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蝶戀花緋


馬鴻逵,1892年出生於甘肅河州的一個小村莊。乳名三元,字少雲,回族。西北“三馬”之一。在他的履歷中,最醒目的便是“寧夏王”的稱號,被稱作是寧夏的“土皇帝”。土皇帝在中國不稀奇,這個土皇帝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一、“寧夏王”馬鴻逵是個胖人。


籃球運動員姚明為啥出名?除了球打得漂亮,這個子高絕對是一個亮點。而有書君今天說的這個“土皇帝”也有一個亮點。那就是胖!有多胖?我們插入一條史實。

1948年,馬鴻逵的母親去世,時任西北行轅主任的張治中代表蔣介石前往弔唁。在寧弔唁期間,張治中與馬鴻逵同遊賀蘭山。

張說:“我在蘭州常遊興龍山,你在寧夏一兩年不遊賀蘭山,未免辜負山靈吧!”馬反問:“你多少公斤?”張答:“65。”馬笑道:“你如果像我體重200公斤,也不會常遊興龍山了。”

由這番對話,我們知道馬鴻逵當時的體重——大約400斤。聯繫到當時戰爭年代的民生狀況,老馬這體重放到西北,不敢斷定是不是之最,但名列前茅應該沒啥問題。

有書君在這裡插一句,這裡可沒有貶低胖子的意思,道理很簡單,那時寧夏地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能吃飯飽已是不易,還能吃胖!那可是相當羨煞旁人啊!

二、“寧夏王”馬鴻逵是個圓滑的人。

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兇殘”、沒有馬鴻賓那麼“和善”,但他可是最圓滑老道的。他很善於根據形勢在每個勢力中為自己留餘地。


1927年,蔣介石在清黨時,馬鴻逵冒著風險,將劉志丹一行人送回了陝北,說明他並不想和共產黨結仇怨。

1929年,中原大戰前,馬鴻逵和馮玉祥關係親密,但隨著蔣介石勢力的不斷增大,馬鴻逵經過深思熟慮,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這行為奠定了他在西北的地位。

1932年,蔣介石讓他在河南信陽圍剿紅軍,他表面答應,但是並沒有全力以赴,惹得蔣介石大發雷霆。幸好老爸馬福祥多方奔走,這才平息了蔣的怒火。並因禍得福地被蔣委任為寧夏主席。

1935年,蔣介石再次命令馬去阻擊紅軍長征,這次馬可不敢再推諉。但在戰前,他就對屬下說:“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意圖很明顯,給自己留有餘地,不和紅軍死磕。

1949年,馬鴻逵到了臺灣後被馬步芳等人告狀,狀告因馬不全力對抗而痛失甘寧青地區。馬見勢不妙,以妻子生病為由,先借道香港,後去了美國。

從馬鴻逵一系列的動作來看,他是個很善於分析形勢,圓滑地在各勢力中搖擺,從而使自己不與任何勢力為敵。

三、“寧夏王”馬鴻逵是喜歡獨攬大權的人。

西北“三馬”之一的馬鴻逵,擔任寧夏省主席十七年之久,集軍政權力為一身,又被人稱為寧馬,馬鴻逵這匹馬可不是什麼千里馬,而是地地道道的害群之馬。

1933年,馬鴻逵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由於寧夏地理位置偏遠,貧窮落後,所以蔣介石並沒有過多介入寧夏事務。

蔣下令除了教育廳長外,寧夏省的其他官員都由馬鴻逵保舉任命。但是民國政府辦教育可是花大價錢的,這位置上油水多,所以馬鴻逵一連趕走5任國民政府派來的教育廳長後,將這個職位也收入囊中。

大權獨攬後,馬鴻逵無惡不作,種菸草,大興土木,貪汙腐化,搞得寧夏烏煙瘴氣,馬鴻逵成為寧夏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四、“寧夏王”馬鴻逵是會用錢管理老婆的人。

馬鴻逵一生有三愛好:聽戲、斂財、娶姨太太。

馬鴻逵有一個正妻,五房姨太太,其實要是和皇帝比起來也不算多。但是這姨太太的背景太混亂。

正妻馬氏是個老實人;這二姨太是馬鴻逵老爸結拜兄弟的老婆,說起來是他嬸嬸;這三姨太是個妓女;四姨太和六姨太都是唱戲的;五姨太是個大學生,是家裡學歷最高的。

這女人多了,每天吵個小架是很自然的事。善於用兵的老馬,在治家方面也不含糊。女人不就喜歡買買買麼!這個簡單,讓她們都當各工廠的股東,成為有錢人。有了錢各安其事,自然也沒時間打架了。

五、“寧夏王”馬鴻逵是晚年孤苦的人。

“寧夏王”曾經盛名一時,但是晚年卻是很孤苦。自從到了美國,家裡的錢越來越少,沒有足夠的銀子給各位姨太太花銷,這“內戰”又日復一日的上演。


學歷最高的五姨太最先無法忍受,憤然與馬鴻逵離婚;六姨太幾次逃跑,又幾次被抓回,最後卻成為護送馬鴻逵遺體回臺灣的人。而兒子和孫子也不消停,為了爭奪財產對簿公堂。

可憐一輩子抓金、抓銀、抓權力的“寧夏王”,到晚年卻落得妻離子散、孤苦伶仃,連骨灰葬到寧夏的遺願都沒有完成。

一代“寧夏王”就這樣悄然在美國離世了,骨灰都沒有回到他曾經雄霸的寧夏,不得不說這也是歷史對他的懲罰。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馬鴻逵和父親馬福祥一樣,其志向是步入中央,縱橫捭闔,雄視天下。而不是割據一處,成為一個地方軍閥。只是機緣巧合,最終成了一方諸侯。

1、三度縱橫海內

馬福祥在寧夏經略八年,且組織五馬驅張廣建,後又成綏遠都統。在馮玉祥被奉直聯軍擊敗後,沒有返回老家,選擇了寄居天津,觀時待變。

他的兒子馬鴻逵也是這樣。並沒有一心想做地方諸侯。在民國初年,就進京先後擔任

袁世凱、黎元洪總統的侍從武官。

(馬鴻逵)

在段祺瑞時代,擔任混成旅旅長。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壓寶馮玉祥,部隊迅速擴編。在1926年隨馮玉祥五原誓師,先後擔任第四路軍司令,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軍長。從西北到中原,再到華北,戰功赫赫。

在蔣馮戰爭中,率部與石友三、韓復榘脫離馮部,在中原大戰中直接對馮作戰,擔任討逆軍十五路總指揮。

(父親馬福祥)

同時父親馬福祥在南京為奧援,自然得心應手,對回老家的想法並不強,雖然也控制著那裡。

2、選擇成為土皇帝

在亂世“有槍便是草頭王”這句話沒錯,但中央政府的巨大號召力與影響力依然吸引人。馬鴻逵在中原大戰後,一直想擔任河南省主席。


但表兄馬鴻賓在甘肅被趕下臺,父親病死。加之西北政局不穩。中央失去奧援,後方不再穩固。才怏怏不樂率兵回西北,擔任寧夏省主席。

(中原大戰對西北格局影響巨大)

在任上,自闢僚屬,強化集權。當然這些不足以對抗南京,還需要關鍵時刻壓寶,即與南京方向一致。

在紅軍北上後,截擊紅軍;在西安事變後,與關麟徵結拜,共同反對張楊;在抗戰後,積極支持抗戰。

在每一次壓寶正確中,堅持到49年,鐘山風雨起蒼黃,天地換色。結束了他的軍閥命運。

總結:

西北諸馬確實有強大的地方實力,但這只是一個基礎。其實力遠沒有達到逐鹿中原的地步,很長時間裡還是需要選擇壓寶來保障與提高自己的地位。北伐與中原大戰基本就是西北諸馬命運的節點。

和祖輩一樣,他們依然羨慕京師的繁華,中原的富庶,希望成為國家的高級官員,縱橫捭闔,而不是地方土財主。馬鴻逵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土皇帝和馬步芳的土皇帝是不一樣的。

參考文獻:

張學繼.抗戰勝利後第三戰區在浙江的“洽降”與“受降”[J].浙江學刊,2017(05):219-224.

李文志. 從雷啟霖倒馬事件看寧夏社會矛盾[D].寧夏大學,2016.

鄧華. 馬鴻逵主政時期寧夏與南京國民政府關係研究[D].寧夏大學,2015.

張少強. 青馬與寧馬軍閥政治統治比較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5.

王喆. 國民黨蘇北敵後抗日遊擊戰研究[D].南京大學,2011.

周靖程. 民國時期寧夏政治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大概是個軍閥都能稱為王吧!

馬家軍中最狡猾的一匹馬

史論縱橫對西北馬家軍本身並不太感興趣,但是,想要了解整個西北的事情,姓馬的你實在繞不過去。

在孫殿英進入西北的時候發生了“四馬拒孫”的事情,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其中的“二馬”,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青海王馬步芳,一個就是寧夏王馬鴻逵。

馬步芳大家都很瞭解,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唯一一個:“不準起義,不準投誠,務必全殲”的隊伍。主要原因還是馬步芳在內戰期間,對我軍俘虜的殘忍對待,無法取得原諒,其心狠手辣一般人不能比。

然而,馬鴻逵能跟馬步芳周旋多年,說明馬鴻逵也是狡猾的很啊!

桂系軍閥李宗仁對西北二馬的評價是,馬步芳是匹野馬,而馬鴻逵是匹滑馬,可見馬鴻逵的狡猾是出了名的。

世人皆知閻錫山,卻不知道還有馬鴻逵

想要在民國的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沒有點手段真的不行,馮玉祥先後多次倒戈,閻錫山更是政治投機的高手,其實在寧夏的馬鴻逵也是一個類似這樣的一個人。

馬鴻逵早年也曾加入同盟會,民國時期,馬鴻逵成為寧夏新軍的都統,只不過當時的馬鴻逵歲數小,不像閻錫山在辛亥革命後直接佔據了山西,馬鴻逵先是在袁世凱和黎元洪主政時期任侍從武官,到段祺瑞上臺後,依附於段祺瑞,並升任為第五混成旅旅長。

在北伐到中原大戰時,馬鴻逵也是審時度勢,縱橫捭闔,在西北也是如魚得水。

馮玉祥在五原誓師的時候,馬鴻逵就加入到國民軍當中,成為馮玉祥號稱四十萬西北軍中的一部分,但是中原大戰的時候,馬鴻逵又投蔣介石,唯蔣介石馬首是瞻,1933年正式出任寧夏省主席,其後主政寧夏17年,堪稱寧夏王。

其實,遠在西北的馬鴻逵未能免俗,時勢如此,你若不狡猾,你也站不住啊!

馬鴻逵主政期間都幹了什麼?

馬鴻逵主政寧夏期間,也是寧夏人民災難的開始,雖然馬鴻逵有同盟會的背景,早期執政期間也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姿態,實際上馬鴻逵所有的政治手段,都是為了權、錢、兵。

在抓兵方面,馬鴻逵剛主政寧夏的時候,由於兵員較少,因此採取抓壯丁的方式,不斷擴充軍隊,曾經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大量徵兵,給寧夏的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在抓權方面,馬鴻逵為了控制寧夏政權,到處安插親信,後來逐漸擺脫蔣介石的控制,和當時在山東的韓復榘一樣,將本應該處於中央領導下的地盤,變成自己的私人領土,這是其軍閥化的開始;

在抓錢方面,馬鴻逵視財如命,想盡各種辦法撈錢,橫徵暴斂,走私煙土,剋扣軍餉,強佔民房等事情,是一個都不差;

除此之外,馬鴻逵抓女人也有一套,這個屬於私生活,就不展開說了。

馬鴻逵的下場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馬鴻逵曾經說:“抗戰勝利得太快了,共產黨不但沒有消滅,反而力量更大了”這樣的反動言論,針對我軍和馬家軍的歷史淵源,中央指示:“馬鴻逵殘殺陝北人們甚多,從來沒做過好事,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本未喪失,但實際執行起來恐有困難”。

雖然馬鴻逵嘴上說“雖留一兵一卒,也必須作戰到底”“死守寧夏”,結果背地裡卻準備逃離銀川。

後被我軍勢如破竹,在馬鴻逵父子逃走後,寧夏兵團向我軍發出求和電報,寧夏被解放。

馬鴻逵及其妻妾兒子逃到臺灣之後,國民黨要求他對西北敗局負責,並給與撤職查辦的處分,於是馬鴻逵報稱病危,“赴美就醫”,離開臺灣,長期居留美國洛杉磯,1970年病逝。


史論縱橫


馬鴻逵,出自西北“良回”,清末民初的回族著名愛國將領馬福祥之子。

他是甘肅同盟會會員,北洋軍政府陸軍少將,國民政府陸軍上將,一直試圖進入中央左右政局但沒有如願;最後繼承其父衣缽,成為西北軍閥“四馬”之一。

馬鴻逵本質上不壞,但身處當時的大環境裡面,難免有些身不由己。

為了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他先後依附馮玉祥、蔣介石,左右逢源,集寧夏軍政大權於一身,號稱“寧夏王”。


馬鴻逵是一位充滿矛盾的人。

他的祖父馬千齡在同治回亂期間,勸說馬佔鰲降清有功,被左公宗棠稱為“良回”。

他的父親馬福祥在北京城外誓死抗擊八國聯軍,是著名的愛國將領。

但馬鴻逵卻反其道而行,1892年出生的他,18歲進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期間,秘密加入同盟會,參與反清活動。

確實如他自己所說,他家“不是造反的回回”,但他自己加入了同盟會。

也許在這一刻,深受革命思想的馬鴻逵,是真心對共和有著嚮往吧!


馬鴻逵不是一個信仰極端的人,他的思想絕對是開明和進步的。

馬鴻逵主政寧夏期間,雖然貪財,但思想開明,注重教育。

他先後創辦了寧夏中阿學校,甘肅河州雲亭中學,並贊助留學生5000大洋。

不僅如此,他組織軍隊修建了130多里、灌溉20多萬畝的“雲亭渠”,這項工程滿足了當時的水利需求。


馬鴻逵還一度受到共產黨員的思想影響。

北伐戰爭期間,他接受了政治部主任,共產黨員劉志丹的建議,出兵援陝,為北伐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27年,老蔣背叛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開始了白色恐怖的“清黨肅軍”運動。

馬鴻逵並沒有殺害劉志丹,反而將這位著名的共產黨員護送過黃河到陝北去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革命留下了一粒西北的種子。

因為劉志丹此後開創了工農紅軍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馬鴻逵本質上還是一名地方軍閥。

馬鴻逵畢竟不是做慈善的,所以骨子裡還是具有軍閥的細胞。

他把寧夏看成了自己的私產,拒絕了國民政府的委派官員,在寧夏各級政府內部安插親信,真正實現了以軍管政、以政管黨的治省方針,國民黨寧夏黨部名存實亡。

不僅如此,他還加強對中國工農紅軍的圍剿,成為老蔣在西北的第一號打手。

即使在寧夏解放前夕,馬鴻逵也沒有外逃出國,而是跟隨老蔣去了臺灣。

這一點,比馬步芳不知強了多少!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馬鴻逵是舊中國寧夏的“土皇帝”,他與其父馬福祥、堂兄馬鴻賓並稱為“寧夏三馬”。馬鴻逵在寧夏統治十七年,苦心經營他的寧夏小朝庭,人民深受其害。
馬鴻逵的伯父馬福祿與父親馬福祥曾為清軍統領、幫統。在八國聯軍進犯京城時,馬福祿作戰身亡。馬福祥則率部保護慈禧和光緒逃到西安。馬福祥因功後任西寧鎮總兵、第二標標統、西路巡防統領等職。
1912年,馬鴻逵在其父的部隊中任營長,後為袁世凱、黎元洪兩位總統的侍從武官。1919年,被段祺瑞政府任命為第五混成旅旅長。馮玉祥任西北督辦時,馬鴻逵投靠了馮玉祥,並任第七師師長。中原大戰時,馬鴻逵反馮投蔣,後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開始了他在寧夏十餘年的統治。寧夏是個貧瘠的地區,可馬鴻逵嗜財如命、溝壑難填,巧立名目,千方百計地從百姓身上榨取油水,其財產不計其數。馬鴻逵在平、津、寧、滬等十餘個城市都有房產,還開金店、商號或收取房租等。他在逃離寧夏去往臺灣時,僅租用美國人飛機空運的黃金就達七噸半之多。
馬鴻逵曾在圍剿紅軍蘇區、軍閥混戰、進攻陝甘寧邊區等充當蔣介石的急先鋒,為蔣效命,取得其信任,不斷地被提升官職。他先後任第十七集團軍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中將加授陸軍上將銜。
1949年,解放大軍橫掃西北大地,馬家軍迅速土崩瓦解,也結束了馬鴻逵在寧夏的長期統治。馬鴻逵帶領妻兒逃到臺灣後,受到時任國防部次長郭寄嶠等人的指控,要其對丟失西北地區負責。臺灣當局給了馬鴻逵撤職查辦的處分。馬鴻逵心灰意冷,便以看病為由,赴美就醫,後長期居住在美國,成為臺灣政府的棄子。
在美國的馬鴻逵孤獨、憤悶,直到1970年病逝。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民國期間,西北數個省份均處在馬家軍的統治之下,成為一大奇觀。西北馬家軍閥有“西北三馬”之稱,分別為統治青海的馬步芳,佔據寧夏的馬鴻逵和統領甘肅的馬鴻賓。這三個馬姓軍閥,本身就有親戚關係,也都出身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彼此之間,卻紛爭不休,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與其他馬家軍軍閥一樣,馬鴻逵也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三代。馬鴻逵的祖父馬千齡是同治回亂期間,跟著馬佔鰲一起投降左宗棠的回亂隊伍將領之一,在左宗棠的麾下,馬千齡屢立戰功,並抓住一切機會擴充家族勢力,馬家在西北逐漸崛起。

到第二代,也就是馬千齡的兒子馬福祿和馬福祥時,馬福祿由於中了武進士,成為了清朝的一名武官,他多次率兵平定叛亂,屢立戰功。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馬福祿率部與八國聯軍在廊坊激戰,不幸身亡。他的弟弟,也就是馬千齡的次子馬福祥繼承了馬福祿的部隊,成為了西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閥力量。



馬福祥也出身武舉,先後擔任寧夏護軍使,綏遠都統和青島市長等職。馬福祥老後,將馬家勢力傳至他的兒子馬鴻逵和馬福祿的兒子,也就是他的侄子馬鴻賓。

馬鴻逵1892年在甘肅河州出生,畢業於蘭州陸軍學校。馬鴻逵先後在同盟會、北洋軍閥中任職。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響應北伐後,馬鴻逵投靠馮玉祥,所部成為馮玉祥國民聯軍第四路軍。1929年,馬鴻逵再次叛馮投蔣,成為蔣介石麾下將領。


在蔣介石麾下,馬鴻逵先後參加了中原大戰,圍剿紅軍革命根據地等戰爭。1933年,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成為寧夏王。同所有的軍閥一樣,馬鴻逵深知“有槍才是草頭王”,他緊緊的握住軍隊。

由於地處西北的寧夏地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經濟極為落後,馬鴻逵為供養龐大的軍隊,對寧夏人民進行極力壓榨,進一步加劇寧夏人民的苦難。但不同於馬步芳,馬鴻逵雖然魚肉百姓,鎮壓群眾,但同時他也有剷除大煙、創辦教育、建設地方等功績。





馬鴻逵先後在滿清政府、袁世凱、馮國璋、吳佩孚、馮玉祥、蔣介石等勢力的麾下任職,靠著左右逢源,見風使舵的本事,實力不斷擴大。並最終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寧夏王。

全面抗戰爆發後,馬鴻逵擔任了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並派兩個騎兵旅參加了抗戰。解放戰爭期間,馬鴻逵多次率兵進攻根據地,1949年解放軍進軍西北時,馬鴻逵再次聯合“青馬”馬步芳共同抵抗。



但由於兩馬之間各懷鬼胎,再加上解放軍強大的實力,馬鴻逵一敗塗地。由於擔心之前堅決反共被清算,馬鴻逵於敗亡之際飛抵臺灣,後又很快到達美國,1970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


鳶飛九天2018


成為一方諸侯都不容易,所以想要管住自己的一波人都需要有些手段,所以總得來說有手段,有能力這應該是一個軍閥領導者應該都有的特點,而寧夏王馬鴻逵是西北三馬中的一員,其他兩個是馬步芳,馬鴻賓,相比較而言,我認為馬鴻逵是最奸詐的一個,這個奸詐就是形容在他的應變能力上。



寧夏王這個稱號來源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馬鴻逵在寧夏當了省政府主席十七年,有軍權政權於一身,就相當於有一方自己的割據勢力,獨霸一方。

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得看他做事的樣子處理事情的想法,以及看事情多眼光,就總體來說,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兇殘,馬步芳的兇殘大家應該都是聽說過的,毫不誇張的說牲畜都不如,但是同時他又沒有馬鴻賓那麼和善,有點類似於綜合體,既不過於兇殘也不太和善,這樣很多事情就會有迴轉的餘地,這就是他為什麼善於應變的原因之一。



而善變的人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錶面一套,自己心裡又是另外一套,這樣的人只會為了自己考慮,並不會真心實意的為什麼人貢獻什麼,從他做過的幾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那種左右逢源的政治態度。

在1927年,蔣介石大力清黨,馬鴻逵居然背地裡冒著風險把劉志丹等等一批人送走了,表面上答應蔣介石,其實也是在找機會結緣共黨,他的態度就是兩邊都不想得罪。後來因為蔣介石的勢力巨大,而馬鴻逵也選擇了效力蔣介石,但是蔣介石多次的命令馬鴻逵總是不去盡力執行,比如圍剿紅軍的時候,反正蔣介石無論叫他做什麼都是堅決答應,說通大話,然後每次都是大的屁股尿流,而馬鴻逵真的這麼弱嗎?不是,他是不想得罪人。



後來馬鴻逵,馬步芳等人都去了臺灣,馬步芳在有很多地方對蔣介石是有幫助的,而馬步芳早就看出來了馬鴻逵的不忠心,於是就告訴蔣介石,沒想到這馬鴻逵去了臺灣還留了一手,居然以看病為理由跑去了美國。這樣的人結局一定是不好的,因為是誰最後的勝利都不會要這樣三心二意的臣子。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站在不同的立場評價馬鴻逵,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從馬鴻逵自己來看,他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忠良之後”,他們老馬家是滿門忠烈。他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馬家軍內部分為三派,即甘肅馬家軍、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其中甘馬、青馬本是一家,都是同治年間河州義軍首領馬佔鰲投降時帶來的部隊。

寧夏馬家軍和他們不一樣,寧馬崛起自光緒年間河湟地區的農民起義。河州富商馬千齡有個武進士的兒子叫馬福祿,他奉朝廷令舉辦團練,參與平亂。馬福祿的弟弟,也就是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後來也考中武進士。

叛亂平定後,馬氏兄弟就跟著甘軍統帥董福祥進京抗擊八國聯軍了。馬福祿很不幸在正陽門與聯軍作戰時犧牲,跟他一起陣亡的還有他的兩個弟弟和幾個侄子。戰後馬福祥繼承了馬福祿的隊伍,馬鴻逵家開始發跡。

馬鴻逵父輩以科舉進仕途,相比於甘馬、青馬的招安路線,他們家是絕對的正途。所以民國時馬鴻逵經常說他們家是正經的封疆大吏,暗諷馬步芳家族是“草寇貳臣”。

抗戰時內地軍閥投降日本人不在少數,馬鴻逵雖然也被日軍重點策反過,但他是始終與中央保持一致。所以馬鴻逵說自己是“忠良之後”,至少他認為是有相當自信的。

從國民黨來看,馬鴻逵就是個大滑頭,雖然名義上接受南京的號令,但一心只想維護寧夏割據政權的穩定。一旦遇到大戰,指望他們出力是不可能的,只能時刻提防他們不要背後插刀,臨陣倒戈。

如果從人民的角度來看,馬鴻逵就是個封建軍閥,別人幹過的壞事他都幹過,別人沒幹過的他還幹過。


史料不輯



“西北三馬”很出名,按年齡有小到大為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其中馬鴻逵被稱為“寧夏王”,他比馬步芳成熟,比馬鴻賓年輕;比馬步芳圓滑,比馬鴻賓銳利。

馬鴻逵(1892-1970)是陸軍上將,曾經獲得過雲麾獎章,也獲得過勝利勳章。馬鴻逵在寧夏任“省政府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這個“寧夏的土皇帝”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下面我們聊聊。

馬鴻逵人生履歷很豐富


馬鴻逵的人生履歷很豐富,結識的人脈也是非常“高大上”。

馬鴻逵出生富貴之家,早年就加入了同盟會,有多早?比大多數國民黨人員都早,是在民國建立以前就加入的。

1912年,20歲的馬鴻逵已經是寧夏新軍都統了,可謂年少得志。1914--1917年,先後又出任了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可以說人家當官生涯起點不低。

1919年,馬鴻逵已經成為了段祺瑞政府的某旅旅長了。如果沒有本事,這是上不去的。

1926年五月,馮玉祥五原誓師,響應南方北伐,馬鴻逵當了國民聯軍第四路軍總司令了。這個厲害,三十才剛剛出頭。


中原大戰時,馬鴻逵站到了蔣介石一邊。1933年,開始出任寧夏主席。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出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去了臺灣後,馬鴻逵也一路跟了去,其後移居美國,1970病逝在美利堅的大地上。

可以說馬鴻逵的一生官運亨通,順風順水,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和父親以及自己的人脈也是分不開的。

父親馬福祥是著名的民族將領,和馮國璋是把兄弟,和馮玉祥、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各路軍閥交情都不淺,這讓軍二代馬鴻逵混跡於各路軍中,非常便利。

在中原大戰時,馬鴻逵堅定的站在蔣介石一邊,這給他增加了很大的政治優勢。馬鴻逵和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關係更是非同一般,是拜了把子的兄弟。

正是馬鴻逵豐富的履歷,良好的人脈關係,讓他在西北地區“稱王稱霸”十多年。

馬鴻逵非常“圓滑”


馬鴻逵沒有馬步芳那麼兇殘,也沒有馬鴻賓那麼“和善”,他非常圓滑,且善於看清局勢,這些從哪裡體現出來呢?從馬鴻逵做的的點點滴滴就能夠看出來。

1927年,蔣介石在清黨時,馬鴻逵冒著風險,暗地裡把劉志丹一行人送到了陝北,這說明馬鴻逵對共產黨並不想樹立大仇恨。

1929年,中原大戰前的馬鴻逵和馮玉祥等軍閥,看起來關係很近,可是仔細思考後,想到蔣介石的影響力更大時,馬鴻逵乾脆地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這個選擇很重要,奠定了他在西北的地位。


和蔣介石合作時,馬鴻逵也不是全心全意,時刻也為自己留後路。在1932年,在河南信陽,蔣介石讓馬鴻逵圍剿紅軍,表面上馬鴻逵堅決答應,實際上馬鴻逵部並沒有“全力剿共”,惹得蔣介石很生氣,並令劉劉峙以優勢兵力包圍馬部駐地信陽,眼看大戰一觸即發。

關鍵時刻,馬鴻逵老爹馬福祥多方奔走,各處說清,蔣介石松口了,馬福祥也因舊病復發去世了。出於各方考慮,蔣介石任命馬鴻逵為寧夏主席,但只准帶兩個團入寧。

馬鴻逵整頓隊伍,挑出老弱病殘,留在了信陽,自己帶了精銳入了寧夏。

1935年9月,蔣介石命令馬鴻逵阻擊長征的紅軍,也許是實力問題,也許馬鴻逵根本不想惹紅軍,總之,紅軍很容易就把馬鴻逵部打跨了,只有跑的份。也難怪落敗,在戰前,馬鴻逵就告訴屬下:“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事實上,馬鴻逵並沒有那麼弱,應該是不想和共產黨紅軍死磕,不像馬步芳殘酷殺害我西路軍。

抗戰時,馬鴻逵採取“三丁抽一”、“五丁抽一”,選出兩個騎兵旅派往前線進行抗日。

解放戰爭時,蔣介石命令馬步芳、馬鴻逵合力阻擊共產黨解放軍,由於兩人“尿不到一個壺裡”,誰也不想打前戰,誰也不想往前衝,於是很快就被打散。

馬鴻逵去了臺灣,馬步芳等人在臺灣開始告狀,說馬鴻逵不“積極對抗解放軍”,因此才丟了甘寧青地區。

馬鴻逵一看情況不妙,以“為妻子看病”為由,先去了香港,後去了美國,然後再也沒有回來。


馬鴻逵履歷豐富,人脈廣泛,人很圓滑且謹慎,沒有對我黨我軍造成大的危害,早期甚至有些親共。

這樣的人,遠遁美國,確實有些遺憾,可是這真是其聰明之處,因為沒有怎麼傷到我解放軍,同時也沒怎麼幫到我解放軍,遠離也不失為一種策略,關鍵是他沒有做出“喪盡天良”的事情,他活得安心。


藍風破曉


寧夏王馬鴻逵是民國西北大地上的一號傳奇人物,他出身於西北顯赫的馬氏家族,他祖上是在清朝末年回亂中隨同馬佔鰲起家的馬千齡,因為叛亂使馬千齡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也因為馬千齡是第一個勸說馬佔鰲投降左宗棠的人,所以受到了左宗棠以及慈禧的極大賞識,受到了不小的封賞。

馬鴻逵是馬千齡的孫子,在馬千齡去世後,馬鴻逵的父親接替了馬千齡的勢力,也成為了西北的一號人物。

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之後,他的北洋軍閥接替了當時全國的大權,成為了中國名義上的共主。

(馬鴻逵)

袁世凱雖然在當時掌控了北方几個省份,但南方的許多省份是不受他控制的。

而相對於西北地區來說,富庶的南方才是袁世凱極力追求的地方,不過對袁世凱來說,他想把自己的觸手延伸到南方都已經非常困難了,因此更加不可能會抽出太大的精力專門去掌控西北地區。

所以袁世凱就繼續把西北大權交給了馬氏家族管理,而作為讓袁世凱信任他們的代價,他們得把他們的兒子派到中原成為袁世凱手中的質子,好受到袁世凱的節制。

(袁世凱)

馬鴻逵、馬步芳等人受質於中原以及最後迴歸西北地區

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等人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西北來到中原的,在袁世凱死後,北洋各軍閥展開了激戰,馬鴻逵等人也因此不時地轉換陣營。

後來他們加入了馮玉祥的手下,在馮玉祥被蔣介石徹底擊敗下野之後,他們也歸納入了蔣介石的部下。

蔣介石雖然在當時也成為了全國的共主,但他的情況實際上與原先的袁世凱是好不到哪裡去的。


蔣介石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只有南方的幾個省份,其他眾多省份的軍閥們雖然聽令於蔣介石,但仍然是各自為政的,如果不觸動到他們的利益還好,一旦觸動他們的利益就會像李宗仁、閻錫山等人一樣直接跟蔣介石展開激戰。

所以當時的蔣介石雖然也有心掌控西北地區,但終究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將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等人打發回了西北,分別把他們封為了寧夏、甘肅、青海的軍政長官。

(馬步芳)

然後這些馬氏家族的成員也憑藉著家族勢力成為了在西北地區聲名煊赫的軍閥,間接幫蔣介石掌控起了西北地區。

馬鴻逵的過錯

馬鴻逵因為被蔣介石封到了寧夏,因此也被稱寧夏王,馬鴻逵雖然也被稱為王,但是他的實力與當時的張學良、李宗仁等人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因為以馬鴻逵的實力根本無法與蔣介石抗衡,所以一直以來都在表面上對蔣介石保持了極度的尊敬,不敢對蔣介石表示出絲毫的不忠,從這方面來看這就是馬鴻逵與民國頂級軍閥的區別。


馬鴻逵在擔任“寧夏王”期間,他與當時許多的普通軍閥一樣,都喜歡對當地的百姓們橫徵暴斂,敲詐百姓們的金錢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從這方面來看馬鴻逵還是避免不了軍閥的特質。

雖然說馬鴻逵身為軍閥對百姓的橫加欺壓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意味著他是沒有錯的,因為很多人覺得天下軍閥一般黑,根本就沒有好的軍閥,自然就會覺忽略掉了馬鴻逵做出的這些事情,但其實我想跟大家說,其實民國還是有很多好軍閥的,他們都比馬鴻逵要好的多。

就比如張作霖和閻錫山,張作霖雖然有著土匪的名號,但是他豐富的家財都是他憑藉自己軍閥的勢力做生意賺來的,沒有一分錢是直接從百姓的手裡搶來、壓榨來的。

閻錫山也是如此,閻錫山從私德上來說,應該是民國比較好的軍閥,他個人非常節儉,甚至說得上是吝嗇,住的房子、吃的飯都與普通百姓差不多,但是他在建設山西的時候卻非常捨得花錢,僅是在教育上就花了他將近一半的錢,從這些方面來說閻錫山確實是一個挺好的軍閥。


(閻錫山)

馬鴻逵身上可香可點的地方

不過馬鴻逵雖然在欺壓百姓上無法與張作霖、閻錫山等人相比,但他有一些地方也是值得稱道的,比如他在寧夏為推廣綠化、防止沙漠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還有他在實業、教育也非常可圈可點,從這些方面來看,他並不是一個為了短期利益枯竭而漁的短視軍閥。

在抗日戰爭期間,馬鴻逵也因為受到蔣介石的命令支援起了抗日戰爭,當時他在寧夏區內實行三抽一、五抽二的嚴格抽丁制度,他從平民百姓中抽出了不少壯丁投入了抗日戰爭。


不過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很重要,那就是這些人中基本沒有馬鴻逵自己手下的部隊,他是捨不得將自己的部隊投入戰爭中,所以自然就會不痛不癢地將不怎麼會影響到自己實力的百姓充入了軍中。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馬鴻逵雖然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不少事情,但實際上是因為蔣介石的命令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在其中他保持了一個軍閥應有的自私,所以自然同樣不太值得我們的稱道。

馬鴻逵和馬步芳一樣,曾經都做出了很多血禍,所以在蔣介石兵敗的時候馬鴻逵逃到了臺灣轉道美國,而馬步芳轉道前往了沙特阿拉伯,西北三馬中的二馬至此離開了祖先打下的江山,在國外安逸的流亡了起來。

至於馬鴻逵的堂兄弟馬鴻賓因為沒做出太多出格的事情,所以他留在了甘肅,留在了蘭州,最後渡過了晚年。


(馬鴻賓)

所以說馬鴻逵是一個很典型的割據軍閥,是一個靠著祖上的餘蔭以及自己的手段上位的軍閥,同時馬鴻逵也和當時的很多軍閥一樣,在混亂的局勢中左右逢源、始終投靠著最強大的人,這才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在馬鴻逵的身上有太多的惡跡是不可原諒的,不過他的身上也有不少地方是可圈可點的,所以對他一味的貶低實際上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