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養老模式讓老年人擁有幸福晚年——40年蘭州養老機構從「寥寥無幾」到「百花齊放」

改革開放40年來,蘭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越來越強烈。每個人都會老去,每個人都需要養老。對於老年人而言,最關心的莫過於如何養老,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改革開放40年來,蘭州養老機構從“寥寥無幾”到“百花齊放”,從最初的“公辦獨大”到如今的公辦、民辦共存,乃至“公辦民營”多元發展。養老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和養老機構的發展變化,彰顯了蘭州人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見證了蘭州日新月異的變化。

改革開放初期以家庭養老為主

中國養老院先從公辦開始。這些公辦養老院主要由政府提供資金,面向孤寡老人免費或只收取少量的費用。從1956年出臺“五保”供養制度,到1958年興建養老院,缺乏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者,開始有了依靠。

“改革開放初期,蘭州市基本沒有正規的敬老院,後來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了敬老院,只有五保老人住在裡面,其他人根本不去,因為人們覺得在敬老院養老,會讓子女臉上無光,也會被街坊鄰居看不起。”今年87歲的史美境老人回憶起改革開放初期的蘭州養老情況時感慨萬千。

史老說,改革開放初期,蘭州市的養老方式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絕大部分老人在家由子女養老送終,這也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何況那個年代每個家庭的子女也多。當時的敬老院為公辦,收養的都是五保老人,由村(大隊)或者鄉鎮集體供養,人數在二三十人。和史老一樣,王鄭華老人今年85歲。說起養老,老人說,今昔對比養老觀念的變化太大了,以前沒有人想去養老院,即便是家裡的條件很差,也要在家裡養老,心裡才覺得舒坦。

上世紀90年代養老機構“寥寥無幾”

上世紀90年代,蘭州市養老產業逐漸開始發展,隨著城市、鄉鎮敬老院的興辦,人們的養老方式和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敬老院適應社會老人的養老需求,收養社會老人,也就是“代養”社會老人。

“當時好多老人對養老院沒有概念,蘭州也沒有幾家像樣的養老機構。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有位朋友的老人去了敬老院,大家都覺得比較稀奇。”高筱玲老人如此介紹。

隨著老年人的增多,人們的養老觀念逐漸開始轉變。在上世紀90年代,家住小西湖的張老師和李老師夫婦先後成為退休人員,他們的兩個兒子也相繼考入名牌大學,並且都留在了外地成家立業。兒子有出息,老人無比欣慰,然而當老兩口退休回家,整日面對寂靜的房子時,思子心切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張老師說:“孩子不在身邊,我們的身體也不好,經常頭疼腦熱也無人關心,有時候真覺得很孤獨,也想過去養老院,但是當時的蘭州,整個社會對養老產業還是重視不夠,很多人都抱著觀望的心理。僅有的一兩家養老機構,條件比較差,到裡面看了一圈後便不願意去了。”

市民政局負責人表示,蘭州從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那個年代,人們的養老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一些養老結構雖然出現了,但是發展很慢,經營狀況也很不樂觀。一兩家養老機構和麵臨的養老現狀很不匹配,面對日益嚴重的養老問題,養老院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促進養老機構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吸引社會資源是養老院產業化的必然趨勢。上世紀90年代末,蘭州市開始探索實行“社會福利社會化”,大力推廣“國家辦、單位集體辦、企業辦、個人辦”養老機構。

21世紀初多種養老模式逐漸凸顯

為適應社會老齡化發展趨勢,為全市老年人提供一個專業化的集中養老示範場所,蘭州市政府投資興建了蘭州市老年公寓。公寓於2001年11月3日正式揭牌開業,設有標準間50間,房內有全套傢俱、被褥、有線電視、電話,衛生間內有全天熱水供應;有老人餐廳、棋牌室、書畫室、康體中心、娛樂室、閱覽室、理療室和24小時呼叫服務等,室外有前後花園及休閒長廊。

2005年,十一屆省政協委員、省老年福利服務協會會長、甘肅小山自立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州小山至善老年公寓院長徐小山,投資1.3億元,建設蘭州市大沙坪“小山至善”老年公寓,2009年7月如期建成開業,同時積極參與配合做好蘭州市城關區虛擬養老院的工作,成為了加盟單位。蘭州小山至善老年公寓集療養、康復、休閒、娛樂、餐飲、現代化設施於一體,讓老年人在大自然中養老,在關愛中娛樂,在幸福中生活。

當時,不論是公辦還是民辦的養老結構,都面臨經營的困難,在艱難中前行,但是在這一階段,蘭州的養老市場開始高速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市民政部門共籌資兩億元,完成大灘兒童福利院、市社會福利院‘三無’老人生活住宿區改擴建項目。”時任蘭州市民政局局長楊廣增說,經過全市上下的努力,蘭州市養老機構的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入院人數上規模、設施齊全上檔次、規範管理上水平的越來越多。為社會養老機構提供多方位的服務,幫助其擴大規模。總之,在“十一五”期間,全市養老制度更加完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多種養老模式逐漸凸顯。

“十二五”期間養老機構“百花齊放”

在城關區“虛擬養老院”發展經驗的基礎上,2012年全市8縣區推廣建成“虛擬養老院”服務模式,吸納加盟企業253家,虛擬養老餐廳78家,虛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96家,為老服務人員3000多名,服務涉及11大類230多項服務。

社區養老服務方面。建成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435個,年服務人數4萬多人。新建、改擴建市社會福利院“三無”老人生活住宿區、安寧區綜合福利服務中心、皋蘭縣綜合福利院、皋蘭縣老年護理院等公辦養老福利機構,充分發揮了公辦養老機構“兜底線、保民生”的作用。啟動建設市社會福利院老年養護中心、市第二社會福利院老年養護中心、城關區綜合福利中心等重大養老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資金近3億元,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安寧美好家園孝慈苑養老服務中心、榆中新陽光老年公寓、七里河伊光老年公寓、白塔山老年公寓等社會辦養老機構。

醫療與養老服務結合發展。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依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醫療、養老服務。在機構養老服務中,湧現出皋蘭縣社會福利院、城關區老年公寓(康樂醫院)、省第二人民醫院、省第三人民醫院等一批醫養結合機構,初步探索了醫療與養老服務結合發展新模式。

養老服務產業快速發展。以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發展為契機,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保險、互聯網等產業融合發展,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西部(蘭州)老年產業暨健康養生博覽會》,探索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城關區虛擬養老院推廣發展智慧養老、互聯網+養老模式,大力推動養老產業發展。

市民政局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城市養老機構28家(公辦8家,醫養結合4家,民辦16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不斷提高,已建成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553個,其中:城市144個,農村409個。全市居家養老服務人數達到24.5萬人,年提供服務老年人400萬人次。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養老服務評估制度、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社會辦養老機構運營補貼制度等一系統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制度。

2020年基本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不同需要的老年人、不同家庭結構的老年人對老年服務的需要程度、需要內容也不相同,對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的選擇也會有不同。為了不斷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模式各取所長、發展創新,推動著新型養老模式的產生和發展。

“現在生活在這裡,似乎和住賓館一樣,比家裡還舒服,服務也到位,衣服有人洗,房間有人收拾,飯菜挺不錯的,閒暇時讀讀報,和大夥唱唱歌,跳跳舞,日子過得很不錯。”在市老年公寓生活的李春和張麗金告訴記者。每隔幾分鐘,工作人員進來,詢問老人有沒有需求,想不想上廁所、想不想喝水等等。張大媽越說越來勁,她指著房間說,住在這裡養老,比家裡舒服多了,自己生活的好,子女們也減輕了負擔,對大家都好。

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目前,蘭州已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模式。隨著老年群體的擴大和高齡化,部分老人經濟條件的變化和自主意識的增強,選擇到老年福利機構,如養老院、託老所和老年公寓的日益增多。由於具有靠近居住區,醫療、交通等配套設施齊全,收費低等優勢,公辦養老院出現排隊等床的現象,現有床位難以滿足市民越來越迫切的養老需求,優質的養老機構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據介紹,截至2017年底,蘭州市老年人口達70.28萬人,占人口總數的21.59%,“十二五”末全市各類養老床位數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5000張,增長了5倍。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從9張增長到30張,增長了2.3倍。為了適應這種變換,蘭州市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方式,構建多樣化、多層次、以需求為導向的養老服務模式。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託、信息化為手段、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譙喜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