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开学第一周,不少家长和孩子就已经充分暴露出价值取向的差异了。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原来,央视的《开学第一课》除了强制观看、迟到并插播15分钟商业广告这几个槽点之外,节目组还邀请了几位当红偶像明星助力,引起家长和旁观者的不满。

他们觉得这些明星“娘炮”,电视节目是在传播不正确的审美观,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会让下一代“越来越娘”。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偶像练习生”朱正廷为《开学第一课》助力



不过电视台的导演也很委屈:谁让你家孩子就喜欢这样的明星,孩子这样的审美,难道不是这届家长不行吗?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近十年来,人们普遍感觉,纤细清秀型男明星更受欢迎。那些体型纤弱、长相秀气、更讲究打扮的“小鲜肉”,一方面享受着粉丝狂热的追捧,另一方面也被认为缺乏传统的男子汉气概,受到讽刺、调侃,甚至谩骂和侮辱。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那么,古代的美男子,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在所谓的传统审美中,人们就不喜欢容貌清秀的“娘炮”吗?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美男子鲁庄公

《诗经》中的“国风”搜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其中有一首《猗嗟》,描写的是一个英俊非凡的美男子,古人多认为是写的鲁庄公: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

这人真英俊,身材也修长。

前额多明亮,美目能怒张。

奔走步铿锵,射技太精良。


这人真精神,眼神多澄清。

仪式已完成。终日射不停。

箭箭无虚发,真是好后生。


这人好相貌,眉清又目秀。

舞姿节奏强,箭穿靶中央。

四箭中一处,御敌守四方!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这首诗中描写的美男子,虽然英武善射,但他长身明额、美目清容、身轻善舞,显然不是那种猛张飞式的汉子

清代学者牛运震的《诗志》中说:“画美女难,画美男子尤难。看他通篇写容貌态度,十分妍动,与《君子偕老》篇各尽其妙。”这里的“妍动”,大概也可以形容诗中所赞美的男子吧。

大胡子VS小鲜肉

说起相貌有男子汉气概,大概男性的胡须是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了。《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水浒传》中的朱仝,都是文学作品中有名的美髯公形象,或许也是许多家长要求男孩子该有的审美取向。不过,在女性的眼中,男性的胡须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清代学者赵翼曾写过一本《陔余丛考》,其中有一则《古妇女不嫌鬚》:

晉書桓温傳。温眼如紫石稜。鬚作蝟毛磔。尙南康公主。是尙主時已有鬚也。宋山陰公主夜就褚淵。淵不敢從。公主曰。褚公鬚髯如戟。何無丈夫氣。是公主幷愛其有鬚也。唐武后時。朱敬則疏曰。近聞尙食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鬚眉。堪充宸御。是鬚眉之好者。幷可進御於武后也。


原来赵翼是这样记述的:

东晋的大将军桓温,眼如有棱角的紫石头,胡须像刺猬毛,还迎娶了南康公主;

南朝刘宋时期山阴公主喜欢的诸渊,他的胡须如铁戟一般;

唐代武则天一朝,佞臣给武则天推荐男宠,也是以胡须美为标准的。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赵翼的口气真是太酸了,他似乎在大声呼喊,人家古代妇女是不嫌弃胡须的!这不恰恰说明,当时的社会风尚,并不喜欢大胡子的“大叔”吗?或许,赵翼在现实中见过太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吧:

《世说新语》记载,美男子何晏的脸非常白,魏明帝曹睿怀疑他的脸擦过粉,就在大夏天让他吃热汤面,等何晏出了满头大汗,用红色的衣服擦汗,他的脸色越发皎然。后来唐代韦庄做《白牡丹》诗有一句: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何晏的面色还胜过新娘子。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晋书》中记载,西晋文学家潘岳美姿仪,颜面如玉,年轻时驾车走在洛阳的街上,妇人遇到牵着手围绕着他的车,往车里投递水果,等潘岳回去时车里载满了水果。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同样还是《晋书》中记载,东晋的卫玠,风神清秀,容貌俊美,被称为璧人。卫玠少年时乘羊车入市,看见者皆以为是玉人,整个城市的都出来看他。

看来,即使是在古代,肤白貌美的小鲜肉也比大胡子更受欢迎,粉丝们痴迷疯狂的程度,也不亚于今天。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这还是普通生活中的人。要是到了演员身上,又是什么审美标准呢?清末民初,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不少伶人往事,或许可以类比作证。

其一

清代嘉道年间,北京伶人中有一个叫庆龄的人,可算是男子中像“夏姬”那样的美人。他即使过了四十岁,还长得像个少年,穿男装像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要是梳个女子的发式,简直像古代美人莫愁初嫁,春日凝妆。就是《楞严经》中说的十种仙人,又怎会有他这一类呢?

其二

清代同治初年,北京伶人夏天喜,长身玉立,回眸一笑,令见到他的人不能自持。苏轼曾经说,河豚味道鲜美,吃河豚值得一死;萝摩庵老人则说,天喜如果是女子,讨来作妾,也值得一死也。夏天喜居室的对联写着:

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从这两则事例来看,面对美如女子的演员,又有多少油腻男心旌摇荡,嘴脸可耻,又可曾有半点须眉气概?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什么才是男子力?


当然,古人也是崇尚男子丈夫气的,只不过这种丈夫气,似乎与面黑面白,须长须短并无太大关联。

溯源君的形象代言人苏轼曾写过一篇《苏世美哀词》,在文章中,称赞苏世美是一位美男子,那么这位苏世美的美在哪里呢?

苏轼说他立身刚正,行为劲直,举止之态度十分大方得体。他办起公务来勤敏清廉,像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那样,果决而有才能。他态度严厉,遇到不公平的事,会因愤怒而须髯张开,以手击桌几。

苏世美的正义凛然,使小人心中惧怕,远远避开。而他自己立身孤直,不愿有所依傍……正是因为这样,苏轼才称赞苏世美是昂然一丈夫。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或许今天当家长们对下一代越来越“娘”的审美取向表示不满的时候,真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勇气像苏世美那样安身处世呢?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女汉子的故事吧,出自清代李慈铭的《茶香室丛钞》:

霍山总兵黄鼎,在明清易代之际,投降了清廷,在江南担任总兵。但是她的妻子却不投降。总督马国柱对黄鼎说:“你难道不能招降你的妻子吗?”黄鼎说:“不能。”

后来,他们的儿子前去招降,黄鼎的妻子说:“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然志士不屈其志,即使不再抗清,也不能仕清。”后来黄鼎的妻子虽然投降,终究不出仕清廷。李慈铭慨叹说:此女真有丈夫气概,可惜不知其姓名。

新华社点评:“娘炮”之风当休矣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中国传统审美中就不喜欢“娘炮”吗?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内容来源:综合自光明日报“中华文化溯源”工作室、新华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