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開學第一週,不少家長和孩子就已經充分暴露出價值取向的差異了。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原來,央視的《開學第一課》除了強制觀看、遲到並插播15分鐘商業廣告這幾個槽點之外,節目組還邀請了幾位當紅偶像明星助力,引起家長和旁觀者的不滿。

他們覺得這些明星“娘炮”,電視節目是在傳播不正確的審美觀,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會讓下一代“越來越娘”。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偶像練習生”朱正廷為《開學第一課》助力



不過電視臺的導演也很委屈:誰讓你家孩子就喜歡這樣的明星,孩子這樣的審美,難道不是這屆家長不行嗎?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近十年來,人們普遍感覺,纖細清秀型男明星更受歡迎。那些體型纖弱、長相秀氣、更講究打扮的“小鮮肉”,一方面享受著粉絲狂熱的追捧,另一方面也被認為缺乏傳統的男子漢氣概,受到諷刺、調侃,甚至謾罵和侮辱。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那麼,古代的美男子,又是什麼樣的形象呢?在所謂的傳統審美中,人們就不喜歡容貌清秀的“娘炮”嗎?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美男子魯莊公

《詩經》中的“國風”蒐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的感受。其中有一首《猗嗟》,描寫的是一個英俊非凡的美男子,古人多認為是寫的魯莊公: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這首詩翻譯成白話,大概就是:

這人真英俊,身材也修長。

前額多明亮,美目能怒張。

奔走步鏗鏘,射技太精良。


這人真精神,眼神多澄清。

儀式已完成。終日射不停。

箭箭無虛發,真是好後生。


這人好相貌,眉清又目秀。

舞姿節奏強,箭穿靶中央。

四箭中一處,禦敵守四方!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這首詩中描寫的美男子,雖然英武善射,但他長身明額、美目清容、身輕善舞,顯然不是那種猛張飛式的漢子

清代學者牛運震的《詩志》中說:“畫美女難,畫美男子尤難。看他通篇寫容貌態度,十分妍動,與《君子偕老》篇各盡其妙。”這裡的“妍動”,大概也可以形容詩中所讚美的男子吧。

大鬍子VS小鮮肉

說起相貌有男子漢氣概,大概男性的鬍鬚是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了。《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水滸傳》中的朱仝,都是文學作品中有名的美髯公形象,或許也是許多家長要求男孩子該有的審美取向。不過,在女性的眼中,男性的鬍鬚又意味著什麼呢?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清代學者趙翼曾寫過一本《陔餘叢考》,其中有一則《古婦女不嫌鬚》:

晉書桓溫傳。溫眼如紫石稜。鬚作蝟毛磔。尙南康公主。是尙主時已有鬚也。宋山陰公主夜就褚淵。淵不敢從。公主曰。褚公鬚髯如戟。何無丈夫氣。是公主幷愛其有鬚也。唐武后時。朱敬則疏曰。近聞尙食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鬚眉。堪充宸御。是鬚眉之好者。幷可進御於武后也。


原來趙翼是這樣記述的:

東晉的大將軍桓溫,眼如有稜角的紫石頭,鬍鬚像刺蝟毛,還迎娶了南康公主;

南朝劉宋時期山陰公主喜歡的諸淵,他的鬍鬚如鐵戟一般;

唐代武則天一朝,佞臣給武則天推薦男寵,也是以鬍鬚美為標準的。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趙翼的口氣真是太酸了,他似乎在大聲呼喊,人家古代婦女是不嫌棄鬍鬚的!這不恰恰說明,當時的社會風尚,並不喜歡大鬍子的“大叔”嗎?或許,趙翼在現實中見過太多類似這樣的事情吧:

《世說新語》記載,美男子何晏的臉非常白,魏明帝曹睿懷疑他的臉擦過粉,就在大夏天讓他吃熱湯麵,等何晏出了滿頭大汗,用紅色的衣服擦汗,他的臉色越發皎然。後來唐代韋莊做《白牡丹》詩有一句: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何晏的面色還勝過新娘子。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晉書》中記載,西晉文學家潘岳美姿儀,顏面如玉,年輕時駕車走在洛陽的街上,婦人遇到牽著手圍繞著他的車,往車裡投遞水果,等潘岳回去時車裡載滿了水果。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同樣還是《晉書》中記載,東晉的衛玠,風神清秀,容貌俊美,被稱為璧人。衛玠少年時乘羊車入市,看見者皆以為是玉人,整個城市的都出來看他。

看來,即使是在古代,膚白貌美的小鮮肉也比大鬍子更受歡迎,粉絲們痴迷瘋狂的程度,也不亞於今天。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這還是普通生活中的人。要是到了演員身上,又是什麼審美標準呢?清末民初,徐珂編纂的《清稗類鈔》中,記載了不少伶人往事,或許可以類比作證。

其一

清代嘉道年間,北京伶人中有一個叫慶齡的人,可算是男子中像“夏姬”那樣的美人。他即使過了四十歲,還長得像個少年,穿男裝像才到二十歲的小夥子,要是梳個女子的髮式,簡直像古代美人莫愁初嫁,春日凝妝。就是《楞嚴經》中說的十種仙人,又怎會有他這一類呢?

其二

清代同治初年,北京伶人夏天喜,長身玉立,回眸一笑,令見到他的人不能自持。蘇軾曾經說,河豚味道鮮美,吃河豚值得一死;蘿摩庵老人則說,天喜如果是女子,討來作妾,也值得一死也。夏天喜居室的對聯寫著:

秋水為神玉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從這兩則事例來看,面對美如女子的演員,又有多少油膩男心旌搖盪,嘴臉可恥,又可曾有半點鬚眉氣概?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什麼才是男子力?


當然,古人也是崇尚男子丈夫氣的,只不過這種丈夫氣,似乎與面黑麵白,須長鬚短並無太大關聯。

溯源君的形象代言人蘇軾曾寫過一篇《蘇世美哀詞》,在文章中,稱讚蘇世美是一位美男子,那麼這位蘇世美的美在哪裡呢?

蘇軾說他立身剛正,行為勁直,舉止之態度十分大方得體。他辦起公務來勤敏清廉,像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那樣,果決而有才能。他態度嚴厲,遇到不公平的事,會因憤怒而鬚髯張開,以手擊桌几。

蘇世美的正義凜然,使小人心中懼怕,遠遠避開。而他自己立身孤直,不願有所依傍……正是因為這樣,蘇軾才稱讚蘇世美是昂然一丈夫。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或許今天當家長們對下一代越來越“娘”的審美取向表示不滿的時候,真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勇氣像蘇世美那樣安身處世呢?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一個女漢子的故事吧,出自清代李慈銘的《茶香室叢鈔》:

霍山總兵黃鼎,在明清易代之際,投降了清廷,在江南擔任總兵。但是她的妻子卻不投降。總督馬國柱對黃鼎說:“你難道不能招降你的妻子嗎?”黃鼎說:“不能。”

後來,他們的兒子前去招降,黃鼎的妻子說:“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然志士不屈其志,即使不再抗清,也不能仕清。”後來黃鼎的妻子雖然投降,終究不出仕清廷。李慈銘慨嘆說:此女真有丈夫氣概,可惜不知其姓名。

新華社點評:“娘炮”之風當休矣

清代名士龔自珍曾藉助“病梅”的隱喻,對病態審美造成的不良社會後果表達憂思。讓他沒想到的是,在互聯網時代的流行文化中,類似“病梅”一般的審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場。

“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這句順口溜描述的正是時下某些所謂“小鮮肉”偶像令人錯愕的形象與做派。當越來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為一些人熱捧、哄抬的對象,人們對這種“辣眼睛”的反常現象不斷表達擔憂和反思。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與出於藝術表現考慮的“反串”“異裝”不同,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他們看起來性別模糊卻妝容精緻,長身玉立卻如弱柳扶風,動輒把“討厭”“嚇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掛在嘴邊;他們既在電影電視中這樣演,在綜藝節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入戲”……

由“嫩”到“美”進而“娘”,這種病態審美的遞進耐人尋味。“娘炮”不是一天養成的,它是“顏值消費”和眼球經濟跑偏的結果,更是文娛圈子奢靡浮誇之風的新變種。藉助各種匪夷所思的造星運動,“花樣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臉吃飯”變成了“顏值正義”,資本衝動和浮躁風氣推波助瀾,硬生生把“小鮮肉”弄成了“小鮮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嬌”。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審美自可參差多態,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應有度,越過底線就會走向反面——不是審美,而是“審醜”。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的娛樂造勢傳遞出讓人擔憂的傾向:在“論美貌你是贏不了我”的喧囂中,“演員的自我修養”顯得無足重輕,一些人演技很爛卻拿著天價片酬,各種任性都被慣出來了;在“娛樂至上”“流量為王”的誤區中,一些影視作品、網絡平臺、綜藝節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費各種“奇葩”“怪咖”,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戰社會公序良俗,散發著獵奇、拜金、頹廢的氣息。


中國傳統審美中就不喜歡“娘炮”嗎?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現象之所以引發公眾反感,還因為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網絡上“少年娘則國娘”的批評儘管不無戲謔,但一個社會和國家的流行文化擁抱什麼、拒絕什麼、傳播什麼,確乎是關係國家未來的大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更需要優秀文化的滋養。

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告誡人們: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面對眼花繚亂的各種“泛娛樂化”現象,重溫和思考這種理性之聲,很有必要,也很有價值。


內容來源:綜合自光明日報“中華文化溯源”工作室、新華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