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鄒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滕州的墨子、軍事家孫子等,均出生於今山東。山東省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濰坊肉火燒

濰坊肉火燒是山東濰坊的傳統名小吃,濰坊肉火燒是外地人的叫法,濰坊本地人都叫老濰縣肉火燒, 主要以城隍廟肉火燒最為出名。濰坊肉火燒在濰坊人的味覺裡具有難以動搖的位置 。濰坊的火燒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多種,較為出名的有濰坊肉火燒、槓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

濰坊肉火燒把用花椒水泡過的肉餡包進軟麵糰撕成的小麵糰裡,收邊做成扁圓形的火燒坯,再放進爐裡。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翻烤,豬肉裡的肥油滋潤到了蔥花、雞蛋糕、海米剁成的泥餡料裡面而成 。濰坊肉火燒具有皮酥柔嫩、香而不膩等特點。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肉火燒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擔任濰縣知縣,恰逢濰縣連年受災歉收,他勤政廉政,開倉放糧,帶領老百姓積極抗災,百姓的生活逐漸回到正軌。市場恢復繁榮景象,各種濰縣地方小吃出現,火燒也在這時候出現.。那時候火燒相對很簡單,有大批的農民利用農閒做燒餅進城叫賣,他們用木槓子來壓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們叫它“鄉火燒”、“槓子頭”。隨著時代的發展,城裡人的要求高了,火燒鋪子建在了城內,火燒的品種一天天多起來,砍火燒、梭火燒、瓤子火燒、芝麻火燒等等。

2.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又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著名的德州三寶(扒雞、西瓜、金絲棗)之一。德州扒雞是中國山東傳統名吃,魯菜經典。德州扒雞製作技藝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德州扒雞就被列為山東貢品送入宮中供帝后及皇族們享用。五十年代,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從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車選購德州扒雞送給毛澤東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雞因而聞名全國,遠銷海外,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德州扒雞

元末明初,隨著漕運繁忙,德州成為京都通達九省的御路。經濟開始呈現繁榮,市面上出現了燒雞。挎籃叫賣燒雞的老人,經常出現在運河碼頭、水旱驛站和城內官衙附近。這種燒雞是經過人工細作,有滋有味的燒雞:其形態側臥,色紅味香,肉嫩可口,作為後來扒雞的原型,初露頭角。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時的德州城進入鼎盛時期,已成為中國三十三個大城市之一。水陸通衢,商賈雲集,四鄉貨物集散於此,出現了“南來北往客如雲,飯館客棧多如林“的局面。燒雞已不僅僅見於餐桌,而“步”入社會。臂挎提盒叫賣燒雞者多了,開始時賈姓人家,後來比較有名的是外號叫“徐燒雞”的徐恩榮家,還有西面張家等等,開門面設店鋪者也屢見不鮮。當然這時吃燒雞者還侷限於達官貴人,商賈富豪,黎民百姓只能望雞興嘆。但燒雞的發明者,製作者卻是真正的勞動人民。他們為了養家餬口,嘔心瀝血,慘淡經營,同時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後來發展了雞饌,在窄小的家庭作坊裡,在古老的、粗放的工藝流程中,產生了原始的雞文化,濃濃雞香,飄逸州城。

3.流亭豬蹄

流亭豬蹄是山東青島流亭街道的特色傳統名菜。此菜色澤鮮亮、味道鮮美、清爽不膩、鹹淡適中,肉質軟硬適度、組織緊密有彈性、無任何防腐添加劑,堪稱綠色食品。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流亭豬蹄

據民國七年(1918年)版《周氏族譜》記載及後人口述,流亭豬蹄創始及成名於清咸豐年間(約1855年前後),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經第二代傳承人週中典對製作技藝和配方調料進一步研究提高及世代相傳,成為青島流亭的地域性品牌。據記載,民國初期,遜清的宮廷大員避居青島,對島城名吃、特別是流亭豬蹄格外偏愛;民國四十四年(1935年),主政青島的沈鴻烈市長批准重修流亭古觀音寺,約同韓復榘、吳佩孚、史景洲、杜月笙等朝野大員和鄉賢士紳一百多人為修廟發起人聚集於此,一時間流亭群英薈萃,流亭豬蹄亦成為這些達官貴人的盤中美味,自此名聲尤振。

4.把子肉

把子肉是中華名小吃之一,是華東地區極具特色的小吃。根據傳統魯菜食譜所述,早在清朝時期,魯地即流傳有用草繩捆紮五花肉,加以醬油燉煮而成的把子肉,其味入口即化,香而不膩。流傳於魯西、魯南,即現在濟南、濟寧、菏澤、棗莊、臨沂、徐州一帶。把子肉一般還配以其他配菜一同燉煮,如鮁魚、四喜肉丸、油炸豆腐片、蘭花幹、青椒、海帶結,麵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雞片、虎皮雞蛋、黃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腸、排骨、肘子、雞腿等。再配上一碗澆上肉湯的白米乾飯,吃起來滿嘴流油,回味悠長,口口留香。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把子肉

相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彼此惺惺相惜,決定拜“把子”。張飛是屠戶,主要屠豬。哥幾個拜也拜完了,就把豬肉萱花豆腐,弄在一個鍋裡煮。

後來,隋朝時,由魯地的一位名廚,將此做法進行了完善,精選帶皮豬肉,放入罈子燉,靠秘製醬油調味,燉好的把子肉肥不膩、瘦不柴,色澤鮮亮,入口醇香,價格公道,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樣的做法和劉關張結拜兄弟的傳奇結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

老濟南把子肉的精彩便是有肥肉的存在才能產生出肥而不膩的上佳口感。把子肉雖由濃油赤醬熬製,卻並不鹹,剛好用來下飯。而一口飯一口肉的搭配就恰好把米香肉香統統帶出來。

“把子肉”不加糖,長方形的大塊,只是醬油八角在高筒瓦罐中燉熟。火候到處,一啟封香氣四溢。趁熱連肉帶汁澆在白米飯上,亦十分甘美。

5.脂渣

“脂渣”源自青島民間,是一種製作簡便,營養豐富,味道香濃的特色食品。脂渣吸收了膠東地區百多年民間食品的精華。繼承了傳統脂渣,營養豐富,風味濃郁的特色,而又精益求精。以食鹽及味精入味。不添加任何化學香料及防腐劑。在香味濃郁,口感良好的基礎上,使脂渣更具有肉脂鮮嫩,口感細膩的獨特風味。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脂渣

脂渣,油脂的渣子。一般是豬肉炸出油後剩下的,雖然和一般豬肉比油脂能少些,纖維質比較多,但也屬高熱量值食品。耐嚼,和白菜豆腐一塊燉煮吃比較好。體重超標的建議不要吃太多了,既有肉,又有湯,非常有效的增重藥。肉脂渣的肉選擇五花肉做效果最好,純瘦肉做的口感柴,肥肉做的膩。

6.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原名為紅燒大腸,是山東省濟南市傳統名菜。清朝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將豬大腸經水焯後油炸,再灌入十多種作料,用微火爆制而成。成菜後,酸、甜、香、辣、鹹五味俱全,色澤紅潤,質地軟嫩。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九轉大腸

相傳,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樓酒店創制的菜品。開始名為紅燒大腸,後經過多次改進,紅燒大腸味道進一步提高。許多名人在該店設宴時均備“紅燒大腸”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後,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別有滋味,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贊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鍊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7.辣子雞

棗莊是中國辣子雞之鄉,棗莊辣子雞也稱“棗莊大盤辣子雞”,為魯南地區頗具特色的美食,其特點是鮮、辣、香,色豔味重。烹炒雞肉多以本地散養公雞為佳,其中最以老公雞和小公雞最為優選。現又被棗莊的廚師們創造性的開發出一些列的衍生菜:小雞泡饃、麻花辣子雞、麵條雞、地鍋餅辣子雞等。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辣子雞

相傳在清朝晚期,於臨城縣(現棗莊市薛城區)城北有一個叫徐子華的廚師,曾是清皇宮中御廚,晚年告老後在此地開了一家飯館,根據自己多年御廚的經驗心得創造出“辣子雞”這道菜。此後,小飯館的每日高朋滿座、座無虛席。他創造出來的辣子雞辣中有香、辣而不過,吃起來滿頭大汗卻欲罷不能,令食客流連忘返。當時的文人騷客為他題詞:雞香飄十里,客坐十里外。棗莊南部臺兒莊段京杭大運河當時為南北航運的交通樞紐碼頭,來往客商絡繹不絕,棗莊辣子雞在當時被傳為美談,為天下愛好美食之人所推崇。

8.糖醋鯉魚

糖醋鯉魚是用鯉魚製作的一道山東濟南傳統名菜,為魯菜的代表菜品之一 ,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酸甜可口,香鮮味美。鯉魚中含有蛋白質、VA、VE、VB等多種維生素,此外還富含鉀、鈉、磷、鈣、碘等礦物元素。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山東篇

糖醋鯉魚

​《詩經》載:豈食其魚,必河之鯉。《濟南府志》上早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據這些史料推測,說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黃河鯉魚就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食了。據說此菜最早起源於濟南濼口,後逐漸流傳至山西、河南等地。在河南時,形成了糖醋熘魚、鯉魚焙面等菜品。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鯉魚焙面在市場上已流行。魚肉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如髮絲,蓬鬆酥脆。

以上配圖並非官方,如有出入敬請見諒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