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40年職校校長心聲:教育,也許就蘊含在這些小事的處理中……

從教40年職校校長心聲:教育,也許就蘊含在這些小事的處理中……

我從事職業教育近四十年了,常常不自覺地感悟和反思一些問題。有的想通了,有的沒想通。想通的問題常常又被自己否定,重新變為想不通;想不通的問題常常可以尋找到一些理由,變成可以想通的問題。就這樣,在想通和想不通之間徘徊、探索、思考。每有所悟、所得,便覺欣欣然。

最近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學校要不要花大精力處理學生中的小事情?通常情況下,學校領導一定會這麼回答:學校的事務千頭萬緒,怎麼可能花大精力去處理學生中的小事情呢?然而,近些年,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對已經成為慣例、有了結論、形成定論的,總愛追問:是這樣嗎?這樣做對嗎?符合教育規律嗎?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比如,對學生中的小事情,我通過追問和思考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教育的真諦,固然需要凝練成一些理論、理念,但真正能體現這些理念的,往往就蘊含在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對每件具體事情的處理中。由此,我想到了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小事情:

學生的喝水問題是小事嗎?

學生在教室、實訓室要不要喝水?是學校提供飲水還是學生自己解決?飲水的杯子如何擺放?

據我所知,多數職業學校對這類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和具體的做法,學生喝水問題處於放任、自由狀態。有的學校雖然給各個班級配備了飲水機,但教室、實訓室的桌子上擺滿了飲料瓶、水杯等,既不雅觀,也妨礙學生學習。許多學校多次下決心整治教室裡飲料瓶、水杯亂擺亂放的現象,但由於沒有從根本上為學生考慮,其結果必然是學生意見紛紛,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據我觀察,西方國家,無論成人還是學生,都有“喝點什麼”的習慣。因而,在德國、奧地利、加拿大等國家的職業學校裡,都會照顧到學生“喝點什麼”的需要。在教學樓裡,必定設有專賣咖啡、果汁的地方。學生下課後,非常方便地來這兒喝一杯。不僅如此,這些國家的教學樓內還會有一些專供學生閒坐、休息的場所和設施。在這些學校裡,教室就是學習的場所,看不到飲料瓶、水杯亂擺亂放的現象。反觀我們的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是截然分開的,校方是決不允許在教學樓裡賣飲品的。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教學樓是學習的聖地,應拒絕一切與之相悖的東西。學生的生理需要,人之常情的需求,與學校生硬的、簡單化的規定就像兩個沒有統一調門的樂器,各彈各的調,其結果勢必事與願違。

我們中國人雖然不是每人必備一杯咖啡,但喝水的需要總是有的。如何解決“喝”的問題,實在不能算是一件小事。要解決好這件小事,西方國家的經驗能否借鑑呢?結合我國的實際,在教學樓內留出一塊地方,既可以銷售瓶裝飲料,也可以提供免費的純淨水,既方便了學生,又有利於教室的整潔衛生,難道不可以嘗試嗎?

學生上機房為什麼不願意穿鞋套?

學生在機房上課要穿鞋套,這是從有了計算機房就有的規定。最初,學生尚能自覺遵守這個規定,因為那時學校裡添置幾臺計算機很不容易,寶貝得跟什麼似的。計算機老師說機子不能發熱,要保持恆溫,於是,在校長室尚沒有空調的時候,就先給計算機房配置了空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電腦已經鋪天蓋地地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腦已經從“貴重物品”降格為“低值易耗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上機房必須穿鞋套的規定就有了排斥。再加上許多學校不是免費提供鞋套而是需要學生自費購買,學生就更不配合了。於是,學校要求穿鞋套和學生不願意穿鞋套,就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在職業學校每天可以看到的鏡頭是:未穿鞋套的學生被擋在了機房外,已經進去的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把鞋套傳遞給外面的同學,老師睜隻眼閉隻眼地不加控制。於是,有沒有鞋套的學生都進入了機房。反覆如是,天天如此。

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即學生進機房還要不要穿鞋套?如果要,那麼學生不穿鞋套的問題如何解決?如果不要,那麼機房的衛生如何保證?西方國家的經驗我們無法照搬,因為西方國家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室內衛生,無論是文明程度,還是生活習慣,都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們的學習環境大多是集中在一棟建築物內,教師辦公、學生學習、實訓、閱覽圖書、飲食服務等都在一起,建築物內有中央空調,常年保持恆溫。反觀我們的現狀:環境汙染嚴重,衛生習慣和文明程度都較低,而且教學樓和實訓樓大多是分離的。如果不穿鞋套就可以進機房,再遇到雨雪天氣,機房的衛生狀況恐怕就不難想象了。

學生進機房要不要穿鞋套,各校可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的對策。筆者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學校免費提供鞋套(每個實訓室門口都應該有免費鞋套供應處)是比較現實可行的做法。總之,像目前這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況是不正常的,也是不應該繼續存在下去的。

從學生到機房上課穿不穿鞋套這件小事入手,可以觸及到許多大問題,如校園衛生、文明程度、建築物的結構及佈局等,其中有些屬於教育資源可供我們思考、分析和利用。抓住這個小問題做文章,除了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穿不穿鞋套的小事之外,還可以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在這類“小事”上下功夫?

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在職業學校,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既然有手機,就存在著充電問題。但現實情況是,許多職業學校為了安全,宿舍裡沒有預留插座。宿舍不能充電,學生只好把手機帶到教室充電。教室的插座上插滿了學生的手機,成為職業學校的一景。

這裡涉及幾個問題:第一,宿舍不留插座,是防止學生使用電熱毯、電熱汀、電熱壺之類容易失火的電器,同時也防止學生私接電源,其用意固然是為了學生的人身安全。為了安全,不留插座的確是最簡單、最有效的做法。但這種做法給學生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又該如何解決呢?學生手機在教室充電既不雅觀,也容易丟失,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嗎?

與手機充電相關聯的一個問題是: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非常盛行,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遠比手機充電問題更為複雜、更加難以解決。最簡單的做法當然是禁止,據我所知,絕大多數職業學校都有類似的規定,但實際執行效果較差,學生上課玩手機的風氣長盛不衰。如果以此就得出結論:職業學校的學生不是學習的材料,能哄著他們坐在教室裡不出事就行了,玩手機是小事一樁,不值得大驚小怪,更不應該小題大做,那就未免失之於謬誤了。筆者以為,這種觀點是對職業教育認識的一種偏見和誤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說輕了是不瞭解職業教育,說重了是根本不懂教育。

職校學生尚處在成長階段,怎麼可能對學習毫無興趣、刀槍不入呢?我們就以學生上課玩手機為例,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職校學生並不是每一節課都玩手機的。據我觀察,學生不玩手機的課程大約有以下幾種:一是教師授課風趣幽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表現是興趣盎然,非常活躍。二是一些需要學生既動腦又動手的實驗、實訓課程,學生在這類課堂上,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和天份,每個學生都會全神貫注,力求完成任務。這其中,總有一些學生會脫穎而出。三是關乎學生職業、擇業和就業的一些課程,學生會非常重視,精力也格外集中,比如考證輔導課、就業指導課等。

沿著“為什麼學生在有些課上不玩手機”這個線索繼續思考、追問下去,我們是否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職校生願不願意學習,上課玩不玩手機這類問題上,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厭學,一味地批評學生懶惰,需要提高的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課程體系是否適應職校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需要改革的是我們育人理念如何走出功利的泥淖,迴歸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這樣的教育常識?

學生談戀愛,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又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青少年男女聚集在一起,產生情感問題乃至出現熱戀現象,實在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了。然而,無論是普通中學還是職業學校,對學生談戀愛的問題始終如臨大敵,十分緊張。在神經緊張的情況下,就失去了一顆平常心。於是,簡單地控制、反對就成了多數職業學校的選擇。但是,與禁止飲料瓶亂擺亂放、要求學生進機房穿鞋套一樣,簡單的做法是解決不了學生中這類“小事”的。無論是控制時間和場合不讓男女生密切接觸,還是反對學生正式確立戀愛關係,實際上都沒有多少效果。無論是光天化日之下,還是夜幕降臨之時,男女生親密接觸甚至是相擁熱吻的現象仍然是校園的一道風景。學生戀愛依舊,老師無可奈何。

中職生到了第三年已經是十八歲的成人了,五年制高職生到了第四年、第五年已經是大學生了。學生到了這個年齡,仍然希望他們保持非常純淨的男女同學關係,這種想法是否有些違背常理,是否有些一廂情願呢?違背常理的事情又怎麼可能有符合常理的結果呢?周國平先生曾經列出了大學生必須做的七件事,其中一件事就是“必須談一次戀愛”。我想,談戀愛未必就是學生時代“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但大學四年沒有談戀愛經歷的,恐怕是為數不多的。大學如此,職業學校又如何禁止得了呢?

也許有人會說,中職生剛入校時年齡大多在十五六歲,這個年齡是不適宜談戀愛的。從我們這些“過來人”的角度看,這個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但遺憾的是,時代的發展已經不以我們這些“過來人”的意志為轉移了。初中生談戀愛的早已不是個別現象了,更不要說高中階段的職業學校了。全面禁止做不到,放任自流不應該,鼓勵提倡更不妥,解決問題的出路在哪裡?筆者以為,中職學生談戀愛的普遍現象是時代的發展給我們的教育和管理提出的新挑戰。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迎接新挑戰,尋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問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把如何應對學生談戀愛的問題上升到“迎接新挑戰”的高度呢?這是職業學校的管理者不容迴避的問題。

學生宿舍僅僅是學生睡覺的地方嗎?

當過學生的都知道,學生宿舍是學生時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除了上課、活動外,其餘大部分時間是在宿舍度過的。宿舍生活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時代生活質量的高低。宿舍文化的品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時代收益的多少。許多值得學生回憶一生的細節就發生在宿舍裡。因而才有了“宿舍文化”、“臥談文化”等。有人說,一個人即使考不上北大,只要在北大的學生宿舍裡呆上四年,也會與眾不同的。這是因為,宿舍文化同樣可以起到影響人、教育人、培養人、薰陶人的作用。

然而職業學校的學生宿舍是否有宿舍文化就值得懷疑了。據我觀察,職業學校的學生宿舍大多是五六人或七八人一間(四人一間公寓式宿舍遠沒有普及)。在這些宿舍裡,沒有學習用的桌椅板凳等基本設施,沒有用電的自由,更沒有插座、網絡等。學生21:00下晚自習,21:30宿舍點名,大門關閉,22:00統一熄燈,於是,學生宿舍就成了沒有文化、沒有自由空間、只能用來睡覺的地方。十六七歲的孩子精力旺盛,又沒有高考的壓力,怎麼可能乖乖地早睡早起呢。熄燈後學生睡不著,又無事可做,於是,夜裡女生煲電話粥,男生翻牆頭外出上網就成了屢禁不止的違紀現象。

也許有人說,職業學校的學生年齡小,不能放任自流,必須採用這種封閉式的管理模式。這種觀點很有市場,也很有道理。但是,當安全穩定與教育規律發生衝突時應該如何破解?在這類問題上,願意去思考、去破解、去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學校領導太少了。在“安全、穩定”的旗幟下,學生的心理感受,宿舍文化的消失殆盡,學生精神成長的空間等就都成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了。

學生宿舍是個敏感地帶、事件多發地帶、管理缺位地帶,有許多具體問題有待我們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生活甚至生命質量。

學生宿舍絕不僅僅是學生睡覺的地方,它同時還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空間。有了這樣的認識,職業學校學生宿舍條件的改善、管理的改進乃至文化品位的提升也就為期不遠了。

從教40年職校校長心聲:教育,也許就蘊含在這些小事的處理中……

學生中諸如此類的“小事”還有很多,恕不一一列舉。我想,教育的改革固然需要用大手筆,做大文章,但最終還是繞不開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一主題。而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恰恰是由這些我們容易忽略的“小事”組成的。教育,往往就蘊含在我們對這些“小事”的處理之中。因而,我們必須摒棄長期以來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做法,如,我們往往以犧牲學生的方便、自由和成長為代價,對學生中出現的“小事”選擇最省事、最徹底、最“保險”的措施等。

安全是重要的,管理是必須的,約束也是必要的,但這些都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從理論上我們都知道,學生正處在成長期,但我們花多少精力去研究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生理、心理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不瞭解或者忽略了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我們的教育又有多少針對性,又如何會有效呢?不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變化動態,把學生看成被管理、約束的對象,這樣做的結果能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嗎?嚴格約束,封閉管理,固然可以達到少出問題的目的,但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學生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成長的體驗(包括犯錯誤的體驗)會減少許多。到了學生畢業時,我們反過來埋怨學生“不自信”、“不能融入企業文化”、“怕吃苦,怕風險,受挫力差”等,究竟誰該為學生的這些缺點毛病承擔責任呢?

總想著改造學生,必然多一份制約,多一份強制;總想著影響學生,必然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寬容。制約、強制,必然“影響”學生的逆反心理,而耐心、寬容的潛移默化,卻可以收到“改造”學生的效果。

我們還知道,職校生應該具有兩種身份,一是普通學生的身份,二是準職業人的身份,但我們對他們的後一種身份又做了多少有針對性的工作呢?以學生的校服為例,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否一定要像普通中學那樣穿校服呢?除了簡單地移植中學的做法,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改變呢?校服能否根據專業的不同而單獨設計呢?比如,會計專業的學生男生穿西服、女生穿西服套裙,裝潢專業的學生穿工裝,是否更具職業性呢?再比如,職業學校的寒暑假是否要與中小學和大學保持一致呢?據我所知,不同專業對假期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比如,有的專業年底前後是用人旺季,這時恰恰是學校臨近期末考試時間,學生無法離校去企業實踐鍛鍊。鑑於此,我們能否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設置不同的假期呢?這樣做,不僅既有利於學生的實踐鍛鍊和就業推薦,還有利於促進我們的教學改革。職業學校能否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呢?

我們常說“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這句話道出了學校教育的本質。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生活是由瑣碎的小事組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做教育不就是處理好學生中每天發生的“小事”嗎?一些經典的、影響廣泛的教育著作和書籍正是寫出了對“小事”的處理過程才感人至深的。如,《愛的教育》、《窗邊的小豆豆》、《發生在56號教室的奇蹟》等莫不如此。因而我想,對於基層學校和廣大教師來說,更確切的說法也許應該是“教育即小事,教師即小節”。倘能如此,則學生幸甚,社會幸甚,國家幸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