,他們滿懷教育激情,為本地的教育奉獻了幾十年。目前,他們逐漸年老,再過幾年將逐漸退休,但我要說,正是有他們的付出,才支撐起鄉村教育的一片天。請善待他們,曾經的中師生!

謝謝你的品讀,期待你的關注轉發!


文軒閣


看到這個問題,必須說幾句。昨天剛剛看了一篇題為《一代中師生的芳華!當年最優秀的學生當了教師》。作為1990年入學的中師生,我沒有後悔過當初的選擇。

要說當年考上中師的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層次?那我們就看看數字吧。當年的中師招生實行的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一個村鎮能攤上二三個名額算是好的。當年我們班的同學,基本都是當地中學排名前十的學生。這些學生如果讀高中,考大學,一本應該沒有問題。

二十幾年前,社會上還沒有補課一說,大家都是憑本事學習,智力好一些,學習用功點的很容易脫穎而出。比如在鄉村長大的我,除了上學,就是做了幾本哥哥留下的練習冊,再就是看過一些課外書,當年以全鎮第二的成績考入了中師。

當年考取中師的學生大多家境一般,考上中師意味著改變了農業戶口,中師每個月有30元的補助,不需要家裡負擔生活成本。中師畢業就有工作,可以補貼家中生活了。當年考中師,不是自己有多熱愛教育工作,完全是家裡認為有補貼、包分配,不用帶著眼鏡種地了。

話說當年的中師學校管理相當嚴格,課程設置也豐富多彩。我在中師校園裡勤奮學習,不僅入了黨,還保送上了大學, 也算是中師裡的幸運生。我的同學基本按照哪來哪去的原則,分配回戶籍所在地學校任教。正是這代中師人,支撐起中國農村中小學教育的一片藍天。

應該說,上世紀的中師生是優秀的一代人,他們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他們把自己變成一隻蠟燭,照亮著一批有一批學生的內心。向一代中師致敬!


入青0601



我是二十五年前入學的中師生。當時考進師範的時候,我是以全區女生第一的成績進的學校,雖說不是學霸級的人物,但是我覺得還是很不錯了。

小學,初中的時候年齡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成績在班上從來就是數一數二。進師範的時候有部分同學選擇了中專,還有部分同學選擇了高中,選擇高中的很多是考中師通過了預選,正考卻沒有通過的同學。

現在想想母親當時這麼做也許有她的道理。

1、女孩當老師是個不錯的職業。

因為外祖父和母親還有鄰居家一個大姐姐都是老師,這給年幼時期的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母親說,做教師比較單純。的確,教師隊伍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淳樸得多,同事之間的爾虞我詐少了很多。老師的生活比較有規律,起床、上班、休息,時間相對比較固定。這是母親當時眼中的教師。


2、中師生髮展比較全面。

我們那個時候進師範要學習很多東西,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這些學科就不說了,還要學心理學、語基、教育學等。

音樂、體育、美術、舞蹈,還得選修一科。我當時是選修的音樂,還要學習聲樂和琴法。

另外大部分中師生都寫一手好字,那字不是天生的,而是練出來的。那時每天半小時的書法課,雖然不是每天都認真在練,但三年下來還是很有收穫的。

中師生普通話要考試,所以大部分中師生普通話比較標準。

3、早日掙錢,跳出農門

這應該是當時中師生選擇讀師範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特別是農村孩子,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有點收入能養活自己就已經很不錯了,最關鍵的是當時的中師生要包分配,而且只讀三年,成本比較低。

三年後,就吃國家飯,拿國家錢,這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中師生覺得自卑,在現在的工作和學習中,我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做的工作也不比別人的差,反而在某些方面,我和其他的中師生比大學生還做得好跟多。

而且據我所知,我的身邊有很多是中師生改行去的,在各行各業做得風生水起,為各行各業的發展付出了努力。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中師生,是那個年代的優質生源。我哥哥和表哥都是同一年考上中師生的,應當是1987吧,那時哥哥和表哥都是班上成績拔尖的學生。在初中畢業時,是考中師,中專還是普高,全家人是傷了一番腦筋的,最終哥哥報考了中師,並從此紮根山鄉小鎮二十餘年,和千千萬萬鄉鎮教師一些,將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鄉鎮中學。成績拔尖的哥哥為什麼為選擇中師,原因有二。其一,家境不好,讀普高要花更多費用。其二,那個時代,教師端的是鐵飯碗,有編制,收入不高但穩定,而且受人尊重。

現在就不一樣了,年青人追求的不再是穩定和編制了,追求的是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和豐厚的待遇,所以現在優秀高中生報考師範的比例越來越少,男的就更少了。教師這個職業的平凡和收入平平,發展空間有限都讓成績拔尖的青年望而卻步。

中師生有多歷害?那個年代的中師生真的很厲害。小時候我對哥哥和表哥是很崇拜的,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他們無所不能,感覺他們什麼都學,知識面很廣。當然,我不知道自己說得是否有些誇張,但不少中師生基本功紮實,這是現在很多本科生也趕不上的。但據說不少中師生因為學歷原因,職稱評定受到影響,我倒認為關於學歷,針對中師生特定的歷史環境和他們對教育的特別貢獻,真的應當網開一面。

當年的中師生,現在不少已經退休了或臨近退休了,請尊重他們,善待他們。


途蟲的百味人生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的感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原來,我中師畢業竟然已步入第33個年頭了!


據師範的老師講述,我們這個地方,是從1981年開始報考中師,我是1983年初中畢業,對於我們這些農民的孩子,對“中師”、“中專”這些詞語的含義沒有任何的感覺,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們,說中專很難考,中師稍微容易一點。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報考了中專,誰知道,老師悄悄給我改了志願。後來,成績超出了中專錄取線三十多分,超出中師錄取線近五十分,順利被中等師範學校錄取。

進入中師後,第一天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告訴我們,我們108人是從三萬二千多人中,先經過預選,再經過考試脫穎而出的,我們是時代的佼佼者。一剎那間,心地無比自豪!




說到學習能力,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狀態,只知道,三年的中師學習生活結束後,分配到了鄉村小學任教,因為教學成績優異,被調往鄉中心小學,然後,憑自己的能力,以筆試和麵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一所非常好的名校任教至今。在單位裡,奮鬥在一線的優秀骨幹教師,幾乎是曾經的老中師生(後來函授達到專科或本科),他們不僅自己能力出眾,還帶領年輕老師進步,為年輕老師設計賽課教案,指導他們參加各種比賽等,為學校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當年的中師生的學習水平,相當於現在哪個層次的學習水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各的觀點,不能一概而論!歡迎在下方各抒己見!


小小草14678678


中師生也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77年到八十年代初,是高中畢業生考中師,中師通常是兩年制,畢業後差不多都教的初中和高中,絕大部分人後來都通過離職進修或函授拿了本科文憑,近來成長為學科帶頭人或特級教師的人也不少,這部分人現在差不多退休左右。

第二階段,83年左右到八十年代末(地區略有差異),是初中優秀畢業生上中師,中師學習大部分3年。當時只收初中應屆畢業生,但有近一半的假應屆生(通過改年齡、姓名等實現)。這部分學生總的學習能力不錯。畢業後通常教小學,少部分教初中。其中也一半左右後來拿了本科文憑,通過繼續努力成了教育界的精英。但也有一半左右長期陶醉在自己初中的優秀之中,從而成了平庸教師或垃圾教師。

第三階段,九十年代的初中畢業生。伴隨中國經濟的進步,這個階段讀中師的初中畢業生已經很少優秀者(當然還是有),特別是九十年代中後期進入中師的學生,差不多都已經是學渣。但這部分學渣常愛將自己放入八十年中師生隊伍中,自我感覺優秀,實則是人渣。當然,垃圾坑中也有寶貝,只不過太少了。


黃成186200535


這個問題應該分段來看,不能籠統說“20年前”。1980——1990年期間,農村初中一般最好的成績就考中師中專,但1990年之後,人們的意識有所改變,很多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就選擇上高中,就不再是最好的成績考中師中專了。到90年代末,基本上尖子生都上高中,上中師中專的就只是成績不太好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了。就升學的難易程度來說,80年代的考個中師中專,至少相當於現在考個211大學吧。就學習水平來說,當時的中師中專課程設置上除了專業學科外,還有基礎學科。或許知識的深度不夠,但覆蓋面很廣。本來就是一群悟性很高的學生,加上他們絕不會像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抱著混畢業的心理,所以,畢業之後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是能勝任的。他們都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畢業後在工作中不斷充實自己,所以他們一般都是自己行業的佼佼者。居然有人說現在最次的初中生在二三十年前就能考上中師中專,呵呵,只能說他不是過來人,沒有經歷過就沒有發言權。


天藍藍7447770099210


當時的中師生都是初中的尖子生,學校先經過預選,最後進行正式中考。可以說這部分人是初中的頂尖人才。眾所周知,中考前面的學生在高中基本都是佼佼者,這部分人如果就讀高中,基本都是985.211,他們在高中的排名肯定在全市前100名。 就是這麼多好苗子,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早早進入了社會,太可惜了。欣慰的是這些中師生在基層紮紮實實工作,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默默無聞,但是他們思維活躍,他們天資聰穎,他們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至於作者發表的中師生屬於三本的評論,看出他對中師生缺乏瞭解。是的,他們的文憑確實低,都是他們有無限的潛力和能力。 向中師生致敬!


易達980


哎,說多了都是淚!作為中師生,現在的初中教師,曾經517/600考上師範,全市只錄取100人,可以想想難度多大,不要問我為什麼才517分,我們那年數學特別難,最高分才81分!

其次,再看看一組數據吧:

1 二十多年前的中師畢業生確實有真才實學,因為他們大部分是高中畢業生回頭考的中師,小部分是複習了二三年的初中畢業生,為什麼?因為錄取率實在太少了,一所初中,四個初三班,其中是兩個複習班共三百人,一年能考上二三個中專就不錯了,而且還是複習了三四年的,錄取率也就是百分之二,三。應屆生根本考不上。

2 90年代前,我們這兒中師全縣招收了28人,想想這些人的學業水平如何?

最後,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如今,那些本科畢業的專科畢業的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不把過去的這些中師生放在眼裡!更有甚者,一味地打壓,覺得這些人老而無用,想想這些人的青春年華哪去了?

2 我是一九九O屆師範生,當年中考成績地級市總成績弟二,數學全地級市第一,總成績縣級市第一,語文,數學,物理三科縣級市第一,縣級市重點高中錄取一個高一學生也是我去,當時家裡一貧如洗,讀師範免費包分配,還每月發飯票,家裡幾乎不花錢,我還能把節儉下來的飯票買一些糖三角,饅頭,包子給讀高中的弟弟送去以保證弟弟填飽肚子好努力讀書!當時的成績如果讀高中,是一定能考個好大學的!

3 這難比較,同一年級、同班,優秀者可當差生的老師。同是中師畢業,程度會大不一樣,好的能教高中,差的教初小都難。一切在於自己的努力,學問大家哪個不是自學、鑽研的結果,老師起指導員作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4 三十年前考上的,其實這部分人在當時都是很優秀的,現在都是幹活的主力,是幹活的,多數人過得並不如意。

5 九十年代畢業的師範生的確多才多藝的,要是上高中多數是985,211的料;

6 可以說能超過現在本科師資水平。尤其是在硬筆書寫,漢字水平上無法比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