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縣也叫徵城,在古代是什麼地方?爲什麼有商湯葬於徵的說法?

東府名城古徵神韻


澄城縣地處陝西關中盆地東部,如今歸屬渭南市管轄。在古代曾叫過“徵”,因此別名便是徵城。



(古徵公園)

澄城縣歷史悠久,有著千年的建制史,總的來說在古代處關中地帶,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我就來大概列舉下它在古代屬於何地!

商周時期在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內。

春秋時期先屬晉後屬秦,為北徵地。戰國時期先屬魏後被秦佔,仍為北徵地,隸屬重泉。

秦統一後施行郡縣制,此地更名為北徵縣,屬內史。

西漢時期將北徵縣易名為徵縣,屬左內史。武帝時期屬左馮翊。東漢時期地屬合陽郡。

三國時期則先後屬曹魏、西晉雍州馮翊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正式在這建立縣治,開始有明確地域規劃,因縣城西有澄泉而得名澄城縣,一說“徵”與“澄”同音演化而來。

隋時期澄城縣屬馮翊郡。

唐時期,先屬馮翊郡,後屬同州。

北宋屬永興軍路同州。金屬京兆府路。

元朝統一後先後屬安西路和奉元路。

明滅元后屬陝西省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

清隸屬陝西省潼商道同州府。

那為何會有商湯葬於徵的說法呢?

一、在北宋官修四大書之一的《太平御覽》中是明確記載了殷成湯陵,並寫到了“商湯葬於徵”,因此後世慢慢流傳出了這種說法。


(太平御覽書)

二、後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了這一說法是很有可能的。文物局曾在澄城縣墓葬中發掘了一個西周早期的龍鈕形玉璽,而在同樣生活在商代時期的婦好墓裡也有個和這個同款的。根據以上推斷澄城縣葬著的肯定也是商朝的某個大咖。


(龍鈕形玉璽)

而璽這種貴重的東西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王,加上有書中說到了成湯葬於徵,讓信服這種說法的人越來越多,流傳的也越來越廣。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畢竟真正的商湯陵墓還沒找到,真相不得而知。光大的湯陵就有六處之多,分別是商丘湯陵、曹縣湯陵、扶風湯陵、寶鼎湯陵、虞城湯陵、亳州湯陵。


夏目歷史君


謝頭條家的史先生v邀答!

澄城縣也叫徵城,在古代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有商湯葬於徵的說法?

為了認真的回答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這兩天得空仔細的查看了手中現有的資料,未解。又到度孃家轉轉,也未盡其然。

史料記載,澄城縣古稱徵城,隸屬今陝西省渭南市。徵城位於渭南市中部,距渭南市114.4公里。春秋時期晉國設徵邑,西漢時設徵縣。因徵,澄近音,後誤傳徵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設為澄城縣。

商湯是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第二個朝代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滅夏後在亳地立國建都。而商湯仙逝後葬於何處,至今眾說紛紜,史學界考古界到目前尚未有確切定論。但偏於認可的有兩處。一說是葬於河南偃師山化鄉邙嶺上地隔窯村北,一說葬於河南武陟縣。至於有商湯葬於徵的說法,大概也是眾說紛紜中的一說吧。具體不詳。

按中華民族“葉落歸根”的古老傳統而言,商興於中原。“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這是商滅夏前的都城地址蒙亳,一稱南亳或北亳。商湯滅夏後,又在夏都附近建西亳。

西亳學術界爭論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兩地上。

《西漢 地理志》載:河南偃師屍條鄉“屍鄉,成湯所都。”(西漢班固注)。

《史記 殷本紀》正義說:“亳,偃師城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

依據史料記載,主張偃師商城為商湯亳都,鄭州商城為仲丁做都。偃師商城始建年代早於鄭州商城,並與文獻記載地理位置相吻合。

由此可以看出,商湯仙逝後依據古傳統葬地應在他的王興之地中原河南偃師西亳。而不會是渭南市的徵城,至於後來為何有此傳說,那也就只有這傳說的始作俑者自己知道了。


熠熠古客


關於“澄城”和“徵城”。

澄城縣,現屬於陝西省渭南市。春秋時,是晉國的“北澂(chéng)”之地。漢代置“澂縣”。至後魏太平真君七年改澄城。宋以後,屬同州。清代屬陝西同州府。

澄城,確有亦稱作“徵城”一說。現在澄城縣政府的官網,以及《百度百科》,都說到秦漢時設北徵縣或徵縣,北魏時改澄城。

對於為何把“徵”改為“澄”,唐代《元和郡縣誌圖》的解釋是——“澄”“徵”同音。民國時期的《澄城附志》,對此說表示不贊同,說不能證明“澄”“徵”同音,“澄城”是因本地有“澄泉”而得名。

澄城因澄泉得名,這個說法比較靠譜。其實,“澄”,是三國以至魏晉才產生的新造字,其本字為“澂”,意思就是“水靜而清”。西漢《淮南子.說山》曰:“人莫鑑於沬(mèi)雨,而鑑於澂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

古蹟記載,春秋至秦漢,澄城沒有叫過“徵”,而是叫“澂”。所謂“徵”,當為“澂”之訛誤。

之所以會有此種訛變,應該與那個年代的漢字書寫有關。 真正的活字印刷,北宋時期才發明並推廣。漢代以前的官方文件,特別是縣級以下官府,基本靠在竹木簡上書寫,這已被出土的“漢簡”所證實。

漢至魏晉,是漢字書寫的大變化時期,王羲之是頂尖代表人物。他的墨跡,已呈現大量“減省”的寫法。在行草中,“氵”和“彳”的寫法幾乎完全一樣,孫過庭的《書譜》可以證明。再有,文徵明的行草裡,他署名寫的“徵”,看起來都是“氵”旁。

澂城的“澂”,很可能就是在書寫過程中,把偏旁寫的“氵”“彳”不分,以至後人把“澂”誤讀為“徵”。

關於商湯葬於“徵城”。

商湯葬於“徵”的說法,出於宋代類書《太平御覽卷八三引》——“湯為天子十三年,年百歲而崩。葬於徵,今扶風徵陌是也”。

這裡指的,應該不是澄城。

第一,宋代澄城屬同州,那麼,《太平御覽》說“同州澄城”或“同州徵陌”才對,這是古時文獻的通例,而不會說“扶風徵陌”。

第二,“徵”如果真是澄城的別名,也是更早的叫法。既然北魏已改成“澄城”,且一直延續到宋代,當時的《天平御覽》,就絕沒有理由說“今扶風徵陌”——這麼叫,官府也會不答應。

所以,《太平御覽》所說“徵陌”當另有所指。指哪兒呢——不出陝西的兩個地方。

第一,扶風郡,現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域內。此地古稱“幽”;三國時,置右扶風郡;魏時改扶風郡;隋開皇三年郡廢,改岐州;隋大業及唐天寶時又改岐州為扶風郡。可參見《嘉慶.一統志.鳳翔府》

第二,扶風縣,現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域內。此地古時原為湋川縣,唐貞觀 八年置扶風縣,延續到宋以後。此地為古代周部落聚居地周原的一部分。可參見《新唐書.地理志》、《寰宇通志.鳳翔府.扶風縣》。

其實,這兩個縣緊鄰。無論如何,澄城,是個古老的地方,但不是商湯的所葬之處。

關於商湯葬處。

《史記》沒有說商湯葬在了那裡——這是司馬遷嚴謹之處——沒把握的不說。大禹,早了商湯500年,司馬遷說他葬於會稽,還專門去考察過。

對於商湯葬在哪兒,司馬遷一定是拿不準。

用學者的話說,“湯之葬處,頗多聚訟”——意見很不一致。

頗多傳奇經歷的嚴一萍(1912-1987),在臺灣出過一本《殷商史記》,其中,專門考證了商湯的葬處。 《太平御覽》沒在他研究的視野之內,其實也基本沒在其他學者視野之內。

嚴一萍說,至少從漢代起,很多大學者已經在探討商湯之葬處。他列舉了劉向、崔駰、杜預、顏師古、宋祁、雷學淇、沈欽韓、王先謙等一系列學者的研究成果。他贊成以下觀點——“湯之冢,自應以河南歸德、商丘者為是”。

大陸學者,多采用嚴一萍觀點。

商朝前期的政治疆域,北土沿太行山東麓向北延伸至河北滿城、保定一帶;東土及至泰山以西和淮北一線;西土達陝西關中岐下ー帶;南土包括江漢平原,並進抵長江中游兩湖及江西部分地區。

當然,祁下,已經到達了寶雞地區,話不要說死——萬一商湯是在征伐途中或視察邊境時“駕崩”呢?這就有待於考古的進一步發現了,樂於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