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黃培,字孟堅,號封嶽,山東即墨人。黃嘉善共有五子,長子黃宗憲早逝,留下一個遺子,便是黃培。他父親早逝,是由叔父黃宗昌養大。

或許因為自幼喪父的關係,黃嘉善對這個嫡孫特別上心,從小教他勤奮讀書,培養他的君子正氣和為官之道,16歲那年,黃培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入朝為官。

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黃培明朝官服圖影

黃培年少有為,繼承了黃氏一族的優秀門風,在性格方面則繼承了祖父黃嘉善的剛烈性情,敢於犯言直諫,不畏權貴。他始終謹記黃家家訓"忠厚傳家,詩書繼世",在朝為官十七年,直到1644年,清朝入關佔據北京,黃培不堪忍辱,辭官離去。

黃培的原配夫人是即墨藍氏望族藍再茂之女,因病早逝後,崇禎皇帝賜婚,將一位安姓宮女賜他為副室,安氏為他生了個兒子取名黃貞明。

明亡後,黃培悲憤交加。彼時,黃培母親剛沒,妻子安氏自縊後,黃培便獨自帶著六歲的兒子,護送母親靈柩,回到即墨故里安葬,把兒子交給三叔黃宗庠後,他打算以身殉國,結束自己的一生,表示對明朝的忠心。

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清代縣衙

黃宗庠感念黃培的一片赤誠,規勸他說,殉國也不能改變現實,不如留下有用之軀以圖後事。打消了他尋死的念頭,留在老家。但自此之後,黃培憂鬱悲憤,既無法忘記明朝的恩遇,又不能忍受清朝的統治,空有一腔熱情無法宣洩,更無力改變,心中非常苦悶。由此之後,黃培抗拒清朝"剃髮變服"的禁令,蓄髮留須、寬袖大袍,頂著壓力,始終不穿清朝服飾。

當時的即墨縣令叫周銓,視財如命貪得無厭,他得知黃培"懷念舊朝"的異常舉動,又打聽到他是明朝官裔後,就以此為由,想要藉機敲詐勒索財物。他派人找到黃培,說縣太爺要借五百兩銀子!並用言語威脅,久經官場的黃培,最難忍受這種墨吏敲詐,直接將對方趕出門去。周銓大怒,就以"違制"的罪名將黃培抓進牢房。後來,黃家上下打點,周銓到底還是敲掉了千兩銀子才算放人。

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即墨古城老照片

經過這些事情,黃培內心愈加苦悶,他像一個苦海上孤寂的小舟,閉門謝客,獨自思考,不見人不說話,家裡的事,也不聞不問。

據說他為釋懷遊嶗山,曾在八仙墩處得到一塊墨色大石,贊其堅性可嘉,專門運抵家中,立於書齋,稱之"丈石",齋因名"丈石齋",日與大石為偶,讀書吟頌,排解煩悶心情,經常對石自語,"此堅此貞,期勿負此石耳。"

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含章館詩集》書影

受客居即墨的詩人宋繼澄(1594生人,山東萊陽人。字澄嵐,號淥溪,又號萬柳居士,晚年自稱海上病叟,山左詩社的領袖人物)父子影響,閉門謝客的黃培開始參與詩社活動,借詩明志,抒發胸襟。宋繼澄曾經在《含章館詩集》的序言中寫道,“(黃培)五十歲始為詩者”,顯然,黃培走上詩人的道路,與他鬱鬱寡歡無處宣洩的心境是有關係的。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黃培把悶居家中二十七年來的鬱結之情,凝聚所作二百八十餘首詩編作《含章館詩集》,刊刻傳世,贈與親友,以筆為刀,抒發心中怨憤。

他還曾經接濟過農民義軍領袖於七,《含章館詩集》如"一自蕉符紛海上,更無日月照山東"、"殺盡樓蘭未肯歸,還將鐵騎入金徽"、"平沙一望無煙火,惟見哀鴻自北飛"等詩句,反映出內心中苦悶情結和不屈的民族氣節。

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之後不久,黃培與原家僕姜元衡(原名黃元衡,字玉璿,號默庵,祖籍萊陽,祖父寬,家貧流落即墨,被黃嘉善收養入籍即墨,是黃氏家僕,私自赴考,清順治六年(1649)己丑科二甲第29名進士,中榜後恢復本名姜元衡,因此與黃家結怨)產生矛盾。

姜元衡惡意構陷,炮製了一篇《南北通逆》,以《含章館詩集》為引,狀告黃培文字獄向清廷邀功,欲將與自己有兩世主僕情分的黃家滿門滅絕,公堂之上,黃培一一對簿,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為他人開脫,承擔了所有罪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培詩案",顧炎武因與即墨黃家往來,也被捲入其中。

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濟南老府衙

這場在當時被稱為北方最大的文字獄案件,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康熙皇帝。最終,清廷判決如下,"黃培因系明朝世宦,隱懷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書,已屬不法,吟詠詩句,尤見狂悖,且寬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蓄髮留須,故違當朝法令,大逆不敬。應按隱叛誹薄之罪,但律無正文,無從援引,謹援他律比附,定擬絞罪"。

黃培於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初一,被處以絞刑,他從容吟詩明志,慷慨赴死,終年六十六,行刑于濟南歷下。

青島:蓄髮寬袍,不做貳臣,終因“詩案”處刑,他是即墨名士黃培

黃培逝後,靈柩由兒子黃貞明挽扶,歷經十餘日顛簸坎坷,才從省城濟南歸家,葬於"水清嶺"(今青島市市北區小水清溝西嶺),其生前已經勘定營造的墓穴中。《水清嶺造壽墳》詩中,黃培幻想著自己死後的世界,應當是“一眠千載後,松柏荷天庥”,其實卻不過四百年間,已經物是人非,鱗次櫛比的不是漫山松柏,而是熱燒不退的高樓大廈。

黃培的側室劉氏料理完喪事後,在墓旁自縊。兒子黃貞明隱居父親深愛的嶗山不再出世,黃培之女年方及笄,因遭逢家族大變,看破紅塵,到嶗山潮海院出家為尼,法號"喜巖",後遷往巨峰前白雲庵。

黃培在他的《春怨》詩中寫道,“期期知不負,只有白雲鄉”。文人自有文人的風骨氣節,將壓抑胸襟的濟世經綸和懷國惆悵,都賦予白雲蒼狗,也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如今小水清溝一帶已經物是人非,經過舊城改造的滄海桑田,原有樸素的村落變為昂貴的大廈,數百年間風雨變遷,墳墓已無跡可求。不知當年即墨一代名儒的風範,還有幾人知曉,還有幾人憑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