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中國長江中曾經生活著一種叫做白鱀豚的水生哺乳動物,它們曾經是長江中最有名的水生生物,也是長江中的特有物種。但遺憾的是,白鱀豚已經在十餘年前被宣告“功能性滅絕”了。

而就在幾個月前,長江中的另一種水生哺乳動物升級為獨立物種,成了長江中的另一個特有物種。它就是有著“江豬”俗稱的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微笑”的長江江豚。 攝影:餘會功

長江江豚:接班扛旗,升級獨立物種

江豚生活在長江流域(葛洲壩以下)以及通江的鄱陽湖和洞庭湖中,在中國的沿海以及環太平洋到印度洋沿岸都有分佈。它們體型圓胖,個體比成年人稍小,胖腦袋、圓嘴巴,沒有背鰭,只有微微隆起的脊背。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躍出水面的長江江豚。 攝影:餘會功

直到二十年前,人們都認為江豚屬(Neophocaena)只有一個物種,頂多分成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三個亞種罷了。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人們漸漸發現,江豚們的長相併不一樣,其中一群分佈稍靠北的江豚脊背特別窄,身體的顏色和背上疣粒的分佈也跟南邊的江豚不一樣。於是,被認為只是以一個種的江豚被分成2個種,分別是印度-太平洋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主要生活在臺灣海峽以南直至印度洋的海域;和北邊的窄脊江豚(N. asiaeorientalis),主要生活在臺灣海峽以北直至日本的海域和長江流域。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長江江豚背上隆起一條窄窄的脊。攝影:邊緣

近些年,研究者們發現,窄脊江豚中有兩個長得很像的群體,一個住在江裡,一個住在海里,互相之間並不會遷徙。於是他們對比了兩群江豚的基因組,果然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足以區分物種的差別,特別是對鹽度的適應有很大不同。於是就在今年,科學家建議把窄脊江豚分成兩個物種:長江裡的長江江豚(N. asiaeorientalis)和臺灣海峽以北海域的東亞江豚(N. sunameri)。

於是,長江江豚接過白暨豚的班,成為目前是長江中僅存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那麼,接過特有物種大旗的長江江豚,如今的處境如何呢?

活在長江不容易

食物匱乏、堤壩高築、航運繁忙、棲息地破碎……

生活在各地的江豚,都或多或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而長江江豚的處境尤為艱難。在IUCN紅色名錄上,長江江豚(名錄中還是窄脊江豚的亞種)被評價為極度瀕危(CR)。2017年最新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幹流約有445頭,比2012年略有減少;洞庭湖約有110頭,鄱陽湖約有457頭。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躍出水面捕食魚類的長江江豚。攝影:餘會功

長江江豚常常會在江面上追逐魚群,甚至逼得魚躍出水面。它們吃不了大的魚,主要以體長在20cm以下的小魚為主,像小鯽魚等市場中隨處可見的普通魚類,都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你也許會想,這樣不挑食,在長江裡維持生計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

而事實卻是,問題很大。

首先,長江流域的魚類群體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就在逐漸衰退,即使長江江豚不怎麼挑食,食物來源也不管夠。而衰退的原因不外乎高壩工程、圍湖造田、酷漁濫捕的重重圍堵。鯽魚等小型魚類資源面臨衰竭的狀態。食物難保,長期飢腸轆轆,長江江豚數量下降在所難免。

其次,長江中的漁民和長江江豚在追逐同樣的魚群,在“爭搶”的過程中,江豚很容易被漁具誤傷。電魚、迷魂陣和針對大型底拖網都有可能直接傷害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阿拉善SEE“留住長江的微笑”項目協助巡護人員正在拆除非法漁具。為拯救長江江豚,從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該項目共協助巡護打擊非法捕撈大型行動340餘次,抓獲並判刑非法電魚者近100人,拆除迷魂陣、地籠王等非法漁具5000餘部。圖片來源:阿拉善SEE基金會

除此以外,船舶撞擊和螺旋槳擊打會致使江豚受傷甚至死亡。長江江豚視力不大好,在江水中主要依靠超聲波(回聲定位系統)來覓食、導航和躲開障礙。但是,長江中的運輸船隻和採砂船隻發出的噪聲嚴重干擾了江豚的超聲波,讓他們成為瞎子,完全失去了方向。在船隻密集和高速航行的長江中,受到干擾的江豚隨時都面臨被船隻撞到或者螺旋槳擊斃的危險。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研究人員正在調查死亡的江豚。攝影:餘會功

離開長江?沒那麼容易

既然在長江生活這麼艱難,那麼逃離長江如何呢?如果純粹是為了保住這個物種的話,也許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即使是在長江之外也沒關係。

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例子可能是天鵝洲故道的遷地保護工程——位於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鵝洲故道本是長江的一部分,原本就是長江江豚的棲息地,1972年長江自然截彎取直後留下牛軛湖,湖裡不再有繁忙的交通,也安靜多了。

自1990年開始,人們嘗試向天鵝洲重新引入長江江豚,前期遷入以及後期補充大約有10餘頭江豚。根據2016年普查顯示,天鵝洲共有江豚七十餘頭,種群數量翻了好幾倍。於是近年來,人們也陸續在其他幾處這樣的長江故道中引入江豚,試圖複製這樣的遷地保護模式。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一群江豚正在捕食。攝影:餘會功

不過這個最成功的遷地保護項目也面臨著種種困難。首先,天鵝洲故道雖然不像長江一樣繁忙,但也不是絕對安全的。修建水壩後,天鵝洲不再與長江連通,常受到水量減少的困擾。其次,小而封閉的種群容易發生近親繁殖,仍需要從其他種群引入新個體來維持基因的多樣性,防止近交衰退。另外,封閉水體常常面臨不可避免的地面源汙染,周邊農業產生的汙水流到故道以後產生的汙染問題也不容小覷。目前看來,豐水期從長江灌江納苗勢在必行。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位於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鵝洲故道示意圖。圖片來源:天鵝洲保護區。

至於最近傳出的新計劃,要將長江江豚遷到商業海洋館進行繁育研究,就遭到了更多的質疑。雖然武漢白鱀豚館內也有人工圈養的江豚,但讓長江江豚離開長江,到遠方的商業海洋館中接觸遊客,無論是可行性還是目的都讓致力於在其自然生境保護的人們難以接受。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武漢白鱀豚館的長江江豚。為了保存一個物種,而圈養一部分個體,讓它們與人類親密接觸,這樣的做法一直有許多爭議。攝影:邊緣

儘管有種種爭議,人們還是不斷提出各種不惜讓長江江豚離開長江保命的計劃。也許是因為有白鱀豚的先例,加之長江的環境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改善,人們害怕再因此失去長江江豚。
2002年6月,《中國綠色時報》的一篇報道中寫道:“白鱀豚總數已不足100頭,如再不採取特殊措施加緊搶救,它將在20年之內徹底滅絕。”並呼籲及早開展遷地保護——儘可能把長江裡剩下的白鱀豚捉起來,挪到更安全的地點。反對遷地保護的聲音也很多,比如2002年《中國環境報》的《我們該怎樣保護白鱀豚》一文認為當時的遷地保護技術並不足以“養活”白鱀豚,圈養白鱀豚淇淇充其量是“一件被異化了的目前還活著的標本”。
人們為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哪種方法更好而爭論不休。但滅絕來得太快,根本沒有留給人們爭論的時間。當年7月,最後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鱀淇淇在武漢白鱀豚館去世,此後,除2004年發現一具擱淺的屍體外,野外再也沒有過活體白鱀豚存在的確鑿證據。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滅絕。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白鱀豚已逝,但為它而設立的自然保護區至今仍在庇護著“新晉”長江特有種——長江江豚。圖片來源:Wikipedia,製圖:baiji.org,翻譯:Chris_huh 授權:GFDL

白鱀豚曾經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白鱀豚滅絕時,人們哀嘆旗艦的沉沒,並慶幸還有長江江豚(雖然當時還不認為是獨立物種)可以繼續為長江的生態保護領航。今年新的研究發表後,長江江豚也成為了長江特有物種。

而截至目前,每次調查似乎都發現長江江豚的種群總數比上次減少一些。今年還有1012頭。離白鱀豚走過的老路越來越近。

這一次我們能做到什麼呢?或許,留給我們去爭論和思考的時間,真的已經所剩無幾。

長江江豚:扛下白鱀豚的旗,是否也將踏上滅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