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三國演義」!

紫紅泥酒,傳播健康飲酒文化!

過去的幾十年中,白酒行業內香型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中國白酒“三國演義”!

清香代表汾酒

1、大清香時代

1970年,以山西汾酒和北京二鍋頭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的市場份額佔有絕對的地位,達到75%的份額。

直至1998年春節期間山西省文水縣的假酒案震驚全國,致使山西白酒業從此一蹶不振。

中國白酒“三國演義”!

濃香代表五糧液

2、濃香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山東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秦池酒為代表的“二孔一池”濃香型白酒嚐到了廣告酒的甜頭,一夜之間風靡全國,及至近幾年以五糧液為代表的川酒五朵金花的強勢濃香品牌的全國市場策略型運作,再加之以徽酒為代表的區域型濃香白酒在本地區域市場的迅速發展等,濃香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快速成長。不僅如此,甚至杏花村都在四川設立濃香基地做起了濃香型白酒。

隨後,以“六朵金花”為代表的川酒以及其他地方白酒崛起,濃香型成為了國內分佈最為廣泛的白酒香型,市場份額達到75%,中國進入濃香時代。

中國白酒“三國演義”!

醬香代表

3、濃香為主,多香並存時代

2000年左右,以貴州茅臺為首的醬香型白酒消費群體不斷崛起,醬香型白酒代表的健康因素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市場份額逐漸佔全國白酒市場的5%。這個數字雖然比起濃香、清香很小,但考慮到醬香型白酒的生產侷限性和全國白酒巨大的生產總量,還是證明它是被肯定的。醬酒大熱,一路走紅,應當說市場需求起了決定性作用。

隨著消費者需求和選擇的多元化的要求,白酒開始出現了濃香為主、多香並存的狀況。可見,這一階段香型的變化是由消費主導的。

縱觀中國白酒市場,“清香為王”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濃香稱霸”的風光漸漸失去光環,白酒行業開始步入“醬香發力、濃香分化、清香抬頭、多香並存”的新階段。中國白酒消費香型的轉換,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技術性因素,卻對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

中國白酒“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白酒的三國演義

目前白酒行業基本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濃香以其強大的生產優勢仍佔產量的主導地位;清香雖有所衰退,但仍有15%之多的份額;而醬香隨著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觸而顯得的勢不可擋。

清香型、醬香型和濃香型主要有以下不同特點:

1、發酵容器不同

清香型酒使用地缸發酵,濃香型酒使用地窖發酵。清香型白酒切忌使用陳年老缸和破缸,就是要千方百計減少土壤細菌對酒醅的影響;濃香型和醬香型酒則強調“百年老窖”,就是要千方百計強化土壤細菌對酒醅的影響。

2、發酵工藝不同

清香型白酒秉承清蒸清燒工藝,濃香型白酒則普遍採用續渣法發酵工藝。

3、口感和雜醇含量不同

由於工藝的不同,發酵時菌群的不同,三種香型的雜醇油含量也不相同,而雜醇油是一種有害物質成分,是導致口乾、噁心、頭痛等人體醉酒現象的主要“製造者”。

4、飲酒後感覺不同

醬香型白酒有所謂“飲時不刺喉,飲後不上頭。”的特點。清香型白酒,喝起來第一口感覺比較烈,三口後感覺好,濃香型恰恰相反,如果不巧恰好遇到劣質的新工藝濃香型白酒——即“勾兌酒”,那就更體會不到飲酒的樂趣了。

味覺依賴是人類最為持續而難以更改的習性之一,清香、濃香與醬香的轉變,口味和產品力絕對是關鍵因素,但更具解釋力的框架仍然是消費者對健康飲酒、快樂生活的人生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