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雖然說唐宋時代是中國古代最發展興盛的時代,但是也並非士大夫心中最好的時代,蘇軾的遭遇就是明證。作為北宋文壇的領軍人物,蘇軾的文學造詣首屈一指,但是在仕途上卻是極其不順,因為“烏臺詩案”的牽連,詩人接連遭遇被貶,密州、黃州、杭州、惠州、儋州……

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在這之中,蘇軾在黃州的時間可以說是最長的,在這裡留下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赤壁賦》等經典詩文都寫於這一段時間。而在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時候,酒醉挨淋卻寫出經典的宋詞,更值得今日的我們提及: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這首宋詞的題目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曠達豪放宋詞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名句,當屬“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就是,即便風雨交加,但是我身著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少年成名中年失意一直到老年都沒有在受到重用,一生最好的時光都在貶謫之地度過,蘇軾卻依然有如此的人生態度,乃真豪傑也!

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這是一段序詞,交代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蘇軾和友人酒醉歸家,卻不料途中遇雨。沒有雨具眾人都感覺狼狽,只有蘇軾處之泰然,寫下這首宋詞。

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寫出風雨之景,卻也告誡友人不必狼狽,處之泰然在雨中照常行走即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寫雨中詩人的形象,腳踏“芒鞋”,手持“竹杖”,在雨中行走,甚至比騎馬還要舒坦,有什麼可怕的?即便是風吹雨打,只要我有這一身蓑衣,就不必懼怕。

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下片一開始就寫雨過天晴,“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雨後的春風還有幾分涼意,吹醒了詩人朦朧的酒意。放眼望去,去也看到雨過天晴,斜陽露出了笑容。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詩人回望剛才走過的路,繼續前行。因為在詩人看來,這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自然界最常見的景象,無論是晴朗天氣,還是風吹雨打,又有什麼分別?

被貶黃州第三年,蘇軾酒醉挨淋卻寫出宋詞名句,飽含人生哲理

最後的詩句當中,蘇軾其實也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自然界有風雨,人生征途中也有風雨。尤其是當時的詩人正在經歷一生中艱難的時刻,被貶到黃州遠離京城,空有報國之志才華也不得展現,如此懷才不遇之感伴隨了蘇軾的一生!

但是即便如此,蘇軾也逐漸在逆境中參透人生。就如同此次酒醉遭遇風雨,人生征途又何嘗不是如此?“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蘇軾平生最曠達之語,而“也無風雨也無晴”更是充滿人生哲理,一直到今天,依然可以給予我們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