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北伐爲什麼不直接攻打大都?

軍統60




一:朱元璋對戰略路線的判斷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戰爭中,中原王朝勢力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有三種模式,即關中模式、河北模式、東南模式。三種模式中,東南模式為朱元璋統一全國的戰略,因其與關中模式關係較大,故而簡要介紹一下關中模式。



關中模式:代表朝代是秦、西漢、隋、唐。關中,即今天陝西省的中部,內有渭河平原可以從事農業生產,外有關中四塞(潼關、武關、蕭關、散關)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地勢上位於中國第二階梯,對中原有著高屋建瓴之勢。

以秦國為例,秦國經商鞅變法,國富兵強,採用司馬錯的建議,奪取巴蜀作為後方,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出函谷關(潼關)徵韓,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截斷太行道,第二年伐野王,切斷韓國上黨地區與國都的聯繫,借上黨太守降趙的契機,挑起與強敵趙國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長平之戰。之後,更是攻定山西,從蜀地攻楚國,逼楚國遷都陳,此後東方各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的吞併。



在朱元璋決定北伐的時候,元朝在北方的形勢大體如下所述:

山東是王宣和王信父子的勢力範圍,對元朝的態度曖昧不定,河南是名義上稱臣元朝,實際上割據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的勢力,關隴(今陝西)則是李思齊和張思道兩股勢力,他們彼此前勢不兩立,並且跟王保保不合。

朱元璋在制定北伐戰略時,充分考慮了關中對自己統一大業的威脅。在他的計劃中,大軍應該先取山東,使得切斷元朝與南方交通樞紐的同時,撤銷河北的屏障,讓大都所在地河北直接暴露在明軍的威脅之下。之後揮師向河南,繼而攻取潼關,得到潼關後,不繼續進攻關中,也不急著攻打山西,而且利用潼關、山東和河南對河北形成了三面包圍的態勢。

“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朱元璋的這一戰略堪稱完美,充分考慮了元朝各股勢力不能擰成一股繩的情況,對較容易取得的山東一戰而下,而對距離較遠的關中,採取圍而不打的戰略,使潼關反而變成了阻塞關隴勢力出擊的障礙,這樣的佈置在取得了進攻河北的橋頭堡的同時,也避免了關隴軍出武關下南陽的威脅。

這一戰略路線的最大特點是穩妥,與秦國吞併關東各國相似,朱元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急於進攻大都,避免了自己側翼可能受到的威脅,攻潼關而不下關中,以最小的代價拖住了敵方最多的力量。

二:大都城堅池深,難以速拔。

元朝的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前為遼金故都,也是後來大明的都城,此時的大都,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共有十一道城門,至正十一年(1359年),又在十一個門裡增修了甕城,北宋的都城汴京考慮到四周無險可守,因而對城市本身的防禦體系大加建設,而汴京當時也不過是十二道城門。



且元大都周圍還有居庸、古北、松亭諸關,東西千里,給大都又上了一層防護。

大都本身方圓六十里,就算是隻圍一面,都需要有巨大的兵力,而繞過敵方佔領區的戰鬥是沒有條件大規模行軍的。

當然我們可以假設朱重八同志的士兵個個都是高達,攻城不計較傷亡,那後勤補給也是一個大問題,在缺乏一個穩固的進攻橋頭堡的基礎上,直取大都,期間的糧食補給難度可想而知,若想像霍去病徵匈奴一般的無後方作戰,則需要一隻精銳的騎兵部隊,且不提缺乏步兵的攻城基本只能做夢,當時的朱元璋顯然並沒有這麼一隻騎兵。

至於頓兵堅城之下,久戰不克帶來的悲劇歷史上可謂不勝枚舉。因此孫子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三:攻下大都並無多少實際價值

假設我們的朱重八先生的軍隊不僅高達附體,而且都苦練了“辟穀”神技,守城的元軍也蠢的跟豬一樣,把城門拱手相讓。然後明軍歡天喜地的進了城。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打下大都有啥用?

此時的元朝早已是徒有其表,攻下大都並不能讓割據的軍閥聽命自己,且經濟中心自南宋以後已經南移,佔據江南富庶之地的朱元璋肯定不可能指望大都提供財富,相反還要倒貼。

而且大都遠離自己的根據地南京,中間隔著山東,遠懸在外,就算打下來也難以久守,反而會因為防守大都浪費大量的兵力。

當然大都也不是毫無作用

作為首都,自然有它所代表的政治意義了,但此時的形勢,明眼人早已經瞭然於胸。打下大都也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大都的另外一個作用,在於它對控制河北的全局作用,河北是朱元璋對抗蒙古的重要一環,河北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塞外遊牧民族對抗的第一線,而位置居河北北端的大都更是直逼邊境線。後來大名鼎鼎的朱棣便是鎮守北京防禦蒙古的進攻。

河北又是聯絡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河北“西峙太行,東連河濟”,對控制山西、山東、河南具有重大的作用。

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上—明朝已經控制了河北周圍的形勢。

因此,直取大都戰略上價值不高,戰術上不太可行,所以朱元璋不直接攻取大都是正確的決定。


孤鷹之戀


在我國,明朝是歷史上少有的能從南向北統一的王朝,明太祖於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為何明太祖沒有讓明軍直接進軍大都呢?

實際上,明太祖朱元璋對北伐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在當時,雖然明太祖已經坐擁江南半壁,但是在北方的勢力並不大,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不在明軍的控制之中,倘若一直進攻大都,北伐軍有可能成為孤軍,就會遭到各路元軍的進攻,可能會導致北伐失敗。

我國曆代北伐失利的原因無外乎:南方軍隊水土不服;南方缺馬;後勤保障供應不足等。明太祖從南方北伐,在大義名分上有優勢,明軍戰鬥力不遜元軍,指揮上又有徐達,常遇春這樣的名將,能取得成功很正常。但是明軍當時控制北方地區並不佔優勢,因此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是正確的策略,明太祖不直接進攻大都也是對的。


源稚生


朱元璋北伐到底怎麼情況我都不清楚。誰先講一下,有什麼著名戰役嗎?一路上都沒碰上什麼像樣的抵抗。走到大都,元朝皇帝已經回草原了😎



寧靜致遠3537288


朱元璋直接進攻大都是孤軍深入,河南陝西山西甘肅寧夏河北山東還有大批元軍!只有掃清外圍才能一鼓而下!尤其是明軍是北伐,地理氣候方面不佔優勢。北方地區也已經被外族統治了百年之久,人心士氣也有猶疑!明軍只有取得絕對優勢和如虹氣勢方能北伐成功!


聽雨的心事


北伐都是有講究的,必須水路並進,也就三個點,四川湖北和江南,四川走漢中進關中,湖北走南陽進洛陽和武關,江南過運河走徐州進山東,然後以黃河為依託環抱中原,這是最穩妥的方法,因為南方沒有馬,步兵必須依託山川河流才能打贏騎兵,如果孤軍深入北境,而沒有依託的話,會時刻受到騎兵的騷擾,而且一旦失敗就是被對方殲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