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爲什麼要美化查伊璜?

優婆離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金庸先生作為非常受歡迎的一名武俠小說作者,和古龍先生,梁羽生先生一起,開創了我國武俠小說的新天地,但是在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系列的最後一部《鹿鼎記》中,金庸先生將查伊璜描繪為反清復明的義士,如果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說查伊璜是個大漢奸並不為過!

那麼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強行洗白查伊璜呢?且聽小哥詳細道來!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大漢奸吳六奇(鹿鼎記中有名的反清義士),查伊璜金庸的關係!

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


查伊璜

查伊璜,字繼佐,明末清初最大的一場文字獄,就是由於查伊璜告密引起的。

話說在浙江海寧,有一大戶人家,編寫了一部著作——《明史輯略》,請了當地的十六位名士參與校驗,而查伊璜對此很是謹慎,沒有同意,後來時局動盪,查伊璜審時度勢,居然帶頭檢舉這戶人家,這引起了當時知縣吳之榮的注意,後來吳之榮為了向清政府邀功,再次徹查此事,受此牽連,江浙名仕凡書中有名者,皆死!而查家呢?因為檢舉有功(先吳之榮舉報),並且因為和康熙帝關係密切(當了漢奸),所以查家因此獲得朝廷信任,因此,查家後來居然出了七個進士,五個翰林!

當時滿人排漢嚴重,查家得此殊榮,和當漢奸有直接關係!

吳六奇

在《鹿鼎記》中,吳六奇是反清復明的義士,後來被歸辛樹夫妻誤殺!

在歷史中,吳六奇就是十足的大漢奸!

吳六奇出身卑微,食量又大,最後乞討為生,後來遇到查伊璜,查伊璜資助吳六奇五十兩銀子,支持吳六奇去投軍,當時明軍積弱,吳六奇被賞識,帶兵鎮守一方!

後來清軍南下,吳六奇打開城門投降,並且主動做嚮導,帶領清軍連續攻克了好幾個相鄰的城池,是個十足的漢奸!

但是這個漢奸,硬生生被金庸給洗白了,直到現代,有些地方依然把吳六奇當做英雄來傳頌!

查伊璜和吳六奇的真實關係!

查伊璜對吳六奇確實有恩,這個在王士禎《文集》,蒲松齡《聊齋志異》,蔣士銓《忠雅堂文集》都有記載!

並且吳六奇後來深受朝廷信任,初年,吳六奇為了對付臺灣的鄭家,提出禁海政策,這個政策對於靠海吃海的沿海人民而言,簡直是斷了生路,致使前後數萬人死於海禁!

吳六奇在世的時候,被封為太子太傅,死後更是被追封為 少師兼太子太師!可見這個大漢奸是多麼深受清政府的信任!



查伊璜,字繼佐,正是金庸的先祖!

金庸先生強行為大漢奸查伊璜吳六奇洗白,作為一個深受大家喜歡的名人,通過作品妄圖改寫歷史,這是很大的汙點,雖然每個人出名後都想要光宗耀祖,特別是有的人出名後,還特意修族譜,和以前很多歷史名家強行扯關係,這種看似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大是大非,家國情懷面前,強行洗白千古罪人的行為,是非常可恥的!

殊不知,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歷史,更是傳承文化,傳承精神,傳承名族氣魄的重要載體,假如每個人都妄圖改寫歷史,那麼到某一天,那些歷史罪人反而成為名族英雄,那些英雄反而被人惡意摸黑,這種情況是多麼的可怕!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轉發+關注哦!


深圳小哥帶你看深圳


承蒙文小姐垂青,大掌櫃費了點勁整理了一些資料,讀罷相信對問題中涉及的明史案會有比較直觀的瞭解。

查伊璜即查繼佐,晚明舉人,伊璜是其族名。

《清鑑》:“此案(即明史案)誅死者七十餘人,名列參校者皆死,刻工及鬻書者同日刑。惟海寧查繼佐、仁和陸圻,當獄初起,先首告,謂廷鑨慕其名,列之參校中,得脫罪。”

敲黑板,這個“首告”圈起來。

《鮚琦亭集》之《江浙兩大獄記》記載:“江浙名士列名書中者皆死,刻工與鬻書者亦同時被刑……惟海寧查繼佑(後改名為查繼佐)、仁和陸釺,當獄之初起即首告,為庭瓏慕其名,列之參校;故得免於罪。”

證據鏈完整,事實基本可以認定。

《費恭庵日記》記載“謂曾親見查等在慈感寺前領取朱、莊家具,約十餘舟雲”

老查家要發達了。

《紀吳六奇將軍事》記載:“孝廉(即査繼佐)嗣後益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之歌舞,每於長宵開宴,垂簾張燈,珠聲花貌,豔徹簾外,觀者醉心。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東名部。”

發達了。

《查東山先生年譜》記載:“十四日,(查繼佐)以痰喘故,擁衾危坐。夫人誕期將近,遠邇姻族以次踵至……族侄嗣韓、嗣瑮以次供飲餌之事。”查嗣瑮是查繼佐侄子,查嗣瑮是查慎行的弟弟,查慎行是查良鏞的先祖,查良鏞即金庸。

沒睡覺的同學明白為什麼金庸洗白查伊璜了嗎?

這是根據資料推斷出的原因。具體到金庸為什麼要這麼幹,我想最真實的原因也許只有等金庸自己來回答。但是他的回答我們真的能相信嗎?

讀歷史不能持立場。真相往往都掩映在迷霧中。就算是親歷者說的都不一定可信,人終究多多少少會受感情左右。

查良鏞其實是個社會活動家,他有志成為一個政治家,他的這一面很多人並不熟悉,我們喜歡的只是那個寫武俠小說的作家~金庸。



摩雲山客棧大掌櫃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w祖籍就是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

海寧查氏,世代書香門第,世居海寧縣袁花鎮,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所以我們就明白了,查伊璜說白了就是金庸的老祖宗。



至於為什麼給查伊璜洗白,看看現在秦檜的後人就明白了,一個個掙了命的給自己老祖宗洗白,覺得不該在跪著,金庸也是如此,只不過他更高明,不放在明處說,而是放在虛構的小說裡,這樣就算有人質疑也可以說是文學作品,一家之言,都是虛構,但是卻潛移默化了一些不讀歷史,只看了金庸小說的人對查伊璜的印象。

但是金庸應該也沒想到現在網絡信息年代,知識大爆炸,想知道點啥不用張他年輕時,各種查資料,只需要百度或者維基百科一下就啥都知道了,這就叫天理昭昭。


踏歌而行


查伊璜是金庸先生查良鏞先生遠祖,金庸先生將他化入書中,成為和歷史形象上完全不一樣的文人名士,而且結合歷史給了查伊璜一個奇特的故事,正如題主所言,明史案由於查伊璜首告而導致莊家遭難,這無論如何是洗白不了的。但是想想金庸寫作鹿鼎記的年代,金庸當時小說的流傳度,難道他真的想不到這個完全不同於歷史的查伊璜被看到小說的讀過歷史的讀者所反對嗎?所以我始終覺得除了為查伊璜洗白之外,也有讓人體諒為了生存的不得已吧。

查伊璜求生欲強烈,歷史上首告明史案,而後得吳六奇之助最後脫險。但是小說中改為呂留良,黃宗羲,顧炎武為查伊璜擔憂,而查伊璜卻在吳六奇府中以民族大義相激,而有日後以天地會香主被吳三桂引歸辛樹三人所殺。為查伊璜洗白的動機當然十分明顯,這點肯定是沒跑的。

但是在寫查伊璜的同時,也寫了呂留良,黃宗羲,顧炎武三人,呂留良說道:桃源何處,可避爆秦。更說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最後呢,三人卻被清兵探子所圍困,非陳近南三人早已捨身成仁了。真實的歷史中哪有這麼厲害的武功?更能得何人相救呢。何況吳六奇最多官場上活動活動,實在不能左右朝中大局。而到了最後,顧炎武,黃宗羲卻只好去請混混韋小寶去抗起反清復明的大旗。黃梨洲一生學問,在書中反清之烈有目共睹。而真實的黃宗羲卻最後也讓自己的兒子去清朝當了官,對清朝的盛世最後也算認可了。蓋世的武功是假的,大家都能理解,而為了堅持自己觀念的大儒家,得武功高強之人之助,最後卻不得不屈從相請韋小寶。而且武功人品見識氣度都一流的陳近南卻死於一生效忠的鄭克爽之手。可見作者對徹底抗爭的無奈和反省。

洗白未必真能洗的白,我想以金庸先生的歷史修養,段不會以為將查伊璜事蹟一改而能徹底翻案,只怕反而會引起更多對歷史有見解的人的群嘲。但是他依然這麼寫了,在這麼寫的同時,也寫了名氣更大的三位大儒的堅決反抗和最後的失敗與無奈。結合作者父親的遭遇,更希望親人能好好的活著吧,何況還特別寫了查嗣庭的遭遇。作者既對主流的價值觀進行了認可,所以才有洗白之舉,但是背後的反省之意和用心良苦也不可不查。


閒逛逛這也被用了


第一方面金庸的做法,第二方面查伊璜自己的做法。我們先從主人公查伊璜的做法來看,查伊璜作為當地名士,被莊家請來做明史的檢閱,這一點雙方做的都無可厚非。接下來的事就比較有意思了,在檢閱過程中,查伊璜發現了問題,並且舉報了莊家。時間點到這裡,又要分為兩個兩方面。第一方面查伊璜做的對還是不對,第二方面莊家做的對還是不對。我們先說查伊璜,個人覺得做的沒什麼錯誤,畢竟清朝入關已經有一段時間,很多新生兒接受的都是清代的思想教育。而作為查伊璜就是這類人的代表。當他發現有什麼不妥的時候,去上司那裡舉報,也無可厚非。我們再說莊家,前朝遺民,懷著對祖宗的情感,前朝的敬畏,而沒有改變書中的年號稱謂。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設想一種情況,假如查伊璜吳志榮等人沒有檢舉,等到明史大賣的時候,再被朝廷發現,那麼那些讀過明史的人,是不是也要砍頭。這裡一諾與查伊璜,與莊家都無仇無怨,沒必要美化和醜化他們任何一方。隨著事態發展,涉案人員越來越多,也有太多的人因為明史死去,查伊璜不能不說開始後悔當初的做法。而金庸的做法,應該是後期查伊璜內心的的東西,但是想歸想,畢竟事實與理想有很大的差距。以上是一諾對明史案的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第二點,金庸的做法。我們偉大的詩人杜甫,曾經有一句,吾祖詩冠古。用來形容他祖父杜審言的詩。說實話這句話說的有點過了。我們在拿今天社會的人來說,比如某個貪官的子孫日後在寫作文的時候,肯定不會寫出我的祖父是一個迫害人民的貪官,或者三鹿的領導子孫,也不會寫出我家祖父曾經為了錢迫害了那麼多人命,他們只會寫出對家庭如何如何,對於害人的事會避而不談。金庸能把這件事呈現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查伊璜後期的心裡變化一諾自以為猜測的不會有錯。金庸先生只不過是把査家的心裡想的寫出來而已,而作為一個守儒學思想教育的人,起碼金庸做到了,尊重祖宗這一點。這比起當下某些人祖宗都不認的人要強一百倍。所以從人情來說我比較支持金庸的做法。



和風小築主人一諾


至於金庸先生是不是有意為祖先洗白平反,這也太微妙,金庸先生原名查理鏞。他小說一個反清復明的人士查伊璜。但歷史上記載著這個人是明末清初漢奸。在這個問題上,金庸先生沒有處理好,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的私心,有意而為之。

作為一箇中國人,人們最恨漢奸,這點國人不可原諒,傷害民族感情。

我認為作為一個閱讀者,我們主要汲取作品中營養,去除糟粕,不要過多關注作品負面影響。我們讀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分享!


陽光18486


關於清朝“明史案”,我們並不陌生,在金庸的《鹿鼎記》開篇即以此開場。

故事是這樣的:

15歲入國子監的浙江富戶莊允誠之子莊廷鑨,因有病致雙目失明,但素有志願欲效仿春秋盲人左丘明做《左傳》而同樣也著寫一部史書。但是匱於所知所學有限,就買到了明朝天啟年間大學士朱國禎的明史遺稿,並以每千字潤筆費三十兩白銀的代價,聘得名士吳炎、潘檉章等十六人,在編輯朱國禎明史遺稿的基礎上,又增補了崇禎朝代和南明的史事。其時,滿清入關時間不長,諸多明朝遺民思念前朝,於是書中的用詞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犯了諸多忌諱,甚至書中年號全部奉尊明朝年號。這對於當時的清朝廷就是反書。

莊廷鑨在成書後,擔心自己名氣不夠,把本沒有參與編纂的諸多名士添加到了參校名單裡面,其中就有查伊璜、陸圻和範驤三人。

此後不久,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莊廷鑨就病死了。作為父親的莊允誠在順治十七年冬(1660年)將書刻成,刊行書名《明史輯略》。查伊璜、陸圻和範驤三人發現了書裡的問題,擔心連累自己,於是聯名去了學道那裡,說莊廷鑨是仰慕其名氣才將他們名列參校之列,實際上並沒有參與實際參校,不能列名其上。

幾個月後,吳之榮也發現了莊家明史的問題,於是告發了莊家,當時的湖州知府接受了莊允誠的賄賂拒不審理。告發者吳之榮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收到任何好處,莊家也沒向吳之榮行賄。吳之榮再次告發莊家,事情越鬧越大,最後驚動了朝中輔政大臣鰲拜等人。

康熙年幼未能親政,鰲拜嚴令徹查,並嚴厲處置涉案相關人員。查伊璜等列名參校人員悉數被抓,到了公堂上,與吳之榮對質。吳之榮堅持說查伊璜等人參與明史編纂,還說查伊璜等是主筆。查伊璜拿出曾到學道處出首(自首或告發別人的意思)的證據。吳之榮又質問說,你們既然當初出首為什麼不去督撫,而是去學道呢?這分明就是沒風險了能得好名聲,遇到危險了有退路,兩全其美的計策啊。查伊璜無法解釋,隨後入獄。後密求粵中總兵吳六奇,從中周旋,得查伊璜是首事之人(第一個告發的人),依律頒賞。得到朱莊兩家財產的十分之一的獎賞。

其實,從整個過程來看,查伊璜起初的做法確實有吳之榮對質時說的那樣,明史書中內容一旦被人告發就有性命不保之憂。一方面,朝廷對此事不予理睬,明史一旦名垂千史,查伊璜也能留名;另一方面,如果朝廷對此事追究,到了那時,也能撇清自己,自己並沒有參與編纂,只是發起者莊廷鑨仰慕起名而列了他的名字在參校之內。的確是兩全其美的做法。從其出首選擇的地方是學道而不是督撫(學道是管學術的,督撫管的軍政),就能看出,查伊璜並沒有成心告發莊家。

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越來越嚴重,涉案人員也越來越廣,掉頭的也不少。在這種恐慌的氛圍下,尋求自保之道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最後的結果來看,查伊璜的確是站在了清朝廷的那一面了,對於懷念前明的人來說就是背叛。這個情形和《鹿鼎記》小說裡面韋小寶最後的情形是如此的相像,要麼滅天地會,投靠朝廷,要麼就死心塌地同天地會徹底反清復明。如小說中韋小寶最後結局那樣攜美歸隱的美好結局,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韋小寶最後的結局也許是當時的查伊璜最想要的,但是做不到。

說金庸美化查伊璜,依我看,不如這樣來說:《鹿鼎記》中金庸是想完成查伊璜願望,書中的查繼佐(查伊璜)成為了他自己最想成為的那種人;韋小寶最後的結果其實就是查伊璜想在明史一案中希望的結果。金庸在書中成全了查伊璜的這個想卻不能成的願望。

以上這些從明史案之後的查伊璜的行為能看出,明史案的最後結果使得查伊璜偏向了清朝廷,而獲釋後的查伊璜外在表現是縱情詩酒,購養女優,教習歌舞,終日取樂。暗地裡卻在冒著被滅族的危險,採用莊廷鑨《明史》、明纂國史和實錄以及自身的經歷,寫了《明史》並自命名《罪惟錄》。全書一百零二卷,先後歷時29年。書成後藏於夾壁牆間,直至滿清覆滅辛亥革命之後才得以面世。


風鈴中的濤聲


因為查伊璜是金庸祖上,在清朝浙江海寧一帶大有名氣,金庸是查姓後代,誰不為老祖宗貼金!











雷諾chenyou大叔


一代文學大師,也是一個普通的、傳統的、不能免俗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面,都以美化自己的祖先為己任。就好像秦檜的後人希望自己的祖先能夠站起來一樣,很多人都無法逃脫這個魔咒。中國非常需要像那位替納粹跪下的德國總理一樣的精神,過錯就是過錯,沒有必要掩飾,特別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錯,非要去掩飾的話,只會欲蓋彌彰,適得其反。希望隨著文明的進化,這種美化祖宗的簡陋習俗能夠轉化為一種實事求是的歷史精神。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自家講譚


金庸,原名查良鏞。查伊璜是金庸祖上,這個從個人上來說為先祖洗白是正常的。但是作為一個影響很大的知識分子、作家,這樣是非常不好的,漢奸就是漢奸,無論怎麼美化,歷史的恥辱柱都會記住他。漢奸的子孫後代可以以先祖為恥,但是更要嚴於律己,而不是試圖美化叛變行為。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