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挖礦?醒醒,別傻了!

近兩年,有關區塊鏈的各種“一夜暴富”神話不斷上演,“挖礦”加密貨幣,成為一種新的致富潮流。

提起加密貨幣的“挖礦”,大多數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鋪滿各種電線網線的廠房和風扇轟鳴的礦機,但其實,手機也可以“挖礦”,而且“隨心所欲”,愈加成為一種新鮮時髦的玩法。

什麼是手機挖礦

投資加密貨幣是需要一定資本的。從某種意義上,只要有搭配高端顯卡和CPU的主機,總是能挖到各種加密貨幣的。

但是動輒數千元的顯卡,再加上高昂的電費,對於普通人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相較於礦機挖礦,“手機挖礦”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種挖礦方式看上去屬於“零投入”,而且還能夠隨時隨地“挖”。簡言之,就是便宜、方便。

“手機挖礦”,就是用手機版的挖礦平臺APP來進行同一類行為。這種“挖礦”方式幾乎屬於“零投入”——每個人都有手機,只要下載個APP就可以開始“計算”,因此便迅速走紅成為火爆的“挖礦”方式。

至於能挖礦的原因,平臺給出的解釋是:現在手機性能越來越高,因此“手機挖礦”是有潛力的。

天下沒有白得的餡餅

在應用商店裡隨便一搜,有關“挖礦”的手機應用還真不少。

用手機挖礦?醒醒,別傻了!

應用平臺在宣傳的時候也是老一套,保證不搞資金盤,不跑路,官方收幣,永久穩定,讓大家放心用手機“挖礦”。

但問題是“手機挖礦”真的靠譜嗎?

手機雖然性能不斷進化,但CPU、GPU相比電腦還是差有幾個量級,用手機挖礦無異於用螞蟻幫人搬東西。

以目前手機的計算能力來看,單部手機可能N長時間也挖不到一個具有價值的加密貨幣,結果只能是白白消耗電量。

值得注意的是,“手機挖礦”反而存在著諸多風險。

目前很多手機挖礦APP只是為了套取個人隱私信息而已。

比如某個手機挖礦APP在項目白皮書中提到是以個人的信用來衡量每個用戶的算力。也就是說,信用越高的用戶獲得的算力越高,從而分得的挖礦報酬也就越高。

而要想使用這個手機挖礦APP並提高算力,用戶就必須綁定自己的人臉識別信息、學信網信息、京東信息等……

如果真的是信用越高,算力越高,那麼馬雲、馬化騰等大佬級人物,豈不是宇宙無敵?

小心病毒木馬

更無奈的是,很多手機挖礦APP其實就是病毒應用。

比如今年曝光的惡意軟件使用礦池提供的瀏覽器腳本進行挖礦,由於瀏覽器挖礦腳本配置靈活簡單,且具有全平臺化等特點,而被惡意木馬盯上,導致了利用腳本挖礦的安全事件愈發頻繁。

更更無語的是,許多手機用戶在沒有下載挖礦APP的情況下,手機裡仍然隱藏著用來挖礦的木馬。

據360日前發佈的《2017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顯示,從2013年開始至2018年1月,Android平臺挖礦木馬1200餘個,其中2018年1月查獲Android平臺挖礦木馬約400個,佔比近三分之一。

可能用手機“挖礦”還沒挖到加密貨幣,黑客就把你的信息都給竊取了。人們不僅會遇到手機卡頓、發熱甚至死機等問題,還有可能遭遇其他的資金損失。

而且,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手機挖礦APP打著“挖礦”的名義,卻讓用戶投入資金並不斷髮展下線。

它們往往以遊戲的方式運營,像什麼農場種花,養雞,什麼國王官員升職類的,還有的就買一個虛擬礦機,每天自動生產多少礦,等等。但都有一個特點:鼓勵推廣下線,每推廣一個下線都會給很大的獎勵……

由此可見,“手機挖礦”絕大部分都只是套路而已。

真實的手機挖礦

很多人都想“不勞而獲”,通過“手機挖礦”就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不說其他,單就硬件性能方面,幾乎就是“手機挖礦”不可逾越的鴻溝。

據cryptodaily報道,Android開發者Jerry Hildenbrand發文討論了智能手機和計算機的相似之處後。他表示,由於對區塊鏈挖礦硬件需求的不斷增加,手機挖礦可能會導致手機成本呈指數增長。

換句話說,以“挖礦”對硬件性能的超高要求,目前市面上的所有手機幾乎都是渣渣。

有媒體測試過,使用搭載高通驍龍820處理器的手機,“挖礦”速度為4600Kh/s。經過測算,一天大概能產生價值0.00000477美元的比特幣。如果要挖出一個完整的比特幣,大概需要2000多萬年……

因此,所謂的“手機挖礦”並不具備多少實用價值,如果有人大張旗鼓地宣傳,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