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好人」張娟 一朵綻放在泰山的鏗鏘玫瑰

大眾網記者 王培松 通訊員 孔令兵

泰山連天山,稅情牽軍魂。張娟,泰安高新區稅務局一名普通稅務幹部,同時,她也是一名軍嫂,丈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某部正團職軍官。多年來,張娟作為一名稅務工作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業務能手。作為一名軍嫂,一心支持丈夫的事業,無怨無悔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為丈夫全身心地投入軍隊建設和部隊事業提供了堅強的家庭後盾。個人先後被評為“孝老愛親模範”“泰安好人”“山東好人”;全家被評為“泰安市最美家庭”。張娟,雖然不是冰山上那朵晶瑩剔透的雪蓮,但她卻是泰山上那支傲風綻放的鏗鏘玫瑰。

勇敢選擇了橄欖,就不怕承受橄欖的苦澀

“軍嫂”雖然聽起來讓人羨慕,但卻意味著犧牲,意味著付出。一路走來,多少艱辛,多少辛酸,多少苦楚,都深深埋藏在她的心裡。

張娟和丈夫算是“青梅竹馬”,倆人都是高密市人,是初中同學,後來又同在濟南讀大學,慢慢地培養起了感情,男孩的踏實、可靠、陽光的品質漸漸打動了張娟。2003年,他們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新婚第三天,張娟還沉浸在新婚喜悅中時,丈夫就接到命令要趕回部隊執行任務,剛結婚就要和丈夫分隔兩地,小兩口心情都特別不好。但張娟明白既然選擇了軍人,就必須學會堅強。她只有努力壓制心中的不捨,默默地為丈夫準備衣物和行李。婚後14年,他們一直兩地分居,沒有愛人陪伴,張娟一直住在孃家,她身邊的同學朋友都笑她說:“除了多了一張婚書,你什麼改變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話,可以想像張娟的心中該有多苦。和許多戀愛中的人一樣,張娟也渴望能夠和丈夫在下班的路上自由地漫步,然而這對於她來說都是一種極其奢侈的期盼。

2016年11月份,為了和在泰安服役的老公團聚,她終於調動到了泰安。租了房子,安頓好孩子,一家人總算可以過團聚的日子了。生活雖然艱苦,但她卻很是滿足:“和老公終於生活在一起,我也算是有盼頭了”。然而,人生如戲,總有一些情節超出你的預期。2017年初,突如其來,為響應中央軍委號召,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老公所在部隊動員年輕幹部去新疆工作。又一次面臨一個重大選擇——到底是顧小家,還是顧大家?丈夫主動請纓赴新疆服役,用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助力祖國強軍夢。張娟含著淚勸丈夫:“雖然情感上接受不了,但我也是一名黨員,黨性和理智告訴我,必須支持你去新疆。作為軍人,你的事業是神聖的,你的命運不是掌握在妻子和家庭手裡,而是在祖國和人民手中。”丈夫沒有想到張娟能如此深明大義,內心覺得愧疚,但是他也明白:只有多立軍功、更好地報效祖國才能對得起妻子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才是對妻子對家庭的回報。從團聚到再次分居,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團聚的喜悅尚未散盡,等來的又是無盡的分離,人生的悲歡離合此時在張娟身上演繹的如此痛徹心扉。

新疆部隊所在地和泰安有2小時的時差,並且沒有4G信號,視頻通話一個月也超不過兩次,有時一連幾天都不見丈夫有信息。張娟有時也免不了擔心,“怎麼好幾天沒聽見你的動靜了?”張娟有時給丈夫留言,“動靜!”,丈夫得空了回覆。兩個人心有靈犀,相互理解,苦中作樂。丈夫常會愧疚的說,老婆你辛苦了!而丈夫只要回到家就忙裡忙外,不要張娟做任何家務。在張娟心情不好數落他的時候,丈夫也總是不和她計較,想辦法開玩笑哄她開心,最常在她耳邊吟唱那首“十八歲、十八歲,他參軍到部隊……”。再大的委屈、怨氣,聽到這首五音不全、老掉牙的軍歌,張娟都會撲哧笑出聲來。

沒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浪漫,卻有“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的思念;沒有朝朝暮暮,你愛我憐的纏綿,卻有“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的詠歎。在與丈夫攜手的15年裡,張娟有辛酸也有喜悅,有失落也有驕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她品味到軍婚的意義,但是她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她始終都能體會到他對這個家的責任,對孩子、對她的愛。張娟一直都認為,真正的軍人是責任的象徵,軍人的形象是一棵堅挺的白楊,正直而向上,引領著正能量。張娟說,之前她從來沒想過自己嫁給軍人,並且對於“軍嫂”這個光榮而又特殊的稱謂沒有特別的感受,可是自從她嫁給一名軍人,她才真正認識到當一名軍人的妻子是多麼不容易,也明白了為什麼大家都說作為軍嫂,就要隨時經受突如其來的考驗。她們付出、犧牲和等待,只是因為她們選擇了軍人,因為她們愛他們。

柔弱而堅強的臂膀,撐起軍人的一片天空

張娟自己在家帶著公公婆婆、老公的奶奶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剛上小學、一個還沒有斷奶,一大家老老小小共7口人,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她身上。兩地分居、聚少離多的艱難咬咬牙可以挺過來,但養育孩子的艱辛、工作的壓力、陪伴照顧雙方年邁體弱老人的辛勞接踵而至。“有時真是累到自己都有一種扛不住的感覺。”張娟說,“小孩子每次感冒發燒、老人每次住院、自己每次加班……這些在別的家庭看起來不算大的事情,對於我來說都是一次次挑戰。”

2012年的冬天,大雪紛飛,漫天飛舞的雪花還未落地,就被瞬間結成小冰晶,整條馬路幾乎就是一個溜冰場。天還不亮張娟就要送孩子上學,平日裡,騎車僅一刻鐘的路程,那天足足用了一個小時還未到校。她騎車帶著兒子,為了躲車,她和兒子一下摔出去好幾米。她掙扎起來,顧不得自己傷痛,爬到兒子身邊,看著兒子擦傷的胳膊和凍得通紅的小臉,她的內心真是愧疚極了。娘倆相互攙扶起來,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的把兒子送到學校。看著別人的爸爸開著轎車送孩子上學,噓寒問暖,把孩子捧在手心當寶貝,而他們的兒子卻從小很少受到父親的關愛,丈夫沒有送孩子上過一次學,沒有去開過一次家長會。想到這些,她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小兒子出生後,也僅僅見過爸爸幾面,從小就幾乎沒有爸爸的概念。每次爸爸休假回來,就跟見到陌生人一樣。過幾天熟絡起來,就又和爸爸形影不離,天天嚷著要爸爸抱。爸爸回部隊後,小兒子天天哭著“要爸爸,要爸爸”。幾次睡夢中,都聽見兒子的啜泣聲“爸爸---爸爸”,淚水也迷離了張娟的眼睛。兒子只知道爸爸在很遠的地方工作,每次回來都要坐飛機。只要聽見飛機的隆隆聲,都會停下手中的玩具,抬頭看向天空,驕傲的說:“我爸爸就坐在這個飛機上呢!”一臉的興奮。

有時累了倦了,她也會不自覺的在孩子面前抱怨。大兒子從小就比較獨立,比同齡孩子更成熟,在這個時候他總是能安慰媽媽:“爸爸是在邊疆守家衛國呢,你不去,我不去,但總得有人要去啊,爸爸是在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呢,爸爸很偉大,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長大了我也要去當兵!”聽到這些,張娟總是緊緊的抱著兒子說不出話來。

老公是家中獨子,六十多歲的父母和年邁的奶奶,現在都跟隨張娟在泰安生活,由她照顧。十幾年來她沒和公婆紅過臉,婆媳關係非常融洽;婆婆和奶奶也都很依賴她,大事小事都要和她商量。每天下班回家她會先陪奶奶聊會天再去忙活別的。八十多歲的奶奶很心疼她,看家裡裡裡外外一人操持,常常對她說:“孫媳婦,俺孫子常年不在家,這個家裡就靠你一人兒,太累了,奶奶心疼你”,說著說著就抹起眼淚來。週末,帶著一家老小去公園轉轉,鄰居們也經常看到她們家四代同樂的場景,小區裡的老人們見到老太太,眼裡都是滿滿的羨慕。每到這時,張娟的臉上都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張娟的父母遠在濰坊老家,兩地至少三四個小時的車程。沒法及時照顧他們,而老人們年紀大了又特別思念孩子,她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儘量堅持每天晚上跟父母視頻通話,嘮嘮家常,談談自己工作的情況、孩子的情況,休假的時候再接他們過來一起住些日子,只得無奈以這樣的方式儘儘孝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的時候,別人都是全家團聚,而這時是張娟一年中心裡最孤獨的時候,她知道這個時候老人們心裡也更加孤獨,為了讓雙方父母過個快樂的春節,張娟想出一個三全其美的方法,把一家四口“兵分三路”,安排地妥妥的:丈夫在部隊陪他的戰友,大兒子回老家陪姥姥姥爺,她和小兒子陪著自己的公公婆婆和奶奶。這樣三全其美的方法一用就是十幾年。“我知道這樣的生活很苦澀,但我更知道這一切都是作為一名軍嫂的光榮。我要向他看齊,他能為祖國大家保駕護航,我就能為這個小家遮風擋雨。”

不願做你樹蔭下的小草,而是並肩成長的大樹

“軍人家屬不僅僅是軍人的一半,也是社會的一員,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也有自己的責任和追求”。雖然成為軍人的妻子後,她不再有那麼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但她依然要做獨立的自己,不願做丈夫樹蔭下的小草,而是一起成長為齊肩的大樹。

面對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非常時期,張娟同志毅然決然用自己更為出色的工作積極投身於改革中。“我跟其他同事沒有什麼不同,請不要給我特殊照顧”。面對組織的關懷和同志們的幫助,張娟總是充滿感激的這樣說。她認為,軍嫂是光榮的,但她絲毫不能有享受照顧的念頭。全面啟動徵管體制改革的號角後,張娟的生活就成了單位、家庭的“兩點一線”。為了更好地將國稅地稅徵管數據合併,張娟作為信息員,仔細甄別,多方採集信息,將最準確的資料保留在系統中。為了使查詢速度更快,她經常提前上班、中午放棄休息,既要負責對數據進行入戶核實,又要帶班進行確認數據的錄入。由於信息不對稱,查無此人、多次查找是常有的事,對這些,張娟毫無怨言,熱情高效的工作讓納稅人豎起了大拇指。經她手確認的資料,一次通過率都在百分之百。

作為一名稅收管理員,張娟管轄了近200戶企業,其中有18戶為重點稅源。從稅務登記信息比對到發票管理定位非正常戶、發現疑點企業,張娟靠敏銳的嗅覺、紮實的業務、細緻的工作,培養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經她管轄的企業,沒有在稅務方面亮過紅燈。從退抵稅政策到財務處理,張娟細緻耐心的做好納稅人輔導工作,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直到企業能夠規範操作為止,在稅務相關政策變動時,張娟主動召集企業開會宣講政策,並積極地對錶式更新、申報時間調整等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張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稅法書籍,通讀稅收文件,日常稅收政策規定她總能做到了如指掌,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她總是虛心請教、追根究底,在她的記錄本上,每天都記滿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同事們經常這樣請教她:“張娟,你幫我看看這個系統怎麼用唄。”“娟姐,你看咱們這個規定和稅法上的是不是不一致?”每次都能得到她耐心準確的答覆。企業會計經常電話:“張老師,你幫我看看我這賬走的對不對。”面對這些提問,張娟總能用豐富的專業知識,耐心細緻的為人解答。5月1號下調稅率後,張娟所管轄的許多納稅人申報時遇到稅率報表比對不一致問題,她就一個又一個的電話告知相關納稅人具體解決辦法。

納稅人常常在徵期內忘記申報,為了避免納稅人由於逾期申報被處罰,作為一名稅務管理員,張娟常常加班加點通知納稅人按期申報,被納稅人親切地稱為“徵期小鬧鐘”。 2018年7月16號,恰是徵期最後一天,張娟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正要下班回家時,辦公電話那頭傳來王會計的求助:“張老師,今天是徵期的最後一天了,我也是出差剛回來,報稅時增值稅申報表在辦稅平臺上不顯示了,這可怎麼辦,逾期未申報可是有罰款,還會影響納稅信用等級呀!”王會計心急如焚,張娟第一時間查詢王會計所屬企業的上一季度申報情況,排查報表不顯示的原因,協助王會計聯繫山東省網上稅務局後臺進行提取,終於成功提取到報表,讓王會計在最後關頭及時完成了申報,而此時,也已經超過下班時間一個多小時了。“這都是份內該做的事情,有時候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幫助納稅人解決大問題,辛苦點有啥呀!”

張娟的自強不息,努力實現自身價值。不但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肯定,納稅人的讚揚,更贏得了家庭的美滿和丈夫的敬愛,實現了與丈夫心靈上的溝通,感情上的共振,事業上的共同進步。由於她的支持,丈夫在部隊不斷傳來喜訊,被部隊嘉獎。當丈夫將一個個獎章放到她手上時,耳邊似乎又想起了那首歌“軍功章裡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