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呂蒙殺了關羽之後,呂蒙也突然死了?

徐小仙說歷史


公元220年,相繼有三位重要的人物死去,關羽、曹操和呂蒙。關羽進攻曹操,被呂蒙算計,曹操和呂蒙合力擊敗了關羽,最後關羽死於東吳人之手。可以說關羽被殺,呂蒙是始作俑者,蹊蹺的是,關羽死後,曹操和呂蒙也相繼死去,曹操年齡大自然病逝可以理解,可是呂蒙年僅42歲就死了,令人懷疑。那麼呂蒙為什麼在殺掉關羽之後就突然死了呢?

我覺得呂蒙既不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渲染的那樣,是死於關羽陰魂索命,也不是死於孫權的黑手(陰謀論),而是累死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呂蒙是個典型的投機主義者,換句話說,呂蒙一生的成功靠的一是努力,二是大膽投機。而投機的後果就是最後連自己的命都丟了。為什麼說呂蒙是個投機主義者呢?

呂蒙非天縱英才之人,但是卻有著大富大貴的遠大理想。為了理想,呂蒙甚至不惜性命。他小時候是這樣,長大成年後更甚。

呂蒙早年家裡貧窮,為了求取富貴,他偷偷的跟隨姐夫鄧當的部隊去平叛山越亂民,鄧當激戰時突然看到呂蒙竟然也在軍中,大驚,於是呵斥呂蒙回去,呂蒙根本不聽。回家後呂蒙遭到家母的訓斥,於是呂蒙說了一句千古留名的話:家裡貧窮難以為繼,唯有從軍方能求取富貴。況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就是呂蒙的膽量,為了擺脫貧困,求取富貴,依然決定從軍來博取富貴。呂蒙的努力換來了回報,鄧當戰死後,張昭推薦呂蒙為別部司馬,統領原來鄧當的部眾。

沒過多久,孫策遇襲而死,孫權掌權。孫權掌權之初就決定要精練隊伍,將兵少的合併到一起來增加戰鬥力,重新任命有能力的人來擔當頭領。呂蒙擔心自己的隊伍被合併,於是又開始投機。他讓人連夜趕製絳紅色的軍裝和統一的綁腿布,連夜操練隊伍。等到孫權前來視察時,看到呂蒙的隊伍整齊劃一,士氣高昂,於是連連稱讚,將其他人少的隊伍都合併給呂蒙來指揮,呂蒙開始取得孫權的信任。

後來,呂蒙跟隨孫權破黃祖於夏口,呂蒙身先士卒,作為前鋒,率軍激戰黃祖手下陳就,親自斬殺了陳就,黃祖軍遂敗。孫權論功行賞,認為呂蒙斬陳就功勞最大。

曹操破荊州,威脅孫權。呂蒙又跟隨周瑜破曹軍於烏林,擊敗曹仁於江陵。隨著呂蒙的軍功越來越多,呂蒙的官職也越做越大,定荊州後,孫權封呂蒙為偏將軍,領尋陽令。

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大都督。呂蒙和魯肅對於荊州以及鎮守荊州的關羽有不同的見解,魯肅認為曹操虎視江南,時刻有吞併江東之心,因此要和劉備及關羽聯合。況且,魯肅覺得關羽不足為慮,根本不會給江東帶來威脅。因此,魯肅屬於溫和的聯合派。

呂蒙和魯肅的觀點正好相反,呂蒙認為劉備和關羽在荊州為鄰,禍害極大。劉備志向遠大,關羽世之虎將,兩人都有吞併江東之心,只是礙於形勢沒有動手罷了。因此,呂蒙屬於激進的求戰派。

世人皆認為魯肅的連橫之術高瞻遠矚,呂蒙的想法太幼稚。這樣認為對嗎?我認為是不對的,呂蒙之所以敢於和劉備爭奪荊州,其實是有很周密考慮的。呂蒙曾經對孫權說過:

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呂蒙的思路很清晰,只要佔有荊州,孫權佔據南郡來坐鎮指揮,潘璋守住西邊的白帝城,蔣欽領水軍在長江上下游巡視,我呂蒙據守襄陽,這樣的話何必懼怕曹操,又何必求關羽來為我們抵抗曹操呢?

呂蒙後來偷襲關羽之戰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殺之後,孫權親臨南郡,在公安坐鎮指揮,陸遜佔領秭歸,呂蒙佔據江陵,西拒劉備,北抗曹軍,基本實現了呂蒙的設想。

其實在呂蒙計劃偷襲關羽時,呂蒙已經屢次生病,而且病得不輕。這樣的情況關羽也很清楚,只是呂蒙駐軍陸口,和關羽駐軍多有比鄰,因此,關羽不得不在公安和江陵布重兵防禦。

呂蒙為了讓關羽放鬆警惕,故意上表要求去建業治病,孫權大張旗鼓的同意了,這件事情被關羽獲悉以後,關羽才撤走了江陵和公安的防禦,全力圍困襄樊,以至於後來江陵和公安被呂蒙偷襲,關羽竟然完全不知情。

呂蒙偷襲關羽跟他的性格分不開,還是那句話,投機成分很大。關羽鎮守的荊州地處魏蜀吳三國交界地,一旦發生戰事,牽涉面很大。因此,偷襲關羽,面臨的變數太多。而魯肅的連橫政策很穩妥,但是卻太保守,孫權不是很喜歡。

其次是呂蒙偷襲關羽其實也是跟自己的身體較勁,呂蒙本來就有病,為了偷襲關羽,佔領荊州,呂蒙拖著病軀指揮爭奪荊州之戰,雖然最後成功擒殺了關羽,但是呂蒙也因為身體吃不消,終於病情加重,活活被累死。怨誰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呂蒙在偷襲荊州,擒殺關羽之前其實身體就一直不好,而呂蒙是個從小就喜歡投機的人,他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強拖著病軀也要奪回荊州。雖然最後擒殺關羽,奪回荊州,但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後累死於任上。在孫權看來,呂蒙真的算是不可多得的忠臣,怎麼會下黑手呢?所以,大家就不要添亂了。


用戶101683239644


蜀漢漢壽亭侯、前將軍、襄陽太守關羽,是三國時期劉備陣營的大將,東吳孱陵侯、偏將軍、南郡太守呂蒙則是孫權陣營的大將,兩人互為敵手。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20年),關羽在大舉進犯曹操陣營失利,後方又遭遇呂蒙偷襲的情況下,從麥城突圍,結果被擒殺。

就在關羽死後不久,呂蒙也在當年去世,這樣的巧合,引發了後人的諸多猜測,悅史君把幾種情況給大家解析一番。

第一,關羽追命

關羽死後在民間被神化,尊為“關公”,後來還被朝廷推崇為“武聖”,對他的死負有責任的呂蒙,自然就成為眾矢之的。

而這種情緒,在大家熟知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體現得最明顯,呂蒙的死也最戲劇。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讓死去的關羽,在孫權君臣慶功宴上,附體於呂蒙,不僅大罵孫權呂蒙,還讓呂蒙“七竅流血而死”。

這樣的安排很過癮,也符合老百姓的慣常思維,但悅史君要說,這隻能是小說家的戲說,實在是荒謬。

第二,積勞成疾

呂蒙設計戰勝關羽,為孫權奪回了荊州,孫權立馬就下發了表彰,任命呂蒙為南郡太守,冊封孱陵侯。

然而,正式的封爵還沒有下達,呂蒙就發病了,孫權把他安置在內殿養病,想盡了辦法,又是請名醫問診又是吃不下睡不著,可以說是能用的都用了。

但呂蒙還是死在了孫權的內殿裡,孫權非常傷心,都沒精神處理政務了。

由此可以看出,呂蒙是因病去世的,而且悅史君認為,他是積勞成疾,有高強度軍旅生活的影響。

第三,瘟疫

古代的醫療條件遠遠不如現在,各種瘟疫發生比較多,而且會致命。

就在呂蒙去世的東漢建安二十四年,東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甘寧,護軍校尉、都護徵虜將軍孫皎,右護軍、蕩寇將軍,討越中郎將蔣欽等人也都因病去世。

這有可能巧合,但悅史君認為,發生瘟疫的幾率還是蠻高的。

綜上所述,悅史君認為,呂蒙的死與關羽沒有直接關係,大概率是因為積勞成疾,小概率再加上當時的瘟疫導致的。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公元220年,相繼有三位重要的人物死去,關羽、曹操和呂蒙。關羽進攻曹操,被呂蒙算計,曹操和呂蒙合力擊敗了關羽,最後關羽死於東吳人之手。可以說關羽被殺,呂蒙是始作俑者,蹊蹺的是,關羽死後,曹操和呂蒙也相繼死去,曹操年齡大自然病逝可以理解,可是呂蒙年僅42歲就死了,令人懷疑。那麼呂蒙為什麼在殺掉關羽之後就突然死了呢?

我覺得呂蒙既不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渲染的那樣,是死於關羽陰魂索命,也不是死於孫權的黑手(陰謀論),而是累死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呂蒙是個典型的投機主義者,換句話說,呂蒙一生的成功靠的一是努力,二是大膽投機。而投機的後果就是最後連自己的命都丟了。為什麼說呂蒙是個投機主義者呢?

呂蒙非天縱英才之人,但是卻有著大富大貴的遠大理想。為了理想,呂蒙甚至不惜性命。他小時候是這樣,長大成年後更甚。

呂蒙早年家裡貧窮,為了求取富貴,他偷偷的跟隨姐夫鄧當的部隊去平叛山越亂民,鄧當激戰時突然看到呂蒙竟然也在軍中,大驚,於是呵斥呂蒙回去,呂蒙根本不聽。回家後呂蒙遭到家母的訓斥,於是呂蒙說了一句千古留名的話:家裡貧窮難以為繼,唯有從軍方能求取富貴。況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就是呂蒙的膽量,為了擺脫貧困,求取富貴,依然決定從軍來博取富貴。呂蒙的努力換來了回報,鄧當戰死後,張昭推薦呂蒙為別部司馬,統領原來鄧當的部眾。

沒過多久,孫策遇襲而死,孫權掌權。孫權掌權之初就決定要精練隊伍,將兵少的合併到一起來增加戰鬥力,重新任命有能力的人來擔當頭領。呂蒙擔心自己的隊伍被合併,於是又開始投機。他讓人連夜趕製絳紅色的軍裝和統一的綁腿布,連夜操練隊伍。等到孫權前來視察時,看到呂蒙的隊伍整齊劃一,士氣高昂,於是連連稱讚,將其他人少的隊伍都合併給呂蒙來指揮,呂蒙開始取得孫權的信任。

後來,呂蒙跟隨孫權破黃祖於夏口,呂蒙身先士卒,作為前鋒,率軍激戰黃祖手下陳就,親自斬殺了陳就,黃祖軍遂敗。孫權論功行賞,認為呂蒙斬陳就功勞最大。

曹操破荊州,威脅孫權。呂蒙又跟隨周瑜破曹軍於烏林,擊敗曹仁於江陵。隨著呂蒙的軍功越來越多,呂蒙的官職也越做越大,定荊州後,孫權封呂蒙為偏將軍,領尋陽令。

周瑜死後,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大都督。呂蒙和魯肅對於荊州以及鎮守荊州的關羽有不同的見解,魯肅認為曹操虎視江南,時刻有吞併江東之心,因此要和劉備及關羽聯合。況且,魯肅覺得關羽不足為慮,根本不會給江東帶來威脅。因此,

魯肅屬於溫和的聯合派。

呂蒙和魯肅的觀點正好相反,呂蒙認為劉備和關羽在荊州為鄰,禍害極大。劉備志向遠大,關羽世之虎將,兩人都有吞併江東之心,只是礙於形勢沒有動手罷了。因此,呂蒙屬於激進的求戰派。

世人皆認為魯肅的連橫之術高瞻遠矚,呂蒙的想法太幼稚。這樣認為對嗎?我認為是不對的

,呂蒙之所以敢於和劉備爭奪荊州,其實是有很周密考慮的。呂蒙曾經對孫權說過:

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呂蒙的思路很清晰,只要佔有荊州,孫權佔據南郡來坐鎮指揮,潘璋守住西邊的白帝城,蔣欽領水軍在長江上下游巡視,我呂蒙據守襄陽,這樣的話何必懼怕曹操,又何必求關羽來為我們抵抗曹操呢?

呂蒙後來偷襲關羽之戰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殺之後,孫權親臨南郡,在公安坐鎮指揮,陸遜佔領秭歸,呂蒙佔據江陵,西拒劉備,北抗曹軍,基本實現了呂蒙的設想。

其實在呂蒙計劃偷襲關羽時,呂蒙已經屢次生病,而且病得不輕。這樣的情況關羽也很清楚,只是呂蒙駐軍陸口,和關羽駐軍多有比鄰,因此,關羽不得不在公安和江陵布重兵防禦。

呂蒙為了讓關羽放鬆警惕,故意上表要求去建業治病,孫權大張旗鼓的同意了,這件事情被關羽獲悉以後,關羽才撤走了江陵和公安的防禦,全力圍困襄樊,以至於後來江陵和公安被呂蒙偷襲,關羽竟然完全不知情。

呂蒙偷襲關羽跟他的性格分不開,還是那句話,投機成分很大。關羽鎮守的荊州地處魏蜀吳三國交界地,一旦發生戰事,牽涉面很大。因此,偷襲關羽,面臨的變數太多。而魯肅的連橫政策很穩妥,但是卻太保守,孫權不是很喜歡。

其次是呂蒙偷襲關羽其實也是跟自己的身體較勁,呂蒙本來就有病,為了偷襲關羽,佔領荊州,呂蒙拖著病軀指揮爭奪荊州之戰,雖然最後成功擒殺了關羽,但是呂蒙也因為身體吃不消,終於病情加重,活活被累死。怨誰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呂蒙在偷襲荊州,擒殺關羽之前其實身體就一直不好,而呂蒙是個從小就喜歡投機的人,他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強拖著病軀也要奪回荊州。雖然最後擒殺關羽,奪回荊州,但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後累死於任上。在孫權看來,呂蒙真的算是不可多得的忠臣,怎麼會下黑手呢?所以,大家就不要添亂了。


每日趣評


呂蒙是殺死關羽的罪魁禍首,他的主張從來都是和當時掌有重權的魯肅相反的,魯肅自始至終都是建議孫權聯合劉備一起抗曹的。

我們所熟知的赤壁之戰就是在魯肅的撮合之下達成的,通過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魯肅是有遠見之明的。

可是,魯肅也是一個短命鬼,他和周瑜一樣,年紀輕輕就病故了。

當然魯肅在死之前,他就給孫權推薦了一個人才,這個人才就是呂蒙。

呂蒙是一個在貧苦人家長大的孩子,他是從一個小兵靠著自己的實力,一步一步做到將軍之的,呂蒙的一生確實不容易。

其實在魯肅病故之前,魯肅早就聽說過呂蒙的大名,但是,也僅僅是聽過而已,他只知道呂蒙是一個不識書的武夫,所以,這樣的人魯肅是看不上眼的。

可是,他的手下告訴他,如今的呂蒙以今非昔比了。恰好你又路過他的大帳,就去他的大帳裡交談一番吧。

正好魯肅當時也沒事情,他就去了呂蒙那裡,沒想到他見到呂蒙之後,發現呂蒙竟然是一個很有遠見,很有主張的將領。

呂蒙告訴魯肅,將軍覺得我們還有必要聯合劉備抗拒曹操嗎?

劉備那也是虎狼之師呀,不要看現在的劉備還不怎麼樣,若是日後等他的實力強大起來,他並不比曹操難對付。

所以,為今之計,我們最好先敲打敲打劉備集團,不至於讓他很快做強做大,成了東吳真正的威脅。

魯肅沒想到呂蒙這個武將竟然有如此的遠見。

真是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呀,魯肅發現了呂蒙這個人才,他就把呂蒙推薦給孫權了。

呂蒙在魯肅死後,就接替了魯肅的位置。

呂蒙明白劉備這個人是不可能長期共事的,為今之計,自己握有重權,是該敲打敲打劉備集團了。

恰好有一個機會,關羽和曹操打了一個樊襄之戰。

呂蒙想利用這個機會,把關羽所佔據的荊州之地給奪過來。當時樊襄之戰的戰爭主要是在荊州的北部開打的。

但,關羽所佔領的荊州之地,主要是在荊州的南部。

呂蒙就是想讓關羽把荊州南部的士兵全部給撤走,去荊州的北部和曹操打仗,這樣呂蒙就可以趁著關羽南部的防守空虛的時候,來拿下屬於關羽的荊州地盤。

為了向關羽示弱,呂蒙開始向外宣傳,自己生了重病,要回家養病了。新上任接替自己的官員,是一個書生叫陸遜。

關羽作為一代英豪,他是很看不起陸遜這個書生的,陸遜繼續向關羽示弱。

他給關羽寫信,說早就聽說過關羽將軍的大名了,如今來到和關羽相鄰的地界,想向關羽多多學習一些。

同時,他還告訴關羽,如今關將軍和曹操在北方打樊襄之戰,不如多多派一些兵力過去,以防曹賊加大兵力投入,打將軍一個措手不及。

關羽細細想來,覺得陸遜說的也不錯,於是,他就把荊州南部的士兵全部給調走打曹操去了。

恰在此時,回家養病的呂蒙突然奇蹟般的好了,呂蒙和陸遜一人帶一隊人馬,對關羽所在的荊州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最終關羽丟掉了整個荊州地盤,關羽被迫敗走麥城,然後又被吳軍所斬。

關羽死後,四十二歲的呂蒙也跟著去世了。原因是呂蒙真的有病,是生病而死的。並非是被關羽索了命。


史學達人




呂蒙搞死了關羽,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如果當初有眼鏡的情況。誰都沒想到,當年給人扛旗的吳下阿蒙竟然將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逼死了,可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但呂蒙逼死關羽帶來兩個極壞的後果,為此,他死的不明不白,也讓人各種揣測!

一,呂蒙逼死關羽,天下從此只能三分

公元219年,當剛愎自用的關羽死不瞑目的頭顱被那個他戲稱阿蒙的小青年捧在手中之時,他絕對想不到,他的死帶來的後果是劉備和孫權都無法接受的。雖然孫權得到了荊州,但劉備發狂一般的發動了夷陵之戰也早在孫權意料之中。

按照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此前的劉備意氣風發的謀劃北出漢中劍指曹魏。無論成與不成,對孫權來說都是最有利的。劉備勝不過是從江南挪到江北,孫權極可能兵不血刃拿下荊州甚至劃江而治。劉備敗他只需要要挾一番就更可能拿回荊州。都比現在這樣孫劉大幹一場的好。關羽死,劉備基本無力北伐,天下三分基本定局,他孫權雖然得了荊州卻是得利最少。比如原本可以中五百萬,結果之中了五萬!


二,關羽死,東吳內部反倒不穩定

孫權被曹操戲稱: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他的見識,野心,能力都是一時之選。當年他年輕重用周瑜是他沒辦法,必須依靠周瑜。可現在周瑜死了,呂蒙上來,名望人氣都不如周瑜,這樣對孫權一言堂是有利的。可呂蒙竟然搞死了關羽。要知道三國時代的武將,除了呂布,關羽的名氣是最大的。這讓呂蒙一瞬間名望就坐了火箭直上雲霄。孫吳再一次出現了吳王和大都督的二言堂。這對孫權甚至是東吳都極其不利!


呂蒙固然常年征戰身體不好。但荊州能把關於逼死。怎麼可能回去沒事就突然死了?這裡邊要說沒有貓膩實在不可能。但史書對這點描述也很模糊。只說他病死。我認為呂蒙要麼死於關羽粉絲之手,要麼死於政敵之手,要麼死於孫權之手。總之,幫打出頭鳥,對於孫權的東吳來說,如何成為一言堂才是孫權必須的。呂蒙死了,東吳再也沒有能抗衡他的人。陸遜也不行。你覺得呢?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與紅樓以外的文化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君箋雅侃紅樓


話不多說,先亮出答案。呂蒙病逝是最符合情實際情況的。

有關呂蒙死亡,有三種說法。

:三國演義中,關羽死後附身呂蒙之身而使呂蒙死亡。人死了,哪有什麼魂魄呢,只是羅貫中杜撰,為突顯關羽的形象。所以這種說法顯然不合實際。

.孫權為了給劉備一個交代,將呂蒙交代。這種說法主要是存在野史之中,雖然也有許多人信服這種說法,但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經不起推理,也是錯誤的。我就來著重推理一番。

呂蒙字子明,原來跟著姐夫鄧當打仗。一次殺了人自首後,孫策見他不平凡便將帶在身邊。呂蒙自參軍以來,屢立戰功。

1.孫劉雖然是聯盟關係,但在國與國之間還是以國家利益為主。劉備一直佔用荊州不還,孫權早有奪取之心(斬殺關羽這次是第二次爭奪荊州)。所以趁機攻打荊州擒殺關羽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後來劉備親自掛帥出征的時候,孫權這邊也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裡面的那麼慫。

2.孫權怎麼可能為了給你劉備一個交代殺掉自己的將士呢,況且是呂蒙這樣的愛將;退一萬步說,我就是奪你荊州了,我也沒有必要給你交代。呂蒙戰功顯赫,在攻打荊州之前就有許多戰功。

征討丹楊,討伐黃祖,在濡須抵抗曹操。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第一次爭奪荊州);奪取荊州全境,斬殺關羽。

3.呂蒙孫權被殺的資料與三國志的多個地方嚴重不符。在三國志中,不僅呂蒙傳中提到了孫權對呂蒙傷病的擔憂。在他人的傳記中,也有體現了孫權對呂蒙的關心。

自創業功臣疾病,權意之所鍾,呂蒙淩統最重,然其次矣。

上面這段話出自朱然傳,講的是,對創業的功臣患病,孫權心中所關注的,呂蒙淩統最重,其次就是朱然了。

試想一下,如果三國志需要造假,那麼,這個代價似乎有點大呀,許多地方都要造假。而且也沒有必要造假呀!

4.殺害了呂蒙。無異於自損長城,你把呂蒙殺害了,劉備會不攻打你嗎,留著呂蒙打劉備豈不更好。

所以,綜上所述,呂蒙被孫權所害這個說法不正確。

三:病死。

經過我的個人分析,以及查閱資料,我認為呂蒙病逝的這種說法是最符合實際情況的。孫權曾想重金請名醫醫治,但終究無力迴天。


一個愁字怎能了得




公元219年,這一年的前半年對劉備來說,是他一生中最榮耀的時刻,他攻取了漢中,打開了通向關中的門戶。自己的地盤達到了最大,整個蜀漢處在蒸蒸日上的風頭上。

就在這一年的下半年,坐鎮荊州的 關羽眼看其它蜀將紛紛立下大功,自己卻只能每天守城,心中很是不爽,就招募了大量的兵士,向襄樊發起進攻。

劉備和關羽的悲劇就從這時開始,蜀漢的衰弱也從這一個時間點開始了,真可謂是冰火兩重天,盡在一瞬間。

東吳的孫權看到關羽立功心切,放鬆了荊州的防務,就命令呂蒙和陸遜偷襲了荊州,並且截斷了關羽的退路,最後大破蜀軍,斬殺了關羽。


從此以後,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制定的統一天下的戰略就破產了。當時的戰略是:如果北方的魏國出現了動亂,劉備就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從漢中北下陝西關中,一路由荊州直取南陽和洛陽,則天下一統,恢復漢室,還於舊都。

荊州的丟失,就標誌著這一計劃再難以實現了,也標誌著劉備統一天下的機會基本上沒有了。

關羽死後沒多久,東吳的都督呂蒙也死去了,這就成了此後千年人民議論的話題。



呂蒙到底是怎麼死的?

第一種說法,來自於民間。說關羽作為天神,死後來報復了呂蒙。呂蒙在慶功宴會上喝酒,無意中看到關羽就在自己面前,大叫一聲,倒地身亡了。

第二種說法,見於三國電視劇。說在戰爭初期,孫權交待可以奪取荊州,但不能殺死關羽,以免過份激怒劉備,引發兩國之間更大的戰爭。然而呂蒙一時興起,就斬殺了關羽。孫權大怒,明白蜀漢和東吳之間一場大戰已不可避免,就於慶功宴上在酒中下藥毒殺了呂蒙。

第一種說法,體現了民意。尤其是後來關羽成了武聖人後,到處都是關帝廟,老百姓都奉關帝為神,祈求保佑自己,就連黑社會也把關羽當成了自己的偶像,強調幫會之中,義氣為先。


如果因為呂蒙殺死了關羽,就要讓關羽逼死呂蒙,那麼關羽連年征戰,殺死的那些人難道就不是人嗎?過五關斬六將死掉的那些人難道就不應該回來索命嗎?

第二種說法,充分體現了一點,中國人都是陰謀論專家。如果說東吳和蜀漢之間終有一場大戰,那麼更應該讓呂蒙活著,參加以蜀漢的戰爭才對。殺死呂蒙,難道不是自損一將,自毀長城嗎?

那麼呂蒙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根據三國志東吳的史料記載,呂蒙是一個從小兵成長的大將,先是在孫策身邊做事,在孫權時代才成為大將,最後官拜都督。

從年少時起,呂蒙就參加連年征戰,因為是小兵,雖然沒有被戰死,但身邊上的傷是少不了的,也就是呂蒙的身體狀況並不好,這是常規軍人很常見的事。

呂蒙在發起荊州之戰的時候,身體就不太好,但還能勉強堅持。為了這一大戰略,呂蒙奉獻上的不僅是自己的時間,還有自己的生命,他為東吳消耗了自己最後的體力。

當然從陰謀論的角度看,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周瑜死後,孫權想掌握東吳的軍權,就提拔不少自己的親信,打壓了周瑜的舊部,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


當呂蒙勢力日益坐大的時候,周瑜舊部感受到了壓力,為了自保,才在酒中下毒。呂蒙死後,孫權嫡系受到打擊,又面臨著東吳和蜀漢之間的大戰,不得不放下了這件事,專注於這場兩國的生死大戰。

在三國志中記載,當呂蒙生病期間,前往看望的有東吳最高領導人孫權和各級領導,孫權為了不打擾呂蒙治療,就讓人在牆上打洞來觀看呂蒙的情況,這充分體現了東吳國家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央領導集團的團結性。這樣的團隊永遠無往不勝,無敵於天下。

然而,在這個說法中,在孫權的關愛之下,卻隱藏了一個極大的謎團:孫權為什麼單單會對呂蒙如此關照呢?背後一定在掩蓋什麼?

歷史從來都是這樣,表面上的不正常是常態,表面上的正常之下必有異常。那就是呂蒙肯定是非正常死亡,到底是哪一方害死的,不得而知。

但這樣的事,是不可能讓太多人知道的。只有用皇帝很關心很愛護屬下的狗血劇情才能轉移人民的視線和注意力,讓大家從正能量角度來理解這件事。


新知傳習閣


臺上一束燈光,有書君閃亮登場!今天我們來講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所殺之後,為什麼不久呂蒙也死了。



關於呂蒙之死,道上那是眾說紛紜啊,聽得有書君口水都快流下來了。只能說大家的腦洞太大,有書君想給你們補一補都找不到那麼大塊補丁。


那麼接下來就讓有書君從不靠譜到靠譜的排列順序給大家依次講講。


首先是鬼神派說法。此君認為關羽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就這樣被殺掉怎麼能甘心呢?於是化作孤魂野鬼附在呂蒙的身上把他活活折磨死了。


聽到這個理由的時候有書君感覺這位爺絕對是鬼片看多不能自拔了,我也只能評價個“呵呵”。



第二種說法是瘟疫派,此君按照當時的歷史實情分析,戰場上的環境都是屍橫遍野,就算活著的人也會受一些刀劍傷。因為當時醫療條件極差,所以難免傷口不能癒合,再加上太多的屍體不妥善處理,腐爛之後汙染環境形成疫病也是極有可能的。


另外呂蒙是北方人,對南方的氣候也存在一些不適應的現象,所以兩者結合使其致死也有可能。



第三種就是根據當時的國家局勢分析的了。此君認為呂蒙奪取荊州是合理之舉,但是殺掉關羽父子為東吳引來劉備傾國兵力討伐就是亡國禍水了。


明明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你丫給辦禿嚕了。所以孫權能不急麼?在面對劉備攻打的情況下指望魏國來助是不可能了,人家就等著坐收“漁翁之利”呢。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吳國的CEO最有可能做兩件事:1、停職,把呂蒙兵權奪下,然後弄死。就說是呂蒙不聽號令,手下殺了關羽邀功,其不能及時制止,屬同罪!2、嫁禍,把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轉移禍水。不過不管是嫁禍於人還是奪取兵權,在呂蒙的角度來看都將難逃一死!



第四種認為呂蒙是累死的,這和關羽的死亡時間就是一個巧合而已。


呂蒙常年征戰,積勞成疾,尤其是荊州一戰,因為對手過於強大,呂蒙徹底透支了。一般來講,文臣的壽命相對會長一些,大約在50—70歲左右;而武將的話,就算沒戰死在沙場之上,身體勞累程度和傷病也會導致他們身損減壽。



關於呂蒙真正的死法,史料上沒有記載,再加上他死於關羽之後,所以很多人都自然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以上這些版本各位更認同哪一版?或者說你們還聽說和知曉過什麼不同版本,歡迎交流。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為什麼 呂蒙殺了關羽之後突然死了?

呂蒙,(179~220)字子明。汝南富陂人。東漢末年名將。羅貫中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人物。


三國演義的故事大家都很瞭解,三國紛爭,做為名將的呂蒙關羽等人各為其主。其實呂蒙跟關羽並沒有什麼仇。只是兩國相爭,陣營不同而已。曾經東吳的孫權向關羽提過親,被關羽拒絕。而呂蒙認為關於羽看不起孫權,在關羽眼中看得起的人,只有劉背備和曹操。關羽的傲慢,讓呂蒙心生妒忌。也令孫權極為不滿。於是決定取下荊州,殺了關羽。於是派大將呂蒙攻打荊州。呂蒙巧施計謀令關羽大敗,最後關羽敗走麥城途中被呂蒙活捉。後來被呂蒙斬首。就這樣一代英豪關羽死在了呂蒙手裡。


那麼關羽死後不久呂蒙也突然死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呂蒙殺死關羽之後,就為自己的死埋下伏筆。關羽一死,桃園三結義痛失一位,劉備得知二弟雲長竟然被狗賊孫權所害,死在了吳國大將呂蒙之手,劉備和張飛悲痛萬分,此仇必報。於是劉備決定為關羽報仇。不久,既派大軍,浩浩蕩蕩前往東吳。孫權非常害怕劉備,雙方一旦交戰,將損兵折將。吃虧的是自己,而得意的將是曹操。如果這樣的話,我吳國必將遭殃。


而此時,劉備大兵壓境,一觸既發。這個時候如果不盡快想出對策的話,就來不及了。老奸巨猾的孫權,經過三思熟慮之後。孫權為了顧全大局,保住國土。於是決定忍痛割愛,孫權叫來了呂蒙,對他說:劉備以派大軍趕來攻打我吳國一旦兩軍對戰,雙方肯定損兵折將,吳國可能有亡國之危機,到時候坐收漁翁之利的就是那老賊曹孟德。呂將軍,你看應該如何應戰?

呂蒙一聽,孫權話裡有話呀。可是還沒等呂蒙說話。孫權接著又問:你知道此次劉備出兵攻打我吳國,你為什麼嗎?呂蒙心知肚明,沉思了很久才說:回主公,是因為屬下殺了他兄弟關羽,激起了劉備的憤怒。屬下該死。

說完後,呂蒙便喝下了孫權事先準備好的毒酒中毒而死。

後來人們對呂蒙的死還有兩種說法,說呂蒙是被關羽的魂魄嚇死的,也有說是病死的。說法不一,眾說紛紜。


任馳贏天下


突然死了?不能這麼說。

也不能說是呂蒙動的手,應該是孫權下令處死了關羽父子倆。

再說關羽之死。水淹七軍,斬了龐德,抓了于禁,卻久久攻不下樊城。徐晃援軍到後,又沒打過徐晃,只能退軍。而這當口,呂蒙用心計讓孫權把自己調走,命小將陸遜掌軍交好關羽,在關羽被陸遜假象迷惑後,認為背後孫權不會偷襲,出兵與曹軍再戰,結果呂蒙趁此良機,靠使了一招白衣渡江,奪了荊州。

關羽得知荊州被佔,竟派使者與呂蒙聯繫想要回荊州(其實應封鎖消息,伺機奪回),結果使節反被呂蒙利用,回來後在軍中傳遞家書,軍中上上下下都知荊州己失,意志全無,無心再戰(此關羽失策)。

關羽索要荊州無果,又沒了退路,只能撤軍。在曹軍大將曹仁沒有追趕的情況下(當時曹仁己是強弩之末),沒有趁其放鬆警惕之際偷襲(諸葛送錦襄,關羽不遵從,當諸葛得知後,仰天長嘆,荊州一失,復漢室無望矣),卻一路撤下去,結果誤走麥城,被呂蒙佈下重兵擒住,和兒子一起被孫權砍了頭。

劉備聞弟之死大怒,不聽諸葛勸阻,兵發東吳,結果被呂蒙火燒連營大敗,最後病死白帝城。

綜上:關羽被殺,呂蒙並沒有突然死了,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想嫁禍後,曹操並沒中計,相反追封關羽漢壽候。吳蜀兩敗俱傷後皆偃旗息鼓,呂蒙最後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